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輩要想取得隔代教育成功,必須突破自己的「行為」障礙

2020-12-22 問孝道

冬冬的爸爸奶奶在外地工作,所以冬冬自小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備受寵愛。到了入幼兒園的年齡,在冬冬爸媽的一再催促下,爺爺奶奶不情願地把冬送進了幼兒園。

但是,兩位老人同時向幼兒園提出一個要求,要來園裡陪孫子一段時間。從此他們天天抱著冬冬來幼兒園,一步不離孫子,做孫子的「保護神」,為孩子服務:孫子要上廁所,爺爺就幫著孩子脫褲子;孩子要喝水,奶奶就忙著衝奶粉,一勺一勺地餵給孫子喝;孫子中午吃飯,爺爺奶奶一個餵菜一個餵飯,饅頭都掰成一口一口的,米飯幾乎是數著米粒往嘴裡添;中午睡覺,爺爺奶奶也要給孫子脫下衣服、鞋子,蓋上被子,哄孫子睡著後,才輪著打個屯……老人忙前忙後不亦樂乎,根本不聽老師的勸告。

中國的家長是天地下最大公無私的家長,他們竭盡所能地給予孩子一切。由於是獨生子女的關係,所以在生活中,祖輩關注的焦點就是孩子,漸漸地,孩子習慣了以他為中心的生活方式,有玩具自己玩,有東西自己吃,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自私自利的心裡,導致孩子上學後不能與他人和平共處,常發生抓打、爭吵的現象。另外,祖輩總是怕累著孩子,怕他出危險,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包辦代替。對孩子的吃喝拉撒,祖輩總是照顧得無微不至,不需要孩子花一點口舌、費一點力氣,使他的手、腳、口、目等都失去了「用武之地」。

那麼,隔代撫養為什麼容易導致包辦、溺愛的現象呢?這裡面有非常複雜的心理原因。

首先,責任感的缺位心理。責任感的缺位是導致隔代溺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過」,所以做父母的就算想寵愛孩子,也懂得應有所收斂,否則會慣壞他,而且我們得為此負責。但是,如果我們做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那麼在寵愛孫輩時就少了這一層顧慮,「從這個角度講,祖父輩溺愛孫子孫女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一位母親為幫助兒子改掉馬虎的習慣,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業記下來,回家做完後再仔細檢查一遍。可孩子嫌煩,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經常瞞著媳婦去學校抄題目,再悄悄幫孫子改正錯題。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了期中考試時數學剛及格,結果母親發火、奶奶垂淚,家裡亂成一團。

其次,對死亡的恐懼心理。在隔代撫養中,做祖父輩的特別怕孫子輩的出安全問題,他們特別在意安全,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孩子畢竟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顧中出現安全問題,他們會覺得對不住兒女。二是做老人的,開始越來越多地面對死亡問題,很多老人無法面對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懼,於是將這種恐懼投射到孫輩身上,也特別擔心他們出問題。

雖然做父母的也會有這種擔心,但老人們的擔心經常會顯得缺乏理性,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死亡恐懼。實際上,如果做父母的經歷過太多的生死離別,他們也很容易特別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

7歲的小佳特別怕黑,一般的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早就一個人睡了,但她一個人的時候就會害怕,就會哭。小佳的媽媽想培養女兒的獨立習慣,堅持讓女兒一個人睡,但她婆婆經不住孫女的懇求,只要小佳一提出要求,她就去陪孫女睡。

小佳的媽媽寫信來說,她覺得自己無法調節這種事情,而她丈夫也不願意責備自己的媽媽,所以這種事情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顯然,小佳的媽媽和爸爸都在逃避自己的責任,他們覺得作為晚輩不能責備媽媽。至於至於小佳和奶奶,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其實不是奶奶在滿足孫女的需要,而是孫女在滿足奶奶的需要。小孩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敏銳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並自認為自己可以解決,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在自戀,他們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應該為大人的難過負責,並會犧牲自己以解決大人的心理需要。

那麼,小佳奶奶的心理需要是什麼呢?很可能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她對死亡的恐懼投射到孫女的頭上,而孫女以「怕黑」的形式表達出來。於是,老人就有了和孫女黏在一起的理由。所以說,孫女和奶奶一起睡,滿足的不是孫女的成長需要,而是奶奶要逃避死亡恐懼的需要。

最後,爭寵心理。在以前的家庭中,因為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競爭長輩的愛。但現在,這種情況顛倒了過來,最新一代的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6個人的愛都投入到一個孩子身上。並且,為了讓孩子更在乎自己的愛,這6個人不免會出現競爭的格局,大家都爭著向孩子表達愛,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壓過。父母要對孩子負責任,所以會控制自己的爭寵心理,但老人們就容易失去控制。

