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構建改革共識的最大公約數

2020-12-14 大公資訊

習近平領銜的中共領導集體在不到兩年時間內開創了多個首次,涵蓋治黨、治國、治軍、外交各領域。而本文主題--依法治國--在中共黨史上也首次被確定為中央全會討論議題。

每一屆中共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會都有別於前三次相對固定的主題,在議程上往往依據當時的大勢而定,選取關乎國家大計和急需全力解決的事項為討論議題。

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切入點,彰顯了法治在「習式治國」的棋局上定是一枚定勝負的棋子。

而自「習式棋局」落子伊始,改革無疑是最耀眼的標籤之一,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成立黨軍兩界改革小組,從改革理念的出爐到改革行動的落地,為「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提供了可供觸摸的實踐路徑,而依法治國的「中心化」則成為了改革之路上的守護神和清障者。

深化改革的現實機遇與法治障礙

習近平在十八屆一中全會後的記者見面會上承諾,要堅持改革開放,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至今,時間過去近兩年,改革一詞深入人心,也成為中外媒體描繪中國大勢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與此同時,習近平本人也被稱之為繼鄧小平之後,引領中國當代史上第二波改革大潮的中興強人。

與改革理念同步,自十八大後,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改革措施也漸次落地開花。勞教制度廢棄、計劃生育制度改革、行政機構職能轉變、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金融領域改革、司法體制改革以及打破所謂「刑不上常委」的反腐禁區。從全局設計到行業改革,從體制機制到衣食住行,從明規則到潛規則,改革如定向爆破,清除的是與民爭利的利益堡壘和制約國家發展前進的沉痾頑障。

在中國現有的制度大框架下,上述改革政策的推進離不開領導人的思維意識和強勢勇毅。而習近平恰好具備了這種雙重的個人優勢,遺傳父輩的改革創新基因,繼承鄧氏改革開放的治國理念,加上執政合法性和個人身份合力而來的強大權威,讓其在推進改革的道路上愈加自信與沉著,除去制度層面的因素,這不失為當下深化改革的最利好現實機遇。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法治不彰、司法不作為,有法不依,選擇性執法、公民對法治的不信任等現象依然大行其道。這裡固然有歷史的成因,在第一波改革開放的大潮下,以「致富」為第一要務的社會理念滌清揚濁,法律輸給了金錢和權力的瘋狂媾合。經過三十多年的時代加固,這種法律缺位下的各個利益團體結成了掘金聯盟,他們創造了一個個法外之地,通過權力和金錢的互相倒手建立了或明或暗的獨立王國,而曾經的「政法王」周永康正是這種法治失序的最佳註腳。

法紀鬆弛,法律缺位導致了各種黑色政商聯盟的存在,這正是深化改革之路上的掣肘所在,他們為了維護既有的權錢利益,在改革之路上有意布下各種絆馬索,而時下民眾對法律的失信也基本來自於這種現象的普遍化。

天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如果在一個現代國家還存有法外之地,那麼所謂的深化改革和與民讓利想必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依法治國與深化改革的辯證關係

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破除頑疾,拔掉暗釘,解構不利於現代文明的舊觀念。法治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套全民普適的保障制度,為正能量保駕護航,重構在過去被人為破壞的法治信仰。

一破一立,解構和重構詮釋了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的全部內涵,前者聚焦於深化改革,後者著力於依法治國,二者在邏輯上是一種內在的統一,大的原則是先行定規,劃定法允地帶,在改革政策執行層面,只有雙管齊下,才能安民立信。

深化改革的過程是依法依紀的過程,依法治國的最終目的是為深化改革廓清廓寬道路。鄧小平自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就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這種法治理念一直貫穿於由他本人開啟的改革開放全程,且經過屢次憲法修改和不斷的法規建設,至今,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幾近完備。國家層面有憲法和法律,黨內有黨紀黨規,軍內有軍紀,各個層面都有約束黑手的條款,這解決了其十六字方針中的前四個字,但後十二個字確實有所偏廢,基本讓渡給了對改革發展的無原則追求,這是二者的不統一導致的惡果。

深化改革必須在法治化的軌道上運行才能健康有序,改革在一定意義上是化解矛盾的過程,而化解矛盾無疑需要法治先行、法制規範,只有在依法治國的框架內才能合理化解矛盾,引導進一步深化改革。反之,不能在沒有制度設定,沒有規則,沒有法治保障的前提下進行所謂的改革,這種先於法治的改革還是一種變相的人治思維。

