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 略論王安石的詩

2021-02-23 程門問學

編者按

今天是王安石(1021-1086)995周年誕辰。

程千帆先生很欣賞王安石的詩,他生前手批詩集多種,其中用力最勤的大概就是《王荊公詩李雁湖注》了。

這篇文章寫於1957年,是程千帆先生的集外文,頗值一讀。


▲王安石像(南燻殿歷代聖賢名人像)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王安石更其主要地是以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的身份而存在著的。關於這一方面,從梁啓超起,已經初步加以論述。近幾年來,我們更有機會讀到鄧廣銘教授寫的簡明扼要的小冊子《王安石》以及尚鉞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綱要》中有關這位傑出人物的部分。因此,關於他的政治活動,在本文中將不再涉及。

應當指出的是,從近年的試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方法評介這位歷史人物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一生是為著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戰鬥著的。他的思想行為雖然不免更多地是從地主階級國家的利益出發,但在客觀效果上,獲得利益的,卻遠遠超出了這一範圍。作為他整個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學活動,正式和他的政治活動密切地關聯著的,他的創作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成了我們寶貴的遺產。在文學史研究中,如果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王安石,不是很妥當的。

王安石是一位散文家,又是一位詩人。在這裡,我只準備涉及他的詩。而為了便於說明他的詩,我還想極其簡略地先談談他的文學觀點。

和許多古代著名的作家一樣,王安石從來不甘心把自己算作一個純然的作家,而是首先要將自己列入企圖並且能夠為國家人民服務的人物行列中去的。當他和歐陽修初次見面的時候,這位老前輩很重視他的詩文,再送他的詩中,曾有「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贈王介甫》)的句子。將王安石比成自己平生所最敬佩的李白和韓愈。但王安石卻回答說:「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安敢望韓公!」(《奉酬永叔見寄》)這一則逸事正可以說明:王安石是並不以自己的文學成就為滿足的。

但王安石並不像某些道學家那樣,以狹隘的態度排斥文學。相反的,他是重視文學的功能的,對文學的內容和形式問題,是有其鮮明的主張的:「且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而已。不適用,非所以為器也。不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上人書》)肯定內容重於形式,同時並不否認應當講求形式,肯定藝術技巧必須服從思想內容,同時又不能只注意思想內容。王安石這種文學主張,在當時的條件下,不能不認為是健康的,比較全面的。

基於這樣一種認識,王安石對於在其以前的古典作家就特別重視孟軻、杜甫、韓愈,也尊敬同時代的前輩歐陽修、梅堯臣,而對於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甚至於還因為他的作品「言酒、色蓋什八九」(王得臣《麈史》)而感到遺憾(當然,王安石對李白這種評價是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而他自己的寫作,也都是比較嚴肅認真的。當有人不了解他的寫作意圖而勉強他對自己的作品作一些修改的時候,他就只好斷然地拒絕說:「鄙文自有意義,不可改也。」(《答錢公輔學士書》)

王安石是一個剛強,幾乎顯得有些執拗的人;同時又具有真率、熱情的性格。他一生執著而熱烈地追求著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實現,在部分地實現之後,又由於當時政治社會的複雜條件而不能貫徹到底。在一生最後的十年中,他已經被迫退出了政治舞臺,在最後的一年中,他更傷痛地、無可如何地看到他親手艱難締造起來的事業的毀滅。他的希望,他的追求,他的愉快和哀傷,都豐富而鮮明地反映在其創作裡,特別表現在其詩裡。