這種爭寵目的主要是讓孩子高興,而不是讓孩子成長。

6歲的嘉嘉和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當媽媽對她的錯誤行為進行教育時,外公外婆總免不了在旁邊插上一些話,譬如「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小時候我都沒這樣對過你」,「孫女乖,待會兒我給你買好吃的,氣死你媽媽」。不僅如此,爺爺奶奶打電話時,總是先問孫女:「爸爸有沒有難為你,有的話,跟我說,我會給乖孫女出氣。」

由於以上的心理原因,以至出現案例中的爺爺奶奶對孫子進行保姆式養護的行為。其實,在隔代教育中,祖輩一定要知道,溺愛、包辦代替對孩子不是愛而是害。因為愛得付出不等於愛的收穫,方法不當的話,有時候付出得越多,收穫得越少,孩子沒有鍛鍊的機會,永遠也長不大,沒有與他年齡相應的能力,永遠也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

所以,祖輩要想取得隔代教育成功,必須要突破自己的「行為」障礙。

相關焦點

  • 祖輩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家庭教育)?我有方法
    為了生活無暇顧及到給與子女更多的陪伴和教育,因而把這份本因自己承擔更多責任事情交給了自己的父母,這裡就產生了一種在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現象。農村地區的隔代教育,如何做好農村地區的祖輩對孫輩的教育?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話題。
  • 隔代教育的三大現狀 祖輩父輩都要關注的問題
    隔代教育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常態,而根據實際情況表示,隔代教育中也是有利有弊的。現在,隔代教育的現狀大致可以分為三點,無論是祖輩或是父輩,都應該及時關注。隨著時代、社會的變化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現在的新晉年輕爸媽們在寶寶誕生之後很快就要恢復到從前的工作狀態。
  • 家教雜談之十七:隔代教育關鍵詞
    正確定位:當好配角教育孩子的主體責任在父母,祖輩處於參與、配合、協助地位,不可越俎代庖,對此必須慎始守終,不能含糊動搖。有些祖輩以為自己退休後精力充沛,可以包攬孫輩的一切,導致子輩削弱和放棄教育責任;或者越俎代庖,有意無意地與他們爭奪教育權,損害教育權威和合力形成,都會事與願違。
  • 99%祖輩沒有學習過兒童教育的知識,隔代教育到底好不好?
    什麼是隔代教育?,這樣祖父母和孫輩就形成了隔代教育的形式。 中國是國際上少數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 據相關研究,95%以上父母是沒有學習過兒童教育的知識,99%的祖輩沒有學習過兒童教育的知識。隔代教育的類型01、完全隔代教育 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輩承擔。
  • 隔代教養家庭初中生的學習困難及其心理行為問題研究
    學習困難是指有適當學習機會的學生雖然智力正常,但由於環境、心理和素質等方面的問題,致使學習技能的獲得或發展出現障礙,表現為經常性的學業成績不良或因此而留級。俞國良認為,學習困難學生的基本心理過程和社會信息加工過程存在缺陷和障礙,因而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學習性的心理行為問題和社會性的心理行為問題。
  • 「智慧祖輩」分享隔代養育三個錦囊
    上海開大副校長王伯軍說,積極開展「建設和美家庭、培育智慧父母、推廣科學育兒、提升隔代養育」等各項活動,這是為了讓廣大祖輩在家庭中都能成為智慧的長者,享受天倫之樂,與孫輩共度幸福晚年。「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祖輩在幾十年的生活中積攢了豐富的人生經驗,每一位祖輩都是一本「書」,這本「書」記載了他們的智慧、人生與家風。
  • 隔代教育不是孩子問題的背鍋俠,只需這4步,隔代教育也很「香」
    但如果我們能夠更為客觀和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並想出更好的溝通策略,或許更有助於解決雙方的困惑。我們暫且不論老人帶孩子的辛苦,就說把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推給老人家、推給「隔代教育」,似乎也過了。客觀地說,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因此,隔代教育不應成為孩子問題的「背鍋俠」。那麼,隔代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作為孩子父母,又該如何正確看待隔代教育呢?
  • 隔代教育不是孩子問題的背鍋俠,只需這4步,隔代教育也很「香」
    但如果我們能夠更為客觀和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並想出更好的溝通策略,或許更有助於解決雙方的困惑。我們暫且不論老人帶孩子的辛苦,就說把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推給老人家、推給「隔代教育」,似乎也過了。客觀地說,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因此,隔代教育不應成為孩子問題的「背鍋俠」。
  • 隔代教育如何做到"三贏"?
    「隔代帶孩子」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教育孩子關鍵不在於誰帶,主要在於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父母有責任撫養教育孩子,即使有老人的幫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溝通,以彌補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父母和祖父母的教育常會發生衝突,因此需要不斷溝通。
