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青少年創傷後的負性情緒麻木與PTSD有強關聯

2020-12-20 中國生物技術網

情感麻木是個體經歷創傷性事件後常出現的一種異常情緒性反應,也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主要症狀之一。情感麻木表現為對具有情緒效價的刺激難以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根據受限的情緒類型又可進一步區分為正性情緒麻木和負性情緒麻木。

在最初的PTSD診斷標準中,情感麻木症狀被描述為「受限的情緒狀態」,包括對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的麻木。在新發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對這一症狀的描述被修訂為「難以體驗到正性情緒」,縮小了這一症狀的界定範圍。但是,這一修訂並非基於足夠的實證證據。特別是在兒童青少年中,有研究發現創傷後的負性情緒麻木與PTSD可能有更強的關聯。

為進一步驗證這一症狀標準修訂的適用性,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王力研究組對14465名兒童青少年地震倖存者中的情感麻木症狀進行考察。該研究通過項目反應理論分析和症狀學分析分別考察「難以體驗到正性情緒」和「難以體驗到負性情緒」這兩種不同的情感麻木類型。

研究顯示,相較負性情緒麻木,正性情緒麻木症狀對PTSD整體麻木症狀簇水平具有更好的區分度(見圖1)。與沒有報告情感麻木症狀的組別相比,同時報告了兩種情感麻木類型的組別具有最高的PTSD診斷率、PTSD症狀嚴重程度和功能損傷情況,其次是只報告了正性情緒麻木的組別。只報告了負性情緒麻木的組別雖然PTSD嚴重程度和功能損傷最低,但也高於無情感麻木組(見表1)

圖1 PTSD情感麻木症狀的項目特徵曲線

表1 不同PTSD情感麻木症狀模式的組間比較

該研究在症狀水平上對PTSD不同類型的情感麻木症狀進行考察,結果顯示不管是何種類型的情感麻木,均會對兒童青少年的PTSD症狀和功能有影響,因此在研究和臨床實踐中都值得繼續關注。同時,該結果也為未來PTSD診斷標準中對該症狀的界定提供了實證證據。

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科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的支持。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病理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官方期刊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上。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07/s10802-020-00677-w

