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出
四出是指錢身方孔四角有陽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稱四出文四出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是這樣解釋的——到周圍各地:~活動。
下緣
指鑄幣下方近邊緣部分。通常用於對中國近代機制金銀幣及銅幣的形制描述。
上緣
指鑄幣上端部分。通常用於對中國近代機制金銀幣及銅幣的形制描述。
花星
中國晚清金銀幣及銅幣上所鐫星紋。有梅花星,菊花星,米字星,十字星,長花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及圓點星等多種類別。通常鐫於鑄幣正面中央及背面,背面側面兩側,是區分鑄幣不同版別的重要依據。
八吉祥徵
中國近代西藏銀幣常見圖案之一。指八種佛法器,既散蓋(寶傘),金魚,吉祥瓶(寶瓶),妙蓮,右旋白螺,金剛結,勝幢,金輪。簡稱傘,魚,瓶,蓮螺,結,幢,輪。其名目暗喻有關佛教教義。傘蓋寓意佛之淨德覆蓋。
日月圖案
中國近代西藏銀幣常見圖案之一。達賴與班禪之象徵。公元15世紀初,宗喀巴改革宗教時弊,創立黃教(格魯教),後為西藏社會勢力最盛教派,黃教最大活佛傳承達賴,班禪2系,正式封號皆始於清。
忍冬圖案
中國近代西藏銀幣常見圖案之一。即忍冬草,相傳為生於雪山之仙草,《涅磐經,二十七》載:「雪山有草,名為忍冬,牛若食者,則出醍醐」。
八瓣蓮花圖案
中國近代西藏銀幣常見圖案之一。暗喻佛教術語八葉蓮臺,指佛經所栽胎藏界曼陀羅的第一院中臺,「中央為6日,四方之八葉為寶生,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之四佛,普賢,文殊,觀音,彌勒之四菩薩,合為九尊。
五色旗
中華民國國旗之一,民國時期銀幣常見圖案。旗面為紅,黃,藍,白,黑五色表示漢,滿,蒙,回,藏5族共和,自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起懸掛全國,至1927年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
嘉禾圖案
國民時期銀幣常見圖案之一。始用於民國元年(1912)所鑄孫中山側面像開國紀念幣。鐫此圖案旨在「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務農之本」。
遊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形作遊動狀得名。專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
曲須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鬚作彎曲狀得名。通常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
大尾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系「宣統3年大清銀幣」曲須龍中特殊種類。因龍尾特大而得名。專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曲須龍之版別區分。
反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身作反「S」狀,有異於通常正「S」形,故名。專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
短鬚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鬚稍短而得名,與長鬚龍對舉。通常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有時也用於其他銀,銅幣龍紋版別區分。
長鬚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鬚稍長而得名,與短鬚龍對舉。通常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有時也用於其他銀,銅幣龍紋版別區分。
大清龍
中國晚清機制金銀幣及銅幣中最常見龍圖之一。因鑄幣正面鐫「大清金幣」「大清銀幣」「大清銅幣」而得名。
戶部
中國封建王朝掌管戶口,財賦的官署,源先於秦《周莊》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為「治粟內使」,2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3國至唐稱「度支」 「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
廠平
清代吉林省所用銀兩衡量標準。也稱吉平。廠平1兩是35.86克。
湘平
清代及民國前期湖南等地所用的銀兩衡量標準。後左宗棠率軍入新疆定阿古柏叛亂後,當地亦有使用。湘平1兩是36.13克。
