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的大三大痛點:社交差、團隊協作不足,批判性思維弱

2020-12-11 騰訊網

作者丨胡敏

著名英語教育專家與教學管理專家。留英學者,碩士生導師,上海師範大學兼職教授,被媒體尊稱為」中國雅思之父」。

如今,留學低齡化已不再是什麼新聞。據教育部統計,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從2013年到2016年,中國留學高中生佔比從42%上漲到了48%。在持F-1籤證赴美就讀的高中生中,78%的國際學生來自於亞洲國家,在這其中中國佔比58%,且逐年增長。

然而幾乎所有的中國留學生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喜扎堆、難融入。他們往往需要花三個月到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適應國外的留學生活,根本就不具備到英語國家留學的能力。在低齡化留學越來越凸顯的大勢所趨之下,我們應該重新思考阻礙中國低齡留學生成功留學的絆腳石到底是什麼?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低齡留學生到底如何在出國前就做好充分的出國留學準備?

▌三座大山:成功留學路上的「攔路虎」

社會交往能力(social interaction)太差,難以走出華人小圈。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人與人之間進行物質和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能力,主要包括表達理解能力、人際融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留學低齡化時代,很多95後、00後在國外面對陌生的環境,迥異的文化,懸殊的思維習慣,往往「畫地為牢」,與中國學生「扎堆」在一起。

曾有美國媒體指出,在社交生活上與來自其它國家的留學生相比,中國留學生更傾向於和自己的同胞交流溝通,容易陷入孤立。

造成中國留學生社交孤立的原因並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語言問題,毋庸置疑,中國學生能夠被國外大學錄取說明已經達到了學校的語言成績要求。但是很多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僅限於應付各種英語考試上,無法將備考中學到的英語有效地運用到國外的日常交流中去,導致中國學生害怕與外國同學打交道,交朋友。相反,外國同學則認為中國留學生比較冷淡,甚至傲慢。語言上的「迷失」,很容易出現所謂的「社交恐懼症」以及「孤獨症」。

團隊協作能力(team work)不足,無法融入國外課堂。

團隊協作能力是指在團隊基礎之上,團隊成員協調合作,各顯其能,通過團隊協作的力量,發揮團隊優勢,共同完成既定任務和目標的能力。中國留學生除在社交生活上感到「孤立無援」外,在國外課堂上也往往產生一種受「遭排斥」的挫敗感。

曾經有一位海歸回來的留學生分享了他在國外求學時所遭遇的一次異常尷尬的經歷。國外課堂上,老師往往會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小班授課」。在一次小組討論中,這位學生剛好和一名德國同學、一名白俄羅斯同學一組,討論美國和土耳其的失業率問題。在對比了兩國失業率之後,這名同學僅僅得出了美國就業政策不如土耳其的結論。而他的德國同學和白俄羅斯同學不僅得出了跟他相反的結論,而且完全主導了接下來的15分鐘的討論,而他只能尷尬地看著他的兩名隊友你一言我一語地享受相互合作討論帶來的樂趣。

國內不管是中學課堂還是大學課堂,老師往往高高在上,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布道者」角色。國外,學生才是課堂的中心,老師往往扮演著「法官」的角色,維持者課堂活動的秩序。面對國外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中國學生往往變得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從而使國外留學生活大打折扣,甚至導致很多中國留學生從此不思進取,自甘墮落。

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弱,過分強調死記硬背。批判性思維是指基於客觀事實,洞察、分析和評估問題的能力。

事實上,中國學生無法融入國外課堂的另外一大原因是缺乏批判性思維。2010年,牛津大學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教授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跨學科知識的廣度、批判性思維是中國學生缺乏的。」他認為靠死記硬背獲取專業知識的做法,只不過是毫無意義地給學生腦子中裝了「一件物品」。真正具有價值的是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學生必須有自己的 「思考框架」、能夠「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以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在長沙市某重點中學演講時對中學生說,美國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是中國學生應該學習的,因為一個人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比一個人的記憶能力重要得多。換言之,批判性思維才是學生未來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長期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崇尚權威、經典,強調被動地吸收知識,學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維,在國內課堂上,沒有觀點,不敢表達,更不敢質疑、挑戰權威。在國外課堂上,中國留學生要麼「啞口無言」,要麼人云亦云,很難形成自己獨特的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更不用說最後拿出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案。

