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柞子(橡子)豆腐哦!賣柞子豆腐哦!」小時候,每到炎夏,村裡時常響起這樣的吆喝聲。對我們孩子來說,這是天使般的聲音。
媽媽禁不起我們的軟磨硬纏,掏錢買下一大塊柞子豆腐,用刀切成許多小方塊,分成幾小碗,每碗加上一勺甜甜的白砂糖和一瓢清涼的井水,吃起來清涼、滑爽又甘甜,成為難得的消暑佳品。
小孩最愛吃木蓮豆腐。平時跟大人趕集,或者哪個村莊放電影的時候,都可以看到一兩個木蓮豆腐攤,花上一分錢,可以吃上一碗清涼甘甜的木蓮豆腐。
隔壁哥哥的大舅舅是做木蓮豆腐生意的,更引起我的注意。只見他握著一個裝了木蓮籽的深棕色紗袋,浸在盛滿井水的水桶裡,雙手不停地捏,捏上幾百遍,一種粘稠的果膠漸漸從紗袋滲到井水裡。然後,摻進野藕粉汁,作為凝固劑。用一隻湯碗舀一碗木蓮豆腐,看起來晶瑩剔透;再用壺瓶裡醬色的液體一澆,吸到嘴裡,滑溜溜、甜津津、涼絲絲的,真是人間的瓊漿甘露。
做木蓮豆腐有兩個奧妙:一要木蓮籽,是從木蓮蒲裡挖出的籽粒,晾乾收藏,如果放在烈日下曬乾,就做不出豆腐;二要糖醋,預先灌到壺瓶裡,當顧客要吃木蓮豆腐的時候,順手提壺向碗裡一澆,看起來醬紅色,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醬油。糖醋由紅糖、白糖、冰糖、醋、薄荷油混合而成,如果摻一點姜水更好。紅糖甜度高,色澤好,白糖、冰糖味道鮮,醋有酸味,養胃,薄荷油清涼,姜水微辣,百病可吃,切忌用鹽、醬油等帶鹹味的佐料。俗話說「木蓮豆腐澆醬油」,就指說話辦事違背常理,不上路。
當時,買一湯碗清涼可口的木蓮豆腐,只要花一分錢。我家裡有零錢,小時候最開心的就是買薄荷糖和木蓮豆腐。有時想買一碗,可隔壁哥哥的大舅舅老是說還沒有凍好,我伸長脖子張望著、等候著。這一等就是一刻兩刻鐘,對我來說如隔三秋,好生心焦。
城裡人嫌木蓮豆腐用生水做,雙手捏,不衛生。可俗諺說得好「骯髒吃吃骯髒大,乾淨吃吃變猴頭」,吃慣了,腸胃就有了免疫能力。
還有一種觀音豆腐,是觀音柴的葉子做成的,色澤晶瑩翠綠,看起來賞心悅目,味道清涼可口,吃起來沁人心脾。
那麼,農家是怎麼知道觀音柴葉可以做豆腐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天,久旱不雨,赤地千裡,顆粒無收,人們只得上山採野果摘樹葉充飢。有個老漢餓得飢腸轆轆,昏倒在一片青青的柴草之間。突然,老漢恍惚中覺得金光一閃,竭力睜開雙眼,但見觀音娘娘手執拂麈駕著五彩祥雲來到跟前,在老漢耳邊如此這般指點一番,騰雲駕霧而去。老漢感激不盡,醒來後按觀音娘娘的囑咐,採下身邊那片青柴的葉子,回家後浸泡在微涼的開水中,待漚出葉汁後,將葉渣撈出,澆上草木灰的湯汁,攪拌一會,便會慢慢凝結成一種綠色的豆腐。老漢把這種方法教給全村人,度過那場饑荒。為了銘記觀音娘娘賑饑救災的恩德,人們把這種綠色的豆腐叫做觀音豆腐,把那種青柴叫做觀音柴。
上世紀的三年困難時期,實在沒有東西可吃了,有人挖樹根吃樹皮,也吃用觀音柴葉做的觀音豆腐。尤其是我堂房的大伯母家,因為大伯伯死得早,留下四個年幼的堂房哥哥和姐姐,孤兒寡母的,日子過得特別艱難,無米下鍋,三天兩頭只好吃觀音豆腐充飢。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觀音豆腐作為健康的綠色食品,深受農家的追捧。
《鄉愁中國》浦江財富廣場的東方書店有售;京東,噹噹,亞馬遜,淘寶也有售。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關注公眾號浦江晚8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