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關於閱讀的重要性越來越深入人心。很多自媒體談到閱讀的重要性時,常常要以「得閱讀者得天下」之類的口號為標題,鼓動人心。家長們信了,老師們信了,學生們也信了。信這個「閱讀很重要」沒問題,但是,很多人在關於閱讀的具體操作上卻嚴重走歪了。
比如,有些人用做閱讀代替了真正的閱讀。一下子給孩子很多各種各樣的關於考試的閱讀材料,要求孩子做大量的閱讀題。好像是閱讀題丟分,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要大量刷閱讀題才能挽回似的。
殊不知,這實在是南轅北轍的做法,我在很多篇文章中反覆談及一味刷閱讀題的危害。考試的閱讀對文章刀砍斧劈,這種刪改造成了考試文的邏輯斷裂,語言乾癟等問題,嚴重降低文本的閱讀價值。同時,因為考試題目數量有限,並且指向偏狹,所以很難涵蓋更多真正有價值的閱讀問題。
再比如,有人用所謂的名著閱讀代替了日常閱讀。家長看到老師推薦了一大批書目,於是就按圖索驥,把這批書買來,放在孩子的書桌上,孩子不想讀怎麼辦?乾脆就把原來那些他讀的書統統收繳,要求他必須要讀老師推薦的書,必須要讀那些考試規定的名著。
結果怎樣呢?名著讀不下去,原來喜歡讀的書也沒得讀,得不償失。讀書不像吃飯,你把之前他喜歡的食品統統扔掉,要求他必須吃指定的食品,如果不吃就會被餓死。於是,為了不被餓死,孩子不得不吃。但讀書不是這樣,你把原來他喜歡讀的書收走,不讓他讀,讓孩子必須讀你給他指定的書,孩子不讀,不會被餓死。非但不讀你給指定的書,連原來孩子自己喜歡讀的書也讀不到,最終什麼書都不讀了,強行禁止,結果只能是雙輸。
又比如,孩子閱讀水平很差,讀書時常常不但把一些詞語的讀音讀錯了,就連詞語的意思也不大理解。於是,老師和家長就覺得這孩子沒有閱讀能力,非要從最基礎最初步的補起來不可,都上初中了,還揪著一遍一遍地抄寫字詞,背誦各種文學常識,甚至要求查字典把一個又一個詞語是什麼意思抄下來。
結果怎樣呢?非但不能提高閱讀能力,反而讓孩子更厭煩閱讀了。越厭煩越「死揪」,越死揪越厭煩,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其實識字寫字是為了閱讀服務,只是閱讀的一個基礎和手段而已,要磕磕絆絆地讀,用讀來帶動識字寫字,帶動理解,激發興趣,而不是相反。抽出來去單獨學習字詞,尤其是小學高年級之後,沒有什麼太大意義,字詞只有進入到具體生動的語境中學習才有意義。
……
以上這些在閱讀上的錯誤做法,都屬於用蠻勁兒的情形。在提升孩子閱讀興趣,擴展他們的閱讀視野方面,用蠻勁兒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很可能會陷入到更大的麻煩之中。因此,要轉變思路,要學會借力打力。
為了更清楚更生動地說如何轉變思路,下面舉一個小例子來談這個問題。
初一上學期,我在班裡計劃開展讀書活動時,要先摸摸底,搞清楚學生的閱讀狀況和閱讀水平如何,於是,我讓他們每個人準備一個三分鐘以內的發言,談談自己最喜歡的,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有說《三國演義》的,也有說《白夜行》的,還有說《平凡的世界》的,忽然有一個同學上來介紹一本書,名字叫《中國鳥類圖鑑》。
聽到他介紹這個,同學都笑起來。說實話,我乍一聽的時候,也一臉黑線。這是語文課,不是生物課,把生物課上的東西拿到語文課上來講,顯然不搭調嘛。
但轉念一想,這事兒也不怪這位同學,我又沒有特別強調說必須限定是文學類的書,而只是說最喜歡,對自己影響最大就行,所以人家並沒有錯。
聽他講,能夠非常強地感受到他對這本書確實喜歡,關於鳥類的知識他掌握的特別豐富。可這是語文課,不是生物課,我想通過這個介紹書籍的活動引導學生多讀書,尤其是和語文學習有關的一些書,雖然我主張讀書要多,要雜,但語文總得有語文的樣子,還是要從語文出發做一點事情。
怎麼辦呢?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下了課之後,我專門和這個同學交流了一下。給他一個任務,要求他準備在班裡做一個小的專題講座,就以他今天講的這本書為由頭來講一講,但主體不是講鳥,而是要講詩詞中的鳥,要他把這個生物的知識和文學的內容結合起來。
