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嗎?做計劃能治癒拖延嗎?你怎麼看

2020-08-28 心理諮詢師魏偉


我在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問我的孩子,你覺得這樣一個主題的文章,會有人感興趣嗎?我很好奇他會對拖延怎麼看。


他13歲,坐在我旁邊寫作業,他回過頭來對我說:不會有人看的,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有拖延症,很多時候是覺得自己做事情慢一些,沒有計劃性,有點拖沓,覺得自己沒算好時間而已,也會覺得自己不得不拖延,會給自己找很多理由,不會覺得自己有拖延症。


我想了一下,的確有些道理,沒人會喜歡得病,這樣想也是一種心理防禦,讓自己有更多的安全感,這樣做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逃避,讓自己不去直接面對真相,使自己輕鬆一些。



不承認自己有拖延症也沒有錯,拖延症從醫學角度來說,不能算作是精神病,把拖延症說成是心理疾病,更多是因為這是人心理內在的一種衝突,需要從內在進行療愈,而不太像是改變行為和想法就能夠使自己不再拖延。


其實我們拖延也是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好處的,比如說可以使我們暫時輕鬆一些,雖然有些事我們知道,一直等在那裡需要我們去做,但畢竟現在我們是輕鬆的,可以去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一些事情。



在這一刻,可能我們會對自己說: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呀,所以我才把這件事情往後放一放。當我們這麼想,我們真的就會感覺到這樣的理由很有力量嗎?感覺是適合的選擇嗎?


如何檢驗呢?當你這樣對自己說的時候,去覺察自己身體的感覺,是不是會感覺到身心愉悅呢?如果是身心愉悅的,這樣的理由就是有力量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會覺得身心愉悅,不會覺得全身心的放鬆。因為你知道有個事情等著你去完成。這件事雖然你沒去做,但是一直在你心裡,可能會時不時的就浮現出來,這會讓你感覺到有一些自責和煩躁。而我們也可能會這樣安慰自己:沒事的,我做這個很快的,我只是安排在最後一刻做而已。我多想想,這樣我把這件事情也能做得更完美。



我們很想把這件事做好,因為這件事做好了,我們也會感覺到自己被接納、被認可,自己看起來有價值,或者有力量,也可能會贏得尊重。我們也會給自己找一個理由說,我現在不做,是因為我想把這件事情做的更好。


而這麼想,並不會減少我們的焦慮和煩躁,因為我們知道,以往我們也是這麼想的,而每次拖到最後去做的時候,並沒有支持到我們把這件事情做的有多完美,很多時候,可能是因為趕時間,也會有敷衍的成分摻雜其中。



我們拖延的心理根源是什麼呢?


1、我們並不是故意如此,我們這樣做也是無意識的一種行為,這樣的拖延,是我們內在的一種衝突,究其根源,很多時候來自於我們早期的經驗,可能這個早期是在我們幾歲的時候。


那我請你回想一下,當你能記起來的第一次拖延,當時你多大,發生了什麼呢?而你這樣做,滿足了你什麼樣的需要呢?


而有的朋友會來自於父母的對待方式,比如父母強制寫作業,發現寫完作業,還會有新的作業。比如寫完作業要去背古詩,或者去練字,或者去彈鋼琴、練舞蹈。那拖延就會使自己輕鬆一些。


也可能父母在小時候用時間的方式控制我們,看電視只能看30分鐘,出去玩只能1個小時,這使我們感覺到時間是我們的敵人,我們被時間所束縛,而和時間對抗,就會看起來我們更有自主性,更像是活成我們自己。


我們現在的拖延,也可能是這樣的移情。



2、我們拖延可能是我們對某件事的恐懼,我們不想面對這件事情,抱著自己不得不做這件事情的煩躁和焦慮。這樣的恐懼使我們一拖再拖。


3、我們的自我評價過低也會使我們對一些事情拖延,覺得自己做不好某件事情。


不做還好,如果做了做不好的話,其他人會看輕自己,這樣的想法會害怕自己不被接納和認可。我們此刻很可能就會找到一個理由說:我不做是想做的完美,做的更好。把這件事情一拖再拖。



所以,拖延症體現在是時間安排和行動計劃上,這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這不是做好計劃就能發生一個改變的。


