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激勵了無數人的地下詩歌,《相信未來》背後的故事

2020-12-12 騰訊網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動;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一聲尖利的汽笛長鳴」,1968年12月18日下午四點零八分,一列由北京開往山西汾陽的列車滿載著北京知青們準時啟動。就在這趟列車顛簸的車廂裡,20歲的郭路生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這首詩連同不久前寫就的《相信未來》,很快就成了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和精神依託……

  不合時宜的《相信未來》

  與那些交織著青春、理想、掙扎、幻滅、希望的詩歌相比,眼前的食指老了:頭髮白了,腰彎了,步子慢了。時間顯現出它殘酷的一面,它能讓一個人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同樣,它也能讓生命的火苗漸漸變得微弱。詩人老了,但是那些詩歌依然年輕,而這足以讓詩人感到寬慰。

  1968年,「文革」第三年,整個中國一片嘈雜。無論對於渴望過上好日子的民眾,還是對中國文學來說,前景都異常黯淡;但是在「東風勁吹紅旗飄」的絕對語境中,橫空出世的《相信未來》和《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讓人們在困境中得到了些許安慰,看到了些許希望。

  1968年12月20日20歲的食指(中)在北京火車站準備赴山西插隊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餘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很難想像,在那個語言貧乏、情感缺失的時代,還有人能寫出這樣美麗而感人的句子。

  「當時我把這首詩帶給賀敬之看。賀敬之的評語是:在30年代它是一首好詩。」食指說言下之意,它是不合時宜的;再往深裡說,你不該寫這樣的詩。

  不僅不合時宜,而且可以說冒犯了那個時代。《相信未來》的廣泛流傳,驚動了當時的「文化旗手」江青。「江青認為相信未來就是否定現在。」在江青看來,食指是一個灰色詩人,她下令對食指進行調查。「幸好我的《魚兒三部曲》流傳不廣,否則肯定會被打成反革命。」談起往事,食指仍然心有餘悸。

  《魚兒三部曲》是食指1967年的作品,這部描述青年人失落、彷徨的長詩,意味深長地提出了質疑和反思。

  「我的爐臺」與「歷史的爐臺」

  那個年代,思想被禁錮,但是食指的詩歌還是以手抄和口口相傳的方式傳遍大江南北,《相信未來》讓處在迷惘和掙扎中的青年看到了希望。但是在食指看來,它並不是一首樂觀之詩,它傳達的是一種無奈。「有關這首詩的產生和傳播,也存在誤解。」食指希望能夠通過報導對此加以釐清。

  食指的好友李恆久曾撰文回憶說,他是《相信未來》的第一個聽眾,「1968年初春的一個早上,我和郭路生在北海見面,我有幸作為第一個聽眾聽他背誦了《相信未來》。」實際上第一個聽眾另有其人——《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兒子曲磊磊。而《相信未來》也是一首命題詩歌。

  食指手稿

  「文革」前,北京有好幾個文學沙龍。年輕人聚在一起,閱讀「禁書」、探討藝術、創作作品。新中國國徽的設計者張仃的兒子張郎郎曾經發起過名為「太陽縱隊」的文學組織,結果被發現,張郎郎被通緝。「太陽縱隊」一些成員和食指是朋友。「當時他們聚在一起,就一個蘿蔔,但彼此也會用裝了酒的大瓷缸碰一下,說上一句:相信未來。」食指說大家很鬱悶,張郎郎逃跑前,在李東白的一個本子上,寫了歪歪斜斜的四個字:相信未來。

  食指說他非常受刺激,就想以此為題寫首詩。「一直沒動筆,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張照片。」那是曲磊磊翻拍的一張外國照片,照片上是一串紫葡萄和一個虛化的女子頭像。「我看到後,感覺一下子被激活了,覺得可以寫了。」食指一口氣寫出《相信未來》,並且背誦給曲磊磊聽。「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這個句子,就是由照片引發出來的。

  「《相信未來》與樂觀主義無關,那時,無奈是一種更真實的感受。」食指表示,那個時候大家都很絕望。

  老年食指

  食指的詩流傳大江南北。這對食指來說是幸事,但也帶來一些麻煩。「因為中途傳抄太頻繁,很多句子已不是我原來的了。」食指拿《相信未來》舉例,「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一句中的「露水」應該是「淚水」;而「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裡的「凝霜」應該是「凝露」。食指希望能恢復「原貌」。而讀者的一些「錯誤」也有「正確」的時候。最典型的要數《相信未來》的第一句——「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一些流傳的版本把「我的爐臺」演變成了「歷史的爐臺」。「讀者寫得比我好,更加大氣。」食指認為。