王安石的詩歌創作,具有和其散文相同的長於議論的特點,但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詩人的內心世界更為豐富一些,因為比起詩來,古文究竟是偏於應用的。同時,在漫長的創作道路上,作家詩風的變遷,也較為明顯。正如葉夢得所說的:「荊公(王安石於1030年封荊國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含蓄。如『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又『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又『平治險穢非無力,潤澤焦枯是有材』之類,皆直道其胸中事。後為群牧判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根據這一說法,我們大致上可以將王安石的詩歌分為三期,在三十六歲入汴京任群牧判官以前為前期,其詩以尚意氣,少含蓄為特徵。在五十六歲罷相退休江寧以後為後期,其詩以深婉不迫為特徵。或者如別的批評家所說的,詩人到了晚年,「遺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閒淡之中」(吳之振《宋詩鈔》,《臨川詩鈔序》),而在藝術上,也達到了「精深華妙」(無名氏《漫叟詩話》)的境界。至於從三十六歲到五十六歲這二十年,則是王安石先向自己理想的事業突進,經過許多曲折艱難的道路,獲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反對派的圍攻之中,終於又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崗位的時期。隨著政治事業的變化與文學修養的增進,他的中期的詩作就同時具有前後兩期的一些特徵。雖然由於我們對這位詩人研究得很不夠,但這種區別大體上仍然是可以看得出的。

在王安石的詩作中,對當時政治社會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正面地表示態度的作品,是很主要的一部分。

感事

賤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豐年不飽食,水旱尚何有?

雖無剽盜起,萬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為,十室災八九。

原田敗粟麥,欲訴嗟無賕。

間關幸見省,鞭笞隨其後。

況是交冬春,老弱就僵僕。

州家閉倉庾,縣吏鞭租負。

鄉鄰銖兩徵,坐逮空南畝。

取貲官一毫,奸桀已雲富。

彼昏方怡然,自謂民父母。

朅來佐荒郡,懍懍常慚疚。

昔之心所哀,今也執其咎。

乘田聖所勉,況乃餘之陋。

內訟敢不勤,同憂在僚友。

禿山

吏役滄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禿誰使,鄉人語其由。

一狙山上鳴,一狙從之遊。

相匹乃生子,子眾孫還稠。

山中草木盛,根實始易求。

攀挽上極高,屈曲亦窮幽。

眾狙各豐肥,山乃盡侵牟。

攘取爭一飽,豈暇議藏收,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齧,一毛不得留。

狙雖巧過人,不善操耡耰,

所嗜在果谷,得之以常偷。

嗟此海中山,四顧無所投。

生生未雲已,歲晚將安謀!

這兩篇詩都是詩人早年的作品,雖然前一篇近於政論,後一篇則是寓言,表現方式各有不同,其對國家大事的關心和注意則是一致的。特別是「禿山」一篇,繼承了晚周諸子所慣用的寓言體,將「天下生齒日眾,吏為貪牟,公家無儲積,而上未盡教養之方」(李璧《王荊文公詩箋注》)等種種弊害,作了生動的比譬,這對於當時矛盾日益尖銳的社會形勢來說,正是一個嚴重的警告。王安石這類的作品是很多的,在當時所起的戰鬥作用也是顯著的。如《兼併》一篇,藝術性並不算高,但卻引起了反對派很大的嫉恨。在蘇轍晚年寫的《詩病五事》中,就因此對王安石大加攻擊,他說:「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方其未得志也,為《兼併》之詩;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源其禍出於此詩。蓋昔之詩病未有若此之酷者也。」這一來自反面的意見,證明了新法對於裁抑豪強是大有效果的,也證明了這些詩篇,乃是王安石整個事業的一部分。


▲王荊公詩李壁注

王安石在知制誥的時候,屢次奉派擔任進士考試的閱卷官。在唐代曾經起過進步作用的以詩賦取士的進士科舉制度,到了北宋,早已不能滿足客觀要求。王安石雖然也是從這一條道路出身的,可是自來就反對這樣一種已經過時的制度。現在,卻又抱著反感來擔任這個工作,怎麼能不引起他沉痛的回憶和改革的希望呢?

