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焦慮
先說說你為什麼焦慮
你會在什麼情況下而感到焦慮呢?
我們身處大城市擁有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資源,更好的物質水平,為什麼卻比生活在二三四線小城市的人更焦慮呢?
網上常說」選擇大於努力「,沒有選擇的時候是不是就代表沒有焦慮,有選擇的時候反爾害怕選擇失誤更加容易產生焦慮。
焦慮的本質是知道我們對很多事情充滿了未知,甚至是恐懼,但是又想要改變,想要抓住點什麼。
而很多人是不知道自己對很多事情未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才是最可怕的。
什麼樣的人容易產生焦慮。
如果你感到焦慮,第一,說明你感知到這個時代的變化,你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還不夠去理解你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至少你知道自己某方面的認知匱乏。第二,說明你希望改變現狀,如果你覺得現在的日子很好,外面的世界與你無關,你就不會需要焦慮了。
正是因為你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才會焦慮。
不是嗎?
所以越是站在食物鏈頂層的人物,越發焦慮,危機感也越強。
網上為什麼流行一句話」越是比你優秀的人越努力「,因為時代的不確定性,讓他們不斷在這種時代變化規律中不停奔跑以保證自己不掉下食物鏈的頂層。也只有保住食物鏈頂層這個位置才能享受這種「身份紅利」。
當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很想讓一切變得「更好」,卻發現很難實現,甚至常常遭遇"失敗」的時候,我們勢必會變得非常焦慮,甚至會出現抑鬱。
那麼焦慮和抑鬱是不是一回事呢。
個人認為兩者有聯繫,焦慮的人不一定抑鬱,至少不會是重度型的抑鬱患者,就不是病人。
但是抑鬱症的人從專業角度來說是屬於一種心理問題。
所以我參考相關資料,重新歸納總結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核心症狀區別一下:
抑鬱症:更關注「過去」,對已經發生的事情過度悲哀和自責,認為未來會比過去更差,毫無希望。
焦慮症:更關注「未來」,對將要發生的事情極度擔心,試圖迴避或解決危險,因此更加焦慮。
所以也就更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焦慮,因為背後有欲望。
什麼樣的人有欲望呢?
想要越變越好的人。
認知頻率高的人。
在工業年代,原來的工廠50年不變,師傅帶徒弟,憑藉經驗就夠學一輩子,老工人的經驗就是財富,現在的企業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新的,從農耕年代到工業年代再到信息化年代,再到IA年代,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中國這40年的高速發展,帶來太大的變化。
老一輩的人都感嘆這四十年中國變化之大,網際網路公司改變了以往的管理方式,開創了扁平化管理,精減了人工時效和各種溝通成本。
企業的各個崗位工種細分,很多崗位都是全新的,比如新媒體運營,直播,這對於傳統行業很陌生,並且年代感很強,除了拼技術還要拼網感。比如,你不可能讓一個70後的人完全理解00後的種種行為。
隨著「千禧之年」的到來,個人主義就開始興起,又催生了全新的價值觀,當然也催生了很多工種。這種全新的價值推崇個人奮鬥精神,它強調自我實現,鼓勵個人不斷去追求事業上的成功。
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好萊塢電影總是拍個人英雄色彩的電影題材了。
從馬斯洛的第五層心理需求來分析,這屬於自我實現價值。
也只有實現了: 生存、 社會、 社交、尊重這些需求後才能追求自我價值實現。
隨著工作內容的不斷變化,各項技術的不斷迭代,讓處理於這些工作中的我們產生了太多不確定性,需要大量的體力和腦力去學習適合這種高速發展的當代經濟。
你不努力跟上企業或公司的步伐,你在中年還沒有做上管理職位,你每天要和比你年輕太多的人一起工作,並且你稍微不努力你的工作就會很容易被年輕人取代,你能不焦慮。
綜合來看,中產階級比任何一個階層更容易產生焦慮。
但是為什麼今年特別焦慮,病毒是壓跨經濟增長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我們每天從周一到周六,早上6點、7點、8點去上班,是因為什麼,是因為你對工作的熱愛嗎?有一部份可能是,但是更多的人是基於恐懼,不工作怎麼辦,一家人怎麼養活,車貸房貸學費,不能沒有工作。