  食指與他收養的狗和雞

  與北島見面,朦朧詩找到源頭

  很長一段時間,以北島為代表的朦朧詩,被看做是中國新詩潮的源頭,但是在今天,食指的詩被認為影響並推動了新詩潮的產生和發展。

  食指這樣描述他和北島的第一次見面:1978年的一天,北島、芒克約我見面,我有事耽擱了,就自己去找他們。他們決定在《今天》第二期上發我的詩。那也是我第一次用「食指」這個筆名。

  「他不怎麼說話,他外號叫老木頭嘛。」食指說北島掛著善解人意的笑容。

  有人舉例說北島受食指的影響是很明顯的。北島著名的「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證,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銘」的句式明顯受食指《命運》一詩中「好的聲望是永遠找不開的鈔票,壞的名聲是永遠掙不脫的枷鎖」的影響。對此,食指不願評論,「各寫各的,很難說誰受誰影響。」

  文章來源:龍虎網)

  朗誦/濮存昕

  朗誦:朱軍、楊晨

  相信未來

  作者:食指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

  當灰燼的餘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悽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託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再別康橋——中外詩歌散文擷英音樂朗誦會》將西方文學經典與中國現代文學精華薈粹一堂,使觀眾在一場朗誦會中充分領略中外名篇的藝術魅力。與這些中外名篇交相輝映的是經過精心編排的配樂,音樂製作力求詩樂相伴,彼此唱和,可謂相得益彰。

