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在後臺諮詢:
帶孩子看了醫生,確診是多動症,也開了藥,可是孩子不願意吃怎麼辦?
擔心藥物對孩子有副作用,可以不吃嗎?
吃藥半年了,沒什麼效果,還有別的治療方法嗎?
吃藥時有效,一停藥就恢復原樣,到底要堅持多久?會上癮嗎?
雖然藥物治療對於改善多動症是有效果的,但從很多家長的經驗反饋來看,它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關於兒童多動症,除了我們熟悉的藥物治療,以及一直在科普的大腦訓練外,還有其它訓練方法嗎?
今天就和家長分享——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therapy , CBT)
國外的多項研究表明認知行為治療是一個改善ADHD的有效方法,但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我國對於ADHD的治療還在發展探索階段。
不過近年來,一些研究機構逐步開展了關於認知行為治療ADHD的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研究一【1】:
研究選取了8~ 10例患者,由2名經過認知行為治療培訓的心理治療師對入組患者進行為期12周的心理治療, 每周1次, 團體幹預時間為120 min, 以結構式團體治療的形式開展。
應用ADHD評定量表在每次團體開始時進行過程監測, 最後一次在團體結束後一周測評, 共12次。
最終完成整個認知治療過程後,ADHD的很多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包括總體的注意力提升,行為管理的好轉以及自尊的改變等等。
團體認知治療的幹預還涉及了對ADHD家庭成員的影響,在幹預過程中,有一些方案會在一次過程中讓ADHD的親密家人參與進來,共同完成該次幹預。
研究二【2】:
國內一項針對ADHD認知行為治療的磁共振影像研究顯示,CBT 治療可以改善 ADHD 患者的核心症狀及認知功能,對大腦默認網絡內 ( 海馬旁回) 及大腦額頂網絡內 (雙側中央前後回) 腦區功能可能有影響。
這個研究也是進行了12周的CBT幹預,發現CBT可以提升多動症患者大腦的執行功能和監控功能,從神經機制的角度證明了CBT的有效性。
根據這些醫學研究數據,我們可以得知CBT對治療ADHD的有效性,那麼家長肯定想知道,CBT到底是什麼?
從專業角度來說,CBT主要針對思考、行為、情緒心情、生理反應、環境這5大模塊進行幹預,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層級、自動化思考、信念和核心基膜。
簡單來說,CBT可以分析孩子產生某些思維模式的根本原因,並幫助他們改變對自己的看法、改善行為表現。
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比如很多多動症兒童孩子不自信、畏難情緒嚴重,總是說「我一文不值」、「我不想學習」、「太難了我做不到」......
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家長只是口頭鼓勵孩子「加油、你可以!」或是責罵孩子「你怎麼那麼膽小怕事?這明明很簡單」,通常起不到效果。
這時候,行為認知訓練就可以幫我們去挖掘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幫助他們改變消極負面的思想和情緒,並從行為上體現出來。
比如總是自我否定的孩子,可以變得積極主動;原本總是逃避困難的孩子,可以勇敢面對挑戰!
看完關於認知行為治療的科普知識,相信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是,怎麼利用CBT訓練孩子?可以在家做嗎?
還有家長會產生疑問,CBT是不是心理輔導?就是和孩子聊聊天,聽他說說話,然後開導他們是嗎?
如果那麼簡單就可以做到,CBT何須職業治療師並且能運用於臨床中呢?最關鍵的是,CBT治療是可以提升大腦功能的,家長可以選擇單獨採用這項方法,也可以和大腦訓練或是藥物相結合,達到更好的效果。
就如一位家長留言問,為什麼專家老師不能把具體的指導方法直接在公眾號文章中公布呢?不是不想,而是每個孩子情況不同,年齡、性別、性格、家庭和校園環境都有差別,只有詳細了解後才能給出針對性的指導建議。
競思的家庭學能管理訓練課程,正是基於國際應用最為廣泛的認知行為技術為核心指導方針,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針對孩子的外在行為和內在心理,促進孩子全面提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