試院中作

少年操筆坐中庭,子墨文章頗自輕。

聖世選才終用賦,白頭來此試諸生。

詳定試卷

童子常誇作賦工,暮年羞悔有揚雄,

當時賜帛倡優等,今日論才將相中。

細甚客卿因筆墨,卑於爾雅注魚蟲。

漢家故事真當改,新詠知君勝弱翁。

這是對於不合理的選拔人才制度的抗議,這是一個走過了錯路的人在注視著許多人又在走著同樣的錯路,可又無法糾正他們的情況下,產生的憤慨。不合理的科舉制度在祖國封建社會中,是一個巨大的存在。它曾經使得無數優秀人物的青春生命消磨於無用之地。王安石在執政以後,立即廢止了考詩賦,而考試經義,對應考的讀書人提出了通經致用的要求,其思想基礎,如這些作品所示,正在較早的時期就奠定了的。在祖國文學史上,對於並不能真正選拔為國家服務的人才的科舉制度,王安石是最早的抗議者。

新法實施的成就,在詩人的筆下,也有著真實的反映。

後元豐行

歌元豐,十日五日一雨風。

麥行千裡不見土,連山沒雲皆種黍。

水秧綿綿復多稌,龍骨長幹掛梁梠。

鰣魚出網蔽洲渚,荻筍肥甘勝牛乳。

百錢可得酒鬥許,雖非社日長聞鼓。

吳兒踏歌女起舞,但道快樂無所苦。

老翁塹水西南流,楊柳中間杙小舟。

乘興欹眠過白下,逢人歡笑得無愁。

這是一幅田家樂的畫圖。由於水利的興修以及其它措施,糧食增產了,物價降低了,人民載歌載舞,連平常也像過著節日。這就是這位退休了的、年紀已有六十一歲的老政治家最大的安慰。詩篇中人民的形象是愉快的,詩人的心情也是愉快的。

王安石還寫了不少詠史和懷古的詩。這是其詩作中的可與一些政治詩相發明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在一篇題為《讀史》的七言律詩裡,詩人說:「當時黮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正因為過去的一些記載和評論往往是這樣靠不住的,所以詩人不得不發表一些富有獨創性的精闢論斷。詩人對於社會人生的見解和獨特的個性,也就在這些論斷中流露出來。

桃源行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唐代詩人寫這一題材的很多。有的人故神其說,把桃花源當成仙境,如王維在《桃源行》中所說:「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有的人又不必要地對成仙的說法加以駁斥,如韓愈在同題中所說:「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這些作品,雖然各有用意和成就,但都和陶淵明原作在思想上是有較大的距離的。只有王安石的這一篇卻豐富了陶詩的內容,將原作「秋熟靡王稅」的理想更進一步發展為「雖有父子無君臣」,即指出了人民所嚮往的,乃是一個保有家庭純樸關係,卻無封建剝削的世界;而桃花源傳說之所以產生,也正是人民對於這一理想世界追求的反映。王安石在詩中寫出了人民的理想,並為歷史上老是出現使人民陷於苦難的朝代而流淚,這種感情,是只有和他自己所處的時代聯繫起來,才能了解得更深刻的。

杜甫畫像

吾觀少陵詩,為與元氣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壯顏毅色不可求。浩蕩八極中,生物豈不稠?醜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惜哉命之窮,顛倒不見收。青衫老更斥,餓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僕後,攘攘盜賊森戈矛。吟哦當此時,不廢朝廷憂。常願天子聖,大臣各伊周。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寒颼颼。傷屯悼屈只一身,嗟時之人我所羞。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

這是一篇詩體的杜甫評傳,也是一篇如實的讚歌。王安石在毫無保留的讚嘆中,塑造了偉大的杜甫的真實形象。杜甫的創作成就、政治抱負的不幸命運及其對後代的影響都在這篇讚歌中得到了完整的描寫。從唐代以來,許多人對杜甫的評價,常常只局限於他的藝術技巧的高不可攀,或者片面地強調他忠君的一方面。但王安石卻指出了杜甫和廣大人民血肉相連這一事實,從而抉發了他之所以獲得偉大成就的最主要的根源,因而這篇詩就成為為數眾多的杜甫讚歌中最傑出的作品。


