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德國教育體系 從基教到高教

2020-12-27 搜狐


  >>>進入搜狐出國頻道

  在德國人的傳統意識中,教育是政府的主要事宜。

  德國公立學校佔主導地位,私立學校極少,目前僅有2900所。在德國多數人承認,人的天賦是有差別的,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因此德國學校的設置不僅是逐漸遞進的,而且在接受完基礎教育之後還可針對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學校進行專門的學習。

德國的學校教育時間比較長,一般從基礎學科開始至完成高等教育的博士學位,最快的也要20年。

  德國的初等教育是在小學裡完成的,大家都接受同樣的教育。一般為4年,生源是6~10歲的兒童。德國法律規定家長必須送子女去小學學習。孩子一到入學年齡,地方政府就會在開學前,給孩子的父母來函,指點、幫助、督促家長送孩子去小學,並申明在辦理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可向政府有關部門尋求幫助。小學教育一般含有學習語言、數學、美術、音樂、體育、手工及宗教等的課程。小學是公立教育的第一階段。

  4年之後,家長將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和成績擇校。是上國民學校、實科學校,還是完全中學。德國人認為,兒童修完基礎學校後應當進入最適合於他們學習能力的學校就讀。學習差、動手能力強的貧民子弟多上國民學校。學習中等、愛動手操作的學生上實科學校。學習好、今後想從事科研的人上完全中學,以便將來能直接升入大學。80年代產董了綜合學校。它試圖消除三類學校間的差距,給人人以均等的教育機會。

  完全中學學制為9年,完全中學5~10年級屬中等教育領域的第一階段,學生享受義務教育,11~13年級是完全中學的高級階段,這一階段實行課程制。完全中學以畢業證書考試告終,學生通過這一考試後即可進入大學學習。實科學校是一種繼續學校,實科學校的修業期為6年,學生年齡一般為11~16歲。德國的實科學校於18世紀初就出現了,是一種既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

  上述類型學校被稱為中等教育第一階段,中等教育第二階段既包括普通學校,也包括職業學校。普通學校是指完全中學高年級,完全中學又分為普通的和特殊的兩種。普通的包話:古典語、現代語、數學、自然科學、音樂完全中學。特殊的包括:經濟、技術、家政和營養學、農業、紡織完全中學、普教與職教結合的雙重文憑中學。各類完全中學是具有傑出才能的學生不約而同選中的學校。職業學校包括:雙軌制的職業學校、職業專科學校、職業進修學校、專科學生的實科學校大多數畢業的必讀學校。在德國,每個公民都必須接受完12年義務教育,否則不得就業。

  德國教育體系的第三級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校有大學和各種專科大學之分,即學術性大學。學術性大學一般被認為水平高、貢獻大、學術地位高。學術性的院校包括:綜合性大學、技術性綜合大學、醫學院、獸醫院或體育、教會、哲學、神學院以及師範、教育科學學院等。此外,還有聯邦國防軍設的綜合性大學和遠距離大學。藝術院校和實用性的高等專業院三類。

  繼續教育是德國教育體系中的第四級,也是最後一級。它包括:國民大學、職業補習學校、國民學校夜校、實科學校夜校、完全中學夜校和職業成人中學。

  上述錯綜複雜的教育結構使得為每個人提供適應的教育成為可能。它保證了人們能夠不受時間、地點、年齡、學歷的限制,終身接受教育。總的來看,德國的教育體制,結構是非常自由、實用的。這與信奉自由主義、務本求實的德國文化傳統價值的觀念是相吻合的。

  受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德國在教育內容和實質上歷來重視個性的和諧發展,早在18世紀,被譽為「科學教育學奠基人」的德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赫爾巴特就曾警告教育者「不要進行過度的教育,要避免運用一切不必要的強制,這樣的強制可能使兒童無所適從,可能抑制他們的情緒,毀滅他們的樂趣;同時這還可能毀滅他們今後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德國教育在重視個性發展的基礎上,還強調個體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要擔負起社會所賦予的重任,個體又必須擁有一定的能力。於是德國的教學內容很多是涉及家鄉的歷史、地理發展過程。所舉實例也是以本國的內容為主。同時受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凡是學生社會生活中需要了解的東西,從吃、喝、玩、樂、行到參與社會、政治、就業等都會成為教育的內容。為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眼界,學校還開設了許多跨學科的課程且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性。

  德國的教育專家認為,學校教學最基礎的任務是傳授知識、觀點、技能與技巧;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對知只性問題的描述能力;對各種問題解決的評價能力以及在特定環境下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還應向學生傳授社會性行為特徵和行為方式,讓學生通過與他人交流、對環境的分析、對歷史的反思、對現實問題的觀察能及對未來的展望,去學會認識並發展自我特長,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

  從19世紀初期開始,教學內容就分為學術性和普及性的兩軌制。小學和國民學校的課程是普及笥的,而完全中學作為大學的預備階段,其教學內容則屬於學術性的。通過60年代末期的改革,這種教學內容上的差別被縮小了。現在,三類學校教學內容的主要差別在外語課上。國民學校只設一門英語為必修課,實科學校,設一門必修和一門選修課,完全中學則開三至四門外語課。

  受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在德國母語課備受重視。在1~10年級課程中,母語課始終是課程時數最多的,為1621節。從小學3年級開始的數學課次之,為1467節。即使在完全中學年級的學程制中,母語課、一門外語、數學和一門自然科學課程也是必修課。畢業考試的四門考試科目中,母語課是必選科目,使民族主義、人道主義思想滲透到教學課本中。(戴玉剛)

  更多留學移民經驗交流盡在搜狐出國諮詢論壇!進入網上論壇分享我們的心得!

