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旺近日與世長辭,其遺體捐獻醫學研究—— 生死為師 矢志育人

2020-12-17 浙江在線

2020-12-15 17:03 |共享聯盟江山站 |毛夢瑤 宋超 姜金梅

  退休前,他是一名人民教師,幾十年如一日耕耘講臺;退休後,他回鄉辦起免費書法培訓班,在田字格裡書寫無悔人生;80歲那年,他又籤下遺體捐獻志願書,成為當時江山市年齡最大的遺體捐獻志願者,他就是王春旺。12月2日,今年92歲的王春旺老人與世長辭。按照老人遺願,無償捐獻遺體用於醫學研究。「生死為師,矢志育人」,王春旺老人用一生兌現了自己的這句誓言。

  12月4日下午,在江山市石門鎮溪底村,王春旺老人的家屬從浙大醫學部老師手中鄭重接過遺體捐獻證書,完成了王春旺老人的最後一個心願。

  退休前,王春旺老人是一名教師,曾在城區、峽口、石門等地的學校教數學和體育課程。退休後,寫得一手好字的他,又辦起了免費書法培訓班。七八年間,每個寒暑假,由菇棚改造的小教室熱熱鬧鬧。小小的田字格裡,老人為鄉村的留守兒童講授一撇一捺的章法,也傳遞著一言一行的人生道理。

  老人最大的心願是加入共產黨,這個願望在他80歲那年得以實現。在當年的生日宴上,他還宣布要捐獻自己的遺體,作為最後一筆「黨費」。2012年6月,王春旺與浙江大學醫學部籤訂了遺體捐獻協議。

  老人生前曾說過,別的工作自己不一定能做好,只有教學工作,只要還能做,就要堅持下去。「我要把我的遺體捐獻給國家,捐獻給浙江大學解剖用。這樣的話,死了我還是做教師。」「生死為師,矢志育人」錚錚誓言,言猶在耳,老人卻已經與世長辭。

  在王春旺小女兒王鳳慧眼裡,父親一生樂做善事:「我們農村小孩子沒人管,他把孩子們召集在一起,多少教他們點知識,也能避免發生意外,所以他堅持要辦學。得知他要捐獻遺體,我們做子女的都捨不得,但他仍堅持自己的選擇。他說,他是一名人民教師,也是老共產黨員,這些都是他應該做的。」

  江山市紅十字會黨組成員金毅表示:「92周歲的王春旺老人,是江山市遺體捐獻最年長的一位黨員,老人的博愛、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全社會推崇和弘揚。」

  聽到王春旺爺爺去世的消息,凜冽寒風中,狹窄的巷子裡站滿了來送行的人。除了街坊鄰居,石門小學的老師、曾經教過的學生紛紛趕來,默默送王老師最後一程。

  今年上高一的柴夏楠在王春旺爺爺的書法教室裡上了4個寒暑假的課,每天的練字時間是她最享受的時刻。「爺爺會把我們寫得好的筆畫圈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像寫字一樣端端正正。」

  這兩年,老人的身體每況愈下,不能開班教學,但是仍竭盡全力關心著孩子們。石門小學老師毛麗娜回憶起今年上半年見到老人的情景,忍不住熱淚盈眶:「今年上半年,爺爺摔倒了幾次,其實他已經有點記不清事情了,但他還是一個人搖著輪椅來學校找我,說要給學生捐款。當時觸動很大,我問他:您是怎麼過來的?聽了他的回答我才知道,其實他已經記不清路了,就是靠著心中的信念找到學校來的。」

  一路跌跌撞撞坐著輪椅來到學校,顫顫巍巍拄著拐杖走上講臺……以《一位93歲老黨員的「答卷」》為題,今年毛麗娜特意寫了一篇王春旺的故事進行宣講。「他的心都在學校和孩子們身上,這樣一位老黨員、老教師,是我們這些晚輩學習的榜樣!」毛麗娜說。


