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引導孩子不思考,6個引導思考的方式,10句引發思考的話

2020-12-27 覺本心家庭教育

文:樂源原創。

歡迎您來到我的專欄《家長如何說話,孩子才肯學習》,幫助家長解決左右為難的問題。父母與孩子和平共處是關鍵,10種轉化話術的思維模式,增加親子關係,提升孩子學習主動性。

上節課我們分享了:孩子不信任父母,與常說不信任孩子的10句話有關,該多說信任的18句話。

這節我們分享:引導孩子的思維,讓孩子學會思考,不要只為了統一的答案,或是命令式的服從。

孩子寫作業,為何你越催快點,他反而寫的更慢呢?

會引導的父母,孩子會思考還會主動學習。我們一起學習第5課,引導話術的思維模式。

正文:

「你趕快寫啊,快點快點,每天都磨磨蹭蹭的。」

催促孩子快點,孩子只會為快而不精細,作業寫完了,問題錯誤一大堆。

「你現在就把這個抄寫10遍,背誦10遍,完不成,不許吃飯。」

命令+威脅式的要求孩子寫完作業,孩子會厭學,每天不要求不完成。

問題:

家長的本意,對孩子都是好的,可是為什麼說出的話,孩子聽完後總是和你反著來呢?

這是父母對孩子寫作業時,常說的話。孩子每天為完成作業而完成,毫無樂趣,就像個機器似的,你說怎樣就怎樣,你不說也不動。

解決:

幫孩子搞清楚:為什麼寫作業要快呢?為什麼我要抄寫背誦這麼多,還不許我吃飯呢?比天天無效率,又無效果的催促陪讀更重要。

不引導孩子思考這些問題,對學習來說孩子永遠沒有主動性,沒有學習的樂趣。

01

寫作業時不應該說的話:

1)習慣命令的口氣

「這個寫10遍,立刻,馬上,現在」。「現在趕緊寫,寫完吃飯,還要早點睡覺」。孩子聽了後,只會不情願的寫作業,我們每天被這一開始的節奏,影響了寫作業的情緒和心態。

破壞了學習的氛圍和學習的樂趣。

2)習慣焦慮的口氣

「你怎麼回事了,半天就寫了這兩行,這麼長時間,你在幹什麼」。「寫個作業怎麼就這麼難呢?」父母的越是在一旁焦慮著急,孩子心思的關注點注意力,不會在學習作業上,自然轉移到父母身上,總是擔心和害怕父母,會忽然對自己發飆。

一寫作業就擔驚害怕,從一開始,孩子就逃避,這是人的本能,面對困難自然的逃避。

出現這樣寫作業心理,想要改變孩子的狀態,需要家長非常的耐心,改變學習氛圍也很重要。

3)糾正改錯的口氣

「這個,這個怎麼又寫錯了,都說了多少遍了。」「怎麼回事,剛寫完,就忘記,你想什麼呢?」寫作業中途不停的在糾正和改錯,越糾正越出錯,越出錯越生氣。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專注力,就是在這個的過程中,一點一點被消磨掉,家長總是認為,是孩子本身專注力很差,不集中的問題。沒有想想,是不是我們經常在做,打斷孩子注意力的行為。

02

家長不懂引導思考,對孩子的傷害?

家長無意識,孩子無反思;家長命令,孩子反感。

1)原因:

寫作業發生的問題多種多樣,指責任批評的話也是多種多樣,為什麼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問題上,越是關注缺點問題,孩子心理越自卑。

2)改善問題:

相關焦點

  • 表揚不當孩子不自信或狂妄,讚美孩子6個方式,10句讚美孩子的話
    歡迎您來到我的專欄《家長如何說話,孩子才肯學習》,幫助家長解決左右為難的問題。父母與孩子和平共處是關鍵,10種轉化話術的思維模式,增加親子關係,提升孩子學習主動性。上節課我們分享了:父母會引導孩子會思考,引發孩子思考的6個方式,10句引發思考的話。希望寶媽奶爸朋友們,在和孩子相處中,運用這些方法,有什麼問題,私信我,很高興為您解憂,願每個孩子快樂成長。
  • 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就靠這些有趣的方式引導
    在法國,很多孩子從小便開始接受哲學教育,參加哲學工作坊。升入高中開始分科上課,但是無論哪一科的學生,哲學都是必修課。對於哲學的重視也可以體現在法國的兒童書籍中。大部分法國人認為哲學能培養兒童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通過與不同觀念的碰撞獲得更包容的人格。而哲學讀物中的人物對話和辯證思維方式也能促進兒童的語言和思維能力。
  • 孩子提的問題幼稚無聊?父母別不耐煩,可趁機引導他在思考中成長
    多多媽發現,最近多多特別愛提問,整天「為什麼」「為什麼」的問個不停。例如今天吃魚,他會問:「為什麼今天要吃魚呢?」媽媽問他是不是不喜歡吃魚,他會說:「不是,但為什麼要吃魚呢?」很幼稚,但是,即使孩子提出的問題再幼稚,再不合理,父母也要認真看待,不但要耐心解答孩子的問題,還應該鼓勵孩子多多提問,以便引導孩子積極思考。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與其給出答案,不如引導孩子自己思考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問的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奧,有時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去回答。為了不打擊孩子的好奇心,我們會想盡辦法給孩子答案,但是僅僅給出答案就夠了嗎?孩子會僅僅滿足於答案嗎?不會的,他會不斷地打破砂鍋問到底。與其直接告訴他們答案,不如引導他們去思考,然後自己找到答案。 這是我從《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這本書中受到的啟發。
  • 零碎筆記 | 由微博的「關注引導」引發的小思考
    周末刷微博的時候,偶然刷某個博主的微博空間,下滑了xx屏後觸發了引導關注的彈窗,於是引發了一個小思考,在哪種場景下引導用戶進行關注會比較有效呢?
  • 孩子不愛思考,父母至少做錯了兩件事
    不愛思考不是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一個不愛思考的孩子,父母至少做錯了兩件事:01 扼殺孩子思考積極性從孩子開始問我們一些千奇百怪的問題時,他們就已經在思考了,他們對身邊所有的一切都感興趣,這時候他們的大腦還不太懶,總是積極工作。
  • 孩子欠缺思考能力,父母要背鍋!這些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
    雖然說孩子現在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但是有的時候他們根本就不懂得該如何利用自己的大腦。有一天吳先生帶著孩子去外面遊玩的時候,看到了天空中展現了一幅奇特的景象,也就是所謂的海市蜃樓。然後吳先生就問孩子,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可沒想到孩子想了10分鐘,仍然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並且向吳先生問道:「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告訴我是什麼原因?」
  • 孩子不愛動腦思考?心理學家:了解四大法則,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下次再遇到的時候同樣不會做,還是會尋求大人的幫忙……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抱怨自家的小孩不會動腦筋,做事一根筋,有時候明明繞個彎就想通的事情卻遲遲想不明白。唐靜家的小五今年已經10歲了,遇到老師布置的不會做的作業就開始哭,即使是特別簡單的題也是這樣,不愛動腦筋,在同班同學裡面是年齡最大的,但是做題速度總是班裡最慢的,遇到語文課上的一些自主思考話題的課,總是理解不到位……和愛思考的孩子相比,不愛動腦思考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總是容易尋求幫助,久而久之形成遇到問題總是求助的習慣,在面對問題和困難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 育兒加油站 | 4個原則4個方法,引導孩子成為獨立思考的人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家長們該如何引導呢?>多傾聽孩子的語言有時候孩子的行為可能異想天開,不切實際,作為父母,應該多傾聽孩子的需求,鼓勵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有時候也是給予孩子思考的空間,讓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才能找到問題的所在。
  • 一道「奇葩數學題」引發的思考: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如何培養?
    02、缺乏獨立思考的孩子只能人云亦云在現實中,很多父母也會對孩子說:「你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只要你聽話,爸媽再苦再累也值得」,於是一個又一個孩子為了成為「聽話」的孩子,寧願收起自己獨立思考的翅膀,生怕自己有一點「越界」的行為,會被父母判定為「不懂事」。英國劍橋大學迪博諾教授說:「一個人很聰明或智商很高,只說明他很有創造的潛力,但不能代表他很會思考。
  • 擁有思考力才能立足於未來,6個鍛鍊孩子思考力,家長一定要學
