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人生本苦」是悲觀與消極嗎?也許你誤解了佛陀的本意

2020-12-11 每日一首佛歌

人生是什麼?人生是苦。很多人聽到這樣的觀點也許並不認同,我也一樣。剛開始聽到時,不僅不認同,甚至反感,覺得太消極太悲觀了。回想小時候,我爸對我進行的其實就是「苦的教育」。我爸經常在我開心、得意的時候,冒出這句話,「人生是很苦的,你以為做人是很容易的嗎?」猶如一瓢冷水當頭潑下來,整個人就如落湯雞似的蔫了。

我爸年輕的時候身體就不太好,只要生病了,就不吃飯,然後躺在床上唉聲嘆氣。媽媽總讓我去叫他吃飯,我心裡極不情願,因為不願面對,好似這個病也帶走了我的快樂,讓我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雖然當時還不知道這就是「苦」的逼迫。再大一點,又很怕死。如果周圍有老人去世的話,就很害怕,很多天都不敢出門。

一想到人死了不知道會去哪裡,死後孤零零地躺在冰冷的墓地裡,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都不再知道,就體會到一種絕望。現在,怕老,不喜歡老。老了行動遲緩,總是生病,說話囉嗦、思想落伍、跟不上時代,而且總麻煩別人照顧,這都是怕老、不喜歡老的原因。還有,「老」總讓人隱隱看到死亡的影子,有一種窮途末路之感,好像人老了,人生已經無所謂希望與追求了,只剩下深深的無奈與落寞。

工作時,感受更多的是生存的苦。社會就是一個江湖,個人渺小如一片風中的樹葉。社會的風從四面八方吹來,令人暈頭轉向,無所適從。要努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不斷充電,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要不斷努力,才能有升遷和加薪的機會。同事之間的排擠、競爭,領導的挑剔、苛刻,讓人沒有喘息的機會。

現在流行一個詞叫「社畜」,就是指拼了命的工作,卻依然過著非人的生活的上班一族。房貸、車貸、借唄、花唄,享受、攀比讓年輕人都開始提前消費。現在,還有年輕人不是靠著爸爸媽媽活著的嗎?這些也許都還不算什麼,當突然面對親人的離世,生活才真正露出它猙獰的面目。

死亡橫掃一切、奪走一切,你所努力的、你所在意的、你所不舍的一切,在死亡面前,「咔嚓」 一聲,歸零了!晴天霹靂、當頭一棒、都不足以形容死亡帶來的震撼。「人生是苦」是世尊對我們刻骨的關懷告誡。悉達多太子因睹老病死苦而出家修道,正為我們指示離苦的大道。苦是三界的本質。

《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曇鸞大師說:「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蚇蠖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眾生,締此三界,顛倒不淨。……是汙染相,是破壞相。」「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既然是有漏,自然是苦,因為不順法性故。講苦是消極嗎?不是消極,而是積極。知苦方能離苦。

不知苦,與苦為伴,就如與敵為友,與賊為伴,結果自然是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苦樂的問題,是人生的根本問題,也是人類最根本的問題,甚至比生死的問題還要根本。我們之所以關切生死的問題,是因為它存在著苦樂的問題;之所以解決生死的問題,也是要解決苦樂的問題。如果生死跟苦樂不相關,誰還關心生死?生就生,死就死。

