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鑄就了眾多的老字號品牌,而作為最接地氣兒的行業,餐飲業是老字號品牌最為集中的領域:便宜坊、爆肚張、豐澤園、東來順、護國寺小吃……這些老字號是兒時的味道、舌尖上的鄉愁,凝聚的是人們代代相承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歸屬。
然而,在繁榮的背後,老字號們也面臨著傳承難、收徒難和留不住人才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勤行」需要吃苦、投入大量精力;收入不高、培養繼承人時間成本過高等因素讓傳承舉步維艱;此外,一些「家傳」老字號害怕手藝外流,只傳自家人的傳統觀念也同樣束縛著老手藝的傳承。
爆肚張
閨女不愛幹,「兒徒」未出師就單飛
常在什剎海遛彎的人對前海東沿17號的「爆肚張」不陌生,高挑在店門外的藍布幌子和清朝打扮的「夥計」銅像在小吃店林立的什剎海分外顯眼。134年前,爆肚張的第一代創始人落戶什剎海,到現在為止已經傳了四代。掌柜張子安說,他家爆肚手藝得自父親,小吃的手藝則是母親手把手教的,都是單傳:「從我祖上開始,就是輩輩單傳,沒傳過外姓人。」
張子安今年57歲了,頭髮已經是白多黑少。每天五六點鐘他就要盯著爆肚進料、選料,一忙就是一天。因此,老張特別想培養接班人,但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個願望在自己女兒身上碰了釘子:「我閨女學工商管理的,年輕、想法多,也試著盯過店,沒兩天就跟我說幹不了這個,我和她奶奶勸了多少次都沒成。」對於張子安和他80歲的老母親來說,打破「傳男不傳女」的思想已經是一大進步。張子安說:「我知道的一個北京老字號,現在的傳人是個河南小姑娘,我回家就跟我媽說,要不咱們也收倆徒弟吧,手藝不能折我手裡。」
2013年,在「爆肚張」130周年之際,張子安終於收下了兩名入室弟子:「都是二十三四歲,跟了我十幾年了。」從那以後,張子安的一個徒弟跟著他專門學爆肚手藝,另一個則由張子安的母親傳授小吃技藝:「開始都特別好,倆孩子對業務上心,我對他們也放心,就跟我自己兒子一樣。」張子安說。
然而,就是這樣千挑萬選的「兒徒」,也最終沒有經受住名利的誘惑。半年多以前,跟著老太太學小吃的小高突然提出要到天津發展,讓張子安十分寒心:「他把我們家小吃的手藝、竅門都學去了,還沒出徒呢,就要單幹,我也沒辦法,只能怪自己沒看對人。」張子安說,他最擔心的並不是技藝外流,而是徒弟打著自己的招牌下海後,不能保證小吃的質量,砸了「爆肚張」的牌子。
「我和母親說,這輩子再不會收徒了。」讓張子安感到欣慰的是,另一位徒弟始終保持著對師父的尊重以及對業務的執著。張子安準備再過一兩年,就把買賣交給徒弟,自己退居二線:「我們店裡的服務員一個月三四千,我給徒弟的工資是他們的一倍,將來給他在北京安個家,讓他踏踏實實幹。」
護國寺小吃
11點躺下,兩點就得爬起來
和「家傳」老字號一樣,許多國有餐飲老字號也同樣面臨著傳承難、從業者日益減少的局面。李秋華今年60歲,是護國寺小吃的前任經理,在後廚紮根39年,現在退休返聘,負責小吃的研發工作。
說起傳承難,李秋華直言,工作量大、幹活太累導致的生活不規律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護國寺小吃主要經營的就是早點,要求師傅們上早班,每天早上5點到崗已經是最低要求了。」李秋華說,「護國寺小吃」的金字招牌常年吸引大量新老主顧,每天早上一開門,各式各樣的小吃、點心和流食必須齊備:「7點之前,麵茶、豆汁等11種流食就都得做好,所以夜裡3點來鐘上班在護國寺小吃是常事。」
李秋華說,平時閒聊的時候,大師傅們把自己的生活模式戲稱為「半宿夫妻」:「晚上11點躺下,兩點就得爬起來奔單位,可不就是睡半宿麼,我們這代人受的教育就是這樣,再苦再累也沒什麼,但是讓現在的年輕人幾十年如一日這麼幹,很難。」
