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的專業收藏知識,懂了,你就是民間的第二個馬未都

2021-03-04 古董藝術古玩圈子

四出

四出是指錢身方孔四角有陽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稱四出文四出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是這樣解釋的——到周圍各地:~活動。

下緣

指鑄幣下方近邊緣部分。通常用於對中國近代機制金銀幣及銅幣的形制描述。

上緣

指鑄幣上端部分。通常用於對中國近代機制金銀幣及銅幣的形制描述。

花星

中國晚清金銀幣及銅幣上所鐫星紋。有梅花星,菊花星,米字星,十字星,長花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及圓點星等多種類別。通常鐫於鑄幣正面中央及背面,背面側面兩側,是區分鑄幣不同版別的重要依據。

八吉祥徵

中國近代西藏銀幣常見圖案之一。指八種佛法器,既散蓋(寶傘),金魚,吉祥瓶(寶瓶),妙蓮,右旋白螺,金剛結,勝幢,金輪。簡稱傘,魚,瓶,蓮螺,結,幢,輪。其名目暗喻有關佛教教義。傘蓋寓意佛之淨德覆蓋。

日月圖案

中國近代西藏銀幣常見圖案之一。達賴與班禪之象徵。公元15世紀初,宗喀巴改革宗教時弊,創立黃教(格魯教),後為西藏社會勢力最盛教派,黃教最大活佛傳承達賴,班禪2系,正式封號皆始於清。

忍冬圖案

中國近代西藏銀幣常見圖案之一。即忍冬草,相傳為生於雪山之仙草,《涅磐經,二十七》載:「雪山有草,名為忍冬,牛若食者,則出醍醐」。

八瓣蓮花圖案

中國近代西藏銀幣常見圖案之一。暗喻佛教術語八葉蓮臺,指佛經所栽胎藏界曼陀羅的第一院中臺,「中央為6日,四方之八葉為寶生,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之四佛,普賢,文殊,觀音,彌勒之四菩薩,合為九尊。

五色旗

中華民國國旗之一,民國時期銀幣常見圖案。旗面為紅,黃,藍,白,黑五色表示漢,滿,蒙,回,藏5族共和,自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起懸掛全國,至1927年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

嘉禾圖案

國民時期銀幣常見圖案之一。始用於民國元年(1912)所鑄孫中山側面像開國紀念幣。鐫此圖案旨在「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務農之本」。

遊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形作遊動狀得名。專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

曲須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鬚作彎曲狀得名。通常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

大尾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系「宣統3年大清銀幣」曲須龍中特殊種類。因龍尾特大而得名。專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曲須龍之版別區分。

反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身作反「S」狀,有異於通常正「S」形,故名。專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

短鬚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鬚稍短而得名,與長鬚龍對舉。通常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有時也用於其他銀,銅幣龍紋版別區分。

長鬚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鬚稍長而得名,與短鬚龍對舉。通常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有時也用於其他銀,銅幣龍紋版別區分。

大清龍

中國晚清機制金銀幣及銅幣中最常見龍圖之一。因鑄幣正面鐫「大清金幣」「大清銀幣」「大清銅幣」而得名。

戶部

中國封建王朝掌管戶口,財賦的官署,源先於秦《周莊》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為「治粟內使」,2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3國至唐稱「度支」 「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

廠平

清代吉林省所用銀兩衡量標準。也稱吉平。廠平1兩是35.86克。

湘平

清代及民國前期湖南等地所用的銀兩衡量標準。後左宗棠率軍入新疆定阿古柏叛亂後,當地亦有使用。湘平1兩是36.13克。

1900年(光緒26年),清政府改用白銀徵收東南各省漕糧所用之銀兩衡量標準。後漸為民用,各地標準不同,一般冠以地名,如蘇漕平,申漕平等。申漕平即上海漕平,1兩是36.65克。

關平

即「海關平」,近代中國海關收關稅時出納銀兩所用衡量標準,關平之役起於中外通商,見之於正式條約規定是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關平兩是 37.7994克。1930年2月,國民政府以海關金單位取代之。