(責任編輯:許曉書)

相關焦點

  • 德國高教改革:罵聲一片 仍將前行
    1999年,歐洲29個國家在這裡舉行高教改革會議,啟動了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企圖通過對歐洲大學教育體系的現代化改造打通制度的隔閡,推進歐洲高教制度的一體化,為學生交換或出國留學提供便利。 改革之前,德國綜合性大學一般沿用歷史悠久的Magister學制(文科)和Diplom學制(理工農醫商科)。
  • 8月學校圖書館採購 熱度聚焦「福建高教領域」
    根據教育裝備採購網在全國範圍內的數據監測,8月,全國完成學校圖書館裝備採購項目約506個,與7月相比,環比上漲13.4%,保持高增長態勢。採購依舊是以中外文紙質圖書、電子資源、資料庫、數據中心、平臺等資源為主,其他都是圖書館基礎設施維修改造、圖書館家具、圖書館自動化建設等硬體設施的配備。
  • 德國教育體系慢談
    德國教育體系主要分為五個部份:教育體制開始的前四年(有些邦是六年或是在第五以及第六年有獨立的Orientierungsstufe
  • 德國教育體系:從託兒所到大學
    中國的教育、美國的教育、芬蘭的教育,每個國家的教育都有著代表著這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特點和追求,在這些特點和追求的薰陶下成長的孩子也各具特色。不分流的典型是中國和美國;分流的典型是德國和英國,特別是德國。思考德國的分軌制教育,可以給一個萬人擁擠獨木橋的國家特殊的啟示。德國的整個教育可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高等教育、繼續(成人)教育五個階段。德國整個教育階段共有三次分流。
  • 「主編講堂」全球學術德國篇(五)德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德國認證委員會(GAC)本身則由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協會(ENQA)予以認證。如今,德國已建立起一個非政府性的、分權式的高等教育認證體系,德國政府實現了由「幹預式政府」向「支持性政府」的角色轉型。德國的高等教育認證體系也從依靠認證代理機構進行專業認證的單一模式,豐富為三主體、兩層次、兩種形式的混合認證體系。
  • 德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及啟示
    2019年10月底至11月初,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會同中國環境報社赴德國執行環境宣傳與環境教育體系建設培訓任務。團組訪問了涉及環境教育的德國聯邦、州、縣直至鄉鎮等行政管理部門,以及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高校、職業院校、環境站(中心)、博物館和社會組織等。此文節選自培訓報告。
  • 德國教育體系存在弊端 一些教育專家提出批評
    國際在線消息:目前,德國教育體系中還存在著許多弊端,國際上和德國國內的一些教育專家對此提出了批評。  據德國「焦點新聞網」日前報導,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專家安德拉斯·施萊歇爾日前對德國的教育體系提出了批評。他認為,在那些教育事業取得成效的國家裡,「學校有責任創造性地運用學生的能力和興趣」,而德國的情況卻與此相反。
  • 德國留學|淺談德國中小學教育體系
    雖然德國中小學放假時間因地區而有異,但是到了九月初也就基本都開始新學期了。今年柏林開學最早,是8月2日;而巴符州的孩子們9月10日才走進課堂,這是因為德國各州遵循錯峰放假制度。在德國,學校並非全國統一管理,而是屬於聯邦州事務,由16個聯邦州的教育部負責。
  • 德國工程教育體系及其認證制度
    德國工程教育體系由此得到大規模擴展,形成了工業大學培養的偏重理論的大學文憑工程師與高等專科大學培養的偏重實踐的高專文憑工程師的並存,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博士培養的兩級工程教育的體制結構。德國工程教育中工業訓練是直接在真實的企業中進行,具有更強實踐性。    德國工程教育體系具有以下特徵。第一是以培養「成品」工程師為目標。儘管德國工程教育是多渠道、多層級的,但不論哪條渠道、哪個層級的工程教育都是完整的成才教育,以培養「成品」工程師為歸宿,均授「工程師」的文憑或學位。工科學生一經畢業,拿到文憑和學位,就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師,有資格獨立從業。
  • 從「教育體系」看德國如何創造「工業神話」
    今天頂思君就跟大家一起看看德國的教育體系到底有哪些特色!如視頻中所述,德國的小學的入學年齡一般為6歲,就讀時間為4年,即1-4年級。圖1:德國教育體系結構隨後學校老師會根據這四年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或者學生的成績向家長建議,孩子應該就讀什麼類型的學校比較合適。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打造世界水平中國特色工程教育認證體系
    2020年10月20日下午,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舉辦工程教育高峰論壇。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出席論壇並作專題報告《關於工程教育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的思考》。報告分高等工程教育進展和工程教育認證思考兩個部分,從歷史、當下、未來的角度梳理工程教育的進展,對未來工程實踐趨勢、工程畢業生要求提出我們的判斷,描繪了新工科發展願景;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角度,總結了1.0階段的成就,提出了2.0階段「三個更」(更全面、更高質、更國際)和三個能力的新要求。