▌根本原因: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缺失

社會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缺失無形中大大地延長了中國低齡留學生在海外留學的適應期。於是,我們應該反思三座大山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英語能力)的缺失。語言能力不過關,語言不自信,更談不上社會交往、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的自信。

曾經有一個孩子就讀於國內一所很好的高中,而且是個「學霸」,後來轉到國外繼續讀高二。國外這所中學除了他之外沒有中國孩子,他在國內是學霸,英語考高分甚至滿分。但是他不會用英語融入國外的課堂,國外的同學把他當「怪物」一樣看。於是,他就把自己封閉起來,開始自閉,走向抑鬱,每天晚上要給他在國內的媽媽打電話才能入睡。這名學生在國內標準下是典型的好孩子、學霸,但到國外卻因為語言能力不足導致的社會交往、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的缺失而無法融入到國外的課堂,真正實現成功的留學夢想。

很多中國學生盲目留學,缺乏目標。沒有目標就導致他沒有內驅力。沒有動力就沒有行動,沒有行動就「宅」在家裡,不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想怎麼過就怎麼過。這種孩子在國內成績優異,在國外卻下滑很快。一般來說,中國孩子相比其他國家的孩子融入國外學習生活的節奏要慢很多,而且容易三五成群,跟老鄉、校友 「混」小圈子的現象比較普遍。歸根結底,英語能力成為了低齡留學生留學路上的「攔路虎」。

英語能力不僅僅只是語言準備,還有更深層次的學術英語的準備。澳洲廣播網曾報導過雪梨大學商學院400名掛科的學生中,中國留學生佔了絕大多數,其中《商學批判性思維》掛科率更是高達37%。究其原因,並不是因為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夠,而是因為相對於國內的很多注重死記硬背的「送分課」,國外課程更多的考核的是學生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等學術能力,中國學生很難矇混過關。

英語培訓行業目前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大家都搞錯了方向,浪費了時間、金錢、青春和生命。國內高中生畢業需要掌握的英語詞彙量在3500個左右,而雅思、託福考試的詞彙量要求在7500左右。但是,現在幾乎所有的培訓機構,包括國際班、國際部和國際學校,只要學生出國留學,從第一天開始就讓學生直奔雅思、託福學習,完全違背了英語學習的自然規律。很多孩子參加雅思、託福培訓之後,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反而受到打擊,因為他們沒有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更不具備適應國外學習的學術能力。

當大部分英語培訓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備考本身上的時候,他們搞錯了方向。理想的英語培訓和留學語培應該是用大部分的時間來練習英語聽、說、讀、寫技能,用少量的時間去準備雅思或者託福。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時間應該是準備英語,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時間是準備考試本身。這才符合語言學習的邏輯,這才能讓考生真正滿懷信心地走進考場。

