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iki/ 孫琪
上瀕成長顧問
南開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
豐富的營地領隊經驗
用專業的教育能力幫助父母理解孩子
研究方向:親子關係與兒童心理發展
之前的文章中,我分析了當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父母在親子溝通中的角色應該是傾聽者,通過積極傾聽的辦法,不僅可以和孩子有良好的溝通,還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是父母的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要怎麼跟孩子表達,他才願意去傾聽呢?
今天,我來跟大家介紹另外一種溝通方法:「我-信息」。
一、什麼是」我-信息」呢?
「我-信息」指的是在說話時,用行為+感受+影響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個方法同樣來自於託馬斯·戈登博士的《父母效能訓練》一書。
行為指的是對孩子不可接納行為的描述;感受是父母自己的感受;影響是這個行為對父母造成的實際影響是什麼。
比如針對「孩子每天晚上回到家都把衣服隨手扔在沙發上」這個行為,如果你是孩子的媽媽,並且你不能接受這個行為,你會怎麼說呢?
我們來看一個問答:
你怎麼又把衣服亂扔亂放!我說了多少遍了,衣服要掛起來,你怎麼這麼懶!
在這個回答裡,我們看到媽媽很生氣,被孩子的這個行為習慣徹底惹惱了,並且在這個示例中,媽媽用了兩次「你怎麼你怎麼」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最後還把這個事情延伸到孩子這個人身上——你怎麼這麼懶惰!給孩子貼了一個標籤。
那如果我們用行為+感受+影響的方式要怎麼表達呢?
你把衣服放到沙發上,我有點不開心,因為我要多花10幾分鐘整理沙發。
對行為的描述是:你把衣服放到沙發上;
媽媽的感受是:我有點不開心;
對媽媽產生的實際影響是:因為我要多花10幾分鐘整理沙發。
對比一下這兩種表達方式會發現,我們跟孩子用第一種方式表達之後往往都沒什麼用,自己很生氣,孩子可能會通過拒絕改變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抵抗。甚至還會發生爭吵,「你不是說我懶嗎,我就是懶,我就是不幹。」
為什麼孩子會拒絕做出改變?
因為在這個對話中他感受到了指責,被貼上了懶惰的標籤,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心,破壞他對自己的認知。孩子為保護自己,就會啟動他的防禦機制,拒絕改變或者向父母發動反擊。
後一種方式之所以會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因為父母在後一種表達中,沒有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指責,沒有用發脾氣的方式強迫他做出我們期待的改變,更沒有對他這個人進行負面的評價,而是坦誠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以及他的行為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
這樣的真誠,孩子是能感覺到的,孩子也是需要去理解父母的,這一點和父母理解孩子一樣重要。因為他需要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如何影響別人的,這麼做能幫助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而且,在後面這句表達中,能明顯感覺到情緒不像上一句那麼的激烈。這是因為當我們去思考自己感受和孩子行為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時,思維活動增強了,負性情緒強度就會減弱,更容易讓我們冷靜下來去思考自己為什麼這麼生氣,憤怒。
我生氣的是什麼呢?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去思考孩子的這個行為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影響的時候,會發現好像並沒有太大影響,這只是孩子跟我的性格、習慣和做事方式不一樣。
二、
在實際運用「我-信息」這個方法時有一個難點,它出現在我們對孩子的行為的描述上,這裡很容易出現破壞性的表達,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在親子溝通中具有破壞作用的表達都有哪些。
比如在剛才的那個例子中,第一種回答媽媽就加入了她的主觀評價,她跟孩子說,」你就是太懶了」。
我再列舉一些示例幫助大家區分對行為的客觀描述和主觀評價:
1、孩子回到家會把衣服隨手扔在沙發上(客觀描述)
你就是太懶了!(主觀評價)
2、孩子沒有按照約定好的時間回家,也沒有打電話回家(客觀描述)
你太不懂事了!(主觀評價)
3、孩子一直要讓爸爸講陪他玩(客觀描述)
你好煩啊!(主觀評價)
父母如何區分自己是對孩子的行為是客觀描述還是主觀評價呢?一個簡單的判別標準是:你會發現這些話,包括我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具有破壞作用的表達,都有一個特點,都是以「你」開頭,並且指向對於孩子本人的評價。
在親子溝通中,當父母對孩子的言行不滿意的時候,說話的矛頭會指向對方(孩子)。所以說這些話的時候,父母心裡往往帶著一些情緒,這不僅不會讓孩子知道他們對我們產生了什麼影響,而且還會激發他們的防禦機制,把孩子推到我們的對立面。
三、
最後,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一天,我的老師去接上幼兒園的兒子放學,因為晚上還有安排所以她希望兒子能和她趕快回家,但孩子和小朋友們玩的特別開心,完全不理會媽媽,也沒有要回家的意思。
可以看到,「需要儘快回家」是這位媽媽的內在需求,那麼媽媽該如何說,才能讓孩子認可媽媽的決定,和媽媽一起回家呢?
我的這位老師經歷了惱火、憤怒和無可奈何的各種情緒,最後她決定:我要換一種方式跟孩子溝通。
她告訴孩子:「媽媽有點著急,因為晚上我還要去上課,如果我們現在不走我就要遲到了,你能幫媽媽一個忙嗎?」
結果,她兒子非常痛快的轉身和自己的小夥伴說:「我要回家了,明天再玩吧,再見!」
就是這麼簡單!
我的老師也是先經歷了自身情緒的變化,最開始想要用父母的權威要求孩子回家,但發現沒有效果後,她調整了自己的情緒,用「我-信息」的方式來跟孩子溝通。
在她的表達中沒有要求孩子,也沒有指責孩子,而是告訴了孩子原因,還請孩子幫助媽媽。孩子其實是非常願意配合父母的,因為孩子也希望自己能為父母提供一些幫助,在幫助父母的過程中孩子是很有價值感的。
這就是「我-信息」這個溝通方法的實際操作,簡單、有效。
當父母的內在需求需要被滿足時,用「我-信息」的方法去跟孩子溝通,把說話的對象聚焦於自身而不是孩子的行為,聚焦於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行為對我們所產生的影響,這樣的方式才能讓孩子理解父母並滿足父母的需求。
我們已經分別介紹了親子溝通中如何傾聽和如何表達的方法,並根據孩子的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還是父母的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來分別討論了相應的溝通方法。
但在實際生活中有一類更加棘手的問題,那就是父母和孩子的需求都沒有被滿足,或者說是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產生了衝突,那麼該怎麼辦呢?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