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負性情緒理解及其調適

2020-12-24 39健康網

  家長們經常會談到孩子的情緒話題,對於成人來說,孩子的情緒可能顯得有些幼稚、不理性,甚至讓成人有些擔心。作為成人一般會本能地去糾正孩子的情緒反應,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夠思維健全起來,情緒成熟起來。但是從情緒發生的角度來看,幼兒的每一種情緒的產生及其宣洩都是合理的,因為每一種情緒都是在特定的情景、特定的身心發展階段的表現。所以情緒不是用來糾正的,換句話說糾正的對象不是情緒。情緒是需要理解的,但表達情緒的不良行為是可以進行糾正的。

  在日常生活中最讓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和煩神的主要是孩子的負性情緒,如:生氣、焦慮、害怕、擔憂等。當孩子出現負性情緒的時候,父母和老師的第一反應是如何讓孩子擺脫負性情緒,儘快陽光快樂起來。這是父母愛的本能,本也無可厚非,但是卻常常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時機的喪失。

  一、理解

  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是用自己的心理去感受世界和理解世界。當孩子出現負性情緒時,作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理解的第一層含義是分析孩子負性情緒的來由,一般情況下,幼兒的負性情緒越小的孩子越簡單、越直接,如餓了、渴了、想睡了等。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負性情緒開始出現了一些社會化的要素,如要求得不到滿足的宣洩和鬥爭。父母要能正確理解孩子負性情緒主要來自於什麼方面,針對不同由頭的負性情緒進行有針對性的安慰和指導。理解的第二層含義是體諒孩子的負性情緒,當孩子出現負性情緒的時候,如果是正常情緒的表達,父母要做的首先是理解而不是抱怨,一般採用的方式是描述孩子的行為,再上幫助孩子明確其心理感受如:「寶寶哭了,心理好難受啊!」。而不是用「又哭了,怎麼這麼煩呢,就不能堅強一點啊?!」,這樣的後果是孩子的不到應有的理解和撫慰,會進一步增加負性情緒的體驗,增加心理傷害。

  二、導正

  一般情況下,當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情緒能夠即時給予理解和撫慰,孩子都會慢慢平靜下來,而不會負性升級。但是也有的情況是孩子利用負面情緒來達成其小小的目的,甚至會產生外在的不良影響,如破壞環境、影響組織氣氛和規則、甚至傷害身體等等。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和老師經過判斷,確定其為無理取鬧,那麼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措施。

  其一,父母和老師不需要對孩子大喊大叫,成人越是失去理智,孩子越是得寸進尺,而且也可能由此而產生相應的次生傷害,因為成人在憤怒的時候其心智和孩子一樣是混亂的。

  其二,父母要給哭鬧的孩子足夠的面子。沒有面子的孩子其自尊是容易受到傷害的,沒有自尊或者自尊水平比較低的孩子,他將來的發展道路是不可相像的,而且教育他的難度也會相應增加。

  其三,要首先把孩子帶到一個人少的地方,在家庭中要把孩子抱到沒有其他人的房間,在外面要把孩子帶到行人少的公共場合,如角落。別讓孩子在那麼多人面前丟人,喪失自尊。

  其四,冷處理,安靜地看著孩子,別在孩子發火和情緒失控的時候說話,這樣很容易激發你的怒火。這個時侯緊閉你的嘴巴,認真地看著他,一言不發,其效果往往是發火所達不到的。

  其五,等孩子安靜下來,父母和老師也不要不停地嘮叨剛才孩子發生的事情,試圖給她講明一個道理。而是平靜地帶著孩子做其他應該做的事情,讓孩子體驗到只要是正常範圍的需求父母都會給他滿足,只要是非常規的要求,即時哭鬧也無濟於事。經過孩子體驗過的經驗會慢慢成為親子溝通和師生溝通的心理交互模式,從而形成良性的情感體驗與表達的模式。

(實習編輯:林翠坤)

心理熱點:

  有一個認識的老師,做網癮有她一套路子,孩子這邊聊聊,父母那邊聊聊,再一起聊聊,七八成的案例就好了很多……[

不會愛你的藉口是「網癮」

]

