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的「真相」

2021-03-02 左岸讀書

文/廖超國

自2004年,美國傳播學者拉爾夫· 凱伊斯提出「後真相時代」概念以來,「後真相」就逐漸被人認識和接受而變的熱起來。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將「後真相」作為當年的年度詞彙收藏和發布。所謂「後真相」就是「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後真相」的特點突出表現在一是情感大於事實,二是消除事實是自媒體的常態。而這樣一個既存在著謊言和客觀事實,也存在著介於兩者之間的話語的第三種現實的時代就是「後真相時代」。「後真相時代」是以情緒扇動取代事實分析的時代,也是難以把握真相的時代。我們正處於這樣一個時代。

真相是個多面體,本身複雜無比,正如理察·伯頓所言「真相是散落成無數碎片的鏡子,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我們認清真相本來就不易,而又趕上「後真相時代」,「後真相」更複雜,事實已被情緒左右,報導也似乎讓位於宣傳,而且同一事件不同的版本,所述的過程結果都大相庭徑,魚龍混珠,真假難辨。讓人莫衷一是,不知何從。信還是不信,成為我們對信息判斷的最大難題。

但把握真相的能力既是衡量我們認知水平高低的標誌,更是決定我們判斷事物能否做出符合事實的正確決策的基礎。如果我們對事物的真假都難以辨析,那還何談正確決策呢?所以,無論「後真相時代」的真相多麼詭異,為了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作出符合實際的決策,我們都必須尋得識別真相途徑,找到甄別真假的方法,特別是在當真相被肢解、包裝、操縱、利用時,我們該如何透過迷霧,找到事物的本質,尋得真正的真相,這是我們畢生都需努力學習的事,因為真相於我們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生最重要的兩項本領就是識人和知事,能識人的好壞,會辨事的真假。

為什麼我們難以獲得事物的真相?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非常複雜,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微乎其微。人的認識又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不用說別有用心去詮釋世界,即使虔誠地告訴別人自己眼裡的世界,但因個人家庭出生,教育背景,成長環境,個性特徵,時代因素,人生閱歷,立場方法,觀察視角等等因素的不同,對同一事物的感知也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我一直認為,一切結論皆來自於角度。這樣的情景下,「盲人摸象」的故事一定會發生。摸到耳朵的人說,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象牙的人說,大象像一個菸斗;摸到鼻子的人說,大象像一根樹枝;摸到腹部的人說,大象像一面牆;摸到尾巴的人說,大象像一條繩子;摸到象腿的人說,大象像一根柱子。真可謂,事物的觀察呈現出,你的版本,我的版本,還有一個真實的版本。人的認知的局限性,對所觀察的事物的描述就有天然的片面性,從一定程度上說,所有的認識都是片面的。當一個人強調某些部分的時候,其實是對其他部分的忽視。就像赫克託· 麥克唐納在他的《後真相時代》一書中所說的那樣,「相機不會說謊……不過,你可以為同一場景拍下一千張不同的照片。」一張照片只能反映你想反映的畫面,而不是真實世界的全貌。你想全面表達,這似乎很難。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比過去時代的「真相」更為複雜,突出表現在過去生活在車馬的慢時代,信息的種類單一、數量有限,表達方式及傳播速度都顯得慢條斯理,最快的電報也是緊急之時所用,且所用花費不薄。而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的誕生,一部手機閱天下,人人都是自媒體,個個都能發出聲,信息鋪天蓋地。選擇項的增多只會增加選擇的難度。但若我們明白了「後真相時代」的「真相」都是競爭性真相,即「靈活的、選擇性的描述事物的真相」,掌握了「後真相時代」「真相」的分類,我們對信息的把握會變得容易一些。赫克託· 麥克唐納曾對「後真相時代」的「真相」進行過分類和描述。他將其分為四類,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片面真相。這類真相基本陳述是真實的,但表達的真相併不完整。這是因為即使是一個最為簡單平凡的主題也非常複雜,而當用語言文字表述時就會顯得更複雜,人類語言的抽象性與事物狀態的具體性,加之表述者對語言運用的掌握和接受者對語言理解的差異,使任何一種表達和理解都難達到無縫對接的精準。真相的片面性是我們無法迴避的溝通特點。通常我們對某一事物或事件的理解,會先了解這一事物或事件的背景,離開了背景我們根本無法去理解事物或事件。但背景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描述方式。統計量和其他數字是競爭性真相的豐富來源,因為很多人有時並不知道採集這些數據的方法和渠道,更難理解這些數字代表的含義。人類大都喜歡以講故事的方法作為溝通的主要形式,講述者通常會講述自己最感興趣,可能並不是故事最主要的部分,遺露許多相關細節就成為必然。片面真相多會誤導我們對歷史的理解。