▲王安石像

在論到這一類的詩篇時,我們不能不一談自來為人傳誦而又為人誤會的《明妃曲》。

明妃曲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裡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含情慾說獨無處,傳語琵琶心自知。黃金捍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在這兩篇詩中,王安石以非常優美的筆觸勾畫出了絕代佳人王昭君的形象,她的不幸的命運和去國懷鄉的深厚感情。此外,詩人也寫了給昭君送行的君王、遠道寄信的家人和途中偶然遇見的沙上行人。君王殺了畫工,自然無助於挽回已經註定了的王昭君的命運,但詩人在這裡卻巧妙地翻了一下案,說王昭君生得太好了,原是畫也畫不出的,所以毛延壽死得不免冤枉。這樣,就不僅寫了漢元帝的糊塗,並對昭君的美麗作了極其出色的刻畫。家人希望王昭君回來,是不成問題的,但既然絕無可能,就只好借陳皇后失寵的事情來對她進行寬解:遠嫁胡中,固然是失意,但在漢朝又怎見得不失意呢?那麼,還是勉強地過下去吧。這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說法。至於那位聽到琵琶聲而回頭的沙上行人,雖然詩中並沒有說明他是什麼人,但在句法上,沙上行人是和漢宮侍女相對的,而且他又公然以胡恩深而漢恩淺的道理勸說昭君,顯見得是個胡人。那種話聽來雖然很刺耳,但既然出於胡人之口,就沒有什麼可怪的了。當然,這樣一些人的出現,只是為更突出地刻畫王昭君的命運和感情。所以儘管家人「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的話是那樣地近情,沙上行人「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的話是那樣地富於挑撥性和誘惑力,然而昭君仍然彈著飽含幽怨的琵琶,在著盡漢宮衣之後,悽然地死去。即使後來連青冢都蕪沒了,但幽怨的琵琶卻還流傳了下來,不斷地打動著人們的心弦。總之,詩篇用意在痛惜這一古代著名女性的遭遇,珍重和同情她懷念祖國的心情,完全是無可懷疑的。(本段參用朱自清先生的說法。)

然而像這樣兩篇好得出奇的詩卻長期地被人誤會著,甚至於被人用來作為對詩人進行人身攻擊的資本。他們將「人生失意無南北」和「漢恩自淺胡自深」等句魯莽地或者故意地算作詩人自己的意見,從而作出錯誤的論斷來。如範衝就曾對宋高宗趙構說:「詩人多作『明妃曲』,以失身胡虜為無窮之恨,讀之者至於悲愴感傷。安石為《明妃曲》則曰:『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然則劉豫不是罪過,漢恩淺而虜恩深也。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為盜賊者,皆合於安石之意,此所謂壞天下人心術。孟子曰:『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以胡虜有恩,而遂忘君父,非禽獸而何?」這種深文羅織,誠然是無賴手段,但給王安石詩作注的李壁,在引了這段材料之後,也不加辨駁,反認為這是「詩人務一時新奇,求出前人所未道,而不知其言之失」,那就可見這種誤會真是一個普遍的存在,因而對這兩篇詩就更有加以分析的必要了。

不只是在上述的這樣一些篇幅較大的作品中,即使在一些絕句裡,王安石也能以「尺幅千裡」的手法,寫出他對某些史實和人物的看法。這些詩,因為形式短小,所以語言也更加簡煉,更能集中地反映出作家拗兀的精神和不平凡的抱負。

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

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範增

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紛紛此一時。

有道弔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

賈生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祿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這些詩在內容上的主要特點是對人所熟知的人和事表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意見,從而表示了自己的政治感情。晚唐某些詩人,特別是李商隱,曾經為這種詠史絕句在內容和形式上開闢了道路,而王安石則進一步地發展了它。

描寫景物之作也是王安石所擅長的。這類作品中有許多傑出的長詩,如《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遊土山示蔡天啟秘校》等,都是雄篇險韻,可以看出作家在這一方面的才力。但這些在作風上追蹤韓愈的詩篇,卻還不如詩人所寫的一些小詩更其動人。特別是在退休十年期間寫的那些富於創造性的律、絕,真不愧為古典詩歌中的精金美玉。