庫平

清政府收徵租稅,出納銀兩所用衡量標準,訂立於康熙年間,1908年清廷度支部擬訂統一度量制度,規定以庫平為權衡標準。庫平兩為37.301克。

銀圓

是大型銀質鑄幣通稱,也稱「洋錢」「洋鈿」「花邊錢」「大洋」等。15世紀末始鑄於歐洲,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鼓造。明萬曆年間(1573-1620)開始流入中國。清乾隆58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投放。

銀色

也稱成色,指貴重金屬鑄幣,金銀條塊飾物器物的金屬純度,一般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各國對貴金屬鑄幣均有法律規定,如國民黨政府於 1933年公布的《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即規定每枚銀圓重量為26.6971克,含純銀23.493 。

紋銀

也稱「足紋」,是清朝法定銀兩標準成色,清廷規定繳納錢糧等都以紋銀為標準,其他銀兩均須按成色折合計算。紋銀成色是.935374。較近代中國各地流通的寶銀成色為低,所以寶銀折成紋銀時例須升水。

銀兩

指一種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稱量貨幣,始於兩漢,盛於明清,清又見有實,虛銀兩之分。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虛銀兩則是一種記帳貨幣,雖有一定含銀量,但並無實物。

銀本位制

指一種以銀為本位貨幣制度。中國實行銀本位制由清政府於宣統2年(1910年)4月頒行之《幣制則例》始。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實行「廢兩改元」,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

傳世品

即流傳世上未經入土的錢幣,表而顏色一般呈棕黑色或深黃色,較光亮,有的有一種透明感。

銖砂斑

指銀質或含銀量高的錢幣,表面常出現帶棕紅色的斑點或斑塊。

水銀古

出土古錢表面折出一種銀白色的結晶體,帶粒狀。

對子錢、對品錢、對錢

在我國悠久漫長的貨幣文化長河裡,湧現出大量展現東方文化顯著特徵和中華民族思想價值的錢幣浪花。早在五代十國至兩宋時期出現的「對子錢」,則是我國泉壇上彰顯華夏文明的一棵奇葩。所謂「對子錢」。

原與「鎛」同為古代農具,跟「劃」相通,呈鏟狀。春秋戰國間物物相易時,金屬農具「錢」即被當作重要財產作為交換流通物;繼而便出現具有貨幣功能的原始大鏟錢,後又稱「布」 。

阿堵物

即錢。「阿堵」為六朝時口語「這個」意。時人王夷甫因雅癖而從不言「錢」,其妻故將銅錢堆繞床前,夷甫晨起,呼婢「舉卻阿堵物」 ( 搬走這個東西 ) ,仍不言「錢」。後人遂有以「阿堵物」戲稱錢者。

制錢

明清兩代按本朝法定的錢幣體制由官爐鑄行的銅錢,概稱「制錢」。以此區別於前朝歷代舊錢及本朝的私鑄錢,並對舊錢、私鑄錢進行取締和制約。如「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官鑄錢均屬制錢。

省陌

即「省佰」。以不足短佰定數 ( 八十字 ) 之錢充作百文行使更稱「省佰」。省佰初以七十七文為百,後更為減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為「佰」的;實質是金錢交往中政府對百姓或富者對窮者的一種盤剝現象。

足陌

「陌」與「佰」、「百」通。錢幣交易中每吊錢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謂之「足佰」。短陌 意與「足陌」相對。以不足一百之數充作百文行使,俗稱「短陌」。舊時一般短陌定數以八十文為陌。

小樣

與「大樣」相反。同一年號及等級的錢因鑄地、爐次不同,所出錢較正常錢徑小 0.1 ~ 0.2 釐米,則為「小樣」錢。如「小平小樣」、「折二小樣」。大、小樣幾乎各類錢都有,不勝枚舉。

