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很重視修身,深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對孩子們的修心養性很是重視。
曾國藩告誡子女後代做到三點:
第一點,待人寬厚不刻薄,你說話刻薄,別人厭煩,你待人刻薄,別人心生怨恨。待人寬厚仁慈,路才會寬闊。
第二點,不能獨享名利,成就事業功勞是組織的,是集體的,不要覺得自己本事大,功勞大。名利面前要退讓,要分享,這樣不招妒忌。
第三點,不能耍小聰明,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能,就處處表現,時時顯露。大家喜歡的是忠厚老實之人,不是精明的不得了的能人。做人太精太能結局下場都不好,大智若愚對自己才有保護。
在曾國藩的培育下,兒女們都有不俗的成就,長子曾紀澤成了外交家,次子曾紀鴻成了數學家,幾個女兒也是能勤能儉,知書達禮。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出自《周易·文言傳》。
善,是兩層意思,一是善心,二是善行。善心就是心眼好、心眼平福,善行就是做好事。
餘,就是飽足、無窮。餘音嫋嫋就是形容無窮的歌聲迴蕩繚繞。
慶,就是福慶、吉慶、福澤。校慶、國慶,這都是喜事,都是好事,用的字是慶。
積,這個字是重點,說明是個慢功夫,是個長期活。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這三個成語的三件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都不是舉手投足就能實現的。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這哪一座山用土積累起來都比愚公移山有難度。
潛龍騰淵,水裡有龍了,那不是潛水溝,一定是汪洋大海,才能有龍王龍子騰空而起一飛沖天。
積善成德,德是高德,德是大德,德是聖人,德就不是普通人,那不是做一件好事兩件好事就可以的,而是要長期的積累。
一個家庭長期的幾輩子的持之以恆的持善心,行善事,必然會給家庭給子孫帶來福澤恩惠和充足的喜慶。
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兩百年來,湖南曾氏家族自曾國藩以下綿延至第八代孫,有近兩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眾多留學歐美或日本等國,其中取得博士、碩士和獲得院士、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職稱的多達百餘人,成就了一個有名有實的真正的望族。正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