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依法治國寫入憲法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這也是我國1982年憲法的第三個修正案。在這個修正案中,一個非常重大的改變,就是把「依法治國」正式寫入了憲法,其第十三條修正案規定:「憲法第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而把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目標轉變為國家的政治目標,或者更準確地說,轉變為國家的憲政目標。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決定,從此,從治理國家的模式上說,告別了我國數千年的人治模型。

從歷史上看,自古至今,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基本方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方法,即依法治國(或稱法治);另一種是以言代法、依人而治的方法,即以人治國(或稱人治)。要法治還是人治,這是任何政治體制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歷史證明,依法治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社會民主化、民主法制化的體現,更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法寶。

新中國的成立,為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國家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重要成就。但是,由於後來受「左」的幹擾,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壞,我國法制建設一度遭受過嚴重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法制建設取得了迅猛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初步建立起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些,都為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奠定了較完備的制度基礎。因此,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從現實上看,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意義則可以從法治與人治的比較來獲得認知。法治與人治的差異是巨大的:依法治國強調法律的規範指引功能,而以人治國則提倡聖君賢人的道德教化;依法治國強調法的一般性規則對每一個人的平等適用,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以人治國則主張國家政策因人而異,搞區別對待;依法治國推崇法律的權威,而以人治國則推崇個人的權威。

因此,法治與人治相比較,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其一,多數人的意見雖不會是最好的,但絕不是最壞的;聖人的意見可能是最好的,但也可能是最壞的。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講,「法治優於一人之治,因為在作出決策時,群眾比任何一人有可能作較好的裁斷」。我國那句耳熟能詳的俗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道出的也是這個道理。

其二,人治中的感情因素無法袪除,並進而影響到國家的治理和公平的實現;法治考慮的是法的規定而非個人的情感,因而能保證作出公正的裁決。「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慾影響的神祗和理智的體現」。法治強調的是理性思維,是規則之治,因而可以最大程度地摒除感情因素的影響,從而使每一個人都能獲得公平的對待。

其三,法治要求對公權力建立起完善的監督體系,對掌握公權力最多的政府及其人員提出更多的規則要求和權力限制,因為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泛濫,不愛制約的權力容易導致腐敗,暗箱運行之中的權力更容易滋生腐敗,這已為世界各國所公認。所以,法治對政府的要求是有限政府、責任政府、透明政府,這樣才可以有效防止個人專斷和腐敗。

其四,只有法治才能真正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已經成為一個公認的命題。這主要是從主體平等、產權明晰、契約自由、公正競爭、全球貿易、私權神聖等角度來講的。只有法治才能確立起市場經濟的良好秩序和環境,只有法治才能建構起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只有法治才能符合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只有法治才能確保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

其五,法治還是實現政治民主、社會權利、個人自由的保障。前面已經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分析到:以人治國,將個人凌駕於法律之上,民主就會失去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就會受到踐踏。因此,我國要建設民主政治,就必然要實行依法治國。

當然,明晰了依法治國入憲的深遠意義,我們更要明確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政治性質決定了我們的法治不能等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絕不允許也不能否定黨的領導。其內涵應表述為: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因此,依法治國,是一種治國方略或社會調控方式,是民主自由社會的必然選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是全國人民的共識,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然。

正如那句雖已被說得有些過濫但卻不乏真理光芒的話中所說:法律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法律卻是萬萬不能的。只有制度的完善才是社會穩定的基本保障,只有依法治國才能使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穩步向前發展。

