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有兩副面孔,一個是卜筮,另一個很高深!為什麼說缺一不可?

2020-12-10 騰訊網

作者:武漢趙向陽(原創)

《周易》是帶著傳達天道的胎記問世的!在它成為官學之前,各國卿大夫早已在傳誦和研習了。

《左傳》頗多記載,如「晉師救鄭」,知莊子引用《周易·師卦》:「師出以律,否臧兇」,並評論說「此師殆哉!」

又昭公元年「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引《周易·蠱卦》:「女惑男,風落山。」

當時,幾乎所有的易學家都在講陰陽災異,如董仲舒《春秋陰陽》、劉向《洪範五行》;以及《齊詩》中「四始五際」,《禮記》中「明堂陰陽」;孟喜、京房卦氣說更是出眾,它能作出一種計算,把陰陽災異說得毫釐不爽。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為什麼大家不顧《易經》中佔主導地位的哲理,而特別看中象數呢?因為那個特定的時代,人們需要陰陽災異思想來指導生活,特別是對王權進行調節。

但是僅僅作為一部佔筮書,《易經》已無法適應時代發展了。

三易中,周易獨存,根本原因在於周人將筮道哲理化而著《易象》。

《左傳》昭公二年,韓宣子聘魯而見《易象》,嘆曰:「周禮盡在魯矣」。

孔子整理《易象》為十翼,附諸《周易》,恰恰迎合了諸子百家尋覓理論根源的客觀需要,所以《連山》、《歸藏》相繼亡佚,《周易》則因與「十翼」合併而託庇傳世。

當時人們認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吉、兇、悔、吝四種判斷,都失之於粗糙、模糊!

人們要求給予詳盡解釋,要求說出極深研幾的道理;要求從知道是什麼?躍升到知道為什麼?要求從盲目信仰進步到理性思考!

於是孔子歸納、提煉的哲理,在淡忘中重新得到重視!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其實,《易經》有著兩付面孔:一付是佔筮的,「秦燔書,而《易》為卜筮之事,傳者不絕。」(《漢書·藝文志》)

另一付是哲理的,「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漢書·儒林傳》)

《周易》的哲學思想,被稱為義理。一般義指卦名、卦辭、爻辭的含義、意義;理,指《易經》的原理、道理。

義含有理的成份,理又是義的展示,所以本書合而論之,統稱為理。以下範疇,人們闡述得最多:

太極、太虛、有無、虛實、乾坤、陰陽、天·地·人、時位、道器、理氣、物、體用、顯微、剛柔、動靜、神化、感應、始終、往復、常變、名實、知行、性情、綱常、德誠、中正、教化、政治等等。

