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美女漢學家創辦英文網站 向西方網友展現一個「多層次」的中國

2020-12-25 川北在線網

荷蘭美女漢學家創辦英文網站 向西方網友展現一個「多層次」的中國

時間:2017-10-13 10:37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荷蘭美女漢學家:為向西方宣傳中國辦網站 每月吸引20多萬訪客-----來源:新浪網 荷蘭姑娘棵小曼為了幫助西方年輕人更好地了解中國,3年前創辦了一個英文網站微博上有什麼,專門刊登中國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熱點新聞,並受到越來越多西方媒體和網友的關注。 畢

  原標題:荷蘭美女漢學家:為向西方宣傳中國辦網站 每月吸引20多萬訪客-----來源:新浪網

  

  荷蘭姑娘棵小曼為了幫助西方年輕人更好地了解中國,3年前創辦了一個英文網站「微博上有什麼」,專門刊登中國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熱點新聞,並受到越來越多西方媒體和網友的關注。

  

  畢業於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系,曾經作為海外青年漢學家代表訪問中國,棵小曼現在堅持每年到中國去。

  

  她的最大心願,就是「讓世界讀懂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棵小曼稱自己為「中國社會趨勢觀察者」,她說,創辦網站的初衷是為了向西方網友展現一個「多層次」的中國,一個與西方媒體報導中的刻板印象不同的中國。

  

  「我喜歡寫的是(在中國)人們正在熱議的話題。也許我們都在關心著同樣的事情,有著同樣的憂慮,我想告訴大家,有些東西在中國和歐洲是一樣的,一旦我們開始了解彼此,我們的距離就更近了。」

  

  現在,棵小曼的網站每月能吸引20多萬訪客。包括BBC在內的許多媒體都轉載過她網站上關於中國的報導。

  