1608022986000

相關焦點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其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向「大體老師」致敬。
  • 瑞金醫院知名骨科專家病逝 捐獻遺體和角膜
    該院骨科專家、86歲的蔡體棟教授因罹患肺癌醫治無效,與世長辭。 芊燁 攝瑞金醫院15日披露,該院骨科專家、86歲的蔡體棟教授因罹患肺癌醫治無效,與世長辭。其女兒遵照父親遺願將其遺體捐獻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時捐獻了角膜。在醫學院,遺體捐獻者被尊稱為「大體老師」,他們是醫學生無言的良師,主要用於學生的人體解剖學習。
  • 南充九旬老人捐獻遺體,生前他是這樣的一個人
    近日,92歲的四川省川中監獄離休幹部金志文與世長辭沒有大操大辦的葬禮簡單的告別儀式之後>家人按照金老的生前遺願將他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給了醫學教育事業▲ 金志平的老伴高家月正在整理遺物(右)1927年, 金志平出生在河北省民權縣的一個富裕之家。
  • 45歲護士患癌不幸離世,遺言希望捐獻器官,遺體用於醫學研究
    45歲護士患癌不幸離世,遺言希望捐獻器官,遺體用於醫學研究導讀:"等我走了以後,把我的器官捐了。"這是徐美紅護士留給家人們的遺言中的話語。在45歲的年齡離世本就讓人十分悲傷,而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他選擇將自己的遺體進行捐贈,更顯現出她崇高的精神和品格。徐美紅因為癌症不幸去世,她希望自己的遺體能夠為醫學事業再多做一份貢獻,希望醫學能夠早日攻克癌症,讓更多的家庭能夠遠離家人離世的痛苦。
  • 河北:老師用遺體捐獻的方式上了最後一課
    到醫院檢查後,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IV期,而且伴隨淋巴轉移,屬於無法手術治療的晚期。主動聯繫紅十字會捐贈遺體患病後,跟病魔抗爭的同時,陶雅會一直在考慮如何將自己最後一絲微光奉獻給社會。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從報刊文章中得知,她學生時代的一位恩師在逝世後將遺體捐贈給協和醫學院作科學研究。
  • 五歲寶寶捐獻眼角膜和遺體
    近日泰興一名5歲男童因為疾病離世其父母強忍悲痛毅然決定將兒子的遺體無償捐獻用於醫學教育、科學研究和提高疾病防治能力△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截至2020年11月5日,泰興市遺體和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線上與線下合計
  • 退休小學老師捐獻角膜遺體,助兩人重見光明
    三湘都市報5月17日訊(記者 李琪 潘愛華 楊麗紅)「我媽曾經是一位小學語文老師,早在2013年,她就籤訂了志願遺體捐獻申請書!她告訴我們,百年之後能成為一名『大體老師』,繼續為學生傳道授業,能像蠟燭一樣,燃儘自己貢獻最後一絲光輝,是老師最光榮和無悔的事情!」
  • 78歲退休老師捐獻角膜遺體,成為「大體老師」繼續傳道授業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5月16日訊(全媒體記者 楊雲龍 通訊員 潘愛華 楊麗紅)「我媽曾經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早在2013年,她就籤訂了遺體捐獻申請書。她告訴我們,百年之後成為一名『大體老師』繼續為學生傳道授業,像蠟燭一樣燃儘自己,貢獻最後一絲光輝,是老師最光榮和無悔的事情。」
  • 民法典擬鼓勵遺體捐獻:生前未拒絕的,近親屬可共同決定捐獻
    草案擬進一步鼓勵遺體捐獻的內容,明確公民生前未拒絕捐獻的,其近親屬可以共同決定捐獻。澎湃新聞注意到,上述草案二審稿第七百八十七條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生前決定遺體捐獻等內容作了規定。一些常委委員、地方、部門和專家學者提出,死後遺體捐獻有利於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予以鼓勵,建議吸收國務院《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的相關內容,明確公民生前未拒絕捐獻的,其近親屬可以共同決定捐獻。
  • 遺體捐獻,父女一生的約定,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榮譽畢業生 程凱
    她叫程凱,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2018年6月18日,在全體畢業生「返校日」,與病魔鬥爭了36000多小時後,不幸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她的父親遵循程凱生前遺願,將女兒遺體捐獻給學校,希望她也像普通學生一樣,度過大學的「最後時光」。從小立志,夢想成為醫生「從小,她就說要當醫生,給我治病。」