這就包括了關於世界本原、天人之學、自然哲學、人文科學、佔筮之學五個方面內容,形成了一個整體的易理。

相關焦點

  • 易經的應用:卜筮(隨時可用、解讀)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易經》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其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 為什麼大家都說閱盡世間萬本書也不如讀懂《易經》
    《易經》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閱盡世間萬本書,也不如讀懂一本《易經》。《易經》是一本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書籍,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易經》是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 有兩副面孔,雙重人格的4個星座
    但這四個星座的人有兩副面孔,或者說有雙重人格,他們心裡想的不一定是臉上表現出來的,甚至他們隱藏真實的自己,讓你根本不知道哪樣的他們是真正的他們。1,水瓶座:擅長隱藏自己水瓶座的人看似有時候天馬行空的亂想,但他們很清楚什麼叫做現實,他們很實際,不管做什麼都會考慮現實因素,只不過他們很擅長用不著邊際的想法來隱藏真實的自己,估計很少有人會覺得他們有兩副面孔吧,但他們的確有兩副面孔,有雙重人格,也許都是真實的他們,也許都不是,就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時候在想什麼。
  • 孔子眼中的卜筮
    從廣義上說,「卜筮」成了《易經》的代名,他將《易經》這種「卜筮」的功能,和老師「它日」注重個人德行修養、識力的判斷的教育方針,放置於積不相能地步。可見《易經》雖屬卜筮之書,但「卜筮」並不等於一部《易經》的本然全體。子貢輕視卜筮,於是把《易經》也一併丟掉,這是師徒之間意見圓鑿方枘,鉏鋙不入之處。
  • 新知:兩千年來關於《周易》的解讀,原來是被他一個人給帶偏了!
    《周易》並不是佔卜之書,但是為什麼兩千年來這麼多的人相信,「易本卜筮之書」的說法呢?原來,這個誤解從2300多年就已經開始了,這個罪魁禍首就是名叫「師春」的人。為什麼這個人,又造成了如此大的誤解?不妨今天聽小編細細說來:一、《師春》晉鹹寧五年 (公元279年),太康元年,一個盜墓賊挖開了一座戰國時期的魏王墓,得到竹書數十車。整理這些書之後,就得到了戰國時期失傳的典籍。其中就有《師春》這本書。據史書的記載,《師春》這本書的書名應該就是作者的名字,書中所寫的內容就是《左傳》中的各種卜筮事例。
  • 楊雪兒:一個有著「兩副面孔」的實力派女演員
    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兩副面孔」吧。雖然荊南依這一角色爭議很大,但卻也是她,讓我們徹底記住了「楊雪兒」這個名字。鸞傾城唯一的郡主、天下第一美人、一位男主是愛她如命的親哥哥,另一位男主是門當戶對的未婚夫,妥妥的瑪麗蘇女主標配啊!
  • 小米這款螺絲刀竟然有兩副面孔!
    近日,小米生態鏈上推出了一款高科技螺絲刀,這款螺絲刀用工具來說已經體現不出它的高端了,應該算作一個半自動的機器人,拆卸完全不費吹灰之力。螺絲刀是Wowstick電動螺絲刀的升級版,採用鋁合金打造機身。在它的體內,安裝有兩節乾電池,由電池帶動電機來使螺絲刀轉動。在扭轉螺絲時,輕觸開關它就會輕輕鬆鬆卸下螺絲,而你不需要使用丁點的力氣。螺絲刀具有扭轉保護功能,均勻的旋轉,防止了用力過猛造成部件損壞。之所以說它有兩副面孔,是因為它可以在電動和手動之間完美切換。你如果想要享受拆卸東西的那種樂趣,那麼它就是一款傳統的螺絲刀。
  • 白話說易經六:傳承《易經》的三個原則:時代化,通俗化,大眾化
    至於為什麼說八卦是符號管理系統,可以參考我《跨越萬年,追尋中華文化源頭—〈易經〉源頭略說》一文。倉頡造字,對這些卦畫有了文字解釋。當時的文字也只是掌握在部落首領和部分貴族等極少數人手裡。普通人根本沒有機會識字,更何況學習《易經》。這種情況一直到春秋時期。
  • 為什麼要學習易經?
    今天我問各位一個你們為什麼學習易經?
  • 《易經》的八卦為什麼是八個,而不是七個或十個,誰規定的
    我們在上一篇《只要明白了易經中的象,所有對易經的爭議可以休矣》的文章中,舉了擲硬幣卜筮這個例子,來說明象在卜筮中所起的作用。前面的文章中講到,在擲硬幣來卜筮戀愛是否成功的這個過程中,硬幣的正反面原本跟戀愛成功與否,是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情,但由於卜筮,就把硬幣的正反面與戀愛的成功與否有了關係。
  • 易經的智慧曾仕強教授易經為什麼淪為算命工具易經三大特性是什麼
    周文王為完成易經保全易經吃掉了用兒子包成的肉包有一段歷史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商朝本來也是一個很好的朝代。但是傳到紂王的時候,我們都知道他的品性很差,暴虐無道,做出很多老百姓非常不喜歡的事情。所以當時老百姓反而比較歡迎周西伯也就是周文王!為什麼他叫周西伯呢?因為他是商朝封在西邊的一個諸侯。周西伯很得民心,商紂王對他有點害怕。所以就假借一些理由把他抓起來關在羑裡。