相關焦點

  • 識別負性思維,與抑鬱情緒共處
    可見,對於抑鬱,我們的理解還遠遠不夠,甚至有些人已經身處抑鬱當中,卻渾然不知,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那麼這部分的人,又應該如何改變心態,與抑鬱情緒和諧共處呢?答案就是從識別並改變負性思維開始。認知學派的大牛阿倫·貝克則總結出了抑鬱的「認知三合一」理論,即抑鬱病人的消極認知集中在三個方面:對自己消極的看法,消極的當前體驗,對未來消極的看法。
  • 道德情緒的特點、發展及其對行為的影響
    道德情緒的特點、發展及其對行為的影響 2017年01月28日 11:04 來源:《心理與行為研究》 作者:陳英和 白柳 李龍鳳 字號 內容摘要:道德情緒是在個體根據社會規範或行為準則對行為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情緒
  • 用轉移、替代和升華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來源:新浪博客郝旭光 提要:今年春天因為疫情而被迫宅在家裡,人們常常會產生很多負性情緒。面對負性情緒,建議看問題時用相對、全面、動態代替絕對、片面、靜態的合理化方式,通過延遲、轉移、替代和升華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 宅家戰疫情,如何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郝旭光 李白玉  面對來勢之洶、傳播之烈、傳播方式之隱秘的新冠肺炎病毒,封城、封路、隔離,人們不得不隔口罩交流,宅在家裡,內心瀰漫的情緒由緊張、焦慮、鬱悶、恐慌逐漸轉變成有些無聊、壓抑,偶爾還會有憤怒等負性情緒,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如果不是特別嚴重,不妨接受和正視自己現在有負性情緒這個事實。
  • 中島美嘉一首歌,唱哭眾人:面對這6種負性情緒,要學會自我治癒
    面對它們,我們難免地會陷入負性情緒中,但我們卻不能淪陷於無限的黑暗中。學會管理負性情緒,逃脫折磨自己的沼澤。今天,我準備和大家分享6個常見的負性情緒,希望我們都能夠辯證地對待它們。不讓情緒掌控自己,而是讓自己掌控情緒。
  • 遊戲調適:宣洩、補償與自愈
    ,曾經天馬行空戶外玩耍的自由被剝奪了,同伴交往的各種機會被阻隔了,親近大自然的興趣被抑制了……遊戲能幫助幼兒釋放負面情緒,保持心理健康。  遊戲具有宣洩功能,能幫助幼兒「玩」出內心的問題和焦慮  遊戲是幼兒最擅長的「語言」,能幫助幼兒宣洩難以用口頭語言表達的內心困擾。讓幼兒擁有自由遊戲的機會,玩他們想玩的任何遊戲,表達自己全部的情感,以便教師、家長及時了解和掌握幼兒的內心需要和想法,理解和接納幼兒的言行。
  • 李志敏:道德情緒訓練對留守幼兒積極互惠行為的促進作用
    關於情緒理解的培養研究大部分是用於培養存在缺陷的幼兒,例如自閉、聽力障礙、發展落後或者焦慮症,近期也有研究開始關注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處於劣勢的幼兒,並對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幼兒情緒理解能力進行了培養,培養效果顯著,有效的提升了這部分幼兒的學業成績、社會認知等能力(Nowak&Sigmund,2005;徐夫真等,2009;周詳等,2007)。由此可知,對4歲幼兒進行道德情緒培養是可行的。
  • 峰度大講堂之心理健康維護與調適
    為了讓員工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正確緩解壓力,舒緩情緒,健康快樂工作,10月29日下午,峰度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工會舉辦「心理健康維護與調適——心理健康講座」,由武進區總工會「訂單式」培訓講師鍾小燕為員工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心理疏導課。鍾老師從調整認知、管理情緒、釋放壓力、提高情商、珍愛生命、學會感恩、培養逆商七個層面進行闡述,旨在解讀心理健康,探尋心理調適的秘密。
  • 「心理疏導」復學心理調適指南之幼兒、家長、教師篇
    為此幼兒園特意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心理調適指南。一、幼兒心理疏導篇如何向幼兒解釋這次疫情,正確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保障孩子們身心健康地度過延期開學的時光,教師、家長都在積極思考、認真策劃並著手實施。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在疫情下,如何繼續做好幼兒心理關愛。
  • 研究證實青少年創傷後的負性情緒麻木與PTSD有強關聯
