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進步,是在被動攻擊,壓抑情緒是源頭,家長要懂這2點

2021-01-10 俊麗育兒日記

寶媽群有一個孩子剛上小學的媽媽,最近在群裡吐槽,自己的孩子脾氣最近大了,脾氣見長。以前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什麼話都聽,但是最近孩子會反駁自己的媽媽了,自己一嘮叨,孩子就生氣。這位寶媽跟我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最近孩子上網課,媽媽一直在她身邊耳提面命:「豆豆,乖孩子,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做一個好學生。」

豆豆本來正在看動畫片,聽媽媽嘮叨聽得不耐煩了:「我為什麼要聽你的。」

媽媽說:「我是你媽媽啊,我還能害你嗎?按我說的做。」

豆豆說:「可是我能不能成為一個好學生不是你說說就可以的。」

媽媽沒了耐性:「聽媽媽的,我給你買了新的練習冊,老師不給你們布置作業,那媽媽給你布置。」

豆豆一聽到媽媽又給自己買了輔導書,臉上氣鼓鼓的,但是又不敢對媽媽發火,只是小聲地說,「我不想做一個好學生。」

這位寶媽在群裡問我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有問題,以後孩子不喜歡讀書那可怎麼辦啊?我們注意到,媽媽在和孩子交流學習的時候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緒,孩子也不敢和自己的媽媽發火,只是小聲抗議。而且,孩子抗議的時候,同時也攻擊了自己,很多人沒注意,這其實是一種被動攻擊。

被動攻擊

被動攻擊的時候,孩子會攻擊自己

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sive)是用消極的、惡劣的、隱蔽的方式發洩憤怒情緒,以此來「攻擊」令他不滿意的人或事。人們在進行被動攻擊行為時,內心充滿怨恨與憤怒,但卻公開地展現出和藹可親的樣子,暗地裡則不作為、不合作。

豆豆的年紀還小,還不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所以還會小聲地嘟囔,但是等孩子長大一點,家長可能就會發現,自己越是逼孩子學習,孩子的成績就會越差。而且,孩子學習的時候也不是不認真,但是就是學不好,請家教買輔導書都沒用。

這是因為孩子在進行被動攻擊。

被動攻擊的孩子寧願犧牲自己的成長,犧牲自己的成績,來反抗父母。父母要是只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智商不高的孩子,那就錯了,本質上,孩子是在反抗自己的父母。不喜歡自己的父母逼迫自己讀書的孩子會在學習上進行這種被動攻擊的原因還有一點,他們不敢和自己的父母正面反抗,所以把自己的成績失敗拿來攻擊自己的家長,當自己的成績不好的時候家長就會很傷心,很生氣,這時候,被動攻擊的目的就達到了。

被動攻擊的源頭是壓抑的情緒

弗洛伊德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在孩子的情緒被壓抑的時候,他們只能進行被動攻擊。

有這種情況的孩子通常有不在意自己負面情緒的家長

當家長不關注孩子情緒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情緒不重要,正面情緒不跟人分享,負面情緒也不用需要解決。久而久之,負面的情緒為了宣洩出來,孩子只能攻擊自己。

很多時候,孩子的負面情緒是要由家長來處理的,因為年紀還小的孩子沒有解決自己負面情緒的能力,家長不處理,孩子就只能自己解決。

甚至有時候,家長還會要求孩子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

「哭什麼哭,不許哭!」就是一個常見的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壓抑自己情緒的場景。孩子的情感是特別豐富的,開心就笑,不開心就臭臉,難過就痛哭,要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是一種反自然,反常理的行為。孩子自然也會有反常理的行為——攻擊自己。

因為要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就代表不允許孩子有外露的負面情緒,孩子為了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就不能攻擊出自己之外的人,也不能損壞家裡的東西,那麼唯一一個可以攻擊的對象就是自己,孩子只能通過攻擊自己來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停止被動攻擊需要家長的努力

美國總統華盛頓說:「讓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這是以往有涵養的大人明智的做法。這種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來,和大人贈給孩子們的那些最精緻的禮物一樣珍貴。」

1.關注孩子的反應

被動攻擊的孩子有一個特點,乖乖配合家長的要求,但是在成績出來的時候常常會給家長一個暴擊,很多家長會發現,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平常寫作業的時候媒體都會,但是一上考場次次失誤,如果有這種情況,那麼家長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有這種被動攻擊的心理活動。

除此之外,小孩子有時候會說,我不想做爸爸媽媽的好孩子,不想長大,等等負面的,不想成長的話。那麼就要和孩子聊一下天,分辨孩子是不是因為自己平時太過嚴厲,所以孩子就開始拒絕成長。拒絕成長也是孩子被動攻擊的一個特點。

2.反思一下家庭教育是否太過專制

首先,我們要肯定的是,家長在教育的時候要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讓孩子警惕自己的行為是否是不符合社會道義的。但是,家長作為孩子的後盾,應該給孩子最多的是愛,而不是規矩。

太多的規矩讓孩子壓抑天性會讓在成長的時候不知道該再怎麼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就會攻擊自己。孩子會覺得,長大的代價就是不開心,那麼孩子就會選擇不長大,不成長。對孩子的成長完全是負面作用。