  • 隔代教育,就真的一無是處嗎?網友:未必!
    隔代教育,是指一些年輕家長或者因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為離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全部交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祖父母們自覺地成為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
  • 孩子養育中祖輩只能當配角 隔代養育智慧還有哪些?
    此時,祖輩出手相助,為年輕的父母分擔教養壓力,成為了許多祖輩的共同選擇。為了尋找智慧的祖輩,2019年12月24日,上海開放大學、上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通過「育孫寶」微信公眾號向全國來疼發起「祖輩參與養育第三代的故事」徵文活動。活動吸引了很多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參與,通過自己的經歷,分享自己轉變教育觀念,促進孫輩健康成長的體會。
  • 隔代教育可分四種類型 隔代教育有哪些弊端
    原標題:隔代教育可分四種類型 隔代教育有哪些弊端 隔代教育是當代社會家庭大多要面對的問題。怎樣的隔代教育能打100分呢?三代人之間的教育觀念差異用什麼方法來磨合呢?更重要的是,究竟怎樣的隔代教育有益孩子?
  • 《隔代養育》:用祖輩智慧,化解「三代同堂」難題
    10月25日,上海家長學校重陽節主題活動暨「隔代養育智慧叢書」新書發布會在上海開放大學舉辦,叢書共分為五冊,從隔代養育的理念與方法、祖輩的心理健康、祖孫三代關係的處理等五個角度出發,闡述祖輩參與隔代養育的價值,分析隔代養育中存在的問題;這套叢書,也是國內第一套多學科、多視角、多層面研究並指導祖輩養育的通俗讀物。
  • 《隔代養育》:用祖輩智慧,化解「三代同堂」難題
    」新書發布會在上海開放大學舉辦,叢書共分為五冊,從隔代養育的理念與方法、祖輩的心理健康、祖孫三代關係的處理等五個角度出發,闡述祖輩參與隔代養育的價值,分析隔代養育中存在的問題;這套叢書,也是國內第一套多學科、多視角、多層面研究並指導祖輩養育的通俗讀物。
  • 父母缺位、祖輩越位!「錯位」的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深
    這樣一條新聞,表面看著好笑,但蘊含其中的關於隔代教育的辛酸,卻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會懂!隔代教育:看不慣又離不開?但是,由於父母和祖輩之間的年齡差距,關於孩子教育的種種分歧也隨之而來——而教育觀念的不同,甚至會進一步激化家庭矛盾。很多寶媽無論如何都無法忍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孩子「過時」的教育方式,甚至開始糾結要不要放棄工作回歸家庭,但在沉重的經濟壓力面前,往往一切只能妥協。
  • 老人帶娃看不慣又離不開,隔代教育的矛盾要怎麼解?
    你小時候我都沒怎麼管你,現在不也很好嗎」……讓小編詫異的是,我國有近五成孩子接受者隔代教育。目前上海0~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於隔代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佔總數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達70%。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看來,隔代教育在幼兒家庭中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 教育,隔代是否如隔山
    ,或者婚姻問題而把孩子的生活、教育等責任全部交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家,這些祖父母們成為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曾經一言不合就對自己一頓藤條燜豬肉教育的父母,對著隔代的孫輩反而溫柔平和,別說棍棒教育,稍微大聲一點都怕嚇著孩子,實在費解。
  • 「上名校就選尚名校」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
    ,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  2、由於祖孫的血緣關係,老人會本能地對孫輩產生慈愛之心,這就有了隔代育兒獲得成功的心理基礎。  3、多數老人們常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和小孩玩樂。祖輩家長對孫輩有愛心、有耐心,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照料和教育孩子上。
  • 祖輩們躲過了育兒坑,但躲不過溺愛與粗暴,隔代教育需揚長避短
    前面兩天分享了六個育兒坑,希望家長們能夠辯證的分析祖輩們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詳見以下連結!!這六個坑對於年輕的家長來說,明白了道理應該就很容易避開了,對於祖輩來說多多勸導也是可以避開的。但是刻在祖輩骨子裡的兩個詞「隔代親」、「棍棒底下出孝子」很難從他們腦海裡去除掉!
  • 百萬家庭迎創建 | 學隔代教育之道 做智慧祖輩家長
    百萬家庭迎創建 | 學隔代教育之道 做智慧祖輩家長 2020-09-08 15: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