你心裡有恐懼,有憤怒, 有悲哀,有無奈,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一種意識形態。
恐怖是有力量的,他是一種黑暗力量,你越恐懼,它越強大。
我看過很多關於焦慮的書,我認為他們說的只是身體療法,沒有實際意義,焦慮本身就是一種跟思想有關的事情。
如果焦慮能像這樣治療:
《傳道書》這麼告訴我們:「凡事都有定時,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載種的,也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喜愛有時,憎惡有時,和好有時。」
那麼今天也就不存在這樣的命題了, 這是兩種不同的生活形態。
前面提到焦慮的產生是我們知道了自己的不知道,也就是自己局限性。 這裡我想借用在混沌大學學到的知識從宏觀層面解釋一下當下金融系統帶來的局限性。而這個局限性務必會讓我們產生焦慮。
拿華為和小米舉例。
先說小米。
小米的股價在2020年6月30日的收入跟2019年相比增長了8%,期間利潤增長了30%。疫情、系統性風險,為什麼它的收入是增長的,利潤也是增長的,我給大家看下面的數據,只是為了跟大家解釋一下,小米是做生態經濟。
小米的股票市值講的故事是生態價值,供應商的利益,都在市值裡面體現出來了。小米是混生態圈的,它也投資了它的供應商,小米的供應商在科創板上市,這給它帶來了巨額帳面收益。什麼是生態圈,就是你好,我買你,我好,你買我,大家相互利益。
那麼我們再來說華為。
華為的數據沒有中報,只有年報。2015年到2019年,在這張表上第一行數定銷售收入,華為的銷售收入是在增加的,這個財務數據的單位是人民幣百萬,也就是說它的收入是千億級別的。2019年它的銷售收入是8583億。
這個是華為的銷售收入、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用下圖表來表示:
我們算一下幾何增長率,過去5年華為的增長是20%,華為公司有一個《基本法》規定了五不,五件是它不做的事,第一個就是不進入它的下遊信息服務業,不做運營商的事,不做數據。
現在都知道是大數據時代,不做數據。
小米是跟生態圈一起生死存亡的。華為是建了一道牆,我跟我的客戶保持距離,我只做我的,我絕對不介入我的客戶的生意裡去。如果一個企業想要在變動的社會壞境裡活下去,它就必須要把限制自己的這些牆拆掉,不是發展,而是生存。
從這一點來說,小米的生存從一開始就是生態,它沒有限制自己的發展。商業的本質就是成為連接器。華為從一開始就建了一堵牆,我在牆裡活著,現在也不得不拆掉牆。因為在這個狹小的空間有很多很多的局限性。
這種局限性來源於哪裡,眼界。還有這個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
如果小米不是處於網際網路顛峰時期組建是不是也會建一道牆。
你為什麼焦慮因為我們也活在了哪一道牆裡,活在了框框裡,你不知道打破了這一個框框 ,下一個框框是什麼?
打破這些框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局限性,這裡為什麼拿小米和華為舉例。
個人是剛好學習的課程看到了這個案例,以個人的理解,小米一開始就是開放性的,華為一開始的布局就給自己埋了個雷,隨著時間推移就越發產生邊界效應。那麼我們在這個案例中從中可以獲取什麼。
什麼是思想的局限性。
什麼是人與人的差異化。
只有將自己的思維意識局限性和差異化縮小,才能從根源上面找到焦慮的隱患。
那也就是我們要在時代的變化中不斷提升自我學習力,打破思維盲區,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還能及時修復自我。
我們大多數人好比活在一個金融體系,它讓我們陷入了一種不安全感。
我們借的錢買的房,接下來我們就要維護工作的穩定性。因為我們的這種不安全感,我們只能壓低心裡的其它需求。比如,獲得他人尊重 ,自我實現。
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我們大多數人還有一種恐懼社交,我們要社交,大家會覺得我為什麼這麼窮?因為圈子不行,換圈子,提升社交圈。你家三代都是在基本需求裡循環。因為社會它設計了這麼一個金融系統,讓我們在低層次裡內循環,我們很難突破向上被尊重以及自我價值實現。
當你看到身邊有人愁容滿面就知道了, 他一定是在活在基本需求裡,只有在富足條件下,才能培育陽光、自信、從容這些氣質。
以前看過有一個美國人「明恩薄」寫的書《中國人的氣質》還有張鳴教授的《中國人為什麼看不起中國人》。
如果讀者能帶有經濟學思維和馬斯洛心理學,然後站在我們大多數人所處的社會階層去讀,也就能理解這兩本書的標題了。
你焦慮是因為你有局限性。
你有局限性務必會焦慮。
然而我們只有打破思想的局限性才能走出焦慮。
所以,中國人你焦慮是因為你有局限性。
作者:彭朵爾 來源:「熱點赤道」公眾號,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