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議員警告:澳與中國經濟脫鉤,無異於自毀

2020-12-09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鞠峰】衝在西方世界反華的「前線」,又對中國市場患得患失——澳大利亞在國際上演繹著雙重標準時,出現「精分」現象。隨中澳關係逐漸降溫,美國專家提醒道,澳產水果、蜂蜜等產品或面臨嚴重打擊。當天,有澳國內有議員醒悟:與中國全面經濟脫鉤,等於「自毀」。

中國對澳大利亞多個產業有「重大影響力」

12月8日,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援引美國市場研究機構IBIS World研究報告顯示,隨著中澳關係緊張,澳大利亞蜂蜜、水果、乳製品等農產品及藥品,特別是維生素保健品,或陷入嚴重困難的局面。

IBIS World研究員利亞姆·哈裡森(Liam Harrison)稱,中國對澳大利亞很多行業具有「重大影響力」(significant leverage)。

如果缺失了中國市場,在疫情影響下 ,澳大利亞多個產業短期內無法擴大市場多樣性。哈裡森表示,「這意味著相關企業可能要依靠政府補貼和國際社會的支援(才能生存)。」

自中澳2015年12月籤署《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以來,兩國貿易規模逐年擴大。在澳2018-19財年,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雙邊商品和服務貿易夥伴,佔總貿易額的26.4%(2350億澳元)。

據IBIS World分析,由於中澳關係惡化,下一輪面臨危機的產品可能是蜂蜜、乳製品、水果、保健品。

中國是澳大利亞蜂蜜的重要市場,佔澳大利亞蜂蜜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對中方來說,市場上能替代澳大利亞蜂蜜的產品還有很多,比如紐西蘭蜂蜜。

IBISWorld表示,乳製品業,特別是牛奶和奶油加工品以及奶粉業,也極易受到中國關稅政策轉變的影響。

澳產乳製品 圖源:ABC,下同

同時,中國是澳產水果的重要市場。澳產柑橘類、堅果和其他水果出口中國佔其總出口的45%以上。哈裡森說:「如果(澳水果)失去中國市場,已經疲弱的行業可能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今年,澳大利亞果農已經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包括年初的乾旱、叢林大火以及疫情造成的勞工短缺。」

澳產水果

澳大利亞的藥品和保健品,特別是維生素製品,近年來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逐漸上升,現在也「面臨威脅」。

澳產保健品

據哈裡森測算,2020-21財年,中國將佔澳大利亞維生素製品等保健品出口收入的62.2%。「但是,其中許多商品具有替代市場,並可能受到來自中國的限制或制裁的嚴重威脅。」報告稱。

「鐵礦石出口相對安全」

IBIS World報告稱,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基本是「安全的」。

哈裡森說,「儘管澳鐵礦石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但它是高價值商品,替代市場很少。澳大利亞鐵礦石的質量非常高,目前國際上很少有市場能夠出口同質量產品。」

他補充說,巴西生產商淡水河谷最近產能降級,也削弱了中國尋找替代市場上的可能性。

另據證券時報網報導,近日,中澳貿易問題加劇了市場對澳洲鐵礦石供應的擔憂,疊加國內需求旺盛、國際鋼鐵行業生產復甦等因素,境外鐵礦石價格明顯上漲。12月4日,境外普氏指數、新交所(SGX)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結算價分別漲至145.30美元/噸、140.98美元/噸,分別較前一日上漲5.4%、6.4%,出現了少見的「九連漲」,達到7年來新高。在境外指數、期貨價格大幅拉漲下,國內鐵礦石期現貨價格跟隨上漲。

據金十數據統計,2019年中國鐵礦石進口中,67%來自澳大利亞。

「與中國經濟脫鉤,是國家性的自戕行為」

澳總理莫裡森反覆炒作反華議題,讓中澳關係迅速降溫,澳國內有議員擔心起國內的經濟前景,警告:與中國經濟脫鉤,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還有議員表示要珍視澳華人群體,警惕麥卡錫主義。

