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你焦慮是因為你有局限性

2020-09-23 熱點赤道彭朵兒


中國人為什麼焦慮

先說說你為什麼焦慮

你會在什麼情況下而感到焦慮呢?

我們身處大城市擁有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資源,更好的物質水平,為什麼卻比生活在二三四線小城市的人更焦慮呢?

網上常說」選擇大於努力「,沒有選擇的時候是不是就代表沒有焦慮,有選擇的時候反爾害怕選擇失誤更加容易產生焦慮。

焦慮的本質是知道我們對很多事情充滿了未知,甚至是恐懼,但是又想要改變,想要抓住點什麼。

而很多人是不知道自己對很多事情未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才是最可怕的。

什麼樣的人容易產生焦慮。

如果你感到焦慮,第一,說明你感知到這個時代的變化,你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還不夠去理解你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至少你知道自己某方面的認知匱乏。第二,說明你希望改變現狀,如果你覺得現在的日子很好,外面的世界與你無關,你就不會需要焦慮了。

正是因為你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才會焦慮。

不是嗎?

所以越是站在食物鏈頂層的人物,越發焦慮,危機感也越強。

網上為什麼流行一句話」越是比你優秀的人越努力「,因為時代的不確定性,讓他們不斷在這種時代變化規律中不停奔跑以保證自己不掉下食物鏈的頂層。也只有保住食物鏈頂層這個位置才能享受這種「身份紅利」。

當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很想讓一切變得「更好」,卻發現很難實現,甚至常常遭遇"失敗」的時候,我們勢必會變得非常焦慮,甚至會出現抑鬱。

那麼焦慮和抑鬱是不是一回事呢。

個人認為兩者有聯繫,焦慮的人不一定抑鬱,至少不會是重度型的抑鬱患者,就不是病人。

但是抑鬱症的人從專業角度來說是屬於一種心理問題。

所以我參考相關資料,重新歸納總結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核心症狀區別一下:

抑鬱症:更關注「過去」,對已經發生的事情過度悲哀和自責,認為未來會比過去更差,毫無希望。

焦慮症:更關注「未來」,對將要發生的事情極度擔心,試圖迴避或解決危險,因此更加焦慮。

所以也就更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焦慮,因為背後有欲望。

什麼樣的人有欲望呢?

想要越變越好的人。

認知頻率高的人。

在工業年代,原來的工廠50年不變,師傅帶徒弟,憑藉經驗就夠學一輩子,老工人的經驗就是財富,現在的企業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新的,從農耕年代到工業年代再到信息化年代,再到IA年代,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中國這40年的高速發展,帶來太大的變化。

老一輩的人都感嘆這四十年中國變化之大,網際網路公司改變了以往的管理方式,開創了扁平化管理,精減了人工時效和各種溝通成本。

企業的各個崗位工種細分,很多崗位都是全新的,比如新媒體運營,直播,這對於傳統行業很陌生,並且年代感很強,除了拼技術還要拼網感。比如,你不可能讓一個70後的人完全理解00後的種種行為。

隨著「千禧之年」的到來,個人主義就開始興起,又催生了全新的價值觀,當然也催生了很多工種。這種全新的價值推崇個人奮鬥精神,它強調自我實現,鼓勵個人不斷去追求事業上的成功。

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好萊塢電影總是拍個人英雄色彩的電影題材了。

從馬斯洛的第五層心理需求來分析,這屬於自我實現價值。

也只有實現了: 生存、 社會、 社交、尊重這些需求後才能追求自我價值實現。

隨著工作內容的不斷變化,各項技術的不斷迭代,讓處理於這些工作中的我們產生了太多不確定性,需要大量的體力和腦力去學習適合這種高速發展的當代經濟。

你不努力跟上企業或公司的步伐,你在中年還沒有做上管理職位,你每天要和比你年輕太多的人一起工作,並且你稍微不努力你的工作就會很容易被年輕人取代,你能不焦慮。

綜合來看,中產階級比任何一個階層更容易產生焦慮。

但是為什麼今年特別焦慮,病毒是壓跨經濟增長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我們每天從周一到周六,早上6點、7點、8點去上班,是因為什麼,是因為你對工作的熱愛嗎?有一部份可能是,但是更多的人是基於恐懼,不工作怎麼辦,一家人怎麼養活,車貸房貸學費,不能沒有工作。

你心裡有恐懼,有憤怒, 有悲哀,有無奈,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一種意識形態。

恐怖是有力量的,他是一種黑暗力量,你越恐懼,它越強大。

我看過很多關於焦慮的書,我認為他們說的只是身體療法,沒有實際意義,焦慮本身就是一種跟思想有關的事情。

如果焦慮能像這樣治療:

傳道書》這麼告訴我們:「凡事都有定時,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載種的,也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喜愛有時,憎惡有時,和好有時。」

那麼今天也就不存在這樣的命題了, 這是兩種不同的生活形態。

前面提到焦慮的產生是我們知道了自己的不知道,也就是自己局限性。 這裡我想借用在混沌大學學到的知識從宏觀層面解釋一下當下金融系統帶來的局限性。而這個局限性務必會讓我們產生焦慮。

拿華為和小米舉例。

先說小米。

小米的股價在2020年6月30日的收入跟2019年相比增長了8%,期間利潤增長了30%。疫情、系統性風險,為什麼它的收入是增長的,利潤也是增長的,我給大家看下面的數據,只是為了跟大家解釋一下,小米是做生態經濟。

小米的股票市值講的故事是生態價值,供應商的利益,都在市值裡面體現出來了。小米是混生態圈的,它也投資了它的供應商,小米的供應商在科創板上市,這給它帶來了巨額帳面收益。什麼是生態圈,就是你好,我買你,我好,你買我,大家相互利益。

那麼我們再來說華為。

華為的數據沒有中報,只有年報。2015年到2019年,在這張表上第一行數定銷售收入,華為的銷售收入是在增加的,這個財務數據的單位是人民幣百萬,也就是說它的收入是千億級別的。2019年它的銷售收入是8583億。

這個是華為的銷售收入、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用下圖表來表示:

我們算一下幾何增長率,過去5年華為的增長是20%,華為公司有一個《基本法》規定了五不,五件是它不做的事,第一個就是不進入它的下遊信息服務業,不做運營商的事,不做數據。

現在都知道是大數據時代,不做數據。

小米是跟生態圈一起生死存亡的。華為是建了一道牆,我跟我的客戶保持距離,我只做我的,我絕對不介入我的客戶的生意裡去。如果一個企業想要在變動的社會壞境裡活下去,它就必須要把限制自己的這些牆拆掉,不是發展,而是生存。

從這一點來說,小米的生存從一開始就是生態,它沒有限制自己的發展。商業的本質就是成為連接器。華為從一開始就建了一堵牆,我在牆裡活著,現在也不得不拆掉牆。因為在這個狹小的空間有很多很多的局限性。

這種局限性來源於哪裡,眼界。還有這個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

如果小米不是處於網際網路顛峰時期組建是不是也會建一道牆。

你為什麼焦慮因為我們也活在了哪一道牆裡,活在了框框裡,你不知道打破了這一個框框 ,下一個框框是什麼?

打破這些框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局限性,這裡為什麼拿小米和華為舉例。

個人是剛好學習的課程看到了這個案例,以個人的理解,小米一開始就是開放性的,華為一開始的布局就給自己埋了個雷,隨著時間推移就越發產生邊界效應。那麼我們在這個案例中從中可以獲取什麼。

什麼是思想的局限性。

什麼是人與人的差異化。

只有將自己的思維意識局限性和差異化縮小,才能從根源上面找到焦慮的隱患。

那也就是我們要在時代的變化中不斷提升自我學習力,打破思維盲區,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還能及時修復自我。

我們大多數人好比活在一個金融體系,它讓我們陷入了一種不安全感。

我們借的錢買的房,接下來我們就要維護工作的穩定性。因為我們的這種不安全感,我們只能壓低心裡的其它需求。比如,獲得他人尊重 ,自我實現。

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我們大多數人還有一種恐懼社交,我們要社交,大家會覺得我為什麼這麼窮?因為圈子不行,換圈子,提升社交圈。你家三代都是在基本需求裡循環。因為社會它設計了這麼一個金融系統,讓我們在低層次裡內循環,我們很難突破向上被尊重以及自我價值實現。