相關焦點

  • 佛學「方便」智慧|佛陀為何以「神通力」折服崇火外道三迦葉?
    這樣的誤解,往往會令很多有志學佛的同修,心生恐懼,而退卻行菩薩道之心。然而,發菩提心度眾生之願,在宗教信仰上是否等同實踐「苦行」?佛陀教導眾生成就正覺,必須具備大福德與大智慧,此二者都須歷經無量時間的修習,然而,大智慧才是克服成佛過程中的種種困難,亦是使到菩薩堅持不退心的基石。何以方便智慧能夠幫助菩薩持續自覺覺他?
  • 佛學第二講——佛陀領悟的宇宙人生真理「緣起性空」是什麼?
    這個偈子完全與佛陀說的「緣起性空」理論一致,一切都是「空」的。「空」的解釋與道家的「無」不是一個意思,「性空」的意思是「不存在,不是真的不存在,而是沒有自性,不能自己做主;」「緣起」的意思是說:「這些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通過某些機緣巧合暫時聚合在了一起,他們也註定會快速消散」,所以「空」是一個聚合名詞,「緣起性空」也是佛陀領悟出的宇宙人生真理之一,我們世俗人講的「緣分」,就是從這個高大上的佛學概念裡面來的。
  • 佛教對人生對社會的態度是怎樣的?
    社會上有些人,對佛學未經深入研究,只是道聽途說,以一知半解的片面推測,就肯定的說佛教是悲觀、消極、厭世主義者,其自身自然由誤解而自誤,有時也會影響到別人。有必要解釋一下的,所以借這4點,略談佛教對社會的態度。
  • 當進化心理學遇上佛學:原來世間的種種道理,佛陀早已言明
    他在學習和練習冥想的過程中,依靠自己深厚的心理學知識和科學思維去理解佛學,並且整理和總結成書,對佛陀的思想進行了心理學角度的剖析和論證。從書中可以總結出一條作者想要傳遞的信息:原來世間的種種道理,佛陀早已言明。佛陀曾說,人生充滿無盡的苦。我們大都聽過人生八苦的說法: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盛。
  • 成功是失敗之母:再見,消極和悲觀
    寫在前面消極情緒和悲觀情緒可能是現代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即使有時,魔鬼的爪子也無法繞過,他也是許多抑鬱症患者的源頭,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為什麼我在乎消極和悲觀在很大程度上,就我的個人生活經驗而言,我的前女友離開我是因為我一再的消極和悲觀。這也是事實,現在我想,如果我多關心,多關心,努力工作,也許會有積極的改變。
  • 為什麼從佛學談起——《婚姻情感通識課072》
    無論你怎麼說,都有缺陷,畢竟婚姻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但佛學不一樣,佛學給了人生一套完整的解釋理論並且給出了難能可貴的實踐修行方法。我想佛陀也不會怪罪我,因為佛教與其它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允許思辨,允許你提問,允許你反駁。佛學從不要求你「盲目相信」。
  • 如何趕走那個消極悲觀的小人兒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兩個小人兒,一個積極樂觀滋養著你,一個消極悲觀,消耗著你。希望通過今天的分享,能夠幫你找到那個作祟的小人兒,那個讓你壓抑,焦慮不安,困惑你的小人兒。那個消極悲觀的小人兒從何而來?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回想一下你的童年至此所受過的精神創傷。比如,你一個難聽的外號。你的一次失敗經歷。你缺乏父母的愛。
  • 改變消極悲觀的態度,每天笑一笑,生活會越來越美
    消極的人總是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去比,久而久之,慢慢變得自卑起來,覺得自己的人生是殘缺的,沒有幸福感,就像初一的月亮。或者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積極的人是樂觀向上的,他們的精神是富足的,幸福的,走到哪裡都能感染其他人,就像太陽般暖暖地照在人的身上。
  • 學佛後,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煩躁易怒正常嗎?如何治?|讀佛典
    初涉佛教的人往往會「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甚至煩躁易怒」,並想當然地認為,佛學本質就是如此,理應產生這樣的觀念。其實,這是對佛學的誤解,是「半瓶子醋」佛學,是一知半解,這樣的誤解既不利於修佛,也不利於解脫煩惱,所以,是「佛病」,不是悟道。
