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巨匠皮亞傑及他的認知發展理論
讓·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1918年獲得瑞士納沙特爾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阿爾卑斯山的軟體動物》。皮亞傑於1921年任日內瓦大學盧梭學院實驗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內瓦大學教授。先後當選為瑞士心理學會、法語國家心理科學聯合會主席,1954年任第14屆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主席。此外,皮亞傑還長期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領導下的國際教育局局長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幹事之職。皮亞傑還是多國著名大學的名譽博士或名譽教授。
為了致力於研究發生認識論,皮亞傑於1955年在日內瓦創建了「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並任主任,集合各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邏輯學家、數學家、語言學家和控制論學者研究發生認識論,對於兒童各類概念以及知識形成的過程和發展進行多學科的深入研究。
一、建構主義發展觀
皮亞傑認為,發展就是個體在與環境的不斷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種建構過程,其內部的心理結構是不斷變化的。為了說明這種內部的心理結構是如何變化的,皮亞傑首先引出了圖式(schema)的概念。所謂圖式,在皮亞傑看來就是人們為了應付某一特定情境而產生的認知結構。最初的圖式來源於先天的遺傳,表現為一些簡單的反射,如握拳反射、吸吮反射等。為了應付周圍的世界,個體逐漸地豐富和完善著自己的認知結構,形成了一系列的圖式。同時皮亞傑認為圖式的變化是同化(assimilation)和順應(accommodation)兩個過程完成的。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個正在形成或已經形成的結構中,也就是說,當有機體面對一個新的刺激情境時,如果主體能夠利用已有的圖式或認知結構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這就是同化。順應就是同化性的結構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響而發生的改變,即當有機體不能利用原有圖式接受和解釋新的刺激情境時,有機體就會對自身圖式作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新的情境。皮亞傑認為心理發展就是個體同化和順應日益複雜的環境而達到平衡的過程,個體也正是在平衡與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斷建構和完善認知結構,實現認知的發展。
二、認知發展階段論
皮亞傑認為,在個體從出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中,智力發展可以分為具有不同的質的四個主要階段: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見表2-2)。在皮亞傑看來,並不是所有的兒童都在同一年齡完成相同的階段。但是,兒童發展的各個階段順序是一致的,前一階段總是達到後一階段的前提。階段的發展不是間斷性的跳躍,而是逐漸、持續的變化。隨著兒童從低級向高級階段的發展,他們由一個不能思維,僅依靠感覺和運動認識周圍世界的有機體逐步發展成一個具有靈活思維和抽象推理能力的獨立個體。
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及各階段的主要特徵
1.感覺運動階段:0~2歲。圖式功能特徵: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圖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對物體認識具有物體恆存性概念。 2.前運算階段:2~7歲。圖式功能特徵: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圖式功能特徵: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恆的道理。 4.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上。圖式功能特徵;能抽象思維;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考問題。 |
三、對發展性輔導的意義
皮亞傑提出了有關認知發展的最詳盡、最全面的理論。他所強調的主客體相互作用思想,以及關於個體心理發展各個階段時的質的差異和對各個階段的具體闡述等,都具有巨大的啟發意義,並揭示了個體心理發展的某些規律,有助於人們預測兒童的發展並實施正確的教育和輔導措施。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為發展性輔導中學生智力發展水平的評估和診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可以說,它是學校發展性輔導模式在智力方面的支柱 皮亞傑將」活動教學法」視為兒童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則,強調只有兒童自己具體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設並予以證實與否定。
皮亞傑突出教育中的個體活動,並不意味著要把學生導向無政府狀態的個人主義,而是要把個人的活動與集體的活動結合起來,使自己自動服從紀律並自願努力學習。皮亞傑認為,兒童間的社會影響也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源泉。應把發展兒童集體的社會生活放在新教育方法的主要地位。為此,他極為讚賞杜威和德可樂利的教育實驗,認為他們的教育既強調了兒童的集體工作,又突出了兒童的自治生活。
皮亞傑指出,在社會交流方面,兒童具有高度的感受性,兒童的發展正是從自我中心狀態開始轉向互相交流,從不自覺地把外界同化到自我轉向互相理解,從而擺脫自我中心,導致人格的形成。」兒童如果不同他人進行思想交流和合作,就無法把他的運算組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兒童問的合作最有利於鼓舞兒童真正交流思想和進行討論,最有利於促使兒童養成批判態度、客觀性和推理思考的行為方式。如果兒童不能了解彼此的相對立場和觀點,就會長久地停留在本質上是自我中心的立場上。由此,皮亞傑極為重視教育中的」同伴影響法」,認為這是兒童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
皮亞傑在強調學校教育中」同伴影響」作用的同時,並不忽視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他只是要求教育者減少所施加的外部強制性約束,在對成人的尊敬和兒童的活動、協作之間達到協調,從而把兒童與教師、兒童與兒童之間的協作推向一種高級形式的合作。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