據《衛報》12月7日報導,澳工黨議員蒂姆·沃茨(Tim Watts)在智庫「中國事務」(China Matters)於聯邦議會舉辦的研討會上警示道,澳政府某些鷹派政客主張的「與中國經濟脫鉤」,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自戕行為(self-sabotage)」。

《衛報》7日報導截圖

莫裡森領導的自由黨內,也有人站了出來。該黨議員、前外交官戴夫·夏爾馬(Dave Sharma)聲援沃茨稱,脫鉤並不是個嚴肅的提議,因為「中國已經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澳大利亞也是中國發展與工業化的『重大受益人』。」

研討會開始前,夏爾馬還在「中國事務」發行的研報中寫道,要「警惕任何陷入麥卡錫主義的傾向」。

夏爾馬認為,將澳華人視為「有價值的群體」(assets)是十分重要的,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要維護他們,讓他們「不被質疑是否忠誠或愛國」。

他還表示,要在部分領域加強市場多樣性,但是「全面經濟脫鉤」並不是個正經的建議。夏爾馬呼籲澳政府鼓勵美國重回「TPP」(CPTPP),並支援臺灣地區的加入。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統計,受到中國市場影響的產品已有大麥、牛肉、棉花、木材、龍蝦、紅酒。

據海關總署12月7日消息,中國已經自當天起暫停從澳大利亞Meramist公司(Meramist Pty Ltd)進口牛肉,是今年第6家被中國叫停進口的澳大利亞肉商。

11月27日,中國商務部裁定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進口葡萄酒存在傾銷,決定自後一天起採用「保證金形式對上述產品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其比率將在107.1%至212.1%之間浮動。