相關焦點

  • 準留學生,該如何更好地適應融入美國的學習生活?
    留學生面對國外陌生的環境、迥異的文化、懸殊的思維習慣,往往不能適應,要不孤立自我,要不與同胞扎堆,這都不利於順利展開留學生活。第二,很多留學生團隊協作能力不足。團隊協作能力是指在團隊中,與成員們協調合作,各顯其能,通過團隊協作的力量,發揮優勢,共同完成既定任務和目標的能力。由於國外的課堂非常重視小組討論合作,甚至完全由學生主導,當別人非常享受你一言我一語相互討論的樂趣時,部分留學生會因為「插不上話」而產生挫敗感。
  • 疫情之下,為什麼說留學生更應該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
    1605年,弗朗西斯·培根曾經對批判性思維有過這樣的定義:「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對探尋的渴望、對疑問的耐心、對沉思的熱愛、對判斷的謹慎、對思考的樂衷、對部署調整的慎重,以及對任何欺騙行為的厭惡。」例如,在疫情期間留學生回國的問題上,在媒體大肆斷章取義的報導之下,很多人又急於給自己先樹立好身份攻擊對方,全然忘記留學生首先是中國公民,「回或者不回」是留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沒有人有權告知他們「該不該回」。這種話題根本就不應該成為一個話題。
  • 批判性思維能力在留學中的重要性
    而是指對於美式教育的課堂以及寫作要求熟悉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本期會向大家介紹批判性思維能力在留學中的重要性。其實不僅是外國的留學生,許多本土學生都被要求參與這樣的課程。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大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往往能夠優於中國大學生的原因所在。批判性思維教會了學生全面、多角度地看問題,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發掘學生的求知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我們的社會中,那些認知成熟度很高的人才,往往就是批判性思維的高手。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就是什麼是批判性思維,這個名字可能大家都聽說過,但是準確來說的話,沒有很多人去了解。小編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批判性思維就好像是職責的表面和本質區分開來的一種能力吧,然後理清這點之後,我們才能討論如何去培養這種能力我來舉個例子,就是說,我們會遇到一些事情,但是說得出來的一個論點,我們要去討論一下這個這個論點是否有支撐,而不是道聽途說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獨立思考與質疑精神——這也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原則。缺乏批判性思維容易導致輕信和盲從。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社交網絡上可以找到不少例證,看看朋友圈裡被大量轉發的謠言以及漏洞百出的成功學和雞湯故事就知道了。
  • 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在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的交換變得非常的迅速,孩子處於這樣一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究竟該如何去處理他們每天通過網絡,社交媒體,電視廣告等等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呢?其實這與我們一些家長經常有所耳聞但又不清楚具體是什麼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很大的關係。那麼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呢?批判性思維是什麼?
  • 夏谷鳴|學生批判性思維與閱讀能力的培養
    Q:是否需要引導學生用批判性思維思考所有問題?A:當然是否定的。在日常生活當中,有些是不能夠使用批判性思維的,比如家庭當中吹毛求疵的事物,這不可能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問題。這個世界當中有兩大體系,一個是理性的,一個是感性的。感性的東西是不適合用批判性思維去糾結的。
  • 批判性思維普及的關鍵點和難點
    最近有做批判性思維教育的同行來問我,這種思維方式的普及,最關鍵的點是什麼?最難的地方又是什麼?
  • 批判性思維與思維基本功
    批判性思維堅持批判的中立原則,也就是以雙方無爭議的或者絕大多數人認同的準則作為批判的標準。寬容原則和中立原則是確保思維公正性的原則,違背其中之一就會傷害思維的公正性。    批判性思維的目的是得出好的判斷。十七世紀法國文學家布魯葉說:「世界上最稀有的東西,除了好的判斷外,便是鑽石和珠寶了。」
  • 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
    如果說我們的腦海中存在一種思維,它讓我們形成意見、做出判斷、做出決定、形成結論。那麼同時,我們還存在另一種思維——批判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它批判前一種思維,讓前面的思考接受理性評估。