當你看到身邊有人愁容滿面就知道了, 他一定是在活在基本需求裡,只有在富足條件下,才能培育陽光、自信、從容這些氣質。

以前看過有一個美國人「明恩薄」寫的書《中國人的氣質》還有張鳴教授的《中國人為什麼看不起中國人》。

如果讀者能帶有經濟學思維和馬斯洛心理學,然後站在我們大多數人所處的社會階層去讀,也就能理解這兩本書的標題了。

你焦慮是因為你有局限性。

你有局限性務必會焦慮。

然而我們只有打破思想的局限性才能走出焦慮。

所以,中國人你焦慮是因為你有局限性。

作者:彭朵爾 來源:「熱點赤道」公眾號,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為啥這麼焦慮?
    因為非常焦慮,怕被別人趕上,於是一切行為的邏輯,都是以「趕上別人」或者「不被別人趕上」為前提的,而對其行為的未來、長遠的後果不會去考慮。身後被人追趕著,以致於無法停下腳步來思考前進的方向是否正確,這必然使得行為有一種目光短淺的特徵。
  •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你是如何對抗焦慮的?
    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的一刻:比如你在夜深人靜時思考自己的未來,覺得很迷茫時會感到焦慮;比如你即將要在幾十人面前公開演講,你擔心自己的表現,會焦慮;再比如你要做一個重要的決定,可又不知道兩個決定到底哪個更好,你也會焦慮。
  • 「思考」你焦慮也許是因為你困而不學
    孔子曾將學習的人分為四等,上等是天生就知道不用學的人,就連孔子都自稱做不到,所以說沒有不需要努力就能得來的學識;次等是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這種人通常能主動去學習,他們掌握的知識很淵博;再次一等是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就比如我們的學子,知道自己在知識技能上的不足,難以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所以選擇南方IT學院來繼續學習;而最不濟的人就是明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瓶頸在哪裡,卻不願去學習,一邊焦慮自己的前程一邊繼續荒廢時間
  • 有一種焦慮叫「子宮焦慮」,你看歌星李健是怎麼對待的
    茅于軾說,百多年來中國人真正享受生活也就近30年。但令人不解的是,那為什麼人們現在如此焦慮?最近又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焦慮:我把它叫「子宮焦慮」。子宮,屬於女性絕對私有的「財產」,意味著自己擁有絕對的處置權。
  • 中國人,你為什麼愛著急?
    在國際航班上,飛機還沒停穩,不顧空姐反覆提示,執意要打開行李箱的人,大部分是中國人。在臺北故宮,排隊參觀的長龍中,遊走加塞的人,多數來自大陸。在北京或上海這樣的國際機場安檢時,對一米黃線的標誌視若無睹,直接貼身站在你身後的人,100%是中國人。今年夏天,回國休假,因為是旅遊旺季,在長途旅行中隨處可以感到中國人的急。
  • 中國人沒信仰?錯,那是因為你不了解真正的中國人
    如果是一個外國人,我可以原諒你的無知。但往往說這些話的卻是我們自己中國人,那我只能說,你不但無知,而且還很無良。我知道說這種話的人是怎麼想的。據國家宗教事務局粗略統計:在中國,佛、道信徒共有2億左右,伊斯蘭教2千多萬,基督教三千多萬,天主教6百多萬。全部加起來中國信教民眾3億不到,然而中國人口14億,那剩下的11億就是沒有信仰的。
  • 彌爾頓的"局限性"
    不合時宜 彌爾頓的"局限性" 張偉     按當時的出版法令,約翰·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本身就是一本未經許可的非法書籍,而且遠算不上一本經過深思熟慮的作品。確實,這些政論,雖說因酣暢淋漓而讓人讚嘆,也因為出語汙穢、血口噴人而叫人咋舌。    起碼在他人生的前半段,尚沒有失明的彌爾頓總是梗著脖子做人的。作為「革命」的一個重要鼓吹手,彌爾頓是支持處死英國國王的那類人,因為「人民有審判和處死君主的權力」,並支持共和國。不過,當共和國真的建立起來,獨裁者克倫威爾當政時,他又反對把革命繼續深入下去。
  • 當你因焦慮而焦慮
    在快節奏和信息爆炸的現在,我們不少人經常焦慮,另外一些人抓住這份焦慮販賣焦慮。你發現嗎?一旦你因為某些事情而焦慮,那麼你會很容易因為這份焦慮而焦慮。當你冷靜下來看看自己,說不定會發現自己因為焦慮而焦慮,因為抑鬱而抑鬱,因為暴怒而內疚,而這份焦慮、抑鬱和內疚就是次生情緒。
  • 你很容易焦慮嗎?也許是你的智商太高了!
    研究還表明,那些容易感到焦慮,甚至是長期焦慮的人往往有著更高的 IQ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的精神心理學家也對智力與焦慮之間的相關性展開了相關的研究,不同的是他們運用到了核磁共振腦成像技術 (MRI) 來對兩者進行探索。這類研究發現,高智商且易焦慮的人都有類似的腦部異常改變,而在部分腦區的白質中,某種特定元素含量的減低尤為引人注意。那麼這類研究的結論又是什麼?也許在人類的進化中,焦慮和智力的發展有某種程度的相關。
  • 你有焦慮嗎?「蔡瀾式解決方法」讓你輕鬆自救,不焦慮
    不,這是這一代年輕人的焦慮。網上曾經有過一個調查,現在的年輕人焦慮嗎?調查結果顯示,超九成的人有焦慮的事情,有五成的人每天都在焦慮。如果任由焦慮侵襲,會影響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微博上,有人問,我知道自己在焦慮,焦慮的問題一時半會沒法解決,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讓自己不焦慮?你是不是有同樣的疑問,如果有,那你需要「蔡瀾式解決方法」來破解焦慮。蔡瀾是誰呢?也許你沒聽過蔡瀾的名字,但你肯定知道央視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蔡瀾就是該節目的特邀總顧問。