主觀真相。當一個人對一件事物斷定對與錯、是與非、贊同和反對,表明自己價值主張時,表述的是主觀真相。事物本身只是一種存在,哪有對錯之分或是非之別,只是人類將事物塗上道德色彩後,對錯或是非才由此產生。可想而知,主觀真相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受一個人道德水準,價值傾向,立世準則的左右。但這種真相是可以改變的,理解如何改變某人的主觀真相可能是理解如何說服他們做出改變的關鍵。理解了主觀真相,才會明白為什麼有的人為了某種主義和信仰,願意作出犧牲,甚至包括生命。正如赫克託· 麥克唐納所說:「人們會為誰對誰錯而鬥爭,會為了自己的願望在碎玻璃上爬行,會排著長隊購買昂貴的產品」。人是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難逃政治性。

人造真相。人們靠語言的靈活性,套用適合自己的定義,根據自己的意願改變語言的含義,對某一事物進行命名或定義,以此決定它們的成敗,這便是人造真相。名字和定義都是人造的,用新的名字和定義迎合個人目的的溝通者實際上是在打造新的真相。人類善於打造抽象事物,如貨幣、公司、政治實體和品牌。由於這些社會建構是人類的發明,所以人造真相是一種很容易修改的真相。

未知真相。我們對人生或生活的未來都會有預測,並根據可信的預測採取行動。因不同的人對未來持有不同的看法,便對這些預測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未來未變成現實之前,在我們未親眼見到之前,它們以未知真相的形式存在。未知真相本質上是一種競爭性真相。在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方面,我們也許也無法發現真正的真相。誰見過上帝,但上帝一直被耶穌基督信徒們信奉。對許多人來說,只要我們無法證明這些信仰是錯誤的,它們就是真相的一種形式。《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 赫拉利曾論述,人類的組織一旦超過150人以上,就必須靠信念、遠景等「虛構的故事」進行統領和合作。這裡的「虛構故事」其實就是未知真相,人類的組織是靠未知真相來粘結和凝聚的。

必須明白,無論哪種真相,人類對其的任何一種表達,都可以分為事實和觀點,事實是人們對事物或信息的觀察描述,事實會有真假。觀點是人們對事物或信息的理解判斷,觀點無對錯。若進一步細分,至少可以劃為事實,觀點,立場,信仰。事實獨立於人的判斷,客觀存在,但受人的認知格局決定。觀點是對事實的看法,觀點決定於人的知識結構、信息環境、決策模型。更可怕的,觀點和表達人的關係比客體更密切,觀點是表達人的親兒子,而表述的對象客體則是鄰居家的孩子。立場是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立場是難以公正的,也不可用客觀的真假對錯來判別,小孩子談對錯,成年人只談利益。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邏輯體系,這個比立場更厲害。信仰更無從去辯析真假,信仰對信仰者來說無理由的對,不用任何質疑。

我們知道了「後真相時代」的這些「真相」,那麼,在複雜的現實生活中,怎麼去透過現象看本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即裡的發現和把握事物的真相呢?

首先,遠觀,了解背景,明白髮生的基礎。無論什麼事,但凡發生一定會有其背景和基礎。只有弄清其發生的背景和基礎,我們才有可能去了解事物的全貌。當一件與我們有關聯的事或一則信息發生時,我們第一要做的事,就是遠觀,去了解事物或信息產生的背景。事物或信息的背景即對事物或信息起作用的歷史情況和現實環境,其中引發條件是最關鍵的。條件是影響事物或信息發生、存在和發展的因素,特別是要尋找和關注那些沒有就不可能引發事物或信息發生的限制性因素。在了解背景的過程中,會接受到大量的對該事物的反映。對這些反映,我們要學會對信息、消息的區分。未帶判斷的是信息,下了判斷的是消息。了解背景的過程中,多接受事物本源的事實,少立馬就作出判斷。只有弄清了事物或信息發生的條件,了解了事物或信息產生的背景和基礎,才能明白事物或信息為什麼發生。