大樣

同一年號和等級的錢因鑄造地點和爐次不同,出爐後較正常錢徑大 0.1 ~ 0.2 釐米者,稱「大樣」錢。如系平錢即叫「小平大樣」,折二錢則為「折二大樣」。

錢樹

指一爐所出因未曾鏨切而與槽銅連成一體的一串錢,看去仿佛枝葉對稱的小樹,狀如「 」,故稱「錢樹」。存世有「祺祥通寶」錢樹等,極為珍罕。

寄廓

或曰「擠廓」,指面文與穿廓擠靠得很緊者。如劉蜀「直百五銖」,元蒙文「大德通寶」、漢文「天曆元寶」等均屬寄廓錢。

離廓

錢文不與穿廓相連,而且離得較遠者,曰「離廓」。如元代「元統元寶」小錢即為典型之「離廓」。

接廓

錢文筆畫與穿廓相連以致重合者,曰「接廓」。如「北魏「永字五銖」「永」字下部一撇一捺、「安」字頭上寶蓋均與穿廓相連重合而為一;北齊「常平五銖」「平」字上橫即與穿廓重合,此類現象均屬「接廓」或「借廓」。

倒書

錢文中有一二字倒寫,或面文正書、背文倒寫者,均稱「倒書」。此例在背文或合背錢中較多見。如「天朝通寶」背文倒「永」「光緒通寶」合背鑄倒書等。

並腳

錢文四字底部均朝向穿孔,此現象俗稱「並腳」。如越南「明命通寶」之「美號錢」中即有「親老長幼」等背文均為並腳。

聚頭

錢文四字頭部均朝向穿孔,此現象俗稱「聚頭」,以厭勝錢文多見。如八卦錢等。

隱起文

錢文因澆鑄不勻致筆畫高低不平,低處「隱」沒,高處突「起」,遂稱「隱起文」。如「嗣統通寶」中即有典型隱起文者。

縮水

錢文中有三點水旁 () 的字,其三點靠得很近,仿佛收縮起來似的,俗稱「縮水」。如「淳化元寶」中即有「淳」字三點水縮得很緊的錢,通稱「縮水淳化」。點建 錢文中建字旁「」上出現一點,形態近似走之如「 」字,即稱縮水。

左挑

一般指隸書錢文中「元」字第二筆的起勢,若起筆向上挑起成「 」狀的為「左挑」。如起筆不挑而收筆挑起如「 」狀者為「右挑」。如「開元通寶」之「元」即有左挑、右挑之別;亦有「雙挑」或不挑的,均屬稀品。

環讀

先秦環錢如「共屯赤金」、「重一兩十二珠」等,其面文依穿孔圓勢作環形書寫,首尾相接,故其文必按環形布局一一讀出,是謂「環讀」。遼代冥錢「清寧二年」亦作「環讀」。

順讀

按上下右左、先縱後橫的順序讀,始見於新莽的「六泉」,至元明清佔絕對優勢,遂成定型。如「小泉值一」、「鹹豐通寶」等比比皆是。

旋讀

按上右下左順時針方向旋讀,宋錢中較多,元以後絕跡。如「大泉當千」、「大夏真興」、「天福元寶」、「淳化元寶」等。

直讀

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順序釋讀叫「直讀」。如「乾隆通寶」直讀,即為先上下、後左右;倘非「直讀」即可能誤讀成「乾通隆寶」。一般「通寶」錢多為直讀。舊譜稱「對讀」欠準,因上下可「對讀」、左右亦可「對讀。

傳形

指錢文左右二字傳動易位。如「半兩」鑄成「兩半」,「大泉五十」鑄為「大泉十五」等;亦叫「反文」。另有位置未變但錢文反書者,亦稱「傳形」或「反字」。

重文

因澆鑄時錢範錯位或移動,致使錢文出現錯移、交叉,使二字現出四字、四字變成六字、八字等均叫「重文」,亦稱「復文」、「重築」。如「五銖」平行迭現雙「五」雙「銖」,或交叉出現兩個「五銖」等,均謂「重文」。

背文

錢背的文字、包括符號、圖紋及標記等統稱「背文」。如記地「漸」、記值「當十」、記年「六」、吉語「天下太平」等;單見圖紋、符號亦可用「背紋」稱之。

錢文

亦稱「面文」,泛指錢面所鑄文字。如「半兩」、「五銖」「開元通寶」、「太平通寶」、「鹹豐元寶」等,均為「錢文」或「面文」。

水波紋

錢背出現水波狀紋路者曰「水波紋」。如日本寬永通寶、文久永寶錢背,即多見各式典型水波紋。

錢幣雲紋

錢背可見雲形紋路者曰「雲紋」,舊書「雲文」。雲紋較為優美如「 」狀稱「祥雲」,形態似飛鳥如「 」曰「瑞雀」。雲紋在唐乾元重寶錢背上多見。

月紋

舊書「月文」,俗稱「指甲紋」。指錢背鑄有月芽形紋路者。按月芽彎勢方向又分數種:月紋上彎成「 」狀者謂「仰月」;下彎成「⌒」狀者謂「俯月」;在穿旁側立如「)」者稱「斜月」。一般一錢一月,亦有「雙月」。

