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水,
因勢利導
變化萬千,
而非一成不變。
前者,
孩子得其靈而秀之;
後者,
孩子因其禍而腐之。
最好的教育,就是為孩子「量身定製」的教育——因材施教。
這裡的「量身定製」並非是指教育要迎合孩子的「隨心所欲」、「任其自然」,而是說要因孩子的成長規律、認識特點、個性特質、興趣領域和學習能力進行的正確的引導啟發等教育,目的在於促成孩子未來實現自我教育。
尤其是對家庭教育來說,這點對於孩子未來的而成長尤為關鍵。畢竟,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天職,最了解孩子的又是父母,因材施教責無旁貸。
然而,儘管「因材施教」的故事誰都知道,但在現實教育之中,因為人們對「材」有著不同的認識、判斷和理解,所以教育起來五花八門——
有崇尚武力徵服的,如「玉不琢不成器,孩不打不成才」;
有相信打罵徵服的,如「給個好心,不要給個好臉」;
有篤定道理行天下的,如認為「講了孩子就應該聽」;
有信奉「無為」而治的,如相信孩子會「順其自然,長大就好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很多父母幾乎試遍了上面所有的「金科玉律」,最終茫然無措,黯然神傷。
事實上,要想明白如何因材施教,並沒有那麼難。出現上面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的認識過於主觀,偏離了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
舉個例子來說,父母都希望孩子即有規則意識,又不默守陳規,所以,我們必須得分清楚一個事實——規則倘若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選擇,才能發揮作用;不默守陳規也是一個人內心的選擇,是在規則之內的選擇。
因此,我們為了讓孩子遵守規則,會嚴上加嚴,但又擔心把孩子「管傻了」,不知道如何因材,如何施教。
其實,孩子的成長千變萬化,這意味著「材」並非一成不變,所以「教」的方式方法就不能一成不變。比如,我們不能始終用一種方式來應對「孩子不聽話」的表現,因為每一次的原因都可能不同,所以父母對此的認知判斷能力尤為重要。
如果父母的認知能力不進步,因材施教就只能是美好的願景。
清楚了這點之後,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
沒有規矩叫放肆;
外定規矩叫戒律;
心甘情願規矩自個兒,是自律。
面對以上三種不同「材質」的孩子,或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這三種不同的階段,我們教育的套路是不同的——
面對放肆的孩子要收緊責任,讓他在適度的範圍內嘗嘗後果,如果主動改了就要肯定和鼓勵他,不改就要考慮自己在制定和執行規則時存在的問題;
面對守戒的孩子要適當給予自主決定的權利,以促使他自己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逐漸將其內化成他自己的選擇;
面對自律的孩子也不能不聞不問,反而要多肯定和鼓勵,讓他朝著更好得方向發展。
至於以上三種情況中具體的操作細節,則要父母們審時度勢加以判斷。
從上面這個例子中,我們會發現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活用教育,而非生搬硬套。
「活教育」就是改變對孩子的刻板認識之後,父母自發自覺的行動,是正確思考、認識孩子和自己的結果。
很多爹媽打斷棒子、磨破嘴皮仍然教不好孩子的根源,就在於他們的教育已如死水一潭。
有靈性的「教」才能「育」好孩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就是父母對教育的自我變革,因為教育永遠都在隨著教育對象的改變在變化。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是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我在小的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故事,這也驅使我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
所以,我準備「沿襲」這個行為!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閱讀能夠活躍腦細胞,孩子喜歡閱讀,就更聰明!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69.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7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有需要購買的家長朋友們,點擊以下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