結語:

成長是孩子的必經之路,在成長的時候孩子肯定能從自己的進步中獲得快樂,但是,家長的過分壓抑和專制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先感受到痛苦,而不是快樂。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會覺得,長大不快樂,那麼自己就會拒絕長大。同時,情感的壓抑也會讓孩子同時用攻擊自己的方法來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多給孩子愛,而不是規定,和要求他們壓抑自己的感情。

相關焦點

  • 「被動攻擊」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它源於失衡的親子關係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孩子會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他們會更加喜歡表現自己,喜歡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我們作為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在這方面的表達,不管孩子表達的是消極情緒還是積極情緒,都要時刻關注著孩子。這就是"被動攻擊"被動攻擊的緣由是親子關係失衡其實,被動攻擊是孩子叛逆期的必要產物,當孩子產生了自己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剛好和家長的要求背道而馳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心理。
  • 心理健康:如果你有「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試試這幾種改善方法
    日誌能夠幫助你確定觸發行為的關鍵點在哪裡,讓你直面自己的情感,並且幫助你尋找改變的方法。2.了解被動攻擊型衝突分為哪幾個階段。個人的某些衝突方式可能發展為被動攻擊的人格傾向。一般人被請求幫助時會感到很榮幸,而這個學生恰恰相反會表現得暴躁易怒,因為這件事情勾起了他的預先學習反應。被動攻擊的第一階段是由被動攻擊行為發展出來的。當個人的被動攻擊行為逐漸向社會化發展,他會認為直接表達憤怒是不合時宜的,應該加以避免。於是個人會通過壓抑和掩飾的方法處理自己的憤怒情緒。
  • 孩子壓力大,焦慮,壓抑,情緒低落,家長怎麼破?
    孩子壓力大,焦慮,壓抑,情緒低落,家長怎麼破? 如果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他就會感到焦慮、壓抑、情緒低落等心理狀態,嚴重的會讓他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導致身體出現問題。因此,家長對於孩子的學習,不要給他過高的期望,也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平時注意幫他緩解學習的壓力,讓他能夠認真專心去學習,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
  • 不想讓孩子當「軟柿子」,家長要教給孩子這4招
    但是,在生活中有些事情也是講原則和底線的,太過「老實」,就容易被欺負,而且孩子被欺負慣了,往往步入社會和職場後也是如此,很難成功。家長如果不想讓孩子被欺負,被人當作軟柿子捏,教孩子學會這4招,一生受益。
  • 被動攻擊型的人,有三種「武器」
    如果簡單解釋「被動攻擊」的話,那就是一個人用消極的、惡劣的、隱蔽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以此來攻擊令他不滿意的人和事情。被動攻擊,在精神分析裡是一種心理防禦方式,同時一定伴隨著壓抑、不滿等情緒。中國有句古話叫「蔫人出豹子」。那些看似沒有殺傷力的人,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攻擊力。所以有時候,你在和「好人」「老實人」相處的時候,儘管他們做事非常完美,卻會讓你覺得很不舒服。這可能是你已經在被「被動攻擊」了。
  •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家長別做孩子的情緒抹殺者,要做管理者
    最近在看一本由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寫的書,書的名字叫做:《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是在"情緒訓練"方面的著名專家,他在書中寫到:家長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以及"情緒管理訓練型"。其中,"情緒抹殺型"的父母又可以分為:縮小轉換型家長、壓抑型家長、放任型家長。
  • 我也不想吼孩子,卻難以控制!做好這3點,成為情緒穩定的父母
    這時候我已經感到有些吃驚了,一般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媽媽基本上都會主動替孩子點好餐,很少會讓孩子自己來選,畢竟孩子連字都不太認識。,孩子往往會本能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一是因為不敢忤逆父母,不敢說話,擔心自己的每一句話都會火上澆油,二是或許覺得父母此刻根本無法溝通。
  • 四大類型家長,你是哪一種?放任型太包容,壓抑型輕視孩子的情緒
    對於縮小轉換型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沒那麼重要,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例如,孩子看到小狗嚇得臉色煞白時,這類家長會非常漠然和無動於衷,輕描淡寫道:「多大的事兒?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當孩子疼愛無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傷心地大哭時,這類家長往往會漠視孩子的情緒,冷漠地說:「這點小事都哭,至於嗎?」
