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領取2020教資歷年經典試題
在教師資格筆試中,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是很多考生比較難以攻克的大關,很多考生會覺得人物多、理論多、說法雜亂。其實,科目二的內容並不複雜,只要我們多從實例的角度分析這些人物的理論,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科目二的人物中,很多考生對於皮亞傑是又愛又恨,對於他的認知發展理論總是混淆不清,今天,我們就共同分析一下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
皮亞傑認為,人的認知發展一共是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的順序是相繼出現的,不可以發生改變。而這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這個階段的孩子只能靠感覺和動作適應外部環境,這個階段的兒童圖式非常的簡單,會通過感知和運動知覺的關係獲得動作經驗,所以這個階段的兒童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摸到什麼東西之後會看、會抓、會舔,很多家長誤以為是自己家的孩子餓了,其實並不然,是兒童在感知這個世界。
在9~12月左右的時候,孩子會獲得客體永恆性。我們今天從生活的角度來分析客體永恆性。如果一個人沒有出現在你面前,但是你仍然知道這個人是客觀存在的,就是客體永恆性。而孩子沒有獲得客體永恆性之前,比較常見的現象是,你把兒童的玩具藏了起來,他不會找,他會覺得這個東西就是消失了,沒有了;當孩子獲得客體永恆性之後,你藏起他的玩具,他就會哭著去找。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考試常考點。
(1)「萬物有靈論」,也稱「泛靈論」。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例如畫畫,會給太陽、小花小草都畫上眼睛,冷了會給自己的玩偶蓋被子,都是這個特點的體現。
(2)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這個階段的孩子看待問題,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判斷。比較著名的是三山實驗。實驗材料是一個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顏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實驗首先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結果發現幼童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在生活中,有的孩子會認為「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停」,這其實就是從自我為中心去體驗事物的結果。
(3)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當問這個階段的兒童,「湯姆的哥哥是吉姆,吉姆的弟弟是誰」?這個階段的兒童有可能會告訴你,我也不認識,這其實就是不能逆向思考的特點。
(4)沒有守恆概念
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識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徵發生某些改變時,其本質特徵並不發生變化。例如兩塊同樣大小的橡皮泥,一個被壓成圓餅,一個被搓成小條,這是孩子就會比較他們之間的大小,給出不同的答案,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物體的守恆是沒有概念的。
(5)作出判斷時只能運用一個標準或維度
這個階段的判斷事物,只能同時從一個角度出發,不能同時考慮多個角度。例如給他一些玩具,請他把他認為一類的事物挑出來,他會挑出西瓜、葡萄、籃球、方向盤等,這時他只從形狀的角度去判斷了玩具是否屬於一類,不能從功能的角度同時進行判斷。
這個階段的標誌是守恆觀念的形成,也就是說,兩個同樣的橡皮泥被捏成不同形狀,兒童是可以認識到這兩塊橡皮泥仍然是一樣的。同時,這個階段的兒童的思維也具有了可逆性,這也是兒童思維發展的最重要特徵。
這個階段,兒童已經可以進行簡單抽象思維,但是必須有具體的事物支持,還不具備複雜的抽象思維。
這個階段的特點雖然很多,但是在備考中,我們記住四個字,簡直是必勝口訣:接近成人。也就是成人能夠進行推理、概括、歸納、演繹,這個階段的兒童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水平,所以,如果題目中涉及到定理運算等複雜的抽象邏輯思維,也就證明了兒童已經達到了形式運算階段。
以上針對四個階段進行了分析,也結合了生活和考試中常見的例子,各位考生在備考中,先理解定義,再結合事例,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