    要強調給大家的是,要避免這種習慣的養成,否則孩子就會產生依賴的心理,不再自己動腦思考,形不成獨立思考能力,智力發展也會緩慢。三、鼓勵孩子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中國家長的一個特點是報保持自己身為父母的權威性,認為這樣才能更好的管教孩子,但事實上,在這種環境種,孩子會活的很壓抑,不容易思考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只會盲從父母的意見和看法。
  • 父母從三個方面下手,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現實生活中,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從來就沒有想到什麼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慮、去想辦法、去解決、去處理的。當孩子遇上困難時,父母常常不加思索就幫孩子把困難解決了。慢慢地,當孩子再遇上困難時,自己也不願意思考,就指望父母的幫助。長此以往扼殺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 《你是孩子的光》:網際網路資訊時代,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開放性問題沒有唯一正確答案,因為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過程。只有推理邏輯沒有問題,答案就是合理的。」在平時的生活中,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改變提問的策略,鼓勵孩子自己思考。例如6個按鈕必須按照固定的次序排列,畫圖時必須要用自己喜歡的畫筆。愛人在陪孩子做題時,總會下意識的評價「你這樣不對,你不要這麼拖拖拉拉,這裡明明要求用紅色來畫。」女兒每次聽到這樣的話語,要麼直接放棄不做,要麼就跑來告訴我:爸爸又欺負她了。愛人覺得自己的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妥,但這樣一來,孩子的自信心和興趣都受到了打擊。
  • 2歲前懂得用手思考的孩子,長大後特別聰明,父母要學會引導
    奶奶想引導她玩其他玩具,但可可就是不願意,堅決要玩蓋蓋子,玩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才停了下來。 奶奶說:「丫頭怎麼這麼無聊?蓋子有什麼好玩的,還要玩這麼久,不會是什麼怪愛好吧?」 媽媽解釋道:「孩子這種行為是正常的,她進入了手的敏感期,她用手的同時也是在思考啊,我們不要隨便打斷她。」
  • 孩子遇事就喊「媽」,不思考就放棄,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放棄自己思考;3、家長的教育觀念傳統,認為孩子小時候就要聽父母的話,不許孩子對父母提出質疑。4、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從小就包辦孩子的一切,不給孩子獨立思考或解決問題的機會。5、孩子性格膽小、懦弱,遇到問題時就退縮,不懂得主動思考,習慣性迴避問題。
  • 一本充滿想像力的創意圖畫書,引導孩子思考「大」與「小」
    這是一本充滿想像力的繪本,畫面精緻且充滿了童趣,頗受孩子喜愛。它不僅向孩子展示著神奇的動物世界,還能引發孩子的思考,思考大與小之間的關係。今天,讓我們和孩子一起來讀讀繪本——《大世界,小世界》吧。這樣的內容設計充滿了想像力,孩子哈哈大笑之餘,不禁開始想像獵豹變成全身紅色時的模樣。這樣的圖畫可以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同時還能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 不喜歡獨立思考的孩子,思維過於依賴,家長要適當"孤立"
    話雖如此,但在學生時期,老師也大都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但長時間的灌輸教育,使他們的思考成為了&34;,無法擴散思維,只能沿著原本的道路在有限的空間內擴展。經常思考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的邏輯思維較為活躍,跨越度廣,可以從一個問題引發出各種層面的思考;而不善於思考的孩子,遇到問題會習慣性選擇求助。
  • 如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父母應引導孩子,培養孩子思考和動手能力
    當然,也不排除部分耐性較差的家長,會認為這是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的表現,所以在應對孩子這些奇怪的問題時,沒有好的語氣,甚至可能會直接對孩子進行責罵。其實,愛提問的孩子非但不是什麼「胡思亂想」,反而是他對這個世界觀察、思考的一個結果,表明了他對未知事物求知般的探索。於情於理來講,這樣的行為都應該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勵,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充分尊重、重視自己想法」的最好做法。
  • 教會孩子寬容禮讓,讓孩子懂得換位思考,家長做好這些引導很重要
    而現在的孩子,大多表現的比較自我。看似不懂事,其實就是沒有辦法去寬容別人,也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理解別人,那麼在生活中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弊端。孩子不懂得寬以待人會有哪些壞處?1、引發矛盾。其實在生活中,孩子相處之間發生矛盾,而一些孩子不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是有其根源的,有些父母也許表示好奇,為什麼孩子學不會寬容,其實原因非常簡單。
  • 孩子不愛說話,就是性格孤僻?這可能是孩子在獨立思考
    導讀:孩子不愛說話,就是性格孤僻?這可能是孩子在獨立思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不愛說話,就是性格孤僻?這可能是孩子在獨立思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