  • 孩子「窩裡橫、外面慫」,有兩副面孔怎麼辦?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但是他們進入社會中就會呈現出兩種狀態,一種是在職場遊刃有餘,深得領導的器重,另一種則是被人們所唾棄,很難有好的發展。其實孩子也會有兩副面孔,當然和兩面派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孩子都是純真的,他們的兩副面孔並不會帶有任何的功利心,只是一種由內而發自然而然的表現形式。
  • 羅志祥劈腿被周揚青分手:人前人後兩副面孔的男人,不能要!
    周揚青在微博裡寫到,她意外翻了羅志祥的手機後居然發現羅志祥有兩幅面孔。和她在一起的時候體貼幽默,背著她時卻和很多女性有親密關係。而且,羅志祥劈腿並不是第一次了,周揚青曾多次發現羅志祥背叛自己,但是因為愛她相信了羅志祥的悔過和承諾,卻沒想到原諒後得到的是更多的傷害。
  • 《卜筮習驗錄》
    《卜筮習驗錄》    此書與讀者見面,反饋幾乎一致。認為另闢溪徑,大概是傳統的寫法導致,其實不然。
  • 《易經》預測準不準?先做好這些方面的準備要求吧!
    佔卜預測是一個智慧活,可同時也是一個體力活。《易經》研究的,本來是「潔靜精微」的大道至簡之術,天地萬物無不掩映其中,《易經》繫辭上云: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如果智慧與體力任何一方面有所不足,那麼佔卜預測的結果也就有可能會不盡如人意,這個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所以有志於此道的同好,還是需要在這二方面多加鍛鍊自己的。
  • 老師往往有兩副面孔呢!
    老師往往有兩副面孔呢!當你走後你老師:李老師啊,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我班孩子,要不是你班那小誰去惹他,怎麼會.......嘿,你這樣說我就不樂意了,就是不能全怪他.......沉浸「網抑雲」無法自拔你老師:難道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同學關係沒處理好,還是家裡有什麼狀況,還是早戀了,還是.......(各種假設之後),側面打聽一下,以免傷及自尊心。
  • 為什麼現代人不容易讀懂《易經》
    事實上,歷史記載《周易》之前還有《連山》、《歸藏》兩種「易經」,那既然有兩種,為什麼此外不能有三種、四種?事實上(儘管學術界可能沒有鮮明地認識到這個事實),很明顯存在第四種易經——《漢易》(包括《京氏易傳》+《焦氏易林》等)。那麼,究竟什麼是「易經」。
  • 鄧倫曬照刮鬍子,鬍子拉碴顯憔悴,和平時完全是兩副面孔
    另外,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鄧倫的嘴唇上的鬍鬚也長出來了,又黑又濃的鬍子很是濃密,看上去顯得很是憔悴,和平時完全是兩副面孔,如果不仔細辨認,根本就不知道他就是鄧倫。鄧倫的這照片除了鬍子拉碴顯憔悴之外,還可以看到他裸露的鎖骨和肩膀,看來鄧倫在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是沒穿上衣的,這可是粉絲們大飽眼福的好時機,要知道他平時穿著打扮很有分寸,不該露的地方是堅決不露,而這次竟然曬出「大尺度」照片,真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福利。
  • 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
    要介紹《易經》可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太多的原理和內容要講,《易經》中的任何一個話題,說少了別人無法理解,說多了就要牽涉到很多的內容。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寧可自己寫文章,也不去回答別人的提問,也不去評價別人的文章,因為任何話說出來,就必須要對別人負責,都必須讓別人開卷有益,而不是逞一時口舌之快。
  • 易經應用|探源《易經》的流派——明義理、解象數
    文:袁芊蕁 yuan-qianxun原創文章 抄襲必究《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成書於周朝,伏羲氏畫出先天八卦,周朝的周文王演繹八卦,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將其發揚擴充,而成書《易經》,經乃卜筮之書;《易傳》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以孔子為代表的易學家對它做了哲學、政治學方面的新詮釋,寫成《易傳》,也叫《十翼》,發揮《易經》思想而自成體系的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