依法法治也是改革全程中的應有之義,改革的大框架也包括了司法改革等與法治緊密相關的議題,因此,深化改革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斷強化依法治國的過程。

改革與法治內在統一的同時,也會例外遭遇到「對衝」的不協調局面,尤其是在各行業大面積改革的狀況下,遭遇到現有規則無法研判的局面,這時候就需要決策層的民主決策機制和領導人的判斷力,但化解「衝突」的底線必需在法治思維的框架內。

依法治國構建改革共識最大公約數

習近平在1998年-2002年期間獲取清華法學博士學位,其時習近平任職福建省委副書記。且不論官員與學位的關係以及獲取機制,僅就他獲取的是法學博士而非經濟學或其它學位而言,習近平的治國理念中,法治思維定是不能被忽視的因素之一。恰巧,在這接近兩年的時間內,他經歷了多個歷史節點,並在每個時間節點上發表了與依法治國有關的講話,紀念現行憲法實施30周年紀念大會、慶祝人大成立60周年大會等場合,習近平一再強調要忠於憲法,依憲治國,依法治國。甚至在剛剛過去的紀念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講話上也七次提到憲法。由此視之,法治觀念將融匯到最高層的決策理念中。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上設定的深化改革總目標,而法治一定是構建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石。在會後公布的決定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獨佔了16項中的一項,包括5個小條目。強調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中共高層也屢屢強化依法治國與深化改革的關係。習近平在今年初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李克強在不同的多個場合強調要把政府納入到法治軌道,要求公務員在推動改革的同時踐行法治原則;張高麗則稱改革進入深水區,政府要堅持於法有據,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黨政兩界在全力推動改革的同時,踐行的依然是法治的底線原則。

高層極力拔高依法治國的地位,側面印證了上文點到的法紀鬆弛的現象,正是因為有了現實的諸多法外之地,所以對中共高層也是一個警醒,從各個層面加強法的滲透,建立一整套有序改革的保障制度成為了決策層的最大公約數。

在市場層面,不管是維持現有秩序還是繼續深化改革,法治意識和規則一定是最核心的關鍵要素,缺失了法治的市場必定是無序和混亂的開始。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劃定到決定性位置,由此,政府之手將會被有意弱化,在此意義上,法治的保障作用更凸顯一步。

在十八大之後的治吏和雷霆反腐之勢中,底層百姓又重新拾回了對政府的信任和信心,目前看,這種回歸的信任是建立在對個體領導人的寄望之上,但長遠觀察,這是制度和法律的重新歸位。毋庸置疑,底層的百姓即是深化改革的受惠者又是改革的強有力推動者,只有他們對法律抱有了期望,才會有更大的積極性來推動改革。

再把視野放到知識分子層面,他們是改革過程中的主流民意甚至是政策制定者。在當下的「左右」層面,思想的共同點是主流,二者皆希望國富民強,只不過是在路徑和方式上各執一詞。那麼彌合二者分歧的共識只能來自於對法律的信仰。深化改革只有在依法治國的軌道中運行,「左右」才會求同存異,放下眼前的爭執,著眼未來中國。

顧炎武有言,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放回到現下的語境中,便是誠欲深化改革以振國運,當以依法治國為第一要義。(文/馬俊茂)