1900年(光緒26年),清政府改用白銀徵收東南各省漕糧所用之銀兩衡量標準。後漸為民用,各地標準不同,一般冠以地名,如蘇漕平,申漕平等。申漕平即上海漕平,1兩是36.65克。
關平
即「海關平」,近代中國海關收關稅時出納銀兩所用衡量標準,關平之役起於中外通商,見之於正式條約規定是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關平兩是 37.7994克。1930年2月,國民政府以海關金單位取代之。
庫平
清政府收徵租稅,出納銀兩所用衡量標準,訂立於康熙年間,1908年清廷度支部擬訂統一度量制度,規定以庫平為權衡標準。庫平兩為37.301克。
銀圓
是大型銀質鑄幣通稱,也稱「洋錢」「洋鈿」「花邊錢」「大洋」等。15世紀末始鑄於歐洲,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鼓造。明萬曆年間(1573-1620)開始流入中國。清乾隆58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投放。
銀色
也稱成色,指貴重金屬鑄幣,金銀條塊飾物器物的金屬純度,一般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各國對貴金屬鑄幣均有法律規定,如國民黨政府於 1933年公布的《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即規定每枚銀圓重量為26.6971克,含純銀23.493 。
紋銀
也稱「足紋」,是清朝法定銀兩標準成色,清廷規定繳納錢糧等都以紋銀為標準,其他銀兩均須按成色折合計算。紋銀成色是.935374。較近代中國各地流通的寶銀成色為低,所以寶銀折成紋銀時例須升水。
銀兩
指一種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稱量貨幣,始於兩漢,盛於明清,清又見有實,虛銀兩之分。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虛銀兩則是一種記帳貨幣,雖有一定含銀量,但並無實物。
銀本位制
指一種以銀為本位貨幣制度。中國實行銀本位制由清政府於宣統2年(1910年)4月頒行之《幣制則例》始。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實行「廢兩改元」,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
傳世品
即流傳世上未經入土的錢幣,表而顏色一般呈棕黑色或深黃色,較光亮,有的有一種透明感。
銖砂斑
指銀質或含銀量高的錢幣,表面常出現帶棕紅色的斑點或斑塊。
水銀古
出土古錢表面折出一種銀白色的結晶體,帶粒狀。
對子錢、對品錢、對錢
在我國悠久漫長的貨幣文化長河裡,湧現出大量展現東方文化顯著特徵和中華民族思想價值的錢幣浪花。早在五代十國至兩宋時期出現的「對子錢」,則是我國泉壇上彰顯華夏文明的一棵奇葩。所謂「對子錢」。
原與「鎛」同為古代農具,跟「劃」相通,呈鏟狀。春秋戰國間物物相易時,金屬農具「錢」即被當作重要財產作為交換流通物;繼而便出現具有貨幣功能的原始大鏟錢,後又稱「布」 。
阿堵物
即錢。「阿堵」為六朝時口語「這個」意。時人王夷甫因雅癖而從不言「錢」,其妻故將銅錢堆繞床前,夷甫晨起,呼婢「舉卻阿堵物」 ( 搬走這個東西 ) ,仍不言「錢」。後人遂有以「阿堵物」戲稱錢者。
制錢
明清兩代按本朝法定的錢幣體制由官爐鑄行的銅錢,概稱「制錢」。以此區別於前朝歷代舊錢及本朝的私鑄錢,並對舊錢、私鑄錢進行取締和制約。如「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官鑄錢均屬制錢。
省陌
即「省佰」。以不足短佰定數 ( 八十字 ) 之錢充作百文行使更稱「省佰」。省佰初以七十七文為百,後更為減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為「佰」的;實質是金錢交往中政府對百姓或富者對窮者的一種盤剝現象。
足陌
「陌」與「佰」、「百」通。錢幣交易中每吊錢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謂之「足佰」。短陌 意與「足陌」相對。以不足一百之數充作百文行使,俗稱「短陌」。舊時一般短陌定數以八十文為陌。
小樣
與「大樣」相反。同一年號及等級的錢因鑄地、爐次不同,所出錢較正常錢徑小 0.1 ~ 0.2 釐米,則為「小樣」錢。如「小平小樣」、「折二小樣」。大、小樣幾乎各類錢都有,不勝枚舉。
大樣
同一年號和等級的錢因鑄造地點和爐次不同,出爐後較正常錢徑大 0.1 ~ 0.2 釐米者,稱「大樣」錢。如系平錢即叫「小平大樣」,折二錢則為「折二大樣」。
錢樹
指一爐所出因未曾鏨切而與槽銅連成一體的一串錢,看去仿佛枝葉對稱的小樹,狀如「 」,故稱「錢樹」。存世有「祺祥通寶」錢樹等,極為珍罕。
寄廓
或曰「擠廓」,指面文與穿廓擠靠得很緊者。如劉蜀「直百五銖」,元蒙文「大德通寶」、漢文「天曆元寶」等均屬寄廓錢。
離廓
錢文不與穿廓相連,而且離得較遠者,曰「離廓」。如元代「元統元寶」小錢即為典型之「離廓」。
接廓
錢文筆畫與穿廓相連以致重合者,曰「接廓」。如「北魏「永字五銖」「永」字下部一撇一捺、「安」字頭上寶蓋均與穿廓相連重合而為一;北齊「常平五銖」「平」字上橫即與穿廓重合,此類現象均屬「接廓」或「借廓」。