周磊

相關焦點

  • 弘揚憲法精神 推進依法治國
    C.2004年憲法修正案D.2018年憲法修正案15、2018年2月24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憲法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舉行第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憲法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加強憲法學習宣傳教育是實施憲法的( )A .重要基礎 B .基本前提C .根本保證 D .
  • 新華社評論員:夯實全面依法治國的憲法之基——寫在第三個國家憲法...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題:夯實全面依法治國的憲法之基——寫在第三個國家憲法日  新華社評論員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在第三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大力普及憲法知識、增強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推動憲法實施,讓法治成為「國家信仰」,全面依法治國必將為經濟社會發展築牢法治軌道,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夯實法治根基。  歷史總能給人以深刻啟示。
  • 憲法宣傳周:篳路藍縷 依憲治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發展之歷程回顧篇
    此次著重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有關規定作出修改和補充,「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堅持改革開放」「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將「國營經濟」修改為「國有經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在中國的基本大法中又進一步被明確,對國家經濟和人民群眾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為此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 更好發揮憲法治國安邦總章程作用
    通過憲法修正案,體現了時代大勢所趨、事業發展所需、黨心民心所向,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對更好發揮憲法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大作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憲法保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這是彰顯人民心聲的神聖一刻。
  • 【法治習語】依法治國篇: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國際國內環境越是複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越是繁重,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鞏固執政地位、改善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 全面依法治國的這份成績單,掂掂它有多重
    「十三五」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法治中國建設謀新篇、開新局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推向新的歷史高度,為全面依法治國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回顧過去不平凡的五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的這些成就,值得關注。
  • 開啟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新徵程
    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目前,我國共制定法律250多部、行政法規700多部、地方性法規9000多部、行政規章11000多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還需要適應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進一步完善。
  • 為何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
    怎樣看「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的關係「依憲治國」一詞最早提出就是來描述「依法治國」一詞的內涵和特徵的,其核心含義是要突出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憲治國。200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周年大會上正式提出「依憲治國」的概念,並將「依憲治國」與「依法治國」的關係描述為「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這是黨的正式文件第一次肯定「依憲治國」一詞的價值,並且將「依憲治國」視為「依法治國」的「應然」價值目標。
  • 弘揚憲法精神,更好發揮憲法治國理政作用——從第六個國家憲法日...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楊維漢、陳菲)憲法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之際,第六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了。「弘揚憲法精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座談會4日在京舉行。
  • 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那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達到什麼目的?這就是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問題。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執住「牛耳」推動全面依法治國踏上新徵程
    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更好地增強全社會的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促進憲法實施、助力推動全面依法治國進程。剛剛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黨全國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義、明確工作要求,切實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今年的國家憲法日以此為契機,隆重開啟了以「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 大力弘揚憲法精神」為主題的第三個「憲法宣傳周」活動。「任其事必圖其效;欲責其效,必盡其方。」而且,科學的好方法能讓我們的工作事半功倍。
  • 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維護憲法權威 捍衛憲法尊嚴
    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維護憲法權威 捍衛憲法尊嚴 原標題: 習近平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憲法宣誓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數有成文憲法的國家所採取的一種制度。在142個有成文憲法的國家中,規定相關國家公職人員必須宣誓擁護或效忠憲法的有97個。這樣做,有利於彰顯憲法權威,增強公職人員憲法觀念,激勵公職人員忠於和維護憲法,也有利於在全社會增強憲法意識、樹立憲法權威。
  • 羅志堅:依法治國的價值新追求
    為幫助廣大幹部群眾準確理解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新觀點、新思想、新舉措,在全省迅速掀起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的熱潮,本版特推出「依法治國縱橫談」專欄,約請專家、學者深入闡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深刻解讀《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各項內容、精準剖析法治建設現狀、積極探索推進依法治國的有效路徑,敬請關注。
  • 【時政熱點】民法典與依法治國
    將「保護生態環境」寫入民法典的總則編草案,有助於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也順應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將人格權單獨入編,是落實憲法關於「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要求,彌補了國外某些民法典「重物輕人」的立法缺陷;對於「霸座」「霸鋪」甚至搶奪方向盤等不文明的乘坐行為,在目前治安管理處罰法之外,以民法的形式明確此類行為的違法性質,依法實施法律制裁。
  • 江蘇省律師協會會長薛濟民: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 投入全面依法治國...
    薛濟民說,報告就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做了全面部署,並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真實性審查工作;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等創新性舉措;還將保護「人格權」寫入十九大報告,彰顯國家對人民各項合法權益的全面保護,以滿足人民的新期待、新願望。這些必將對深化依法治國實踐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 人民日報評論:書寫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新篇章
    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國具有基礎性、保障性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明確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工作布局、重點任務,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
  • 依法治國:構建改革共識的最大公約數
    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切入點,彰顯了法治在「習式治國」的棋局上定是一枚定勝負的棋子。而自「習式棋局」落子伊始,改革無疑是最耀眼的標籤之一,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成立黨軍兩界改革小組,從改革理念的出爐到改革行動的落地,為「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提供了可供觸摸的實踐路徑,而依法治國的「中心化」則成為了改革之路上的守護神和清障者。
  • 固國安邦之磐石——怎樣理解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個重要論斷,明確了憲法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核心地位,闡明了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憲執政之間的辯證關係,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意義深遠。   一 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是什麼關係   憲者,法也,憲法就是法上之法、法中之法。
  • 2018國家憲法日活動主題方案 憲法宣誓的內容是什麼?
    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 我國現行憲法是哪一年通過施行的? 答:我國現行憲法是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於1982年12月4日由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並公布施行的。 憲法日為何是12月4日?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擁有最高法律效力。
  • 依法治國 禁毒協行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誌,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為全面普及憲法及民法知識,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增強人民群眾維護法律尊嚴,保證法律實施的自覺性和堅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