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左一)察看養蠶戶養殖情況。(徐愛榮/攝)
「廚房有了自來水,洗澡有了浴霸,堂屋有了數位電視,家門口還硬化了水泥公路……做夢都沒想過能有現在的生活!」近日,平橋鎮人大代表、烏楊村黨總支書記陳海燕再次來到李家院子小組脫貧戶兼五保護劉仁乾的新家,陪他嘮家常。
「陳書記,你放心,我靠黨的富民政策擺脫了貧困,今後不再有『等靠要』的思想,我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62歲的劉仁乾微笑著說。
以上情景是陳海燕代表盡心幫扶貧困戶,履行代表職責的一個縮影。
今年47歲的陳海燕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積極響應黨委、政府號召,認真履職盡責,積極爭取項目,改善基礎設施。截至目前,全村硬化公路21.7公裡,新修水池8口,三坪塘6口,人行便道15公裡,與此同時,通過發展大戶帶動烏楊村蠶桑產業發展,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將群眾的困難和社情民意及時送達並得以解決,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困難群眾的貼心人
烏楊村位於平橋鎮東部,交通便利,省道石雷路(S303)貫穿全境,距離南涪高速平橋互通口1公裡。全村幅員面積6.5平方公裡,轄小河口、圍子壩、堡上、長五間、李家院子等7個村民小組,2015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1戶。
以前的烏楊村產業發展效益差,基礎設施落後,全村所有的道路都是泥石路,一到下雨天道路根本無法通行,加之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等存在諸多問題。自2015年陳海燕上任以來,為了儘快改善現狀,她經常深入村民的田間地頭、村落院壩向村民宣傳黨的富民政策、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發展、集體經濟等內容,並對全村851戶2290名挨家挨戶進行入戶走訪,將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瞭然於胸。
駐村工作隊員江遠說:「哪家脫貧戶住哪裡?家裡有幾個娃兒讀書?勞動力在哪裡就業?幫扶幹部是誰?家裡享受過哪些精準脫貧政策?……陳海燕對全村76戶脫貧戶的基本情況都是心裡有數。」
烏楊村長五間小組的貧困戶熊世木,二級肢體殘疾,喪失勞動力後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周芬和兒子熊某屬於患病,主要靠妻子一人種蔬菜、賣土雞蛋維持基本生活。2017年11月,當陳海燕入戶走訪時了解到熊世木家的實際情況後,她隨即召開村支兩委會,並將情況如實向鎮扶貧辦反映,鎮上派人實地調查後於2017年底,將熊世木納入貧困戶管理。然而,因熊家經濟收入低,達不到國家的脫貧驗收標準。2018年2月,陳海燕代表再次找平橋鎮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匯報了熊家的困難情況,為此,平橋鎮黨委召開班子會議,與會人員一致同意決定特事特辦,將熊世木全家3人納入低保兜底脫貧。
「目前,每月家裡享受國家提供的820元低保金,基本生活不愁,感謝陳書記對我家的真心付出!」熊世木感激地說。
在烏楊村,像熊世木一樣受到陳海燕代表真情幫助的困難群眾,還有很多。
產業發展的引路人
「一直以來,烏楊村有栽桑養蠶的歷史,氣候和土壤都特別適宜栽桑樹。養蠶時間雖早,但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單打獨鬥,未形成合力走規模養殖之路,所以,蠶農的經濟效益較差。」據該村綜治專幹張樹林介紹。
自2014年,陳海燕擔任村『兩委』幹部和被選為鎮人大代表以來,就思考如何把蠶桑產業煥發新的生機,她冥思苦想,最後決定動員大戶栽桑養蠶擴大桑園面積,帶動其他村民。