星號

舊稱「星文 ( 紋 ) 」。錢背或錢面出現圓形突起如星狀者 ( · ) 曰「星號」。其位置無定,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 以「穿上星」為多。常見為一粒,變有少數「雙星」者,若上下對稱可稱「雙柱」,如「雙柱五銖」。

四出紋

舊書「四出文」。四決紋由內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 」狀者叫「四出」,其斜線便是「四出紋」。古幣中出現「四出」、「四決」紋者以五銖錢為多。

四決紋

舊譜書作「四決文」,「文」、「紋」通假。指內廓四角沿對角線方向向外輻射出斜紋,使穿廓呈「 」狀有決裂之勢,謂之「四決」;射出之斜紋便稱「決紋」。

內廓

穿孔四周隆起的線條稱「內廓」,亦叫「穿廓」、「好廓」。內廓出現雙稜者舊稱「重好」,即「重穿」意。

花穿

古錢澆鑄中穿孔錯位不成正方形者稱「花穿」。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龜甲穿」,呈八角形者謂之「菱花穿」。日本「箱館通寶」呈菱花穿者非因錯範而因工藝設置所致。

廣穿

古錢穿孔比一般錢大的叫「廣穿」。除形制決定者如「五銖」多為廣穿,一般錢中出現「廣穿」則可能為母錢或異品,較為珍稀。

孔方兄

秦後各錢均為方孔,古時有人遂戲稱銅錢為「孔方兄」。典出西晉魯褒所著之《錢神論》,其中有「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句。