其次,近看,查清因果,理清內外的關係。任何事物,其發生都會存在其因果聯繫的,沒有一定的因就不會有一定果。世界是一個因果的世界,因果的世界就是邏輯的世界。邏輯的世界,事物的內部就存在著各種關係。這些關係包括決定和影響事物的上下、左右、內外、先後、主次等多層關係。釐清事物內部的各種關係以及事物與外部的聯繫,對認清事物的層次結構非常有幫助。理清內外部的關係就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關係理清了,邏輯聯繫明確了,認識也就到位了。

第三、細察,深入其中,掌握事物的本質。俗話說的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毛澤東主席還說過,「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嘗嘗」。這都說明,要想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得深入事物的內部,掌握第一手資料和情況。事物的解永遠在事物的內部,問題的答案永遠在問題本身。只有深入進去了,進行廣泛細緻的調查研究,用演繹法把事物內部相互之間形成的影響因素,按因果順序、時間順序、重要程度順序進行排列和剖析,從不同的角度尋找問題的核心和關鍵,直抵問題的深度,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事物的本質。

第四、比較、區分不同,抓住重要的特徵。認識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事物之間的區別,認清事物的重要特徵。一事物的特徵是區別該事物與另一事物最大的不同點。代表該事物的根本性。抓住了事物的特徵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質。過去經常說,有比較才有鑑別,鑑別就是找到差異,區分不同,識別真偽,弄清真假。所以,比較是我們常用的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比較可分為對比和類比。對比是找不同,找到事物或信息間的區別,類比則是尋相似,尋得表象後面的共同點。了解到了該事物的共同點,又明白了其不同點,對事物其真相的認識就越來越接近事實。

第五、慎思,綜合分析,得了獨立的判斷。人對世界認識包括兩個階段,感性認識階段和理性認識階段。感性認識階段是通過人的感官的感覺而留下的初步的印象,這些初步印象零碎而不系統、淺表而不深入、片面而不全面,孤立而不聯繫、靜止而不運動。但正是因為這些碎片似的印象,為理性認識階段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理性認識就是對感性認識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整理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理性認識是認識的一次飛躍。我們要想認清事物的真相,兩個階段必不可少。認清事物或信息的真相,最關鍵的是分析和思考。分析和思考的過程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才能接近事物的本真。我分析思考的方法是「八問理清思路」,第一、問題及其核心是什麼?第二、這個問題的背景是什麼?第三、這個問題相關的人和因素有哪些?(用MECE法則,歸納列出)第四、產生這個問題的關鍵原因和次要因素有哪些?第五、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哪些?第六、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的資源和條件是哪些?第七、你欠缺哪些資源和條件以及如何彌補?第八、你解決這一問題的規劃和步驟如何?通過分析思考,層層剝繭抽絲,得出獨立判斷,指導自己的行動。

英國前首相溫斯爾·邱吉爾說:「當真相在穿鞋時,謊言已經跑遍了全城。」可見,獲得真相併不容易。「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更增添了識別真相的難度,因為有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提醒我們,不同的人看到的絕對不是同一個真相。但為了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必須儘可能找到接近於事實的真相。