需要我們有內驅力做出一個從內到外的改變,而這也是心理療愈之旅,可能我們需要和我們的限制性信念一起工作,也可能需要療愈我們的童年創傷。


而這樣的療愈,會使我們身心輕鬆自在活在這個時刻,也會愉悅的面對未來。

也歡迎你 關注我 我們一起有更多的交流

相關焦點

  • 《再也不見,拖延症》:告別拖延症,重寫你的人生
    臨近會議,你還沒準備好材料,害怕考試,就不學習,這不是會導致你失業就是失學,使你本來就狀態不好的人生更是雪上加霜。其實拖延症不僅僅是自律這麼簡單,打打雞血就能馬力十足,究其原因它是一種心理疾病,來自我們對自己的深層懷疑以及對世界認知的歪曲。
  • 擴大舒適圈治癒拖延症
    「拖延症」我能掌控整個局面,可以把計劃再推一推。01拖延症是怎麼來的?很多拖延症比較嚴重的朋友來找我諮詢解決方案,我總會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你第一次領到老闆的任務,拖延了嗎?其實,拖延就是你在心理上始終認為,自己還有擠壓的空間,還有空間,再試試,再試試......
  • 計劃一拖再拖、深陷拖延症無法自拔?5招教你高效戰勝拖延症
    年初計劃著學習某項技能,年底發現一年過去還是沒開始學;口上喊著要減肥,拖了一個月也沒開始去運動一次;計劃著一周要看完一本書,到了周末發現一頁也沒看過……我們熱衷於制定各種美好的計劃,然而執行過程卻總是一拖再拖,永遠無法立馬去做、立即完成。總是這樣不自覺一次又一次陷入拖延症的坑中,總在啪啪啪打臉。拖延,似乎成了一種無法被治癒的慢性病,正在慢慢拖垮我們。
  • 該做的事沒完成,拖延症的背後,藏著你的心理需要
    很多認為自己有拖延症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做事比較拖拉,會自己責備自己,有負罪感,會否定自己、也會有焦慮的感覺……我們就說說最經常發生的事情吧,看看年初我們給自己制定的很多小目標,瘦身計劃、健身計劃、讀書計劃、寫作計劃、學習計劃等等,寫完這些計劃的時候,我們很有成就感,也很開心,仿佛都能看到自己「瘦下來美美的樣子」
  • 拖延症,原來是一種「綠茶病」
    昨天看了「Rongrong姐的深夜書房」關於拖延症的一期視頻,給了我一個很底層的認知啟發,就是我們研究了這麼久如何克服拖延症,分析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原因,其實反而忽略了拖延症本身的「病根」。而這也是視頻中首先闡明的一個觀點:「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拖延症,就是懶!」
  • 你有拖延症嗎?——文/雨晴
    你有拖延症嗎?文/雨晴1 我是一個有拖延症的人,從學生時期到工作,明知道一項任務提前完成會輕鬆很多,但總是拖著不去做,總是會等到最後一刻:加班做。然後做的馬馬虎虎,質量很差,錯誤百出,也為此損失過很多東西,但還是不知悔改。介於以上原因,我買回來這本《別讓拖延症毀掉你》,看書的這半個月,可以說我的心情是有點低落的。
  • 全國多地中小學生開學,從小到大的拖延症能改了嗎?
    近期,全國中小學陸續開學,家長期待的「神獸歸籠」終於實現了;但是經歷了兩個多月的線上學習,孩子能順利適應學校學習,改掉起床慢吞吞、做作業拖拖拉拉明日復明日的拖延症嗎?拖延症是一種自我調控障礙,在時間安排上不能有效的計劃工作、生活、學習。拖延症是一個暱稱,醫學上並沒有拖延症這個概念,但是,拖延的特點是一類疾病的特徵,這類疾病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往往是小孩、兒童期常見,但是很多人會遷延到成人,成人之後仍然會有些表現。
  • 拖延症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有救嗎
    大多數慢性拖延者都有強烈的自我挫敗傾向,這 可能是出於自我懷疑——不相信自己能做好,也可能 是完美主義的體現——如果做不到最好寧可不做。此外,低自尊也是慢性拖延者的特質之一。他們往往有 較低的自我認同感,而對他人的評價過於在意。
  • 拖延症|一邊拖延,一邊快樂
    據統計,有9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有拖延行為或習慣,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拖延人群以職場白領和學生為主。拖延症到底是什麼?你所認為的拖延,和別人所認為的拖延,是一回事嗎?,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 《終結拖延症》:戰勝拖延症最好的方法,讓你不再為拖延而煩惱
    就是把重要的事情和有時間限制的事情,能拖則拖推到其他的時間去做。可是這個拖延的過程可能會造成一些不良的後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即將要去完成事情的時候,總是會有一種轉移注意力的衝動,最後用無關緊要的事情來代替,所以這個過程是伴隨著拖延的思維,例如:「晚點再做吧或者現在還沒準備好,等我準備好再做吧」。
  • 《終結拖延症》:戰勝拖延症最好的方法,讓你不再為拖延而煩惱。