倒書
錢文中有一二字倒寫,或面文正書、背文倒寫者,均稱「倒書」。此例在背文或合背錢中較多見。如「天朝通寶」背文倒「永」「光緒通寶」合背鑄倒書等。
並腳
錢文四字底部均朝向穿孔,此現象俗稱「並腳」。如越南「明命通寶」之「美號錢」中即有「親老長幼」等背文均為並腳。
聚頭
錢文四字頭部均朝向穿孔,此現象俗稱「聚頭」,以厭勝錢文多見。如八卦錢等。
隱起文
錢文因澆鑄不勻致筆畫高低不平,低處「隱」沒,高處突「起」,遂稱「隱起文」。如「嗣統通寶」中即有典型隱起文者。
縮水
錢文中有三點水旁 () 的字,其三點靠得很近,仿佛收縮起來似的,俗稱「縮水」。如「淳化元寶」中即有「淳」字三點水縮得很緊的錢,通稱「縮水淳化」。點建 錢文中建字旁「」上出現一點,形態近似走之如「 」字,即稱縮水。
左挑
一般指隸書錢文中「元」字第二筆的起勢,若起筆向上挑起成「 」狀的為「左挑」。如起筆不挑而收筆挑起如「 」狀者為「右挑」。如「開元通寶」之「元」即有左挑、右挑之別;亦有「雙挑」或不挑的,均屬稀品。
環讀
先秦環錢如「共屯赤金」、「重一兩十二珠」等,其面文依穿孔圓勢作環形書寫,首尾相接,故其文必按環形布局一一讀出,是謂「環讀」。遼代冥錢「清寧二年」亦作「環讀」。
順讀
按上下右左、先縱後橫的順序讀,始見於新莽的「六泉」,至元明清佔絕對優勢,遂成定型。如「小泉值一」、「鹹豐通寶」等比比皆是。
旋讀
按上右下左順時針方向旋讀,宋錢中較多,元以後絕跡。如「大泉當千」、「大夏真興」、「天福元寶」、「淳化元寶」等。
直讀
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順序釋讀叫「直讀」。如「乾隆通寶」直讀,即為先上下、後左右;倘非「直讀」即可能誤讀成「乾通隆寶」。一般「通寶」錢多為直讀。舊譜稱「對讀」欠準,因上下可「對讀」、左右亦可「對讀。
傳形
指錢文左右二字傳動易位。如「半兩」鑄成「兩半」,「大泉五十」鑄為「大泉十五」等;亦叫「反文」。另有位置未變但錢文反書者,亦稱「傳形」或「反字」。
重文
因澆鑄時錢範錯位或移動,致使錢文出現錯移、交叉,使二字現出四字、四字變成六字、八字等均叫「重文」,亦稱「復文」、「重築」。如「五銖」平行迭現雙「五」雙「銖」,或交叉出現兩個「五銖」等,均謂「重文」。
背文
錢背的文字、包括符號、圖紋及標記等統稱「背文」。如記地「漸」、記值「當十」、記年「六」、吉語「天下太平」等;單見圖紋、符號亦可用「背紋」稱之。
錢文
亦稱「面文」,泛指錢面所鑄文字。如「半兩」、「五銖」「開元通寶」、「太平通寶」、「鹹豐元寶」等,均為「錢文」或「面文」。
水波紋
錢背出現水波狀紋路者曰「水波紋」。如日本寬永通寶、文久永寶錢背,即多見各式典型水波紋。
錢幣雲紋
錢背可見雲形紋路者曰「雲紋」,舊書「雲文」。雲紋較為優美如「 」狀稱「祥雲」,形態似飛鳥如「 」曰「瑞雀」。雲紋在唐乾元重寶錢背上多見。
月紋
舊書「月文」,俗稱「指甲紋」。指錢背鑄有月芽形紋路者。按月芽彎勢方向又分數種:月紋上彎成「 」狀者謂「仰月」;下彎成「⌒」狀者謂「俯月」;在穿旁側立如「)」者稱「斜月」。一般一錢一月,亦有「雙月」。
星號
舊稱「星文 ( 紋 ) 」。錢背或錢面出現圓形突起如星狀者 ( · ) 曰「星號」。其位置無定,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 以「穿上星」為多。常見為一粒,變有少數「雙星」者,若上下對稱可稱「雙柱」,如「雙柱五銖」。
四出紋
舊書「四出文」。四決紋由內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 」狀者叫「四出」,其斜線便是「四出紋」。古幣中出現「四出」、「四決」紋者以五銖錢為多。
四決紋
舊譜書作「四決文」,「文」、「紋」通假。指內廓四角沿對角線方向向外輻射出斜紋,使穿廓呈「 」狀有決裂之勢,謂之「四決」;射出之斜紋便稱「決紋」。
內廓
穿孔四周隆起的線條稱「內廓」,亦叫「穿廓」、「好廓」。內廓出現雙稜者舊稱「重好」,即「重穿」意。
花穿
古錢澆鑄中穿孔錯位不成正方形者稱「花穿」。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龜甲穿」,呈八角形者謂之「菱花穿」。日本「箱館通寶」呈菱花穿者非因錯範而因工藝設置所致。
廣穿
古錢穿孔比一般錢大的叫「廣穿」。除形制決定者如「五銖」多為廣穿,一般錢中出現「廣穿」則可能為母錢或異品,較為珍稀。
孔方兄
秦後各錢均為方孔,古時有人遂戲稱銅錢為「孔方兄」。典出西晉魯褒所著之《錢神論》,其中有「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句。
穿
即錢中之孔眼。因作繩線穿系之用遂稱「穿」。古時又稱「好」。習慣簡稱「孔」、「眼」。先秦各類環錢多為圓穿,秦「半兩」後即全部統一為方穿。歷代厭勝錢中尚可見圓穿者。
窄緣
錢的外廓較一般錢狹窄者謂「窄緣」。如北宋之「大觀通寶」即多為窄緣錢。
錢的外廓較一般線寬闊者稱「闊緣」。如北宋「祥符元寶」、「元祜通寶」即有闊緣錢。而鹹平元寶闊緣錢卻是後人偽鑄的贗品。
歡迎大家補充,留言,一起學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