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老年人和年紀焦慮的話題特別多,隨著第一批90後步入30歲,這個曾經不被看好的一代人終於品嘗到了處世的辛酸。70、80後已經成為社會中堅力量,90後一代人正努力在社會中尋找自己合適的位置。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網絡時代的流量統治,網上出現一大批20多歲就年薪百萬的創業青年。不管是真是假,這現象讓很多年輕人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前所有為的焦慮。他們的家長也在一旁推波助瀾,「誰誰家的兒子創業成功啦,在什麼高檔的地段買了房,還換了車。你再看看你,多少年了一點進步也沒有,你能不能努努力。」或者「誰誰家的兒子30歲就當上科長了,在單位混的特別好,領導都喜歡,你說你在基層都幾年了,怎麼還是老樣子?」
電影《心靈捕手》
這個世界上好像除了平凡的你,其他年輕人都已經飛黃騰達事業有成了。於是你開始回想起自己的過往,求學的經歷,工作的經歷,一路走來平平淡淡。或者你曾經也一腔熱血,但被工作、婚姻和家庭澆滅的激情。再思考一下未來,可能也沒有什麼規劃,按部就班的生活。有的人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金錢地位權力或是自由,而你好像都不是很在意。即使這樣,焦慮感卻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強。
除了「別人家的孩子」來帶的焦慮,還有一部分焦慮來自對衰老的畏懼。30歲是個分水嶺,30歲之後身體的樣樣機能都開始下降。去體檢發現骨密度開始下降了,頸椎有點骨質增生了,前列腺有微小的結石了。這種種變化讓你意識到衰老已經侵入身體,自己不再是不怕熬夜的年輕人。衰老在加速,而你的生活水平卻還在原地。你怕將來再也不能融入年輕的群體,聽不懂年輕人談論的話題,看不懂年輕人的行為,出了新手機也搞不明白怎麼用,頭髮花白身體佝僂的你只能看著穿著時尚的年輕人在街邊三三兩兩,享受生命的活力。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但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把年紀介懷。就像有人問,我現在50了但是想學鋼琴還來得及嗎?當然來得及,任何時候學習都不晚,因為這是對自己生命趨於完整的塑造,不涉及功能不涉及利益。人來這世界走一回,就該讓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延伸,體味一切對生命有價值的東西。即便30歲了也沒有怎麼樣,即便現在仍然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裡也不要緊,只要你還熱愛著生命就一定有屬於你的價值。
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進度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快一點,有的人慢一點。但快和慢不是衡量人與人之間差異,心態才是。快的人不必驕傲,慢的人不必焦慮灰心,隨著一代代人的老去,社會資源也會向後傳遞。我們要接受人生而平凡的事實,積極面對當下的生活才是明智之舉。
電影《三個傻瓜》
焦慮本身不可怕,所謂焦慮其實就是在思考生命之於自己的意義。有焦慮反而說明你在尋求意義的答案。然而生命逐漸成熟的過程中,答案也在隨著歲月而更替。年輕時囿於愛情,那愛情就是生命的答案,中年時牽掛家庭,那家庭就是生命的答案,而暮年將至才發現生命有過很多意義,但好像也從沒有過意義。
年輕也好,衰老也罷,不過是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是那句話,不管歲月如何撥撩,願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