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改善護理服務的通知,要求持續改善護理服務態度,杜絕態度不熱情、解釋沒耐心、服務不到位等現象。通知要求到2015年底,全國三級醫院的各個病房都要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二級醫院中,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佔60%病房的地市級醫院的比例不低於80%,縣級醫院不低於40%。同時,有條件的醫院要積極在門(急)診、手術室等非住院部門開展優質護理服務。(3月18日京華時報)
有道是「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理在醫療服務環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現實中,由於態度不熱情、解釋缺乏耐心、服務不到位等護理弊端,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就醫感受與滿意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深化改善護理服務,無疑大有必要,相關部門發文要求杜絕護士「沒耐心」,也算直指沉痾。
不過,通知一發,護士們的熱情與耐心是否便能徹底回歸?恐怕還不能過於樂觀。事實上,當下的醫療護理服務之所以會給人以缺乏熱情和耐心的感受,與其說是護士們不夠敬業,毋寧說是當下的醫療體系與服務模式下,護士的「耐心」成了奢侈品。
現實的情形是,對於絕大多數公立大醫院而言,即便是使出渾身解數,以最快的分診速度,尚且難以應對候診室擁擠的患者。如何儘快提高診療效率,以最大程度地接診,仍然是醫護人員不得不去面對的首要問題。這個時候,護士的「耐心」究竟該如何體現,倒成了個尷尬的矛盾——護士「耐心」了,會否降低接診率,患者的排隊等待時間會否更長,每日接診量的下降會否進一步加劇「看病難」。護士們真要「耐心」了,患者們能否忍受,無疑要打上個問號。
除了接診壓力與「耐心」之間的天然矛盾,充足的護理資源同樣是護士們「有耐心」的前提。
一位有美國多家醫院執業經驗的護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一個護士照顧1個病人, 她會全身心投入;照顧3個病人, 她只能負責按時把藥發完;照顧7個病人,藥都可能拿錯。一位護士一上午接待20個病人,或許不難耐心地回答患者的每個問題;如果50個,可能無暇回答過多的問題,因為其他的病人已經在門外催了。這也是為何,國外醫療機構對護理人員的數量配備有嚴格要求,以確保護理資源的充足。
基於此,護士的「耐心」其實不會不翼而飛,也不會從天而降。因此,杜絕護士「沒耐心」現象,唯有回歸併尊重醫護工作的客觀規律,才能從根本上喚回護士們的「耐心」。
(作者是醫療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