  3月9日-10日,著名朗誦家康莊,將朗誦這首《相信未來》,以及莎士比亞作品《哈姆雷特》名段《生存還是毀滅》。

  演出信息

  再別康橋

  中外詩歌散文擷英音樂朗誦會

  2018-03-9/10 星期五/六 19:00

  哈爾濱大劇院 歌劇廳

  ¥ 580 380 280 180 120 80

  曲目單

  驅動文明·傳播感動

  ID:Propel Media

相關焦點

  • 食指的《相信未來》,絕不會是你想要的未來
    年的地下詩歌。老紅衛兵在1968年《相信未來》雖是「地下詩歌」,但寫成後,先是在「前紅衛兵、現下鄉知青」群體中引發共鳴,傳抄甚廣。90年代以來,又入選各種初、高中、大學語文教科書,並多次在出現在央視的詩歌朗誦節目之中,如今已極具知名度。
  • 銳評丨我相信「人民文學詩歌獎」,相信食指比海子更適合進教材!
    誠如食指的詩句,我相信人民文學獎這個國家獎是不會亂來的一一授予海子和食指是有其道理的,相信食指的詩比海子的詩更適合作教材一一道理,你懂的!媒體文字記者喜歡去炒作食指的「風流韻事」。如披露食指的初戀是一位天真純潔美麗的維吾爾族小姑娘,1968年4月食指寫《難道愛神是……》就是獻給這位戀人愛神的。
  • 讀書日特別行動,蘇揚與你共讀《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作者簡介食指,本名郭路生,生於1948年,山東魚臺人。朦朧詩代表人物,被當代詩壇譽為「朦朧詩鼻祖」。
  • 韓紅二十年前創造了一首《天亮了》,得知背後故事無數人落淚了
    這首溫暖動人的歌曲《天亮了》相信大家對它並不陌生,它的作詞者加演唱者則是創作型唱將韓紅。她在2000年《3.15晚會》上的演唱,曾感動了無數電視觀眾,不少人也發現了歌曲背後隱藏的故事。那麼這首歌,究竟是韓紅去深挖了怎樣一個動人的故事而創作出來的呢?這還要追溯到二十年前。
  • 聲動|相信未來
    相信未來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餘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 相信未來 遇見生活原本的模樣—璦瑅空間詩歌沙龍活動舉辦
    脈搏藝術網訊:2018年8月4日下午,由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務中心與璦瑅空間聯合主辦的夏季詩歌沙龍活動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以「遇見生活原本的模樣——我與詩歌的故事」為主題,來自文化、藝術、教育、公益、媒體、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的嘉賓參與了活動。
  • 尋找「最美朗讀者」 許兵:我堅定地相信未來
    讓生活因朗讀而精彩,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閱讀、愛上讀書,讓大家可以以書為伴,鑄就智慧人生。歡迎各行各業愛朗讀的你一起加入,傳遞正能量,傳遞有愛的文化聲援力量,為建設書香遼寧,為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精神力量。
  • 朗讀溫州 | 肯恩廣播室:生活再累 你也要相信未來
    他既成功地延續了當代詩歌的傳統與形式感,又使「陳舊」的形式獲得了新的活力。《相信未來》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68年,在陰雲密布的時代,為人們的心靈投下了一道光。他用平易樸實的文字,將冷靜的思考和熾熱的感情融入字裡行間。
  • 中國版「One World」:無論如何,請相信音樂,相信未來
    ——食指《相信未來》"文 | 郭小寒(看理想《民謠小史》《搖滾小史》主講人)我們還有勇氣相信音樂的力量嗎?沒有地上、地下的概念,不再受風格的限制,當所有人都用一首歌去表達他們想看到的未來的時候,也正是最考驗音樂人的實力與魅力的時候。除去一切舞臺的元素,在最日常的狀態下,靠一把吉他、一副嗓子去展現,此時的民謠,發揮了它質樸又恆定的能量。也是在疫情當下,「相信未來」的主題下,最有人文關懷和溫暖力量的真實呈現。
  • 《天亮了》這首歌曾被無數人翻唱,背後到底是怎樣的故事
    大家好,歡迎來到團團說音樂,今天我們來說說韓紅演唱的歌曲《天亮了》背後的故事。《天亮了》這首歌是韓紅在2000年演唱的歌曲。在1999年的時候,韓紅接到中央電視臺的邀請,希望韓紅能夠將一個感人的故事改編成歌曲。韓紅臨危受命,作詞作曲和宣傳的壓力都很巨大。
  • 迴響·1968年|搖滾樂就這樣改變世界
    宇宙塑料人樂隊。宇宙塑料人與絲絨革命:他們唱垮了一個政權1新年伊始,在捷克斯洛伐克爆發的「布拉格之春」掀開了1968年的序幕。在蘇聯軍隊進入布拉格一個月之後,一支名為「宇宙塑料人」(Plastic People of the Universe)的搖滾樂隊成立了。
  • 上遊互動丨童心即詩,寫就好了 「時間的背後」第五屆十二背後詩歌...
    童心即詩,寫就好了「時間的背後」第五屆十二背後詩歌節成功舉辦2020年10月28日至30日,由貴州省文化旅遊廳、遵義市文體旅遊局、綏陽縣文體旅遊局、綏陽縣文聯指導,十二背後詩歌節組委會主辦,貴州十二背後旅遊集團、綏陽縣育紅小學協辦的「時間的背後」第五屆十二背後詩歌節在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雙河洞景區隆重舉行
  • 09·周末薦詩丨北島: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一九七六年,是個頗有深意的年份,它是一場浩劫結束的年份,是餘痛未消的年份,每個活在1976年的人都如此憤怒而無奈。但它又是開始編織新希望的年份,這一切都交織在一起,疑問很多,卻得不到回答。
  • 這個感動無數國人故事的背後,隱藏著太多悲涼……
    咱們先講故事。今年高考結束後,不知為何一則「63歲無兒無女, 卻把1645名女孩送出大山進入大學」的故事在各類媒體上廣為流傳。這個故事,我讀了兩遍,心裡一半感動,一半悲涼。今年63歲的張桂梅女士,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中——一所大山裡的免費女子高中——的校長。
  • 每日一首經典老歌: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激勵過無數人的歌
    眾歌之中,突然看到了這個名字,心裡似乎有根弦被狠狠的撥動了一下,這不僅僅是歌的名字在心中產生了一種共鳴,那種久違而又熟悉的旋律更是在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好像有個不甘的聲音在腦海的中大聲的呼喊,我的未來不是夢!
  • 你熱愛詩歌是有充分理由的,它們背後的故事,足夠讓你心生熱愛
    在我們這個偉大而神奇的國度,有著無數熱愛詩歌的人,而我很榮幸成為其中的一個。其實,熱愛詩歌有時候並不僅僅是因為,你熱愛詩歌這一抒發情感的表現形式,更多的時候,可能只是因為你狂熱地愛上了某一首詩,或某一支曲,此後便再也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詩歌。更讓你為之痴迷的是,你開始發現自己已經可以獨立創作詩歌,這會讓你對詩歌的迷戀更深一層。
  • 夜讀·我們在一起|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相信未來作者 / 食指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餘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 張玉環含冤27年,背後的故事看哭無數人……
    在被關押了近27年後,張玉環被宣布無罪釋放。在這個故事裡,每個人物,都是平凡而又偉大的,值得我們為他們記錄下故事。你問她靠什麼去相信張玉環?靠什麼堅持27年為他伸冤?然而,1996年,她被診斷出子宮肌瘤。她卻不敢動手術,怕自己下不來手術臺,孩子沒人照顧。
  • 寇德卡在1968—《入侵布拉格1968》攝影集全收錄
    照片背後的故事與時代背景始終作為理解照片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這裡便簡單概述一下事件的背景。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春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的一場改革運動。捷克斯洛伐克本身經濟較為發達,戰後實行了兩個五年計劃,經濟獲得進一步發展。但在50年代中期起,在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模式日益阻礙生產力發展,經濟增長勢頭明顯放緩,人民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
  • 鮮師傅骨湯羊肉米粉,一碗激勵無數人的「中國勵志粉」
    很多美食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比如說到月餅,人們就會想到嫦娥玉兔的故事;說到粽子,就會想到大詩人屈原投江明志的故事;說到荔枝,則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故事。而今天,咱們要講的,則是一個米粉與殘疾創業者的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