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2-11 紅網

紅網時刻12月10日訊(記者 何青 通訊員 周娉 任彬彬)近日,湖南大學聯合英國布裡斯託大學、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領域取得創新突破,發展了一種產生一氧化氮的人造細胞,具有血管舒張的生理效應。該研究基於微納組裝技術發展人造細胞新型載體,為人造細胞微納器件的智能構建與診療應用提供可能,並通過體外實驗和活體動物實驗驗證一氧化氮的血管舒張生理效應,在心腦血管疾病預防與治療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2020 年11月刊)上。

近年來,在省科技廳創新型省份建設專項支持下,湖南大學承擔了一系列以動物模型為載體的交叉複合技術研發省級科研項目,圍繞揭示生命活動基本規律、探索解決重大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等重大科學問題、深化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方面開展了具有前瞻性、引領性、開創性的科學理論與實踐創新,獲得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發成果,有力支撐了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構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系統地研究了伊波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細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達的致病效應。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華林研究員學科組介紹,伊波拉病毒可編碼多種形式的糖蛋白,但是此前對糖蛋白潛在的致病效應的推測只是基於細胞或組織培養物水平的初步研究,相關致病效應尚缺乏體內水平的直接證據。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m6A過表達引起的生理疾病以及深入研究m6A的生物學功能提供了候選化合物。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RNA的表觀遺傳修飾是RNA調節基因表達的化學基礎,利用新反應技術和新分子工具對
  • 多溴聯苯醚內分泌幹擾效應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郭良宏研究組在多溴聯苯醚 (PBDEs) 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
  • 研究如何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觸覺方面取得新進展
    美國科學家誘導幹細胞形成感覺中間神經元,在研究如何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觸覺方面取得新進展。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專家薩曼莎·巴特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誘導多能幹細胞中加入一種英文簡稱為BMP4的的骨形成蛋白和名為視黃酸的信號分子,得到混合在一起的兩種感覺中間神經元。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以對成熟體細胞「重編程」方式培育的幹細胞,分化潛力與胚胎幹細胞相似。感覺中間神經元存在於人體脊髓,負責把身體各處信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使人產生觸覺。
  • 細胞生物學全球研究進展
    細胞與組織工程治療:細胞與組織工程治療相結合,提供了分子、細胞、組織和器官各水平上不同層次的醫療解決方案。近期研究組織工程學方法製造人工β細胞為糖尿病治療提供新的解決方案。此外,研究利用體外3D培養策略,可以實現體外長期維持腎祖細胞,同時,基於人類幹細胞產生的三維微組織有望用於晚期心臟細胞治療。3.
  • 恢復觸覺研究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微特稿】美國科學家誘導幹細胞形成感覺中間神經元,在研究如何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觸覺方面取得新進展。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專家薩曼莎·巴特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誘導多能幹細胞中加入一種英文簡稱為BMP4的的骨形成蛋白和名為視黃酸的信號分子,得到混合在一起的兩種感覺中間神經元。  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以對成熟體細胞「重編程」方式培育的幹細胞,分化潛力與胚胎幹細胞相似。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草業學院:草坪草生理生態科研團隊在油菜素內酯調控植物耐鹽性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一個新的觀點:適當地提高BR水平或增強BR信號轉導有利於提高植物的耐鹽性,然而過量的BR與BR不足一樣對植物的耐鹽性不利。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自清潔功能的高分子仿生表面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這一過程當中產生了一門新的科學——仿生學。1960年9月13日在美國召開的第一屆仿生學研討會上,斯蒂爾博士首次提出了仿生學(Bionics)概念[1],對仿生學的定義如下:仿生學是模仿生物系統的原理來建造技術系統,或者使人造技術系統具有或類似於生物系統特徵的科學。簡而言之,仿生學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學」。
  • 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 湖南師範大學在DNA納米傳感器用於溶酶體酸化與鉀離子流相關性研究...
    打開APP 湖南師範大學在DNA納米傳感器用於溶酶體酸化與鉀離子流相關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湖南師範大學 發表於 2020-12-08 16:50:11
  •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2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創新研究院、化學物理系羅毅教授研究團隊研究員葉樹集小組在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方面取得進展
  • 中國科大在夜間光誘導負性情緒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褪黑素表達等一系列統稱為「非成像視覺」的生理功能(non-image-forming vision)。在人類千萬年的進化史中,存在有真正意義的夜間豐富的光照也不過是在工業革命後的百餘年時間,而進化還遠遠來不及讓人類適應這種人造光環境的變化。一系列公共衛生證據顯示人長時間暴露於夜間異常光線下,會產生抑鬱樣情緒和認知障礙,但是我們對其背後的神經機理知之甚少。
  • 細胞焦亡最新研究進展
    2.PNAS:復旦大學細胞焦亡作用機理研究獲進展doi:10.1073/pnas.1708194114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繼喜課題組在炎性壞死(細胞焦亡)作用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尚未獲得GSDMD 蛋白高解析度三維結構信息,從自抑制狀態到活化狀態的構象變化也不清楚。
  • 加拿大UBC大學轉移性乳腺癌(MBC)研究取得進展
    據UBC大學網站消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教授在轉移性乳腺癌(MBC)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對於該項研究,Dr.Karla Williams 表示,儘管乳腺癌治療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僅在2019年,仍有約5,000名加拿大婦女死於該疾病,致其死亡的原因並不是乳腺腫瘤,而是癌細胞向其它部位的擴散,這個過程稱為轉移,即是轉移性乳腺癌。
  • 人造生殖細胞重大進展:體外「複製」精子發育關鍵步驟成功!
    圖 | Azim Surani 在不久前的進步教育信託基金年度會議上,來自劍橋大學格登研究所生殖和表觀遺傳學研究中心的負責人 Azim Surani 做了一個報告,對他們團隊近期在體外培育人類精子方面的工作發現做了介紹
  • 中國科大在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的王雙、韓正甫等人針對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系統中測量設備的實際特性展開研究,提出了測量端由於探測器後脈衝、探測效率不匹配、探測器對光源分布敏感等特性所帶來的安全性問題,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 生物法製造β-胡蘿蔔素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構建大腸桿菌細胞工廠生產β-胡蘿蔔素方面取得進展,該成果已達到了大腸桿菌發酵生產β-胡蘿蔔素的國際最高水平。
  • 基礎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在卡西米爾效應研究領域裡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華南師範大學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光及電磁波研究中心博士後鮑芳琳等在卡西米爾效應研究領域裡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線刊發了題為「Inhomogeneity-Induced Casimir Transport of Nanoparticles」的研究論文。
  • 報導機械力調控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閾值效應的新進展
    劉萬裡研究組在eLife發表論文報導機械力調控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閾值效應的新進展  清華新聞網9月10日電 9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研究組在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名為《IgM型、亞型轉換的IgG及IgE型B細胞受體對不同機械力的活化敏感性及閾值的研究》(The ac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