相關焦點

  • 如何治療PTSD 諮詢師技能必修課系列
    延時暴露療法(Prolonged Exposure Therapy, PET)暴露療法是一種有效降低創傷後痛苦感受的治療方法,能夠幫助人們直接面對與創傷相關的想法、感受和場景。當然,這些想法和情緒通常是人們本能迴避的部分,反覆的暴露能夠幫助人們降低情緒的激活程度,並且獲得直面的力量。
  •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時間:2020-09-02 16:22   來源:親親寶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屬於一種心理疾   原標題: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屬於一種心理疾病。     《戰狼》這部電影火得不僅僅只是一時,有人喜愛,有人吐槽。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預防,醫生完整說明
    醫療人員觀察到,參戰士兵或經歷戰事的婦女,會出現創傷壓力反應,在事件過後出現麻木、情緒激躁、容易失眠,且常做惡夢等症狀。由於早期研究主要以軍人為研究對象,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又被稱為戰鬥疲乏症。近十年的研究,則主要關注經歷災難後發生的 PTSD,並認為這是災後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
  • 中國科大在夜間光誘導負性情緒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人類千萬年的進化史中,存在有真正意義的夜間豐富的光照也不過是在工業革命後的百餘年時間,而進化還遠遠來不及讓人類適應這種人造光環境的變化。一系列公共衛生證據顯示人長時間暴露於夜間異常光線下,會產生抑鬱樣情緒和認知障礙,但是我們對其背後的神經機理知之甚少。
  • ptsd是什麼意思 ptsd梗含義介紹
    ptsd是什麼意思 ptsd梗含義介紹時間:2020-12-08 22:4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ptsd是什麼意思 ptsd梗含義介紹 ptsd是什麼意思?
  • 網絡流行語科普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19-10-29 14:35   來源:牛遊戲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最近網上傳著的ptsd是什麼梗?在網上大家都能看到在玩ptsd這個梗,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比利·林恩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不是懦弱畏戰
    好萊塢大片中的「常見」病症創傷後應激障礙是近年來在美軍退役士兵群體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職業病,具體成因是人受到某種創傷後會產生精神異常現象,情況嚴重就會變成一種疾病。一般情況下,普通摔傷或骨折不會讓人患上PTSD,只有經歷生死關頭的重大創傷,或是目睹他人遭遇類似情況時,才有可能患上PTSD。
  • 研究發現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執行功能損傷的共存模式
    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與執行功能損傷(Executive dysfunction, ED)均是個體經歷創傷應激事件後常見的負性心理反應儘管目前已經發表了大量關於二者關係的研究,但研究結果的異質性卻很高。目前已有的16項研究比較了PTSD患者和健康對照者的執行功能損傷情況,其中僅有9項研究發現PTSD患者具有更嚴重的執行功能損傷。這種研究結果的高度不一致可能是由於不同研究採取了不同的執行功能測量工具造成的。
  • 【心理援助專欄】 創傷後應激綜合整症(PTSD)的識別和處理
    【心理援助專欄】 面對疫情「自我心理調適技術」(四十五) 創傷後應激綜合整症(PTSD)的識別和處理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一切,當海浪湧來
  • 心理學科普——自我實現的預言和負性循環
    「這證實了預想!」他心想,「我真的就是一個失敗者。」「自我實現的預言」——一個人預測了一種結果然後不經意的行為方式導致了原來預測結果的發生。通常情況下,這個術語指的是一些負性或者不幸事件的發生,比如失敗或者失望、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如焦慮、憤怒或者抑鬱。
  • 青少年抑鬱症的原因有哪些?
    在青少年時期表現的抑鬱不僅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還影響其在校表現以及同學關係,增加藥物濫用的風險,嚴重者可能導致自殺的發生。 那麼,青少年抑鬱症的原因有哪些呢? 生物學因素 研究發現,青少年的抑鬱情緒受到遺傳的影響。
  • 什麼樣的人能獲得創傷後的成長?當一個人的意義感比較強
    Calhoun稱,在他所研究的案例中,大約有35-75%的倖存者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創傷後成長(Kushner, 2016)。 這種成長是如何發生的,它是創傷的直接結果嗎?答案是否定的。
  • 26年超5萬病例大數據預警: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可增加女性患卵巢...
    近日,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在Cancer Research國際期刊發表了重要研究成果。他們分析了26年隨訪研究中超過5萬病例的健康數據,發現人生中經歷過六次以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症狀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比從未經歷過PTSD的女性高出兩倍,這可能說明了PTSD、抑鬱症等壓力相關精神性障礙或將成為引起女性腫瘤的「最大殺手」。
  • 居家期間有負性情緒怎麼辦?心理專家六步「良方」來了
    久居家中產生焦慮、擔心、沮喪、失眠等負性情緒怎麼辦?家庭成員長時間緊密相處產生摩擦獨居人群缺少交流後麻木淡漠精神萎靡生活高速運轉的年輕人打亂節奏開始失眠……面對受疫情影響的各式應激反應夏葉玲建議第一步應建立掌控感她解釋,原本人們的生活如在高速路上行駛,突然停下難免有失控感,這時可以利用「暫停期」好好思考自身生活
  • 用轉移、替代和升華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更好適應社會環境,因此恐慌對人類生存和繁衍有很大的影響。但過度恐懼會讓人們過度謹慎畏手畏腳,扭曲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同時恐慌過度也會對人們身心形成極大的傷害。因此,自己有負性情緒,如果不是特別嚴重,接受和正視自己現在有「負性情緒」這個事實。只要心理上接受、理解了負性情緒,人們就有可能不輕易被負性情緒所幹擾。
  • 復旦大學研究提出消退恐懼記憶的新策略
    據統計,有80%成年人在一生中至少經歷一次創傷性事件,其中5-10%有嚴重心理創傷,可診斷為PTSD患者。捲土重來:PTSD治療遇瓶頸當負性恐懼記憶衍生為創傷性精神疾病時,往往通過心理幹預與藥物治療來緩解症狀。
  • 宅家戰疫情,如何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郝旭光 李白玉  面對來勢之洶、傳播之烈、傳播方式之隱秘的新冠肺炎病毒,封城、封路、隔離,人們不得不隔口罩交流,宅在家裡,內心瀰漫的情緒由緊張、焦慮、鬱悶、恐慌逐漸轉變成有些無聊、壓抑,偶爾還會有憤怒等負性情緒,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如果不是特別嚴重,不妨接受和正視自己現在有負性情緒這個事實。
  • 幼兒的負性情緒理解及其調適
    所以情緒不是用來糾正的,換句話說糾正的對象不是情緒。情緒是需要理解的,但表達情緒的不良行為是可以進行糾正的。   在日常生活中最讓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和煩神的主要是孩子的負性情緒,如:生氣、焦慮、害怕、擔憂等。當孩子出現負性情緒的時候,父母和老師的第一反應是如何讓孩子擺脫負性情緒,儘快陽光快樂起來。這是父母愛的本能,本也無可厚非,但是卻常常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時機的喪失。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成果發表:消退恐懼記憶的新策略
    恐懼情緒賦予生命個體在不同環境中的適應能力,遇到危險而產生的恐懼情緒,對動物具有保護作用,以激發潛能、增強生存能力。      然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兩面性。遭遇沉重打擊後產生的恐懼情緒,潛伏於腦中,在大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性記憶,一旦為外物刺激,可以引發強烈精神性疾病(即創傷後應激綜合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 有形的傳染與無形的傳播: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與PTSD預防
    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心理學研究顯示,不僅自然災害、車禍或恐怖襲擊等會引發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威脅到生命的生理狀況/疾病也會引發PTSD。比如,女性在產子後出現PTSD的概率為1%-5%,14%-59%進過重症監護室(ICU)的患者會出現PTSD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