  • 什麼是消極攻擊?心理學解釋被動攻擊型人格的六個特徵
    而消極攻擊行為並不是在被動行為和攻擊行為之間相互交替,消極攻擊將被動行為和攻擊行為合併,是一個讓他人感到困惑和憤怒的行為。消極攻擊存在於各個社會經濟層面,是一種故意的掩藏怒氣的表達方式。而被動攻擊指的是用多種行為來報復別人,而別人很難意識到你潛在的憤怒。從長遠來看,消極攻擊是具有破壞性的,因為與一個常常消極攻擊別人的人的關係會變得令人困惑和沮喪。
  • 什麼是消極攻擊?心理學解釋被動攻擊型人格的六個特徵
    伴隨著這些同義短語,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到被動攻擊是人的複雜心理的一種矛盾的修飾。而消極攻擊行為並不是在被動行為和攻擊行為之間相互交替,消極攻擊將被動行為和攻擊行為合併,是一個讓他人感到困惑和憤怒的行為。消極攻擊存在於各個社會經濟層面,是一種故意的掩藏怒氣的表達方式。
  • 你可能不是「拖延症」而是在「被動攻擊」
    別忙著找如何治療拖延症的課程,試著問一問你的內心最深處,是不是有一種情緒叫,憤怒。01以上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中有個詞彙很貼切,叫做「被動攻擊」。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sive)是用消極的、惡劣的、隱蔽的方式發洩憤怒的情緒,以此來「攻擊」令Ta不滿意的人或事。
  • 高考前如何安撫學生情緒?家長要做到這8點
    孩子在遇到壓力和挑戰的時候,如果能夠主動與您溝通,這說明作為家長,已經和孩子在情感上建立起了支持性的關係。孩子向您傾訴,您耐心地聽,體會孩子的情緒和感受,這樣,您就走進了孩子的心裡,就能懂她,她也能感受到在情感上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不再那麼孤單害怕,就有勇氣和力量去面對困難和挑戰。
  • 在情緒裡成長:怎樣走出情緒壓抑?
    當諮詢師詢問她有什麼感覺或情緒時,她經常一臉茫然地回答:「我沒什麼感覺啊。」或者:「我有感受,但這種感覺是什麼呢?我也不知道。。。」2為什麼會壓抑C君的情況,就屬於典型的情緒壓抑。情緒壓抑,說的是人被動地、不知不覺地壓抑自己的感覺和情緒。
  • 教育孩子,家長要強忍怒火?家長「會」發脾氣,孩子反而受益良多
    實際上,這並不是科學的,家長強壓怒火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並沒有幫助,反而會有傷害。前幾天去朋友家,正巧碰到朋友在教育孩子。孩子不想吃飯,就把碗故意打翻,把飯菜弄得一地都是。朋友在一旁一直忍著怒火去教育孩子,最後孩子也沒有認錯,朋友越來越崩潰。隨著社會觀念的變化,很多父母都選擇用更溫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一改以前的暴力手段。可是孩子並不「領情」。
  • 發洩情緒傷他人,壓抑情緒傷自己丨5個步驟教你走出情緒的泥潭
    在心理諮詢時,來訪者會問我這樣的問題:「我時常感覺很煩躁,焦慮,憤怒,是不是應該學會壓抑它?」。有很多人,錯誤的以為情緒管理就是要學會壓抑,好脾氣就是沒有情緒。其實,所有我們對情緒的按壓和對抗,都會使它變得更加劇烈。你焦慮時想控制自己不焦慮會更焦慮,煩躁時想控制自己不煩躁結果反而會更煩躁。
  • 探究:為什麼太聽話的孩子最容易被動攻擊?
    好的溝通是健康家庭的標誌,孩子可以直接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和不滿,倘若孩子心中有了不滿卻又被禁止表達,那麼他們就會發展出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來,最常見的表達方式就是被動攻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被動攻擊......
  • 孩子喜歡發脾氣,該如何培養「情緒管理」能力?父母要做好這三點
    由上面所提到的幾點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孩子亂發脾氣而導致情緒不穩定的話,那麼會有這些不良的影響,因此,該如何培養"情緒管理"能力?父母不妨做好這四點。父母要做好哪四點?而有的孩子則是因為一些奇怪的情況,這點在成年人看來可能很奇怪,因此,家長要仔細摸索孩子發脾氣的規律,這樣的話才能幫助孩子找到他發脾氣的點,進而了解怎麼去避免觸發孩子發脾氣。
  • 能讓孩子哭的家長,也許比能讓他笑的家長更「可貴」,別壓抑情緒
    能讓孩子哭的家長,也許比讓他笑的家長更加的可貴。作為一名家長,千萬別壓抑了孩子的情緒。,特別是男孩子,家長要求男孩子不能哭,要堅強。2.哭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孩子的哭泣並不是單純的因為不開心哭泣,也可能是因為過於開心或者是害怕或者是其他因素來大哭。作為一種情緒的宣發方式,哭泣對於孩子的情緒調節也是至關重要的。
  • 如何引導孩子調節情緒
    孩子的情緒非常的流動,這一刻非常開心、下一刻不爽就哭了、或者憤怒了,如果我們大人不幹預的話,這種情緒將繼續流動著,但是如果我們大人認為某種情緒是錯的、是不好的,要去人為地制止,那麼孩子就慢慢地也會壓抑一些情緒,慢慢得開始僵化、鎖結、變得不那麼自然了。
  • 心理學:與別人處不好關係,自己還痛苦,就是因為進行了情緒壓抑
    摘要:1、在人際關係中,總是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憤怒,就會造成對別人的被動攻擊,如拖延、遺忘、莫名其妙的犯錯等,這是對關係最大的破壞。那些與人處不好關係,自己還痛苦的人,就是因為進行了情緒壓抑,這會讓對方(潛意識)感到不真誠,信息不明朗,從而產生疏遠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