左岸記:2020年,是多麼的魔幻年,這一年我們看到了太多的不可思議的東西,見識了只種「後真相」的粉墨登場。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對他們而言,事實真相是什麼不再重要,人們對事件所產生的情緒的關注超過了事實本身。身處後真相時代,作為信息消費者,我們都免不了會上當受騙。唯有洞悉真相操縱背後的思維模式,我們才能更有智慧地處理信息,免受煽動式宣傳和病毒營銷的蠱惑,甚至改善真相的講述方式,達成目標。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摘要:自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時代」選為其年度熱詞,「後真相」一詞被廣泛地用以表述當前網絡環境下撲朔迷離的新聞真實呈現。本文認為,「後真相時代」並非網絡時代的產物,而是由來已久。「後真相時代」實際反映了傳統新聞客觀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衰減以及公眾信息需求與傳統新聞客觀原則的矛盾。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競爭性真相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不同的影響,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能善意,也可能惡意,就好像同一把劍,俠客用來救人,而強盜則用來殺人。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的商業資訊專家,為世界上很多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所寫《後真相時代》一書,通過大量事例,為我們講述了四種競爭性真相,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 從"湯蘭蘭案」看如何看待後真相時代的「真相」
    對於此案中,記者的角色究竟是更貼近為探究真相振臂疾呼的正義使者,還是道德抑或專業度缺失的不合格媒體人?今天,我們先跳脫這一場尚未有定論的爭論,轉而從「什麼是後真相時代中的『真相』」看問題——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渠道為自己的觀點發聲。相關報導刊出後,網友迅速站隊。
  • 後真相時代:真相是如何被操控的?我們應如何去判斷?
    即使這樣仍有人趨之如騖,因為他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還有產品背後的意義,也就是他們追求的真相:貴的也許就是好的。價值相同的產品,因為解讀不同,價格就會有天壤之別。一件T恤衫,淘寶買幾十塊錢,大牌能賣到上萬。真相就是這件T恤衫的價格遠遠超出了它的價值,不得不承認,我們看到的都是這樣被加工後的真相。然而真相的加工過程是極為複雜的,即使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眼裡就會解讀成不同的意義。
  • 後真相時代,企業公關傳播到底該怎麼做?
    更加可怕的是,人們已經失去了對真相的探究之心,見風就是火任憑情緒和自以為是的事實妄加宣洩,我們已經進入了後真相時代。1. 後真相時代有多少人是牆頭草吃瓜群眾已經佔領高地的年代,一個熱點新聞霸屏後,大家都是什麼反應?重慶公交車事件真相一波三折、金庸先生在去世前已經被死亡了20多次!
  • 真題演練:談談「後真相」時代如何理解新聞真實?
    01何謂「後真相」時代2016年11月,「後真相」(post truth)一詞被《牛津詞典》選為年度英文詞彙,《牛津詞典》將其解釋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在「後真相」時代,社會傳播圈子化,信息傳播過程中真相有時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立場」。
  • 李良榮教授談:後真相的「前世今生」
    李良榮教授認為:「後真相」所表徵的現象及其影響突破了政治領域,涵蓋了包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後真相」與媒體變遷如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應用互為表裡。近幾年中國網絡輿論的狀況變化與「後真相」關係緊密。2004年,拉爾夫•凱斯以「後真相政治」揭示了通過網絡輿論影響或操控民意的美國選舉政治的新動向。同年,美國記者埃裡克•阿特曼在《總統們說謊時》一書中提出「後真相總統制」的概念,認為總統出於實用目的,以「誤導性言論」在「後真相政治環境」中管治國家事務。2010年,大衛•羅伯茨將「後真相政治」視作一種新的政治文化,即「媒體報導、公眾輿論與政策討論完全脫鉤」。
  • 揚子晚報:網絡時代,我們只圍觀真相
    原標題:網絡時代,我們只圍觀真相 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可以是新聞的發布者。網絡上新聞傳播的速度是驚人的,特別是一則頗為吸引眼球的突發事件,在傳統媒體的記者還沒有來得及採訪的時候,已經鋪天蓋地蔓延開來,形成了一個網絡上討論的熱點。
  • 班班推薦|後真相時代,為什麼你的營銷不靈了?
    情緒盈餘的後真相時代,只有重新定義力比多(libido)一樣的新原力,才有機會激活營銷實效。因此,新原力和原力人格,才是真正讓你的創意能被大眾感興趣並和你一起引爆的核心能力。那麼,什麼是新原力?原力各相異,風月無今古。說好要開一個點擊量創史上最低的筆記公號,總算實現了。
  • 《真相吧花花萬物》:消費時代的理性洞察
    衣食住行,外賣訂單打車費用購物買衫,我們每一天都處於消費的漩渦中,看清購物清單也是洞察消費背後的真相,優酷《真相吧花花萬物》就是這樣一個理性洞察的節目。這一節目由天貓出品,優酷、燃燒小宇宙聯合打造,節目首次將消費行為綜藝化,用消費行為探討時代畫像,讓花花萬物背後的秘密坦白於觀眾面前。正如節目主持人蔡康永所言,每花一次錢,背後都會隱藏著一個關於你的真相,這樣的真相永遠都不會只有一個而已。