  • 開學了,你90%育兒焦慮都是因為它,尤其最後一個
    父母的焦慮,好像什麼時候都存在,幼兒園有,小學有,中學高中也有… 是我們自尋煩惱嗎?因為小孩上學是什麼樣的,對這件事情家長沒有特別清晰的認識,所以就容易焦慮,這是焦慮的一種情況。 但我們卻焦慮了,因為我們有種內心的呼聲:臣妾做不到啊!
  • 你有成年人的分離焦慮嗎?
    有沒有遇到,或者聽到過這樣的情況: 一個嬰兒才看到媽媽離開視線時,就會表現得不安,甚至哭泣,任誰的安撫都沒用,直到媽媽再次出現; 在小孩子第一次進什麼幼兒園的時候,家人離開時,TA會立馬表現出不配合,要回家大哭大鬧...
  • 教育孩子,你為什麼總是不由自主地焦慮?是因為你不懂的太多!
    現在,中小學生的家長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他們害怕孩子學習不好,害怕輸在起跑線上,害怕孩子考不上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然後呢,就會變成啃老族,生活不能自理,將來就沒有幸福生活,自己老了還要牽腸掛肚。說來說去,到底是在擔心什麼呢?就是孩子不成器,不成功。
  • 超聲檢查有哪些局限性?醫生可能不會詳細說給你聽
    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很多的臨床診斷都要依靠影像學來檢查以確診,雖然影像學檢查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是它還是具有非常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而又因為不同的檢查和成像方式都在不斷的創新,所以這些局限性也在不斷的被攻克。下面就讓我們詳細來了解一下,醫學影像檢查中的超聲檢查的優勢以及局限吧。
  • 有育兒焦慮的你看過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因為對未來的期望和現實狀態之間的衝突,所導致的養育者的擔心,憂慮統稱為育兒焦慮,說白了這是養育者的焦慮。因為真心會覺得到了北京就萬事大吉,哪裡知道會這樣當頭一棒,而迷茫的結果是會跟風,可是後來慢慢的我開始有了自己的育兒思路…… 說首先,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 破除三大局限性信念,助你成就導師型好父母
    拒絕「應該如此」三大局限性信念之一:應該如此。天底下沒有什麼應該如此的道理。你自己的孩子,心裡煩躁不已:孩子應該聽話、孩子應該有禮貌、孩子應該回家寫完作業再出去玩。一旦孩子不聽話、沒禮貌、想先出去玩,你就會非常憤怒。因為,他們沒有做到「應該」做的事。
  • 中國爸媽的焦慮你有嗎?勸你走出焦慮,育兒路上慢養娃
    焦慮,是這個時代的通病。育兒路上,你焦慮了嗎?第一,焦慮的爸媽鄰居家經常傳來哭鬧聲和喊叫聲:讓你練琴這麼費勁!手,你的手,抬起來,又塌下去了!接著聽到的就是「啪」的一聲,我知道,那是他家那把戒尺,打在了寶寶稚嫩的手背上。這就是鄰居家的小寶每天練鋼琴的時候,我們家聽到的聲音。
  • 焦慮根本上是一種你想實現自己生命意義的迫切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身邊越來越多這樣的新聞,生活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天似乎有一百種可能讓我們焦慮沮喪。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的調查顯示:目前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患有精神障礙疾病,估計全國有5000萬以上的精神焦慮患者。
  • 疫情之下,你的焦慮程度有多深?
    最近不少人因為疫情很多計劃都受到了影響不論是工作、學習、生活都出現各種各樣預料之外的情況讓你覺得很沒有安全感並且開始變得恐懼和焦慮了今天的金魚靈佔就來看看你的焦慮程度有多深?因為不管是工作、學習還是家庭,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你不得不讓自己硬著頭皮去面對。你很害怕自己沒有辦法讓一切好轉,因為目前你的狀態很迷茫,許多計劃因為外在因素而被擱置著甚至無法推動。而你又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你希望自己可以快點進入狀態,化解眼前的困難。當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期望差太多時,你的焦慮程度也不停上升。
  • 萬能的「農民階級局限性」有多搞笑?
    文|陳事美上學時學歷史,有一句話很常見。比如,在總結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時,往往會定義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貌似這句話屢試不爽,凡是失敗的農民起義都可以套用這句話。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了,是農民階級局限性;李自成起義失敗了,是農民階級局限性;太平天國起義失敗,還是農民階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