相關焦點

  • 羅志堅:依法治國的價值新追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作出了全面而又具體的頂層設計,繪就了依法治國的升級版宏偉藍圖。新中國成立65年、改革開放36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施17年以來,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從未像現在這樣,為國人所關注和期盼,法治已然成為我國政治新常態的主要標誌。
  • 尋求改革「最大公約數」
    原標題:尋求改革「最大公約數」   10月以來,有關養老改革的討論再次引發熱議。   「取消養老金『雙軌』,一併統籌?」北京公務員張寧聽聞「傳言」連連搖頭:「直接降低公務員待遇只怕不可能。」一些人卻認為,打破待遇不公,值得期待。   爭議背後是利益的多元。
  • 迎接十八屆三中全會:尋求改革「最大公約數」
    改革進入攻堅期,各種利益深刻調整,一些地方改革久議不決,一些部門改革決而難行,一些領域改革行而難破。  改革有風險,但無退路!要改革,先要找到「最大公約數」,形成最大合力。  「什麼是改革最大公約數?現在有些提法不現實,有些不全面。」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說。最大公約數應當是人民群眾最廣泛利益的「平衡點」,是最能激發社會內生動力的「關鍵點」。
  • 如何找到民意最大公約數
    習總書記將「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奉為人民民主的真諦,可謂高屋建瓴,字字珠璣。從根本上說,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尊重民意訴求。如何找到這個最大公約數,這恐怕是當下改革進入深水期、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最為關鍵的課題。   找到民意最大公約數,首先應找到價值觀上的最大公約數。
  • 核心價值觀:社會共識「最大公約數」
    原標題:核心價值觀:社會共識「最大公約數」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特別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論述內容豐富、思想深刻。
  • 上海海關強化法治這一「最大公約數」
    「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人民」一詞貫穿始終,成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鮮明指針。上海海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用好法治這一全民戰疫的「最大公約數」,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如此高效,非常罕見!」
  • 一日談 | 在民意中尋求延退改革最大公約數
    北京青年報:在民意中尋求延退改革最大公約數此前,事關延遲退休的話題屢屢引發輿論熱議,不同群體圍繞著各自的利益關切發表意見,頗為熱鬧。有人擔心,在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的大環境下,延遲退休每年可能減少幾百萬個就業崗位,這樣的政策會否產生副作用?
  • 1999年依法治國寫入憲法
    從歷史上看,自古至今,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基本方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方法,即依法治國(或稱法治);另一種是以言代法、依人而治的方法,即以人治國(或稱人治)。要法治還是人治,這是任何政治體制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歷史證明,依法治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社會民主化、民主法制化的體現,更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法寶。
  • 依法治國步入快車道(熱詞記錄2015·政治)
    法律是國之重器,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標誌著依法治國進入「快車道」。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成為新時期全國司法機關的價值追求。
  • 找到最大公約數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這個世界存在分歧,也存在共識。有共識,才會有合作。有合作,人類才會成為萬物靈長。
  • 為什麼說不抓住這個「關鍵少數」,依法治國就難以真正落實?--上觀
    在當前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要做到規避風險、化解矛盾,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怎樣才能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關鍵就在於全面依法治國。
  • 述評:奏響兩個「最大公約數」協奏曲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  述評:奏響兩個「最大公約數」協奏曲  新華社記者包爾文  一次對話會,回聲久不息。  連日來,國際輿論持續對月初舉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作出積極反應。此前一天,他在會見出席「2017從都國際論壇」外方嘉賓時指出,中國夢匯聚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最大公約數,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著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嚮往的最大公約數。  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 深圳改革開放40年啟示錄:法治成最大公約數
    時光回溯,深圳從一個邊陲農業縣建設成為一座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大都市,走過了法治與改革「同頻共振」,從依法治市到打造「一流法治城市」、再升級到建設「法治中國示範城市」的40年。改革催生法治,法治引領改革。只有讓法治彰顯,改革才能「蹄疾而步穩」。
  • 習近平要求統戰工作「找到最大公約數」彰顯執政黨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鞏固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指出做好新形勢下統戰工作,要「找到最大公約數」。學者分析認為,統戰工作調整為中央層面統籌體現出的執政黨的責任心,統戰工作的「最大公約數」應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體現出我黨統戰工作與時俱進的精神。
  • 【法治習語】依法治國篇: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國際國內環境越是複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越是繁重,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鞏固執政地位、改善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 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那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達到什麼目的?這就是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問題。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學習領會關於全面依法治國重點任務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  學習領會關於全面依法治國重大關係的重要論述,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和法治的辯證關係、改革和法治的辯證關係、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係、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關係。
  • 【時政熱點】民法典與依法治國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
  • 在碰撞中求得利益「最大公約數」(對話兩會)
    如何在兩會上達成共識,尋得社會各群體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要從全局出發,視野需更寬廣  劉希婭: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就是在一個國家的頂層宏觀層面和具體的百姓生活層面之間架起橋梁,這需要更深入的調研和更寬廣的視野。我來自重慶的一所小學,但當我坐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人代會時,不能僅代表我所在的地區、小學發言,還要從全局考慮問題。
  • 心得體會範文:全面依法治國感悟5篇
    、明責任、擔使命,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廣泛地聽取人民群眾在食品安全、收入分配、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意見,將民眾所達成的共識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讓人民群眾成為法治中國的建設者、參與者,感受到更直接、更實在的法治保障。推進法治建設,保障人民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