  • 德國第一所應用技術大學落戶中國 - 網易教育頻道
    德國第一所應用技術大學落戶中國 2003年11月06日21:44:34 這兩所學校是德國埃森經濟與管理應用技術大學(FOM)在中國的兩個合作辦學機構。FOM是國內引進的德國第一所應用技術大學,合作成立後的中德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均採用全德語教學,使用德國原版教材,為中國培養應用性國際人才。學生畢業後將同時獲得中德兩國共同承認的中國、德國本科學歷證書。
  • 德國著名的職業教育體系能否出口?英國教育部長有自己的理解
    ,再次表示他們的國家必須效仿德國世界領先的職業教育體系。可想而知,評論家們則會再次反對,認為該體系是由德國的經濟和文化所塑造的,無法轉移到其他國家。這一切都是陳詞濫調,英國政府的教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上個月在演講中承諾結束英格蘭高等教育的擴張時代,並「建立一套世界一流的德國式繼續教育制度」。
  • 德國製造崛起的關鍵,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引領職教系統化發展!
    19世紀末,德國製造是當時價廉質劣的產品代名詞,英國議會甚至通過商標法規定所有德國進口的商品都必須註明「德國製造」,以此和優質的英國產品進行區分。21世紀的今天,德國製造反而成為德國的一張名片,贏得大家的信賴。德國製造能夠取得如此大的進步,離不開德國成熟的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德國特有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
  • 重慶:攜德國體系認證集團,學職業教育質量管理
    隨後,德國DQS集團總經理甘漫進行集團簡介,並對德國管理體系認證進行了講解。 培訓的主要內容由DQS-AP的技術經理/資深培訓師李劍展開。李劍老師首先提問到底什麼是管理體系,引發在場學員的思考。
  • 歐洲多國失業率居高 可否借鑑德國雙重教育體系?
    最近,德國分別與希臘、義大利、拉脫維亞、葡萄牙、斯洛伐克及西班牙等歐盟國家籤訂了備忘錄,幫助他們建立職業教育體系。在5月出訪西班牙首都馬德裡以及本周出訪法國首都巴黎時,萊恩均談到了這個問題,甚至談到了歐洲的「新政」:例如鼓勵深受經濟危機打擊國家的青年到德國工作,並提供更多貸款。  德國一直推行財政緊縮和結構性改革等宏觀經濟舉措,這在歐元區非常出名。
  • 德國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佔主要地位 堪稱世界模板
    3職業教育有法可依,學校課程科學設置德國的職業教育設立包括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社會監督在內的職業教育實施監督系統,使職業教育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學校課程設置採用科學體系:始終以行動為導向,圍繞工作崗位核心能力來設計。所有課程又分為基礎培訓、專業培訓和專長培訓三個層次呈階梯式逐漸上升。
  • 德國教育體系的成立和完善
    在歐洲近代教育史的演變過程中,德國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德國是最早的將教育權從教會轉移到世俗政權的國家。早在16世紀後半期,威登堡、薩克森等幫過就頒布強迫教育法令要求義務教育。17~18世紀,德國初等教育的發展的特徵表現在德語課程的普及化,世俗政權對於教育的掌控力度開始加大,提出了強迫性的義務教育,並且還對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進行改進。到了7世紀後半期,德國的哈勒學園成為了教育革新的旗幟,推動了德國大學都按照其模式進行改革,從而讓近代哲學和近代科學的精神影響到了大學的所有教育領域。
  • 教育部高教司:2019年將投入幾十億發展本科教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1月24日,2019年全國高教處長會在鄭州召開,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會上表示,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將以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為工作目標。其中具體工作包含:實施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總體目標為建設10000個國家級一流專業點、建設10000個省級一流專業點,2019到2021年三年分批推進;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擬建設260個左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現有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重新參與申報遴選。
  • 留學德國,這裡有世界一流教育及福利體系!環亞創富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外國學生留學德國人數持續增長,目前已經達到十年前的兩倍。2018冬季學期德國大學外國學生註冊人數達到37.46萬,佔德國大學註冊學生人數的13%。一向嚴謹的德國人是十分注重教學質量的,德國的教育在世界範圍內絕對是首屈一指的,有12所大學都位於世界前200,這樣優越的成績吸引了不少海外留學者以及移民家庭。德國教育均衡德國教育體系嚴謹且多樣化,德國的教育機構會儘可能的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