歲晚

月映林塘靜,風含笑語涼。

俯窺憐綠淨,小立佇幽香。

攜幼尋新菂,扶衰坐野航。

延緣久未已,歲晚惜流光。

雪幹

雪幹雲淨見遙岑,南陌芳菲復可尋。

換得千顰為一笑,春風吹柳萬黃金。

金陵即事

水際柴門一半開,小橋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並是梅。

初夏即事

石樑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詩人對於生活的熱愛,對於大自然幽美景物的深刻感受,以及晚年在藝術技巧上的精進,在這些詩篇中,都是很明顯的。但我們知道:政治家王安石並不是一個甘心投閒置散的人,他生命中最後十年的退休生活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形成的。因此,他一方面是「遺情世外」,寫出了一些工巧絕倫的景物詩,但另一方面,他的悲壯的、不甘寂寞的內心,也還時時在躍動,因此就創作了一些寓悲壯於閒淡之中的作品。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佔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楚天

楚天如夢水悠悠,花底殘紅漫不收。

獨繞去年揮淚處。還將牢落對滄洲。

示永慶院秀老

禪房借枕得重欹,陳跡翛然尚有詩。

嗟我與公皆老矣,拂天松柏見栽時。

《北陂杏花》的後兩句,事實上就是王安石自己的生活信條,《楚天》等兩篇則對於世事的變遷和自己內心的孤寂,作了非常豐富的暗示。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王安石「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風貌。


▲程千帆手批王荊公詩集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王安石在詩歌方面的成就是很大的。他廣博地、辛勤地學習了杜甫、韓愈以及其他前輩詩人嚴肅的創作態度和優秀的藝術技巧,在很寬闊的範圍內真實而具體地反映了自己的時代和自己的感情。雖然在某些作品,特別是早年的作品中,存在著議論過多的缺點,但通過議論來揭示自己的反對庸俗傳統的精神,並在抒情詩中將精警議論和生動的形象巧妙地融合成為有機體,終竟是王安石的獨特的成就。

在過去,王安石曾經長期地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有的人對他的政治事業和文學事業都加以攻擊,有的人則更加巧妙地以肯定他的文學創作為手段,來否定他的政治活動,將兩者別有用心地割裂開來。這些對於這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的錯誤評價,今天已經澄清了。但對於他的創作,我們還是研究得不夠的。我希望這篇小文能夠成為一塊引玉之磚。

>原載《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144期(1957年2月17日)

