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時候,對於不同的人一定要區別對待,針對人們不同的處境、身份、地位和個性等因素,採取與之相匹配的說話方式。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實現我們說話的目的。即使不能實現,也至少能保證我們在說話時不犯錯,不惹禍。
人們常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就是說,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區分對象,區別對待。如果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就難免會得罪人,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一個朋友某高校大學畢業後,沒有聽從父母的安排,回老家發展,而是留在了他大學所在的城市。然而,在大城市工作競爭激烈,畢業後3個多月他都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後來,他在同學的介紹下進入一家保險公司。他同學是當地人,爺爺80歲壽宴邀請了他參加,他被工作衝昏了頭腦,向他同學爺爺祝壽的時候說起了保險,還建議他同學給他爺爺買一份保險。在老年人的壽宴上推銷保險,未免太煞風景,這讓他同學很不滿,覺得他自私、無禮,是一個不值得交往的人,從此,兩人的關係逐漸變淡。
不同處境的人,都會有各自心中的忌諱,比如遲暮老人會擔心死亡,大齡青年會擔心找不到對象,窮人受不了有錢人的刺激,病人會擔心一病不起等等,我們要在說話的時候分清對象,顧及到對方的處境,否則就容易刺激到對方,得罪了對方。
在社會關係中,個人所處的環境、地位不同,因而造成了身份與地位的差異。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一點,否則就很容易給人留下目無尊卑、沒大沒小的印象,進而引起他人的不滿。因為,對待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我們應該選擇一種與之身份、地位相匹配的語言方式來與其交流,這樣才能收貨我們所期望的效果。
宋朝有個官員叫張詠,他與當朝的宰相寇準是故交,當張詠得知寇準升任宰相之後,便對身邊的知心人說:「寇準奇才,惜學術不足爾。」言下之意,寇準的確是個人才,但書讀得少了點。可作為一朝宰相,畢竟關係天下興衰,所以張詠總希望能找個機會,勸寇準多讀點書。一天張詠和寇準相聚,寇準問張詠:「何以教準?」這一問正中張詠的下懷,但他並沒有直截了當地指出讓寇準多讀點書,而是對寇準說:「《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這句話讓寇準摸不著頭腦,回到府中寇準找到了這篇文章,細讀之下才明白張詠的意思,文中說:「光不學無術,暗於大理。」這便是張詠要對寇準說的話。自此,寇準開始專注於治世學問的研究,並從中獲益匪淺。
寇準官居宰相,位高權重,張詠以這種方式進言,顯然更具敬意。不論寇準是否具有虛心納言的品格,對於這種充滿著敬意、體現著尊卑之分的進言,顯然都是樂於接受的。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個性上的差異,在說話的時候,有的人直截了當,有的人委婉細膩;有的人說話快,有的人說話慢。所以,對待這些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人,我們只有採取相應的說話方式,才能有利於彼此間的交流。此外,人們還存在立場、民俗等方面的不同,這些也是在說話的時候應該注意的問題。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精於說話的高手,但我們卻不可避免地要與人交流。只要我們能做到「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即使不能讓我們在說話中實現目標,至少也能保證我們在說話中不犯錯、不惹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