  • 獻出最後一點力量,93歲抗美援朝老戰士將遺體捐獻
    等到我百年後,把遺體捐獻了,還為醫學提供點研究,為殯葬改革做點貢獻。這是我最後能做的一點事情了,這是好事情。」 這是江蘇省軍區南京第十六離職幹部休養所離休幹部史乃最後的願望,也是他在8年前與愛人共同的約定。 11月18日9時10分,曾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副軍職離休幹部、原陸軍24軍政治部主任史乃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3歲。
  • 老父親含淚捐獻兒子遺體和角膜
    老父親含淚捐獻兒子遺體和角膜 2019-06-28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5歲老教師捐獻遺體
    王金容老人的捐獻證書。家屬供圖18日,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剛過完95歲生日的王金容老人,安靜地閉上了眼睛。離開前,她決定捐獻自己的遺體。但聽說她做出捐獻遺體的決定時,幾個子女還是很驚訝。「媽媽說,她已經95歲了,捐獻器官可能已經不行了。但可以讓學生們看看,她的身體幾十年後變成了什麼樣子……」母親的話讓王小容既驚訝又感動。喜歡學生,也尊敬醫生一直在身邊照顧老人生活起居的大兒子餘先生說,媽媽的決定可能和她的經歷有關。
  • 讓生命再度綻放,北京遺體捐獻發展歷程
    他們向醫藥衛生戰線的工作者發出了捐獻遺體的倡議:「既然我們在生前能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祖國醫學科學的進步,為什麼不能在死後將遺體捐獻給人民衛生事業的發展呢?」「我們在此首先公開立下遺言,自願在死後將本人遺體整個捐獻給祖國,供燒傷修補、臟器移植、教學觀察以及醫學科學研究之用。」
  • 陽光小夥兒籤下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
    近日,一名陽光帥氣的小夥兒來到保康縣紅十字會辦公室,向工作人員詢問道:「我想籤器官捐獻志願書,該怎麼辦理?」通過交談得知,小夥兒是一名公務員,工作之餘愛好戶外運動,特別喜歡登山、旅遊,去過國內許多地方,也曾經遭遇過危險,幸運的是化險為夷。
  • 捐獻遺體 致敬常山這位103歲的老黨員
    他走過了百年人生,年輕時聆聽了陳毅的演講,他是一名忍辱負重的地下黨員,他經歷過上饒集中營的迫害,新中國成立後投身教育事業,以百歲之身他立下心願,希望自己能活到中國共產黨誕辰百年之際,還留下遺囑捐獻遺體用於醫學研究。
  • 她每天記錄用藥和身體變化,只是為了……遺體捐獻;看哭了
    在生死面前,能保持微笑,這就是了不起。這幾天,馬躍鋼又一次住進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準備做新一期的化療。在化療之前,她還正式作出決定:捐獻遺體。掙扎,不舍,妥協……雖說早就與家人商量,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但當湖州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來到病床前辦理手續時,老伴葛翔還是紅了眼睛。
  • 山東15歲少年白血病離世,無償捐獻遺體
    他去世後, 家人按其心願將遺體無償捐贈, 用於醫學教學研究, 「這樣孩子也算對社會、國家有所回報」12月8日晚,德州市樂陵市的15歲少年周巖坤因患白血病不幸去世,根據他生前的願望,家人對他的遺體進行了無償捐獻,少年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
  • 如果我的遺體捐獻解剖,使用完畢後會被火化還是把我扔在垃圾桶裡?
    答主:元宿six(2.6 萬+ 贊同,外科學碩士,醫學話題下的優秀答主)醫學院對遺體捐獻的整個流程都有嚴格的標準和儀式,不可能當成垃圾,一般會做成人體標本,成為我們行醫路上的大體老師,哪怕是內部器官損壞嚴重(如車禍碾壓、墜樓等機械性損傷),我們也會保持最大的尊重與敬仰讓遺體得到妥當的安排。
  • 高校醫學院演講聚焦「遺體與器官捐獻」
    「遺體與器官捐獻」是個有些沉重,卻又能點亮生命、傳遞希望的偉大事業。日前,第六期MED醫學人文盛典「餘生」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舉辦。上海市首例外籍人士遺體捐獻登記者、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胃腸外科醫師畢任達等幾位嘉賓登上演講臺,身體力行詮釋「救死扶傷」這一醫者的使命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