相關焦點

  • 吳志達憶程千帆:「程先生上課,三分鐘就可以把學生帶進藝術的境界」
    我的課程論文選題是《王安石詩初探》,郝延霖的選題是《論蘇軾詩》,他贊同我們的選題,隨即從他的藏書中抽出李壁《王荊文公詩集箋注》和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借給我;將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和《蘇詩總案》借給郝延霖,這些都是線裝善本書。他還用大牛皮紙資料袋裝了一大袋芝麻花生糖給我們。臨別時饒有風趣地說:「各有所攜,滿載而歸。」爽朗的笑聲,仿佛猶在耳際。
  • 徐有富:程千帆先生為我改作業
    程千帆先生 北京大學陳平原說:「王瑤先生在世時,曾多次提及『程千帆很會帶學生』,要我們關注南大這一迅速崛起的學術群體錢鍾書的《宋詩選註》選了王安石的七絕《泊船瓜州》,並就「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提出了一連串疑問,但是未作回答。於是,我便寫了篇札記《對「綠」字的探索》,試圖回答他的問題。我覺得這句詩中的「綠」字用得特別好,除了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講了那個有名的王安石改詩的故事外 ,還好在「綠」字採用了詞性活用的修辭手法用作動詞,既起了動詞的作用,又收到了形容詞的效果。
  • 千帆渺杳水雲期 | 胡曉明
    然而,卻沒有見過程千帆先生,只是通過信,以及邀請程先生為我的博士論文寫評閱書;尤其是,我在安徽師範大學讀書三年,蕪湖離南京很近,卻一直沒去拜謁程先生,這是什麼原因呢?    程千帆先生是我十分崇敬的前輩學者。他的書我是反覆拜讀的,我在蕪湖讀書的時候,其實很想去拜訪一下程先生,就給我在成都的賴老師寫信,請他推薦一下。
  • 菜鳥菜菜飛——永遠的程千帆(超長慎入)
    多年後,菜九偶爾電話問好時,程大姐仍然記得菜九是個寫歪詩的。菜九對自己的評價從來就沒低過,但文壇泰鬥程千帆先生如此評價,還是大大出乎意料。菜九有什麼道行,居然博此好評,實在是不明所以。程老隨即解釋道:詩是用來讀的,文字再好,讀不出來,就不是好詩。你的詩是能讀出聲的。這種高論,不學如菜九,實聞所未聞也。那麼,菜九的一直以來的亂寫,就屬於蒙對了路數。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一般認為,論政治成就,王安石在蘇軾之上,論文學成就,蘇軾在王安石之上,但是,這種結論也只是就總體而言。 雖然王安石的官職更大,但並不代表他的所有政見都優於蘇軾。同樣的,雖然蘇軾的才華更勝,但也不代表他的每一類文學造詣都高於王安石。比如寫哲理詩的水平,二者就不相上下。
  • 王安石詩中的「故鄉」情
    在詩歌《江上》裡,王安石這樣寫道:「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不難看出,「故鄉」已經隱去了,化為一個依稀可見的影子,而這個影子,既是詩人一生追尋的,又是他終身擺脫不了的。
  • 王安石經典詩詞:實用的詩,參禪的詞
    王安石以變法聞名天下,留名青史,與此同時他還是偉大的文學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留有作品《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王安石在詩、文、詞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作為關注時事的偉大政治家,他的文學作品與其他文人相比,更為強調實用,強於言論,在形象和韻味方面略有所欠缺,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在文學方面獨樹一幟,留下了許多立意新穎、境界雄渾的作品。
  • 陳寅恪與劉銘恕交往考略
    受到種種機緣的限制,有些學者未能成為陳寅恪的親傳弟子,但是他們以陳先生為楷模,將其視為導師,專心治學並成為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術名家,如唐長孺、程千帆、黃永年、繆鉞等。劉銘恕也是其中的一位。劉銘恕(1911—2000),歷史學家,字叔遂,河南淮濱人。先後就讀於中國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後留學日本,回國後曾任教於金陵大學、鄭州大學。
  • 王安石的這首哲理詩,選入高考語文試卷,人人都值得一讀
    要說唐代著名詩人,一定要算李白杜甫了,而提到宋代詩人,那最著名的便是蘇軾王安石了。其中,王安石的詩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不少,自我感覺,王安石是一個比較有思想且比較理智的詩人,除了我們熟悉的王安石變法之外,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能體現他思想、且富有哲理性的詩句,廣為流傳。
  • 王安石的這首詩被嚴重低估了,開篇驚豔,結尾耐人尋味
    王安石是和蘇軾等等人並稱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短小精悍,有著「瘦硬通神」的獨特風格。他在詩歌上更是獨創了「王荊公體」,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曾盛讚他的詩作,「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黃、陳之上,而與唐人尚隔一關」。
  • 王安石的詩《春日》賞析
    整首詩的意思是:日子慢慢到了暮春,植物競相開放,一派繁華。鳴叫的鶯鳥好像在求喚舊友,棲在梁上的燕子也不嫌棄人家的貧賤。我家裡有的是濁酒,門外沒有長者拜訪的車轍。喝醉了就仰頭睡覺,在夢境裡去遨遊遠在天涯的人生之夢。王安石的這首詩流露出頹廢、抑鬱的情緒。