穿

即錢中之孔眼。因作繩線穿系之用遂稱「穿」。古時又稱「好」。習慣簡稱「孔」、「眼」。先秦各類環錢多為圓穿,秦「半兩」後即全部統一為方穿。歷代厭勝錢中尚可見圓穿者。

窄緣

錢的外廓較一般錢狹窄者謂「窄緣」。如北宋之「大觀通寶」即多為窄緣錢。

錢的外廓較一般線寬闊者稱「闊緣」。如北宋「祥符元寶」、「元祜通寶」即有闊緣錢。而鹹平元寶闊緣錢卻是後人偽鑄的贗品。

歡迎大家補充,留言,一起學習研究。

相關焦點

  • 古錢幣裡觸摸歷史脈搏
    起初,家人對他把工資和時間花費在收藏上很不理解,也有過激烈的反對,但最終被孟昭軍的痴迷所折服。  孟昭軍認為,自己最大的快樂是收穫知識。在收藏古錢幣的過程中,不但要學習歷史知識、鑄造知識、古文字、古代經濟等,還要通過實踐進行辨偽。越是接觸得多,越覺得古錢幣博大精深。孟昭軍循序漸進地掌握了解錢幣的鑄造年代、形制特點以及鑑定方法等。
  • 幣修(一)|古錢幣收藏的基本知識,懂了這些才算「真入門」吧
    玩收藏,關注三孔布,轉發朋友圈,一起弘揚傳統文化。古錢幣,始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時期,統一於秦始皇,而終於清代末年和民國初期。如此橫跨千年,多達數萬種類,許多新手常常望錢興嘆,感覺無處下手。三孔布推出古錢幣系列文章,致力於普及古錢幣文化,分享收藏知識,與大家一起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 00後大學生痴迷古錢幣收藏 把愛好「玩」兒出了名堂
    結緣古錢幣,懵懂少年也吃過虧  六年級時,曾海航偶然從熱愛集郵的父親那裡得到了一枚古錢幣,新奇感一下子讓他對這枚小小的古錢幣產生了興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通貨文化。」曾海航開始鑽研古錢幣知識。
  • 馬未都收藏價值百億,為何卻不敢收字畫?你看看他怎麼說的
    馬未都收藏價值百億,為何卻不敢收字畫?你看看他怎麼說的眾所周知,馬未都是一個收藏大家,瓷器、玉器、古木家具等多有涉獵。據保守估計,馬未都的收藏價值百億。然而,馬未都卻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不收字畫。這是為何?
  •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 在八十年代之前,我國是禁止民間私自買賣文物的,所有文物都由國家文物商店統一收購,那個時候買賣古董都是偷偷摸摸,沒人敢大張旗鼓,後來禁令解除,收藏也成為了一門聲勢浩大的生意,無數人投身其中,但能夠發財的並不多,馬未都算是其中一個。
  • 情有獨鍾古錢幣?農村家裡有這7種古錢幣?價值百萬別當廢品賣了
    爸爸喜歡收集研究古錢幣,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也漸漸迷上了古錢幣。爸爸經常把他多餘的古錢幣送給我,時間一久,我也收集了100多枚,從秦朝的「半兩」錢到民國時期的銅元共幾十個品種,我把它們都精心收藏在一個集幣冊裡。每當閒暇時間,我都會拿出集幣冊,手持放大鏡,細細欣賞。
  • 馬未都老師的收藏人生
    館內藏品大多是馬未都自己的收藏,他尚未開放捐贈,為了「嚴防引發社會誤會」,避免昂貴饋贈導致的麻煩和糾紛。馬未都認為,要想保障優質藏品,眼光是第一位的,資本是第二位的。「資本就是不管你有多少錢,在文物面前都不算有錢,你就算作為一個世界首富,天天拿著這錢買世界藝術品,一會兒就把你買成窮人了,因為藝術品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
  • 販子六塊錢賣馬未都一隻乾隆青花碗,雙方很高興還一起吃了個飯!
    觀復博物館的館長馬未都,在收藏界文化界非常有名望。這位全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館主有很多私人收藏品,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早年間在街頭巷尾民間老宅搜集來的。至於怎麼個收集法兒?那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收藏圈文化界來看那也是十分有趣。
  • 出價120萬,最後59萬成交,馬未都的收藏經到底有多厚?
    二、編輯部已成故事,收藏才是他的最愛在編輯部混得風生水起,馬未都並不滿於現狀,又俏俏迷上了古玩收藏。也許命中注定,編輯部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個「故事」。在讀過文玩大師王世襄的巨著《明式家具珍賞》後,馬未都直接跑到王老師家裡請教,後來隔三差五就往王世襄家裡跑,軟磨硬泡,「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終於得到王世襄老師的真傳。在80年代,古玩收藏還是個新鮮詞,馬未都用他所學的知識,撿漏收藏了很多便宜的寶貝,他經常利用出差的機會去淘貨,也確實淘到了很多寶貝。
  • 馬未都到黃山遊玩,吃飯時相中一個筷子筒,拿到手後連夜趕回家
    馬未都在文玩界的地位與影響,很多鑑寶類節目、拍賣會等都會邀請他來當嘉賓或者是鑑定師,毫無疑問馬未都對於文物鑑賞的能力是十分突出的,這種實力與途徑也為他自己收藏文物提供了技術支持與渠道。相對於這種專業拍賣會,馬未都更喜歡在古玩城,小攤上去淘寶貝,畢竟小价錢換大寶貝這種撿漏方式誰不愛呢。