  未來,棵小曼計劃堅持辦好網站。她說,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值得開心的是,當她的一些從未去過中國的朋友告訴她,因為她的網站,令他們覺得自己對中國的了解正在一點點加深。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西方漢學家對《三字經》翻譯、仿寫與推廣
    《中國文學課程》中《三字經》的出版時間為1879年(根據翟理斯1910年《三字經》英譯本序言),距離羅明堅翻譯拉丁文《三字經》約有兩百年的時間。總的來說,明清西方漢學家的《三字經》譯本中,以英譯本最多,參與翻譯的漢學家分別隸屬於英國、法國、美國等不同國家。
  • 為了把名著譯成英文 英國美女跑到西湖邊向拳師請教
    無數中國網友頓時操碎了心,又是好奇「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打狗棍法、武穆遺書……怎麼翻譯」;又是擔心英譯本賣不動,西方人讀不懂金庸;甚至還有人咆哮「早出英譯本嘛,我的英語也不會這麼差了!」反應之大,讓英國出版社都大跌眼鏡。據英國出版方透露,《射鵰英雄傳》共120萬字,英文版書名為《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將分成12卷。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典作品的?
    出於工作需要韋利開始自學漢語,1917年韋利翻譯出版了《170首中國詩歌》,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當時媒體評論形容:「讀中國詩歌,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地激動和興奮。」20世紀初的西方人,從報刊上讀到的中國消息不是戰爭就是饑荒,但讀者從書架上取出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集時,裡面所展示的則是另一個道德、文明、慈悲、誠實及社會準則的東方樂園。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
    出於工作需要韋利開始自學漢語,1917年韋利翻譯出版了《170首中國詩歌》。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當時媒體評論形容:「讀中國詩歌,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地激動和興奮。」中國詩歌熱銷離不開那個時代的背景。
  • 美女老外在中國建網站 做「起英文名」生意[圖]
    原標題: 美女老外在中國建網站 做「起英文名」生意(圖)  林賽注意到這些奇怪的英文名有時會讓外國僱主感到很困惑,甚至可能因此錯過一份待遇豐厚的工作。她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中國小夥在簡歷中用了足球運動明星卡卡(KaKa)作為英文名,結果連面試的機會都沒得到,因為他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他在社交場合或複雜工作環境中不能很好地與外國人相處。於是她建立了一個網站:BestEnglishName.com,幫顧客取一個合適自己的英文名。
  •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之後的第一代西方「漢學家」
    「儀禮問題興起結果,各派傳教師皆為擁護己派,詳研中國禮俗,其報告論難,大刺激歐洲教界,西人對於中國文物之知識乃見一大見解,此近代歐西東方知識發達史上重要事件也。」與16、17世紀西方人積極了解中國文化相比,中國人主動而全面研究西方文化要晚得多。基本上都是傳教士來學、來教,很少中國人自己往學、往教。在向歐洲人介紹中國文化方面,中國人也十分被動。
  • 著名漢學家孔飛力逝世,曾是「中國中心觀」代表人物
    ,透露知名漢學家孔飛力(Philip Kuhn)已去世。隨後,孔飛力的學生、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教授方德萬(Hans van de Ven)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證實了這一消息。方德萬表示,他目前在美國波士頓訪問,上周曾計劃前去拜訪,但當時就被告知恩師已經生命垂危。15日20:30左右,魏希德更新消息稱,孔飛力教授於2月11日逝世,享年83歲。然而此前並未有消息傳出,許多網友今日聞訊表示震驚和哀悼。
  • 著名漢學家「中國中心觀」代表人物孔飛力逝世
    北京時間2016年2月15日17:40左右,漢學家魏希德(Hilde De Weerdt)在推特上發布信息:「願孔飛力教授安息」(「RIP Philip Kuhn」),透露知名漢學家孔飛力(Philip Kuhn)已去世。隨後,孔飛力的學生、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教授方德萬(Hans van de Ven)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證實了這一消息。
  • ...曼雅·庫澤——「必須時時刻刻跟上中國發展的腳步」(海客談神州)
    資料圖片與荷蘭青年漢學家曼雅·庫澤交談時,她時不時蹦出一些網絡詞彙,要我直呼她的中文名「棵小曼」,讓我感到這分明就是在微博上和我互動的網友。這與她的職業息息相關。2014年,棵小曼創辦了網站「微博上有什麼」,向網民介紹中國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熱點新聞,至今已發表近1000篇文章,月均點擊量超過30萬,成為當地網民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一扇窗口。「一旦開始了解彼此,我們的距離就更近了」創建網站的動力來源於「想家」。這裡的「家」指的是中國。
  • 大連盲人青年創辦英文教育網站(圖)
    大連盲人青年創辦英文教育網站(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1日 00:35 來源:半島晨報      大連盲人青年創辦英文教育網站    半島晨報訊 1987年出生的李陽,患有嚴重先天白內障,雙眼中較好的一隻視力還不到0.01。
  • 兩個外國人在瓊創辦熱帶海南英文網 6日將暢談海內外創業歷程
    並於2015年初創辦Tropicalhainan.com,面向歐美人士提供關於海南的商務、文化、旅遊資訊,致力於海南國際旅遊島和商務目的地的海外形象推廣,是海南國際旅遊島官網高級顧問。「我開始創建熱帶海南英文網的時候,是因為在網站這個平臺可以著手我感興趣的項目。」奎因先生告訴記者,起初,海南的英文資訊是非常有限的,外國人很難找到相關及時更新的商業旅遊信息。
  • 倆外國人在瓊創辦熱帶海南英文網 6日將暢談海內外創業歷程
    並於2015年初創辦Tropicalhainan.com,面向歐美人士提供關於海南的商務、文化、旅遊資訊,致力於海南國際旅遊島和商務目的地的海外形象推廣,是海南國際旅遊島官網高級顧問。  「我開始創建熱帶海南英文網的時候,是因為在網站這個平臺可以著手我感興趣的項目。」奎因先生告訴記者,起初,海南的英文資訊是非常有限的,外國人很難找到相關及時更新的商業旅遊信息。
  • 19世紀在華英文期刊中國典籍譯介
    19世紀初,為了向歐美更加全面介紹中國的情況,滿足它們認識和了解中國的需要,當時在華西人創辦了一系列面向歐美讀者的英文期刊,通過在華傳教士、商人、外交官等向歐美發回中國的現場報導。裨治文(E. C. Bridgman)創辦的《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1832—1851)和丹尼斯(N. B.
  • 李海軍:19世紀在華英文期刊中國典籍譯介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叢報》典籍譯介和中國文化『走出去』譯介模式研究」負責人、長沙學院教授19世紀初,為了向歐美更加全面介紹中國的情況,滿足它們認識和了解中國的需要,當時在華西人創辦了一系列面向歐美讀者的英文期刊
  • 中國日報網站·搜狐合作共建英文網站
    「中國日報·搜狐英文網」是首個由國家重點新聞網站和國內商業門戶網站共同策劃打造的網上英文平臺。這個英文平臺的建成,標誌著中國網際網路進一步向國際化發展,將有助於海內外人士更好地了解中國,擴大中國日報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並使搜狐網逐步發展成最大的中英文雙語門戶網站。中國日報網和搜狐網均對媒體表示這將是一個多贏的合作。
  • 歪曲報導拉薩事件 中國網民擬起訴某些西方媒體
    歪曲報導拉薩事件 中國網民擬起訴某些西方媒體 2008年03月31日 02:40 來源:北京晨報   創辦網站揭露歪曲報導  3月20日,一名叫饒謹的北京小夥子創辦了一個名為anti-cnn.com(CNN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英文縮寫,anti為「反對」、「抗議」)的網站。饒謹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專業。一次偶然的機會和旅居國外的朋友聊天,饒謹才知道3月發生在西藏的打砸搶燒暴力事件經過一些西方媒體的歪曲,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副樣子。
  • 漢學家,用外語寫作「中國故事」
    他們是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本土代言人」,更是「中國故事」的最好講述者  法國漢學家白樂桑——  「中國+西方,才是一個整體」   不久前的第四十六屆倫敦書展, 歐洲漢語教學協會主席、法國榮譽國民教育漢語總督學白樂桑與中國出版集團下屬的中譯出版社籤署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
  • 施舟人 紮根中國的中西方文化信使
    施舟人 紮根中國的中西方文化信使  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人」,生於西方卻對東方文化諳熟於心。他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融化在自己的血液裡,並以反哺之情回饋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我熱愛中國!能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手,我感到非常榮幸!」為了跑好明年自己的那400米,年逾七旬的施舟人老先生打算從現在開始練習慢跑。  施舟人1934年出生在瑞典,祖籍荷蘭。他有著非同一般的語言天賦,通曉8種語言,漢語造詣尤其高深,被譽為歐洲三大漢學家之一,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研究,在道教研究和宗教人類學方面均有建樹。
  • 這個荷蘭人,把中國的《狄公案》譯成英文,成為了中國的福爾摩斯
    原因就在於一個叫高羅佩的漢學家和他的偵探小說《大唐狄公案》。高羅佩,原名羅伯特·漢斯·古利克,是地地道道的荷蘭人,他的父親是著荷屬東印度荷蘭殖民軍隊中的一名軍醫。他的小學時光就是跟隨父親在爪哇島上度過的。因為自幼就對古老神秘又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很是嚮往。羅伯特漢斯範古利克就給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叫高羅佩。還在1943年來到中國,擔任荷蘭大使館的一等秘書。
  • 美倫國際學校多層次展現學生成長
    (原標題:美倫國際學校多層次展現學生成長) 新快報訊 記者胡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