  • 如何成為思維大師?批判性思維的六個階段|高瓴 Recommend
    導讀:在社交媒體上,我們隨時隨刻都能看到處於金字塔底層的不會思維者。是否擁有批判性思維和所獲得的學歷並不成正比。心理學家指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可以訓練的will power。投入時間和必需的努力可以使一個人在批判性思維的金字塔上攀登高峰。那麼,如何煉成一個批判性思維者呢?
  • 你需要真正的批判性思維
    網友可以通過聯合籤名、在社交媒體標註支持、購買咖啡杯等行動,為保護樹章魚做點貢獻。儘管關於樹章魚的資料很詳細,然而,事實上,樹章魚根本不存在。這個網站其實是個網際網路惡作劇,由Lyle Zapato於1998創立,現在,這個網站主要用於檢測人們對網際網路信息的鑑別能力。
  • 中國孩子普遍欠缺軟技能,軟實力,美式教育帶給我們的思考
    根據新浪留學,在2017-2018年度留學白皮書中的研究結果表示:中國留學生相較於其他國際學生的能力相比,社交能力表現是最差的。有關著名教育專家與教學管理專家說,中國留學生的大三大痛點:社會交往能力(social interaction)太差,難以走出華人小圈;團隊協作能力(team work)不足,無法融入國外課堂;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弱,過分強調死記硬背。
  • 楊浦區一項調查顯示:五年級學生很會學習,但批判性思維不足
    楊浦區教育學院最近一項針對全區五年級小學生的調查顯示:孩子們很會學習,學業負擔和學習壓力尚可,而考試焦慮、父母期望為最大壓力源,此外,批判性思維還有待加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作業為啥做得慢?因為爸媽太雞血!
  • 批判性思維專題|張建軍:批判性思維培育的演繹邏輯之根
    如果不努力澄清在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關係上的種種誤視與錯解,導致離開邏輯之根基談批判性思維,則無異於捨本逐末、緣木求魚。因此,近年來我致力於對上述「兩個反對」觀念的系統性反駁,其基本認識凝結在《高階認知視域下的批判性思維教學與研究》一文(《河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7期,轉載於《邏輯》2016年第1期)及《批判性思維教育的邏輯根基》(《中國教師報》2017年11月29日)這篇短文之中。
  • 為什麼孩子需要批判性思維方式?
    每天都有人用不同的方式(例如某些權威或社交媒體)來改變孩子對世界的認識、信念和生活習慣。我們該怎樣引導?我們是不是要在學習、背誦、熟練運用別人建立的知識和觀點之外,投資時間培養孩子的批判思維能力呢?1.擁有批判性思維的人遇事會客觀的推理和思考問題的核心點是什麼2.仔細分析不同問題核心點的每個細節(例如問題發生在何時、何地、何人、如何、原因等)。3. 在認識了問題的每個細節的基礎上,思考解決方案。
  • 錢穎一: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教育:實踐篇 |開卷有益
    這次研討會上學院決定與ETS合作,使用ETS HEIghten批判性思維測試。學院希望通過這個測試來評估各年級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校期間的變化,特別是用來評估一些核心課程的直接影響,包括比較不同授課教師之間的差別。學院分別在2017年9月(秋季學期開始)和2018年1月(秋季學期結束)舉行了兩次測試。第一次測試共有393人參加,主要覆蓋學院大一、大二學生。
  • 美國萊蒙曼哈頓預備學校:注重學生平衡發展 看重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
    萊蒙曼哈頓預備學校招生團隊還提到,如果學生未能達到託福要求的分數也可選擇入讀學校的語言中心課程,語言學習課程將按照學科布置,並且根據學生每個學期修讀的學術課程來提供相應學科專業詞彙的輔導。強調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努力實現學生的平衡發展採訪中,Mac Gamse先生多次提到學生幸福指數這個概念,在為學生制定高標準要求的同時,也要讓學生能夠學的開心,而「平衡」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數。
  • 批判性思維素質:因何缺乏,如何補足
    作者 | 董毓董毓關於問題對思維、創新的重要性,很少有比教批判性思維的人感受更深的。批判性思維強調探究實證來發展知識,探究即以問題為導向,其方法的最早來源就是批判性思維的鼻祖——蘇格拉底問答法。其實,有兩個事實應該早已經是常識:一是問題是認識進步的必要條件,沒有好問題,就沒有新發現;二是中國學生提不出問題。歐美教育界對中國留學生的普遍印象也是這樣:一個是課堂上沉默,一個是不會分析和論證性寫作。
  • 批判性思維: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
    有人說,推進批判性思維培養存在一些困境。但嚴格來說,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並沒有遭遇困境。因為遭遇困境的意思是,原來好好的東西後來走著走著陷入不太好的境地。批判性思維在西方教育體系早就成為課程體系中最重要內容之一,在中國似乎才剛剛起步,所以我們面臨的其實不是困境,而是阻礙它起步和上路的因素。推動批判性思維教育,在於排除和突破那些不利因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