    情感麻木表現為對具有情緒效價的刺激難以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根據受限的情緒類型又可進一步區分為正性情緒麻木和負性情緒麻木。在最初的PTSD診斷標準中,情感麻木症狀被描述為「受限的情緒狀態」,包括對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的麻木。在新發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對這一症狀的描述被修訂為「難以體驗到正性情緒」,縮小了這一症狀的界定範圍。
  • 中國科大在夜間光誘導負性情緒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pHb)的投射誘發負性情緒。但是,究竟是光線還是節律的擾動影響了情緒仍不得而知,完整的光控情緒神經環路並未被刻畫。更重要的是,白晝的光線往往正面調節人類的情緒(Huang et. al., Neuron, 2019),這種白晝和夜晚時段截然相反的光線對情緒的作用背後的原理一直是未解之謎。
  • 【戰「疫」課堂】居家防疫如何進行心理調適?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人心一些人不免出現恐慌、焦慮、緊張等情緒你是否也被這種負面情緒包圍了呢?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疫情?有什麼樣的心理調適方法能夠擺脫負面情緒?面對疫情,可能會出現的負性情緒 ●●01漠視,不相信事實
  • 我談幼兒教師的心理亞健康與自我調適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我談幼兒教師的心理亞健康與自我調適 分頁標題#e#   ●多學習、多問、多與同事討論。
  • 促進學前兒童道德情緒發展
    當行為違反社會規範,損傷他人利益時,個體便會產生內疚、羞恥等負性的道德情緒;而當行為符合社會規範,有利於他人時,個體便會產生自豪、感恩等正性的道德情緒。道德情緒既能促進個體道德行為和道德品格的發展,也能阻斷不道德行為的產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如艾森伯格(Eisenberg)指出,道德情緒通常是「自我意識的情緒」,因為個體對自我的理解和評價是這些情緒產生的主要成分。
  • 居家期間有負性情緒怎麼辦?心理專家六步「良方」來了
    久居家中產生焦慮、擔心、沮喪、失眠等負性情緒怎麼辦?>(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專家建議面對疫情產生的應激反應要正確接納六步調節自我心理、改善生活狀態「目前,大眾對疫情的認知和了解相比年初已有增加,恐慌心理有所減少,但也要認識到各種各樣的情緒
  • 【戰疫「十」刻·醫學科普⑥ 】 一起來聽音樂,緩解負性情緒吧!
    讓我們嘗試用音樂來緩解焦慮和抑鬱等負性情緒,學會在疫情時期與自己和平相處吧!上海十院音樂治療這次肺炎疫情讓我感到特別焦慮和擔心,經常莫名其妙的想發脾氣,有時候自己看新聞還想哭。
  • 4~5歲幼兒情緒發展的特點
    當然,他們並非對所有的事都能調節好,對特別感興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緒支配,甚至還會出現情緒「失控」現象,遇到不順心的事仍會大發脾氣。    隨著語言和心理活動隨意性、豐富性的發展,4~5歲幼兒逐漸能用口頭語言、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表達內心豐富的情緒情感,漸漸發展起自我控制能力,從而調節自己的情緒及其外部表現。
  • 高血壓的情緒管理
    心理平衡• 避免負性情緒,保持樂觀和積極向上的態度;• 正視現實生活,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大度為懷;• 有困難主動尋求幫助;• 處理好家庭和同事間的關係;• 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調適方法;• 增強承受心理壓力的抵抗力,培養應對心理壓力的能力;• 心理諮詢是減輕精神壓力的科學方法
  • 常見負性情緒——焦慮、抑鬱情緒的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負性情緒困擾,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抑鬱和焦慮,甚至成為了我們的口頭禪。當我們出現一些小的失誤,一些壓力或者是一些不開心時,焦慮或者抑鬱的情緒就會出現,特別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群體中,比如像一線城市北上廣深。
  • 「家長學校」| 怎樣幫助幼兒管理情緒?聽聽專家怎麼說
    講座中,兩位專家用專業的理論知識結合教育實踐案例,全面深入地解析了幼兒不同情緒背後的原因,傳授給家長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學會情緒表達和情緒管理的方法。專家觀點二:情緒的問題,第一步是接納和共情。專家觀點三: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家長的第一步是要去學會接納、理解、尊重孩子的情緒。隨著孩子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