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詩詞,大家都會潛意識覺得這是很高雅的藝術,是現代那些流行歌曲難以望其項背的,但是實際上詩詞在古代就相當於現代的歌曲。就像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實就是收集編撰當時的一些民歌而作,再到後期的漢樂府民歌,其實大多也是在祭祀或者是有大型活動時表演所用,之後在慢慢發展才有了唐詩,有了宋詞,有了元曲。而宋詞和元曲其實都有詞牌名和曲牌名,它們其實相當於給音樂旋律填寫的歌詞。
而本期筆者要分享的這首唐詩,雖然是古詩,但是也是受到樂府民歌的影響,配上音樂就能演唱,這首詩就是《金縷衣》,據說這首詩是元和時鎮海節度使李錡或是他的侍妾杜秋娘所作,但是卻沒有直接證據,而李錡也時常在宴會上讓杜秋娘演唱這首唐詩。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唐代的歌詞,領略屬於大唐的流行歌曲。
《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首詩其實所要表達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珍惜時間,不要辜負美好的時光。起首兩句用的都是相同的句式,其實這樣的表達方式也是樂府民歌中比較常見,而在唐代的新體詩中很少能夠看到這樣的結構。「金縷衣」本來是金線綴著的衣服,是很珍貴之物,但是在這裡詩人卻規勸世人,不要去珍惜這樣的東西,為什麼?
因為有其他的東西比「金縷衣」還珍貴,這也自然而然引出了第二句「勸君惜取少年時」。雖然詩中並沒有為什麼要惜取少年時,但是這個問題顯然無需作答,因為人終此一生,唯一不能抗拒的就是時間,在時間面前不論貧富貴賤,與其在這有限的人生裡追求「金縷衣」,不如好好珍惜當下的時光,好好享受生活。而在「勸君莫惜」和「勸君惜取」的對比中,詩人想要表達的觀點也直白而徐緩地鋪開在讀者面前。
三、四兩句表達形式上和前兩句相似,都是利用反覆和詠嘆的形式。不過在具體描寫上,後兩句顯得更為委婉一點,如果說前兩句是直抒胸臆,那麼後兩句就是用比喻來講道理。在花兒開放的時候該攀折就攀折,不要等著花兒凋零的時候只能攀折一支枯枝。在這裡表達的還是珍惜時光的意思,但是現在很多人也把這句詩用在戀愛上,在應該向喜歡的人表白的時候就大膽表白,不要等著對方牽了別人的手再追悔莫及。不得不說,很多我們飽經生活洗禮領悟出來的道理其實古人早已說盡。
這首詩作者是男是女世人都不知,卻因為朗朗上口,給人一種渾然天成之感,至今仍被傳唱。也恰恰是因為它簡單易上口又蘊含至理的特點,現在這首詩已然入選小學課本,成為小朋友們誦讀的經典。對於這首充滿民歌風味的唐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