  •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今天我們進入「王庶文講壇」「佛學·拾陸」的學習,我們將繼續圍繞「善不受報」的觀點展開討論。如果您還記得之前提到過的,殺害親生父母將墮入無間地獄,那麼恭喜你回答正確。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佛學中判定殺生罪業的一個核心指標是「動機」,也就是心存了什麼樣的念頭進行的殺生。顯然這個富二代不但動機是壞的,行為也是可恥的,毫無辯護的餘地。
  • 《佛陀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佛陀傳記——3、當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修悟人生」,再點擊「關注」,我們可以每天與您分享宇宙智慧。
  • 《為什麼佛學是真的》用現代科學解釋佛學
    關於本書這本書要做的,就是用現代科學的知識,嘗試解釋一些佛學的概念和觀點。這些概念和觀點都是去除了超自然現象的東西。這本書裡沒有六道輪迴,沒有因果報應,更沒有「神通」,基本上是把佛陀當成一個覺悟了的哲學家。
  • 警惕消極悲觀心理,3招培養孩子樂觀思維
    在大人眼裡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在孩子眼裡卻是天大的事,因為孩子已經形成了消極悲觀心理。那麼,何謂消極悲觀心理呢?心理學上認為,悲觀是一種由於自我感覺失調而產生的不安情緒,表現為心理上的自我指責、安全感缺失和對預期的負情思維方式(就是對未來總是往壞處想)。
  • 佛陀說:世界上的人,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給你痛苦
    佛陀說:世界上的人,沒有人可以給你痛苦,只有你自己可以給你痛苦。所有快樂以及痛苦,都來自於自己的心所造的。佛說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如果你的心裡一直放不下別人偶爾對你的一次小傷害,作繭自縛,最終受折磨的還是你自己。相反,只要有一個寬容大度的心胸,笑著面對,不去埋怨。
  • 小白及禪修者對於正念(Mindfulness)的12個常見誤解
    誤解五 正念只是八正道的一支,無法單獨存在這個誤解毫無疑問,常常來自於有禪修或佛學基礎的朋友們;中文詞「正念」以及英文詞Mindfulness誤解九 正念是解藥和治療手段在現代文化中,人們需要快速的解決方案,因此,許多人把正念當作「救命稻草」和解藥,或是治療手段。很可惜,只能說,正念能起到療愈作用,而非治療。療愈過程的緩慢的;正念練習在起步階段會特別讓你感覺良好,並進一步增強你堅持練習的動力。
  • 佛陀有說世界是虛幻的嗎
    有的人也會認為佛陀是在說,我們周圍存在的世界是虛幻的,人世間存在的一切是虛幻的。佛陀所說虛幻的本意,是指我們周圍的世界是虛幻的嗎?是指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嗎?是指人世間存在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嗎?對於佛陀在說,世界是虛幻的,人世間是虛幻的,很多人也許都會搬出金剛經最後的偈語來佐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悲觀是本能,樂觀是選擇
    「有的人喜歡笑,不是事事順心,而是熱愛生活,如果有一天,你難過了,不要強顏歡笑,不要一個人扛著,找一個喜歡的方式,釋放自己的壓力。」人生在世,就是一個不斷跌跌撞撞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有的人適應能力強,能夠接受現實,有的人則陷入消極悲觀的情緒中不可自拔。那有哪些類型的人容易消極悲觀呢?第一類 心思敏感細膩的人。
  • 思考 厭世 悲觀 人生意義
    進而發現人生毫無意義,人活著也毫無意義,於是便有了厭世的情緒,便否定一切,否定人生。這是普遍存在的,經常能聽到的。一、否定生活生活裡有人對生活和人生持否定態度,有哲思者,也對人生進行否定,並能得到廣泛認可。比如尼採,他對人生持悲觀的論調,擁躉很多。
  • 南哲思享|洪修平:佛學,帶給我坦然面對順逆的人生觀
    洪修平教授以自己研究方向為背景,針對此次論壇主題向我們闡述了他對佛教中國化的見解,並且首次面向大眾講述了自己走上佛學研究之路的因緣。最後,洪修平教授還分享了學習佛學對自己人生的增益。QA&洪老師您好,能否根據您在禪宗方面的研究,談一談您對佛教中國化的理解?
  • 樂觀和悲觀,你喜歡哪種態度,就會決定哪種人生
    比較悲觀的人經常會說,經歷的越多,坎坷和挫折也會更多,而樂觀的人會表示,經歷的越多,說明積累的財富越多,是一種好事。生活中沒有特別順利的事情,總會遇到一些小挫折和磨難,有時遇到一些很難解決的問題時,心裡就會想,如此倒黴的事情為什麼會被自己遇到呢?為什麼會碰見這種無法交流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