唐朝無疑是詩歌最輝煌的年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幾乎人人都會作詩。
有些詩人如李白杜甫,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也有詩人「一詩成名」,例如張若虛、張繼、崔護;也有一些詩人也許名字我們都沒聽過,但是卻同樣留下千古名作。
例如寫出「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秦韜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作者許渾、寫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曹松。
比起詩人的名字,顯然這些經典佳句更為後人所熟知。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首「兒童」詩同樣如此,作者的名字也許你沒聽過,但是這首詩你一定背過,堪稱千古絕唱。
這首詩名為《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首詩的作者名為胡令能,說來也許很多人都不信,寫下這等千古名作的胡令能原本只是個普普通通的修鍋匠。
說實話,唐朝真正以「詩」為主業的詩人真沒多少,有些詩人是一邊做官一邊寫詩,例如白居易、元稹;也有一些詩人是一邊求官一邊寫詩,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李白了;還有詩人是一邊流浪一邊寫詩,例如杜甫、孟郊這些苦哈哈的詩人。
但是無論是做官還是求官亦或是羈旅天涯,這些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讀書人」。
而胡令能不一樣,史書中關於他的記載真的太少了,《全唐詩》中也僅收錄了他的四首詩,若非因為這首《小兒垂釣》,恐怕很多人根本就不會注意到他。
傳聞他年輕的時候,以修補鍋碗瓢盆為業,人稱「胡釘鉸」。
後人不知是因為不信一個修鍋匠能寫出這麼精彩的詩,還是因為什麼別的原因,為他安上了個「隱士」的頭銜。
甚至還有傳聞,他曾做過一個夢,夢中有位仙人手持利刃,剖開他的腹部,將一卷書置入其中。
因為得了仙人的指點,醒來後的胡令能出口成詩。
「隱士」一說無從考證,而「仙人」一說更是荒誕,但不管如何,胡令能的這首《小兒垂釣》確實經典。
根據詩歌內容可以推測一下,當時胡令能原本是要去拜訪一位住在鄉野的好友,不小心在山中迷路了。
忽然看到一個小孩在垂釣,便想向其問路,詩歌便圍繞著「垂釣」和「問路」展開描寫。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開頭兩句正照應了標題的「小兒垂釣」。
一個頭髮蓬亂的小孩子坐在水邊,專心致志地學垂釣,他側著身子坐在青苔上,周邊的青草將他小小的身子完全遮掩住了。
短短14字,一個天真可愛、自然隨性的小娃形象便躍然紙上。
這裡的「莓苔」二字頗耐人尋味,不僅僅是點明了小孩垂釣環境之幽靜,更是為後文的「遙招手」埋下了伏筆。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這兩句寫的是「問路」。
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詩人遠遠地瞧見了小娃,便大聲想起問路。
而小娃的反應呢?大概是又驚又惱,趕忙向路人揮手,也許還豎起食指做了一個「噓」的手勢。
而他的這些反應都是因為怕驚擾了水中的魚兒,小娃的聰明機警由此可見。
詩歌到此結束,至於後來詩人是否又繼續問路,小孩是否為他指路,不得而知,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全詩無一華麗辭藻,宛如大白話,卻描繪了一幅頗有情趣的「小兒垂釣圖」,將小孩的專注、機敏、天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唐朝描寫兒童的詩歌本就不多,而胡令能的這篇無論是謀篇布局,還是形象刻畫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能夠千古流傳不是沒有道理的。
胡令能本是一個無名的修鍋匠,卻寫出經典「兒童詩」,常年入選小學課本,正應了那句話「高手在民間」。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