據澳媒報導,國內已有專家開始擔憂:如果和中國之間爆發全面貿易衝突,那麼這對澳方將遭到「毀滅性打擊」,GDP可能縮水6%,但對於中國來說「就像被蚊子咬了」一般。

相關焦點

  • 澳議員發最強警告:澳與中國經濟脫鉤,無異於自毀
    文案:曾正編輯:正昊站錯了隊又迷失了方向,導致澳大利亞外貿經濟損失慘重。然而澳大利亞高層不思悔改,繼續在"反華"的道路上奔跑著。對此,有澳大利亞議員向高層發出了警告。忠言逆耳所以不聽澳大利亞自願充當西方"反華"勢力的馬前卒和急先鋒,但是澳大利亞的經濟依賴於外貿,而外貿又依賴於中國市場的貢獻,因此澳大利亞經常在正面和反面角色之中變換身份。當前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和煤炭向中國的進口已經受阻,水果、蜂蜜等農產品即將面臨出口危機。
  • 澳大利亞龍蝦價格暴跌,淪落到擺攤賤賣,澳議員警告:這是在自毀
    文案:曾正 編輯:正昊 澳大利亞的農產品和礦產品曾經是出口中國的優勢產品,給澳大利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然而近年來澳大利亞持續幹涉中國內政,對中國實行軍事挑釁,結果導致今年中澳關係降低到了冰點,澳大利亞出口貿易損失慘重。
  • 與中國「脫鉤」?澳總理的「自毀之路」還能走多遠
    與中國「脫鉤」?澳總理的「自毀之路」還能走多遠  澳大利亞聯邦議會12月8日以「極快速度」通過了備受矚目的《外交關係法案》,賦予聯邦政府阻止或廢除各州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大學與外國籤署協議的權力。澳國內輿論毫不掩飾新法案直指許多與中國有關的協議,稱新法案將讓澳總理莫裡森手握更大權力以「對抗中國」。
  • 澳大利亞與中國脫鉤無異於shoot oneself in the foot
    而隨著中澳關係近期降溫,以及美國加速對華遏制,個別澳右翼政客和學者更是不顧當前中澳經濟高度互補和密切聯繫的事實,強烈呼籲澳政府隨美起舞,推動澳經濟與中國脫鉤。然而,大多數澳國內知名學者都認為,澳經濟與中國脫鉤不現實或對澳自身沒好處,更有知名學者在澳主流媒體上撰文稱,與中國經濟脫鉤將是一場災難。
  • 澳方政客呼籲:招聘華人「以華制華」,議員反對:無異於自毀
    澳方政客呼籲:招聘華人「以華制華」,議員反對:無異於自毀隨著中澳貿易的進一步摩擦,澳方不去反思自身,打起來歪主意。12月8日,根據外媒消息,澳大利亞政客夏爾馬表示,應該學習「伊斯蘭國」利用澳洲的華人,「以華制華」。
  • 澳議員稱:與中國經濟脫鉤是「史無前例國家自我毀滅行為」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芊潤】「這將是前所未有的國家自我毀滅行為」,據英國《衛報》報導,當地時間8日,在談到澳大利亞一些鷹派政客提出的與中國經濟脫鉤的想法時,澳大利亞工黨議員蒂姆•瓦茨這樣表態。英國《衛報》報導截圖報導提到,當天上午,澳大利亞智庫「中國事務(China Matters)」在澳大利亞國會大廈組織的一場活動上,蒂姆•瓦茨在概述澳大利亞應如何應對與中國「日益具有挑戰性」的關係時提到以上說法
  • 澳議員稱澳籍華裔是「寶貴資產」,可以好好利用「以華制華」
    【澳議員稱澳籍華裔是「寶貴資產」,可以好好利用「以華制華」】當地時間12月8日,澳大利亞聯合通訊社(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報導,澳國會議員、前外交官戴夫·夏爾馬正在積極兜售「以華制華」的新對華戰略。
  • 事關中國,莫裡森正在自吞惡果,澳發出哀嘆,原來中澳關係不簡單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澳大利亞多次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問題上採取錯誤言行,主動挑起挑釁性、對抗性行動,以至於中澳關係陷入困難局面。而近日,從多家外媒的報導中可以看出,中澳緊張局勢已經讓澳大利亞在貿易領域付出了代價,莫裡森正在自吞惡果,而澳大利亞正在發出哀嚎。
  • 中美經濟「脫鉤」不現實
    美國政府與中國經濟脫鉤理由,一是說「佔了美國便宜」中國經濟才發展很快,甚至美國「再造了中國」,經濟脫鉤就避免了中國繼續「佔便宜」;二是認為中國從美國主導的經濟秩序中受益更多,「退群」「棄約」,推翻秩序,不讓中國再受益;三是對華貿易戰結果不如意,又無力正常競爭,就試圖從全球經濟循環中把中國「擠出去」。但事實上川普的真實目的更為複雜。
  • 澳媒:中國若這樣做我們將束手無策
    中方警告,澳的立場或將激起中國消費者抵制。眼下中國正威脅對澳大麥出口加徵關稅,將包括最高達73.6%的「傾銷差價」和最高達6.9%的「補貼差價」。總加徵幅度可高達80.5%,這將無異於禁止澳對華出口大麥。不僅是大麥。(澳方)一系列被視為反華的決定和反應,已將兩國關係推向歷史新低邊緣。
  • 伊研究所發布研究報告認為 與中國經濟「脫鉤」不符合澳大利亞利益