  • 張伯偉: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學教育 |《程千帆古詩講錄》編後記(上)
    今年是程千帆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程先生,一系列好書正在緊鑼密鼓地編輯出版之中。張伯偉教授整理的《程千帆古詩講錄》(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其中之一。該書據四十年前的聽課筆記整理而成,十分寶貴。張伯偉教授為此撰寫了長達三萬五千餘字的編後記(發表於《中國文化》)。因原文較長,我們分三次推送,下文即是其中之一。
  • 王安石《元日》詩賞析
    □徐應佩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就是農曆的正月初一,正是過年喜慶的好日子。以上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寫的元日詩。
  • 錢鍾書:王安石
    在這個著名的選本裡,王安石有詩10首,排在陸遊(27首)、蘇軾(18首)、範成大(12首)之後,與陳與義、楊萬裡並列第四,庶幾可管窺錢先生對王安石詩歌的態度:一方面稱讚其比歐陽修「淵博,更講究修辭的技巧」,即使政治上的論敵也「不得不推重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另一方面則認為,王安石的鋪張用典和揚厲學問卻導致了後來宋詩的形式主義。
  • 王安石夜裡出門散步,看到夜色中的美景,即興寫下一首唯美的詩!
    這件事情對於王安石打擊很大,以至於他晚年一直是耿耿於懷。王安石是一位比較含蓄的人,儘管做事情雷厲風行,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沉默寡言,所以晚年他時常是一個人出門遊玩,每到一個地方,還要題寫一詩;這個時期在文學上迎來了爆發期,接連寫下了無數經典的名篇佳作,以這首《鐘山晚步》來說,那就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雖然這首詩不如那首《梅花》有名,但也是寫得生動有趣,寥寥數語之間便是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美。
  • 王安石與蘇軾一輩子為敵?看完這首詩才知道他們的真實關係
    文/大橙子蘇軾的父親蘇洵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名叫《辨奸論》,文中以預言家的姿態,一口斷定王安石其人「陰賊險狠」,集王衍、盧祀、豎刁、易牙、開方等壞人之大成,一旦由其當政,天下「將被其禍」。據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說,王安石聽到《辨奸論》後,「不樂子瞻兄弟,兩家之隙,遂不可解」,似乎蘇、王二人就此結仇,以而達到勢不兩立、水火不容的境地。但其實,蘇軾、王安石二人的淵源遠比一篇作者存在爭議的文章要深。兩人不僅在文學上分庭抗禮,還在政治上有許多恩怨糾葛。此外,兩人的關係還被許多文人出於各種目的進行誇張、再創作,使得兩人的真實關係更加撲朔迷離。
  • 在宋代詩壇詞壇上,王安石是怎樣的存在,他的詩詞有什麼特點
    當代著名文學家繆鉞在《論宋詩》中說到:「就內容論,宋詩較唐詩更為廣闊。就技巧論,宋詩較唐詩更為精細。然此中各有利弊,故宋詩非能勝於唐詩,僅異於唐詩而已。」繆鉞對唐詩和宋詩的總體評價還是相當中肯的。但是王安石的詩詞創作如何呢?其實王安石在詩詞的創作上也是自成一家的。也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詞。王安石的詩北宋蔡絛編著的《西清詩話》中記載了一件事情,說有一次蘇軾見到王安石的一首《題西太一宮壁》的六言詩,王安石如此寫道:「楊柳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大文豪蘇軾讀完王安石的這首詩後,注目良久,感嘆道:「此老,野狐精也。」
  • 王安石最有格調的8首古詩詞,清靜幽雅,意境蒼茫!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宋·王安石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首詩是王安石描寫山水的名句。《商鞅詩》宋·王安石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語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 "唯我獨知古人心":王安石的讀史斷想
    據記載王安石對陳壽所修的《三國志》很不滿意,以為裴松之的注「該洽,實出陳壽上」,「蓋好事多在注中」。故「舊有意重修」。(王銍《默記》卷中)王安石讀史品評人物往往以「唯我獨知古人心」的孤獨感品評其獨特價值,譬如孟子遊學諸侯列國,時人目為迂闊,但王安石《孟子》一詩寫到:「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 陳寅恪與劉銘恕交往考略-中國社會科學網
    受到種種機緣的限制,有些學者未能成為陳寅恪的親傳弟子,但是他們以陳先生為楷模,將其視為導師,專心治學並成為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術名家,如唐長孺、程千帆、黃永年、繆鉞等。劉銘恕也是其中的一位。劉銘恕(1911—2000),歷史學家,字叔遂,河南淮濱人。先後就讀於中國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後留學日本,回國後曾任教於金陵大學、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