經過反反覆覆地好幾次溝通,家長也很幫忙,PPT就改動了好幾稿,最終確定了要怎麼講的問題,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這位同學先介紹了關於鳥類的常識並展示了各種常見鳥類的圖片,然後就切入關於詩詞中的鳥的講述。前面一部分他自己很門清,這不是我這個語文老師的長項,所以放由手他自己來準備就好了。後面關於詩詞中的鳥,我則給了他一些提示。
先從整體的鳥入手,然後再選擇幾種常見的卻又有相當文化意蘊的鳥類入手,最後展示很多帶有各種鳥的古詩詞。
最終呈現的效果是這樣的:
先展示的是白居易的《鳥》。
鳥白居易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用這首詩強調「護生」的意識。
然後選了與小燕子有關的詩歌。如:
絕句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通過這些詩歌偏重於講燕子和春天之間的關係。
接下來選了與大雁有關詩歌。 如:
使至塞上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人日思歸薛道衡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講大雁主要講其在文化上與思鄉的關係,強調其信使的意義,所謂「鴻雁傳書」。
然後又講了杜鵑鳥,也就是子規鳥。如:
宣城見杜鵑花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講杜鵑鳥主要要和「杜鵑啼血」的典故聯繫起來,這樣諸如「望帝春心託杜鵑」,「杜鵑啼血猿哀鳴」等常見的詩句就容易讀得更懂,更深入了。
接著講的是畫眉鳥,主要補充了歐陽修的一首同名詩歌。
畫眉鳥歐陽修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通過這首詩強調「自由」的重要意義。
最後講了鷓鴣,主要展示的是辛棄疾的《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為什麼要「聞鷓鴣」,鷓鴣和「行不得也哥哥」之間的關聯,講清楚了之後。將來諸如:「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等詩句就更容易理解深入了。
最後,補充了幾十首關於寫各種鳥類的詩歌。前面我所展示的詩詞及相關的解說,只是這位同學的PPT中的一部分。
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我給了他差不多快一節課的時間在班裡講了這個專題,不但展示PPT,還帶著同學一起誦讀了其中一部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詩歌,並進一步解釋了這些常見鳥類在詩詞中所呈現出來的文化意義。
我相信,這個過程中收穫最大的不是我,也不是其他同學,而是這位同學自己。他會從中發現一片新天地,原來他所讀的看似和語文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其實和語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就是提升孩子閱讀興趣,擴展閱讀視野過程中的借力打力。當然,也不能指望著一次就能讓他熱愛上語文,熱愛上文學的閱讀,一切都需要慢慢來。一定意義上來說,指導學生閱讀,是一個個性化的手工作坊式的工作,要慢工出細活,要模仿古代的師徒制才能最見效果。
著名自媒體人六神磊磊曾有一句話說:「最好的學區房,就是你家裡的書房。」對這句話我深以為然。孩子從小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有了開闊的閱讀視野之後,今後的語文學習的路會走得很自然,很順暢。但如果沒有,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自然就需要花更大的氣力去糾正。
當然,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但在提升孩子閱讀興趣,擴展閱讀視野方面,不要拐急彎,不要想著大跨越,要弄清孩子的閱讀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一點點擴展開來,潤物無聲。既要做正確的事,更要有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