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問我的孩子,你覺得這樣一個主題的文章,會有人感興趣嗎?我很好奇他會對拖延怎麼看。
他13歲,坐在我旁邊寫作業,他回過頭來對我說:不會有人看的,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有拖延症,很多時候是覺得自己做事情慢一些,沒有計劃性,有點拖沓,覺得自己沒算好時間而已,也會覺得自己不得不拖延,會給自己找很多理由,不會覺得自己有拖延症。
我想了一下,的確有些道理,沒人會喜歡得病,這樣想也是一種心理防禦,讓自己有更多的安全感,這樣做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逃避,讓自己不去直接面對真相,使自己輕鬆一些。
不承認自己有拖延症也沒有錯,拖延症從醫學角度來說,不能算作是精神病,把拖延症說成是心理疾病,更多是因為這是人心理內在的一種衝突,需要從內在進行療愈,而不太像是改變行為和想法就能夠使自己不再拖延。
其實我們拖延也是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好處的,比如說可以使我們暫時輕鬆一些,雖然有些事我們知道,一直等在那裡需要我們去做,但畢竟現在我們是輕鬆的,可以去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一些事情。
在這一刻,可能我們會對自己說: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呀,所以我才把這件事情往後放一放。當我們這麼想,我們真的就會感覺到這樣的理由很有力量嗎?感覺是適合的選擇嗎?
如何檢驗呢?當你這樣對自己說的時候,去覺察自己身體的感覺,是不是會感覺到身心愉悅呢?如果是身心愉悅的,這樣的理由就是有力量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會覺得身心愉悅,不會覺得全身心的放鬆。因為你知道有個事情等著你去完成。這件事雖然你沒去做,但是一直在你心裡,可能會時不時的就浮現出來,這會讓你感覺到有一些自責和煩躁。而我們也可能會這樣安慰自己:沒事的,我做這個很快的,我只是安排在最後一刻做而已。我多想想,這樣我把這件事情也能做得更完美。
我們很想把這件事做好,因為這件事做好了,我們也會感覺到自己被接納、被認可,自己看起來有價值,或者有力量,也可能會贏得尊重。我們也會給自己找一個理由說,我現在不做,是因為我想把這件事情做的更好。
而這麼想,並不會減少我們的焦慮和煩躁,因為我們知道,以往我們也是這麼想的,而每次拖到最後去做的時候,並沒有支持到我們把這件事情做的有多完美,很多時候,可能是因為趕時間,也會有敷衍的成分摻雜其中。
我們拖延的心理根源是什麼呢?
1、我們並不是故意如此,我們這樣做也是無意識的一種行為,這樣的拖延,是我們內在的一種衝突,究其根源,很多時候來自於我們早期的經驗,可能這個早期是在我們幾歲的時候。
那我請你回想一下,當你能記起來的第一次拖延,當時你多大,發生了什麼呢?而你這樣做,滿足了你什麼樣的需要呢?
而有的朋友會來自於父母的對待方式,比如父母強制寫作業,發現寫完作業,還會有新的作業。比如寫完作業要去背古詩,或者去練字,或者去彈鋼琴、練舞蹈。那拖延就會使自己輕鬆一些。
也可能父母在小時候用時間的方式控制我們,看電視只能看30分鐘,出去玩只能1個小時,這使我們感覺到時間是我們的敵人,我們被時間所束縛,而和時間對抗,就會看起來我們更有自主性,更像是活成我們自己。
我們現在的拖延,也可能是這樣的移情。
2、我們拖延可能是我們對某件事的恐懼,我們不想面對這件事情,抱著自己不得不做這件事情的煩躁和焦慮。這樣的恐懼使我們一拖再拖。
3、我們的自我評價過低也會使我們對一些事情拖延,覺得自己做不好某件事情。
不做還好,如果做了做不好的話,其他人會看輕自己,這樣的想法會害怕自己不被接納和認可。我們此刻很可能就會找到一個理由說:我不做是想做的完美,做的更好。把這件事情一拖再拖。
所以,拖延症體現在是時間安排和行動計劃上,這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這不是做好計劃就能發生一個改變的。
需要我們有內驅力做出一個從內到外的改變,而這也是心理療愈之旅,可能我們需要和我們的限制性信念一起工作,也可能需要療愈我們的童年創傷。
而這樣的療愈,會使我們身心輕鬆自在活在這個時刻,也會愉悅的面對未來。
也歡迎你 關注我 我們一起有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