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趙向陽(原創)
《周易》是帶著傳達天道的胎記問世的!在它成為官學之前,各國卿大夫早已在傳誦和研習了。
《左傳》頗多記載,如「晉師救鄭」,知莊子引用《周易·師卦》:「師出以律,否臧兇」,並評論說「此師殆哉!」
又昭公元年「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引《周易·蠱卦》:「女惑男,風落山。」
當時,幾乎所有的易學家都在講陰陽災異,如董仲舒《春秋陰陽》、劉向《洪範五行》;以及《齊詩》中「四始五際」,《禮記》中「明堂陰陽」;孟喜、京房卦氣說更是出眾,它能作出一種計算,把陰陽災異說得毫釐不爽。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為什麼大家不顧《易經》中佔主導地位的哲理,而特別看中象數呢?因為那個特定的時代,人們需要陰陽災異思想來指導生活,特別是對王權進行調節。
但是僅僅作為一部佔筮書,《易經》已無法適應時代發展了。
三易中,周易獨存,根本原因在於周人將筮道哲理化而著《易象》。
《左傳》昭公二年,韓宣子聘魯而見《易象》,嘆曰:「周禮盡在魯矣」。
孔子整理《易象》為十翼,附諸《周易》,恰恰迎合了諸子百家尋覓理論根源的客觀需要,所以《連山》、《歸藏》相繼亡佚,《周易》則因與「十翼」合併而託庇傳世。
當時人們認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吉、兇、悔、吝四種判斷,都失之於粗糙、模糊!
人們要求給予詳盡解釋,要求說出極深研幾的道理;要求從知道是什麼?躍升到知道為什麼?要求從盲目信仰進步到理性思考!
於是孔子歸納、提煉的哲理,在淡忘中重新得到重視!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其實,《易經》有著兩付面孔:一付是佔筮的,「秦燔書,而《易》為卜筮之事,傳者不絕。」(《漢書·藝文志》)
另一付是哲理的,「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漢書·儒林傳》)
《周易》的哲學思想,被稱為義理。一般義指卦名、卦辭、爻辭的含義、意義;理,指《易經》的原理、道理。
義含有理的成份,理又是義的展示,所以本書合而論之,統稱為理。以下範疇,人們闡述得最多:
太極、太虛、有無、虛實、乾坤、陰陽、天·地·人、時位、道器、理氣、物、體用、顯微、剛柔、動靜、神化、感應、始終、往復、常變、名實、知行、性情、綱常、德誠、中正、教化、政治等等。
這就包括了關於世界本原、天人之學、自然哲學、人文科學、佔筮之學五個方面內容,形成了一個整體的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