    就是把重要的事情和有時間限制的事情,能拖則拖推到其他的時間去做。可是這個拖延的過程可能會造成一些不良的後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即將要去完成事情的時候,總是會有一種轉移注意力的衝動,最後用無關緊要的事情來代替,所以這個過程是伴隨著拖延的思維,例如:「晚點再做吧或者現在還沒準備好,等我準備好再做吧」。
  • 焦慮情緒導致拖延,這些方法可以改善拖延症
    行為幹預不一定 能「治癒」「拖延症」,但可以有效減少拖延行為。如 果你是一名慢性拖延者,不妨嘗試採取以下措施。 消除分心的根源 當你拖延某件工作或學習任務 時,你會做什麼?大多數拖延者可能會強迫性地一遍 遍刷新社交軟體,或者漫無目的地觀看大量短視頻。
  • 克服拖延症的感覺比做愛還爽?
    如果我去參加一個關於拖延症的沙龍,抱有的期待也一定會是「治好我的拖延症」。最好能給個直截了當的「藥方」,一舉攻克。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已經有太多人給出了藥方。暢銷書裡面關於拖延症的數不勝數,僅我自己看過的,就有《拖延心理學》、《7天攻克拖延症》等等。如果你去百度「拖延症」,也會得數不勝數的藥方,某心理學網站的一篇名為《10個治癒拖延症珍藏版心理技巧》已經有了20多萬瀏覽量。
  • 《再也不見,拖延症》丨你是個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做事的人嗎?
    文丨易小星我想很多人是喜歡拖延的,就是我們說某某大概是拖延症上身,總是把工作拖到最後一刻。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個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做事的人呢?我一個學生早前欠了一大筆錢,雖然他也明白必須去把這筆帳單處理一下,但是每次都是在腦海裡轉一轉,對自己說「完了,完了,我要欠銀行一大筆錢了!」
  • 治癒拖延症,讓你成為時間管理大神
    拖延症,21世紀全球最流行的一種病。在這顆星球上,拖延症患者數以億計。多年以前,在微博上曾見過這樣一句話:年紀輕輕的你,不要總覺得你已經跌進人生最低谷了,其實你的人生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因而,對於拖延症要切合實際的想辦法解決,讓拖延無法阻擋你的腳步。
  • 想要治癒孩子的「拖延症」,你只需推遲他的「滿足感」
    導讀:想要治癒孩子的「拖延症」,你只需推遲他的「滿足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想要治癒孩子的「拖延症」,你只需推遲他的「滿足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得的不是拖延症,是懶!
    現在人的社交好像沒幾個病都不敢和別人聊天了,而最被人掛在嘴上的除了強迫症就是拖延症了。最近讀到一段諷刺的故事:因為想擺脫拖延症而買了一本治癒拖延症的書,直到7年之後努力克服拖延症,這本書才被打開。一般人之所以拖延,是因為沒有嚴重的後果。畢竟現在嚷著拖延的人,也沒有因為拖延不吃飯而受餓的。但是拖延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 孩子「拖延症」,不知如何教育的家長看這,讓孩子擺脫「拖延症」
    ,仍然將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症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通常是一些深層心理問題的表現。「拖延症」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家長們普遍對孩子冠以的標籤。從上面的定義來看,家長們也不要擔心,它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心理疾病。文墨認為孩子們所謂的「拖延症」只是孩子對不喜歡做的事情一種抵抗而已。
  • 喜歡拖延有解決的方法嗎?三管齊下,讓你搞定拖延症
    但它不是強迫症,它怎麼就變成強迫症了呢,就是這個事會讓你感覺到痛苦就是強迫症。比如說多洗幾遍手其實並不痛苦,但是當你洗到讓你自己痛苦的時候,你說我怎麼停不下來,我怎麼老洗手,這時候就是強迫症。那麼簡單的小拖延也未必是拖延症,不過如果這個拖延造成了你人生的挫敗,讓你覺得自己評價很低,讓你覺得痛苦,那麼就是拖延症。25%的人會有這樣的症狀,這個比例還真是不小。
  • 如何治癒拖延症?我有三個辦法
    月初的工作量沒完成,拖到了月底;年度論文,按計劃應該每個月搜集資料,準備寫作,但是一直拖到了截止日期的前幾天。我帶一個新同事,她負責排版編輯,但是她喜歡在發文章之前把排版內容發給我,有時候我需要重新改動部分內容,但因為時間限制就來不及了。於是我想出一個主意,我規定頭天晚上必須把內容交給我,第二天交的話,我直接在工資裡扣50元,拖一次扣一次。你看,為了治癒拖延,我們多麼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