除了生活不規律,「勤行」的大師傅們每逢年節還要長時間加班:「今年春節,店裡的師傅們每天都得工作十四五個小時,下來累得話都不想說,而且越是節假日,越休息不了。」
李秋華說,當年帶徒弟的時候,為了教會他們炸油餅,當師父的每天都要關注天氣預報:「季節交替的時候溫度會變,我就得提醒他們,很費心費神。」現在,自己帶的4個徒弟早已出徒,40多歲的年紀也正是這一行的好歲數。很多人勸她再帶出幾個徒弟,李秋華卻直言帶不動了:「帶出一個獨當一面的沒個十年八年不行,好多年輕人也不願意常年吃這個苦,很多東西不是三兩天就學會的。」
李秋華提議,應該通過增加從業人員待遇的方法留人:「增加收入,我們現在每月給10年以上的員工200元補助,希望能有更大力度的政策。」
便宜坊
沒規矩沒情懷,難入師門
作為燜爐烤鴨的鼻祖,有600餘年歷史的便宜坊早已成為坊間聞名的老字號。雖說牌子大、底蘊深,但說起收徒傳承的話題,便宜坊集團行政總廚孫立新表示,現在想找到合適的徒弟並不容易,年輕一輩多浮躁,又比較有功利心,「想來投入門下的不少,但能達到入門要求的卻是極少數。」
「入我這門,我首要看人品情懷、其次才看技術和悟性。」孫立新說,現在年輕一輩沒規矩的多、能踏實下來學手藝的少,適合收為徒弟的也就更少了。「好多人吃不起那份兒苦,就給自己找退路走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做學徒的時候,切東西要距臺子一拳距離,腳呢要站成小丁子步,站得站直了。但現在很多人站沒站相、坐沒坐相,炒菜呢也沒規矩,主料、配料之間的比例都不管。過去呢,比方說蔥姜米的比例要求得特別精細,但現在的做工很多都很粗糙,慢慢的好些老手藝就給丟失了。」
除了沒規矩,孫立新也直言現在一些從業者太功利,只想著賺錢而不是怎麼把手藝做好,就更別提傳承二字。「好些人只想學手藝多賺錢,這無可厚非,但如果從入師門的角度來看,在我這兒就過不了關。既然是入門做傳承人,那除了你專業水平要好,你得有情懷,對這行當有發自內心的熱愛,不要求從中獲得什麼回報。」孫立新坦言自己師父的言傳身教給了他很大影響:「當年有節目想請他老人家教一道宮保雞丁,當時我師父已經92歲高齡了,師娘病重住院,但師父還是做完了菜才去的醫院,老一輩人對待手藝真的很純粹,為了傳授技能他甚至把家裡人放在了後一位。」
在孫立新看來,年輕一輩兒不是沒能力而是少情懷,只是把廚師當做一份工作用其養家餬口,但沒有發自內心地對烹飪對餐飲的熱愛和敬畏,距離傳承老字號就更有一段距離了。「端上桌的一道道菜,它帶著情感和故事,顧客品嘗食物時如果能感受到這份心意,也就離我們把老字號文化傳承下去更近一步了。」
馬上就訪
本市將改革技藝傳承人用工制度
在北京老字號協會會長劉小虹看來,目前北京老字號餐飲技藝傳承人年齡偏大,國有老字號餐飲企業的大師到歲數就退休,實施「一刀切」,導致絕技絕活失傳;在職的廚師待遇較低,導致技術人員流失,技術力量出現斷層;另外,傳統技藝大師帶徒授藝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帶不帶徒、帶多帶少一個樣,造成傳統技藝後繼乏人。
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政府已關注到老字號傳承的問題,北京市商務委、北京老字號協會、北京烹飪協會等相關部門專門組織了調研,下一步,本市將建立老字號餐飲傳承譜系,鼓勵技藝傳承人收徒傳藝,改革技藝傳承人用工制度,實現老字號餐飲技藝始終「有人會、有人傳、有人學、有人承」。特別是在資金方面,加大對老字號餐飲的扶持力度。在人才使用方面,避免一刀切的問題,對退休的技藝傳承人加大返聘力度。同時,對老字號餐飲完善待遇問題,建立傳承人培養體制機制,明確老字號餐飲技藝傳承人的職稱待遇,鼓勵和吸引年輕人傳承老字號技藝。
來源:北京晚報 實習記者 張驁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