  • 一份關於「後真相」的研究計劃書 | 我想知道真相是如何沉沒的
    註:本次推送的內容來自99的某次突發奇想,希望能給各位一點參考「POST-TRUTH 後真相:事實的消逝以及情緒的凸顯」「後真相(Post-truth)」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政治傳播領域,例如「後真相總統制 (Post-truth presidency)」、「後真相政治(Post-truth
  • 為什麼說我們沒有生活在後真相時代
    難道我們不是正生活在後真相時代嗎?認知心理學家難道不是已經表明,人類從根本上講是非理性的嗎?難道我們不應該承認對公正理由和客觀真理的追求是對啟蒙運動的時代誤置嗎? 對於上述這些問題,答案統統為「否」。 首先,我們並沒有生活在後真相時代。為什麼這麼說呢?思考一下「我們正生活在後真相時代「這一陳述。它是真確的嗎?如果認為是,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確的。
  • [學子論文]自媒體時代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
    種種因素作用之下,在自媒體時代中,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了。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 受眾 真相 虛假信息 一、自媒體時代的界定 1.1自媒體的定義 自媒體,英文表示是We Media。 雖然自媒體時代下,人們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但想要獲取真實的信息是存在困難的,因為在信息傳播的同時也伴隨著大量虛假信息的產生,想要從中獲得事件的「真相」 猶如在沙漠中尋找水源,是相當困難的。 因而,在自媒體時代中,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
  • 【科技專題】在真相與後真相之間——量子引力理論蘊含的時空觀
    真相時代的科學
  • 【真題論文計劃】專題四:後真相
    後真相一詞於2016年入選英國《牛津字典》年度詞彙,定義是「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種種狀態」。從「小鳳雅事件」到重慶公交墜江事件,輿論背後的巨大波動反映著公眾面對輿論事件時的不理性。「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 。」公眾的情緒滋長影響著現時的輿論形態,衝擊著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常態。
  • 專題整理|關於「後真相」,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2004年,美國傳播學者拉爾夫·凱伊斯(Ralph Keyes)闡釋了「後真相」的哲學內涵,認為後真相時代是「模糊的陳述,模稜兩可將成為未來一種新的真實觀。 2012年,英德拉吉·帕瑪爾(Inderjeet Parmar)提出了「後真相政治」的概念,揭示了總統競選中的謊言、公共輿論與政策討論相背離的事實。
  • 史蒂芬·平克 | 為什麼說我們沒有生活在後真相時代
    「我們生活在後真相世界」這一陳述是真確的嗎?如果你回答」是」,那么正確的答案就是「否」,因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你已經在用證據進行評估了,所以證據仍然重要,事實仍然重要。在《懷疑論者》雜誌(Skeptic magazine)2019年第24卷第3期的這篇極具洞見的封面文章中,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芬·平克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沒有生活在後真相世界。
  • 牛津詞典2016年度詞:「後真相」(Post-truth)
    日期:[2016年11月19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15] 牛津詞典2016年度詞:「後真相」(Post-truth) 「 牛津詞典日前公布「2016年度英文詞彙」為「後真相」(Post-truth),意指 「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
  • 牛津詞典2016年度詞:後真相,還有真相存在嗎?
    本著希望選出一個最能夠能夠代表當念「精神、情緒和所關切的事」的詞,牛津詞典今年經過討論決定:2016年度詞是Post-Truth經過討論和研究之後,牛津詞典2016年年度詞最終確定是「Post-Truth」,即「後真相」。官方定義「後真相」的意思是指相比於客觀事實,情緒和個人信仰更能夠影響輿論。
  • 傳媒觀察|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牛津詞典部總裁加斯帕格拉斯沃(CasperGrathwohl)表示,「後真相」(post-truth)或許將成為「定義我們這個時代的詞彙之一」。不實信息泛濫成為「後真相」時代的重要特徵。 總體而言,「後真相」時代已經來臨,其影響已經並將繼續體現在幾個方面:從政治和文化生態來看,未來將是一個更為多元複雜的時代,國際關係、政權體制都將展現出更為微妙複雜的格局;從民眾心理來看,對政府、媒體等既有處於信息鏈上遊的機構和人群的信任度將會持續下降,正如《經濟學人》所說,「後真相政治」源於民眾對主流媒體、精英階層乃至專家等失去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