  • 寶貝被斷定是「贗品」,收藏人生氣質問,馬未都一句話回擊厲害了
    專家的話你相信嗎?肯定是信的,不然找專家幹嘛,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是更好。但是就是有一些人聽到專家的答案後死撐著不相信,還質疑專家。有一位收藏人請馬未都鑑定寶貝,但是寶貝被馬未都斷定是贗品就反而生氣的質問。
  • 熱衷養貓,拒絕當眾鑑定藏品……馬未都的收藏人生
    說到「年輕」的話題,這是文化學者、收藏家馬未都的感慨。  在文化圈,馬未都一直是個比較受關注的人物。他創辦了頗具知名度的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收養的「觀復貓」也成了網紅,掀起一股「擼貓熱」。同時,馬未都寫書、做節目,接受採訪就像聊天,言談之間總是帶著一種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感。
  • 「鑑賞家」馬未都:他的書法,鬆散的字體結構中,透露真性情!
    這樣一位卓爾不群的鑑賞大家,馬未都的書法怎麼樣呢?有文化專家指出,他的書法,鬆散的字體結構中,透露著真性情。那麼,「鑑賞家」馬未都書法怎麼樣呢?談一個人的書法,不可避免的談一個人的身世背景。畢竟,字如其人,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關於馬未都的民間傳說,一直很多。馬未都異於常人的鑑賞能力,來源於日積月累的收藏習慣中。
  • 馬未都:我搞收藏30年,見過唯一貶值的東西是它,你一定也有!
    馬未都:我搞收藏30年,見過唯一貶值的東西是它,你一定也有!馬未都總是說,自己不是會收藏,而是趕上了一個好時候。事實也確實如此,回望八十年代,古董行業遍地凋零,那個時候買賣古董真的只是為了餬口,而且你還不用擔心買到假貨,因為真貨都賣不出去,誰還會去造假呢。
  • CCTV紀錄片:收藏界的傳奇-馬未都!
    早在2014年的時候,有一個故宮專家就專門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十年前馬未都的身家已經破億了,現在百億都不止,十年後估計還會翻倍! 不過對於身家百億的說法,馬未都本人卻表示:沒有的事,千萬別信。 事實上,對於馬未都來說,推動他不斷收藏的原因不是因為錢。
  • 馬未都:我一生中最得意的六大「尖貨」,加起來價值百億!
    馬未都是我國著名的收藏家之一,他的藏品多且豐富,號稱是北京城第一收藏家,很多人對這個稱號不太「感冒」,但只要你踏足過他的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你就會明白馬未都確實擔得起這個稱號,尤其是他所收藏的「六大尖貨」,足以讓馬未都得意一生。
  • 用「五W一H」分析法來幫助進行古錢幣收藏
    五「W」一「H」分析法是一種綜合性的分析方法,它的5個英文疑問詞的第一個字母是W,1個疑問詞的第一個字母是H。它被用來檢定企業現行分析方法是否合理,以發現改善的地方。 相對於錢幣收藏,我們自己也可以運用這個分析法來分析,正視自己對錢幣的態度和理解,用以提高自己的收藏的能力。(1)WHY:為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需要?是什麼理由?
  • 「馬爺」新作大侃文物前世今生 馬未都:講國寶故事就是在講歷史
    其中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用馬爺的話說就是:「用文物講述歷史,是了解歷史的一種特殊欣賞方式。」它們有的得到無數讚譽,被國內精心收藏;有的則在歷史變故中輾轉定居異國他鄉。馬未都力圖詳細講述這些國寶的前世今生,深挖這些國寶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為什麼要講國寶故事?馬未都說,講國寶故事其實就是在講述歷史。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歷代王朝的更迭,流傳下來不計其數的奇珍異寶。這些奇珍異寶凝聚了一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同時也匯集了那個時代的藝術審美、生活故事與人文精神。
  • 馬未都:這破碗不值錢!從香港帶回國內,卻成了無價之寶!
    尤其是上個世紀末,更是流行下鄉尋寶的風氣。畢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了眾多的寶物還沒有問世,所以有人能尋到,自然是一個不小的收穫。而關於收穫寶物的人當中,如今有名氣的一個便是馬未都。他便是一個文物愛好,以及文物收藏者。馬未都憑藉自己的文物知識,只要他看上一眼,便能斷定這個文物的價值。
  • 迷戀古今收藏,胸有丘壑乾坤——記柴廣清老師的民間收藏
    一個酷熱的中午,我和巨野縣第二中學蘇九棟校長應約來到了濟寧市益民東區的柴廣清民間收藏藝術館,有幸參觀了柴廣清老師的藝術品收藏。柴廣清老師幾十年的藝術收藏品類繁多,包羅萬象。>有雕琢或未雕琢的名石;有極具考古價值的甲骨文龜甲;有珍稀名貴的犀牛角和象牙;有歷代古錢幣及現代世界各國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