然而,栽桑養蠶的純利潤薄,村民們大多不看好這個產業的「錢」景,栽桑養蠶的積極性較低。陳海燕四處奔走向村民介紹發展產業的優勢。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黨員彭順祿帶頭栽桑50畝,賣了500多張繭子,當年增加純收入超20萬元。身邊人和身邊事的示範致富作用,在廣大村民的心裡悄然扎進了脫貧致富的「根」。
恰逢此時,山東省濟南市對口幫扶我區,計劃在我區實施一個東西部的扶貧協作實體經濟項目,陳海燕獲訊的第一時間後立即聯繫鎮上和區上的相關領導,介紹烏楊村栽桑養蠶的相關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陳海燕代表的努力爭取下,總投資385萬元的蠶桑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終於落戶烏楊村。
蠶桑項目落地後,陳海燕不敢懈怠。19間大蠶房及小蠶共育室選址、規劃5公裡採摘路、2.5公裡產業路、2個大蓄水池、8個蠶砂池等工作得以有序推進;晴天,她頭頂烈日在工地督查工程質量;雨天,她雙腳穿的水統靴外面布滿泥濘……她的身影總是出現在蠶桑示範園的建設中。
正當陳海燕對產業發展充滿憧憬的時候,卻出現了一段小插曲。在修建2.5公裡產業路的時候,由於涉及到佔用2戶村民的土地,佔用土地又沒有補償。當道路修建到一半的時候,有村民出來阻攔。「平白無故佔用了我們的土地要賠償,另外,說不準修路會將溝渠裡面的水會流到我們屋子裡……」楊某的話一出口,陳海燕的心涼了半截。
好不容易申請下來的項目,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不能退縮。陳海燕默默告誡自己。
「產業路的修建便於大家的出行,對於發展產業也是有利無害的……」陳海燕不厭其煩地向村民說明修建產業路的好處。
「那你要向我們保證……」「我保證……」
經過一天一夜的勸說,楊某終於同意修路了。
目前,蠶桑示範園運營良好,蠶農的腰包逐漸鼓起來了。陳海燕說:「只要這個可持續項目順利實施後,群眾的兜裡有錢了,他們開心了,我覺得我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陳海燕的悉心引導和大戶的帶動下,目前,烏楊村60餘戶蠶農新增、改造桑園面積1000畝,年產值達300萬元,其中蠶桑基地規劃區裡的23戶脫貧戶實現栽桑全覆蓋,實現戶均年產值1.8萬元。
社情民意的代言人
作為一名鎮人大代表,陳海燕積極建言獻策,盡職履責當好民情民意的代言人,她將關係百姓切身利益的呼聲及時傳遞。
長期以來,小河口院子18戶60人出行是一條0.5米寬的泥石路,居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由於車輛進不來,如發生紅白喜事,搬運桌凳、鍋爐等全靠人工出力。去年9月,平橋鎮第十九屆人代會第七次會議上,陳海燕代表提出《關於硬化小河口院子人行路,解決村民出行難》的建議。平橋鎮人大主席團在收到陳代表的建議後,立即組織鎮、區兩級人大代表實地調研,代表們一致認為必須硬化小河口院子的人行路。於是,鎮上出資1.3萬元購買水泥、石子等建材,受益村民義務投勞,13天後,一條200米長、1.6米寬的水泥人行道路在小河口院子投入使用。
為了方便村民發展桑蠶產業和方便出行。今年3月,陳海燕代表在平橋鎮十九屆八次人代會上,提出《硬化入戶路,方便群眾出行》的建議。此建議涉及烏楊村7個村民小組15公裡入戶路。平橋鎮公路辦接到鎮人大主席團轉來的該建議後,就立即開展入戶路的長度測設工作。3月底,下達計劃3.6公裡;7月初,下達計劃4公裡,「剩餘7.4公裡入戶路在明年安排計劃。」據悉,趁著當前的晴好天氣,施工方正在抓緊實施烏楊村的入戶路項目,它能有效解決348戶1457名村民的出行難題。
「我和群眾溝通的時候,喜歡採用換位思考,只要你站在群眾的角度去想問題,你就會真正理解群眾的想法,從而達成共識。」陳海燕表示。自2014年,當選為鎮人大代表以來,陳海燕向平橋鎮人大主席團提出一系列合理化建議,多數被鎮人大採納,「只要是老百姓需要的合理化的訴求,我都積極向鎮上提出建議,把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帶給鎮人大,用心盡力履行一名人大代表的職責。」
記者 徐愛榮 宋陶珂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