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醫護服務品質,減少因醫護人員面對病人及家屬的「沒耐心」而造成的醫患關係緊張,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近日聯合下發通知,明確要求杜絕護士態度不熱情、解釋沒耐心、服務不到位等現象。通知還對不同等級的醫院的「達標率」進行了量化,以及羅列了延伸服務具體項目。
護士為何成了「高應激群體」
天涯論壇「劉咣」(醫務人員):應該相互理解和尊重。護士是高應激群體,特別是一些急診科的,壓力更大。工作超負荷,社會地位低、待遇低,職業風險大,知識更新快,各種晉升考核等因素,護士工作壓力大、職業疲憊感重,難免就影響護理工作的質量。像美國護士一周看10個病人,我們現在的現狀是一個三甲醫院,白班兩個護士面對幾十個病人,夜班一個護士面對幾十個病人,每天光輸液換液就累死你。而且每個行業都有好有壞,我還覺得事業單位、公務員裡也有不耐心、不熱情,為什麼不杜絕?
微博網友「湖苑洪舟」:醫院服務年年在改進,但同時患者的要求也年年在增長。患者人數與服務質量有時真是一對矛盾。道德問題最終都是資源配置不足問題,一個護士對接幾十名病人,對一個耐心,對其他人就是不負責了,現階段醫院首先還是滿足病人最基本就醫需求。
知名博主「@段郎說事」:重醫輕護,才是問題根源,適當提高護士待遇是關鍵。再說,任何問題別輕言杜絕二字,正如一個社會杜絕不了違法犯罪。
成功的醫改醫生也受益
黃潔夫(全國政協委員、原衛生部副部長):每周工作時間在70小時左右的醫務人員佔了多數。超時、超負荷、報酬低、休息時間被佔用,是大醫院醫務人員普遍面對的問題。然而,與中國醫生的辛勤付出不相匹配的是醫生的收入和社會地位的相對下滑。醫務人員是醫改主力軍,醫改政策的每一步落實都應讓他們感到歡欣鼓舞,這樣的醫改才能成功。醫生不滿意,老百姓就很難滿意。
南方時評:時下醫患關係緊張,護士成了「出氣筒」,護士要為緊張的醫患關係買單,鐵打的護士也「耐心」不起來。另外,護士「沒耐心」,從一定意義上說,還是多年來的「大鍋飯」帶來的後遺症,簡單粗糙的管理模式,幹多幹少一個樣,評價考核制度還是老一套的標準,以「沒有和患者發生爭執」、「笑臉」論英雄,沒有與護士的素質,護理水平,護理質量掛鈎,大家都在吃大鍋飯,又怎麼能讓護士耐心起來?
調動護士的積極性,改善醫患關係,不是靠「有錢能使鬼推磨」,而是靠通過深化優質護理體制的改革,建立一套全面、客觀、科學地評價護士的職業素質、工作能力及質量的評價機制,這是護理管理者最為關注、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同時,科學的考評在護士人力資源管理中具有導向、激勵作用,達到長效管理。除此之外,最為關鍵的是建立改善醫患關係矛盾的長效機制,應讓護士成為改善醫療關係的參與者實踐者,而不是讓護士成為醫患關係矛盾的犧牲者,如此,才能解決護士「沒耐心」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