    澳大利亞經濟復甦的脆弱性在於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係,與中國經濟脫鉤對澳大利亞的安全和繁榮產生的損害可能要比新冠肺炎疫情大得多。報告的作者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是洛伊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科廷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兼職教授,曾任澳前總理基廷的首席經濟顧問、澳財政部首席顧問、澳聯邦儲備銀行董事會成員。
  • 終於知道中國好了,澳議員承認一個事實,澳政府仔細聽,現在不晚
    中國連續11年是澳大利亞最大貿易夥伴;超過1.2萬家澳大利亞企業在華設立了分支機構;中國赴澳大利亞留學生去年達到近23萬人;中國還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科學研究合作夥伴。這樣的合作態勢本來應該值得澳方珍視,然而,一些澳大利亞政客一次次向中國尋釁滋事。日前,澳大利亞極右翼政黨一國黨黨首漢森在發表言論時,甚至叫囂要抵制中國商品。
  • 澳智庫:脫鉤對中美競爭不會起決定性作用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澳智庫「亞洲實力指數」報告撰寫人:脫鉤對中美競爭不會起決定性作用【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近日發布2020年「亞洲實力指數」報告。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中國和一些國家關係惡化,如印度和澳大利亞。從長遠看,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是非常有可能同美國持平的,但究竟誰是第一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經濟復甦、科技競爭等。我認為,最有可能的情景是,中美都不會在這一地區擁有絕對的優勢。
  • 中國在澳大利亞所有使領館 首次發布同一個警告
    這四個字,成了最近幾天中國在澳留學生經常聽到的話。當地時間18日和19日,中國駐澳使領館對留學生們「群發」的一條安全提醒,受到了海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就連澳大利亞本國學者也發出警告稱:被該國政客和媒體煽動的反華情緒愈演愈烈,正在演化成為值得警惕的「道德恐慌」。中國駐澳使領館罕見「群發」安全提醒這兩天,在澳大利亞的中國留學生都被上述圖片中的這段話「刷屏」了:「最近一段時間,澳大利亞不同地方發生數起侮辱、毆打中國留學人員的事件。
  • 妄想與大陸「經濟脫鉤」?蔡英文有點異想天開
    近日,民進黨當局小動作不斷,在謀劃與大陸「經濟脫鉤」,想要重組供應鏈。就目前情況來看,臺灣與大陸之間經濟想要徹底脫鉤,根本不現實。大陸對臺灣的經濟發展過於重要,完全無法割捨。臺妄想與大陸「經濟脫鉤」早些時間美國政府就一直在號召與中國「經濟脫鉤」,川普對外宣稱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 澳媒用中國成語提醒莫裡森
    近日,澳媒提醒本國和其他國家記住中國的一句古老成語,「有時你必須殺雞儆猴」。並稱,問題是在這句成諺語裡,對於澳大利亞而言,下場很慘的是那隻雞。「儘管澳商界和學界都表達了越來越多的擔憂,但莫裡森繼續抵制那些呼籲採取更細緻溫和方式的聲音,還稱這是為保護澳大利亞的地區利益、民主和主權。」莫裡森表示,他別無選擇。
  • 澳媒用中國成語提醒莫裡森
    近日,澳媒提醒本國和其他國家記住中國的一句古老成語,「有時你必須殺雞儆猴」。並稱,問題是在這句成諺語裡,對於澳大利亞而言,下場很慘的是那隻雞。「儘管澳商界和學界都表達了越來越多的擔憂,但莫裡森繼續抵制那些呼籲採取更細緻溫和方式的聲音,還稱這是為保護澳大利亞的地區利益、民主和主權。」莫裡森表示,他別無選擇。
  • 美國或將加大經濟制裁,中國如何應對脫鉤可能?
    中美經濟關係依然是熱門話題,相關觀察和觀點也已經非常多。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脫鉤」這一主張和類似的詞彙一點都不新,它在美國的智庫、政界、商界早就存在。美國有必要與中國「脫鉤」這一思維,在兩國關係正常化之前,是美國的國家政策。即便在中美建交後,它也一直存在,到現在至少四十年了。
  • 臺灣也和大陸「脫鉤」?想自殺?
    有樣學樣,民進黨也正陸續推出與大陸「脫鉤」的舉措。問題是,民進黨當局知道這有多危險嗎?如果說美國與中國「脫鉤」是兩敗俱傷的話,那麼臺灣要是與大陸「脫鉤」無異於自殺。18日,臺當局發布通告,稱即將發布一份「在臺灣地區從事商業行為禁止事項項目表」,禁止臺灣任何單位代理或經銷大陸OTT-TV(流媒體平臺)服務。
  • 澳前大使: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不會改變
    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網站11月3日文章,原題:認真對待中國——評芮捷銳(Geoff Raby)的新書如今,在澳大利亞的中國問題討論中,新的危言聳聽者描繪了一種「無聲入侵」的畫面,一些現實主義者以零和的方式看待中國崛起和美國衰落,另一些人則給「印度洋-太平洋」一詞套上難以承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