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冬的爸爸奶奶在外地工作,所以冬冬自小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備受寵愛。到了入幼兒園的年齡,在冬冬爸媽的一再催促下,爺爺奶奶不情願地把冬送進了幼兒園。
但是,兩位老人同時向幼兒園提出一個要求,要來園裡陪孫子一段時間。從此他們天天抱著冬冬來幼兒園,一步不離孫子,做孫子的「保護神」,為孩子服務:孫子要上廁所,爺爺就幫著孩子脫褲子;孩子要喝水,奶奶就忙著衝奶粉,一勺一勺地餵給孫子喝;孫子中午吃飯,爺爺奶奶一個餵菜一個餵飯,饅頭都掰成一口一口的,米飯幾乎是數著米粒往嘴裡添;中午睡覺,爺爺奶奶也要給孫子脫下衣服、鞋子,蓋上被子,哄孫子睡著後,才輪著打個屯……老人忙前忙後不亦樂乎,根本不聽老師的勸告。
中國的家長是天地下最大公無私的家長,他們竭盡所能地給予孩子一切。由於是獨生子女的關係,所以在生活中,祖輩關注的焦點就是孩子,漸漸地,孩子習慣了以他為中心的生活方式,有玩具自己玩,有東西自己吃,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自私自利的心裡,導致孩子上學後不能與他人和平共處,常發生抓打、爭吵的現象。另外,祖輩總是怕累著孩子,怕他出危險,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包辦代替。對孩子的吃喝拉撒,祖輩總是照顧得無微不至,不需要孩子花一點口舌、費一點力氣,使他的手、腳、口、目等都失去了「用武之地」。
那麼,隔代撫養為什麼容易導致包辦、溺愛的現象呢?這裡面有非常複雜的心理原因。
首先,責任感的缺位心理。責任感的缺位是導致隔代溺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過」,所以做父母的就算想寵愛孩子,也懂得應有所收斂,否則會慣壞他,而且我們得為此負責。但是,如果我們做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那麼在寵愛孫輩時就少了這一層顧慮,「從這個角度講,祖父輩溺愛孫子孫女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一位母親為幫助兒子改掉馬虎的習慣,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業記下來,回家做完後再仔細檢查一遍。可孩子嫌煩,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經常瞞著媳婦去學校抄題目,再悄悄幫孫子改正錯題。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了期中考試時數學剛及格,結果母親發火、奶奶垂淚,家裡亂成一團。
其次,對死亡的恐懼心理。在隔代撫養中,做祖父輩的特別怕孫子輩的出安全問題,他們特別在意安全,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孩子畢竟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顧中出現安全問題,他們會覺得對不住兒女。二是做老人的,開始越來越多地面對死亡問題,很多老人無法面對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懼,於是將這種恐懼投射到孫輩身上,也特別擔心他們出問題。
雖然做父母的也會有這種擔心,但老人們的擔心經常會顯得缺乏理性,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死亡恐懼。實際上,如果做父母的經歷過太多的生死離別,他們也很容易特別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
7歲的小佳特別怕黑,一般的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早就一個人睡了,但她一個人的時候就會害怕,就會哭。小佳的媽媽想培養女兒的獨立習慣,堅持讓女兒一個人睡,但她婆婆經不住孫女的懇求,只要小佳一提出要求,她就去陪孫女睡。
小佳的媽媽寫信來說,她覺得自己無法調節這種事情,而她丈夫也不願意責備自己的媽媽,所以這種事情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顯然,小佳的媽媽和爸爸都在逃避自己的責任,他們覺得作為晚輩不能責備媽媽。至於至於小佳和奶奶,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其實不是奶奶在滿足孫女的需要,而是孫女在滿足奶奶的需要。小孩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敏銳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並自認為自己可以解決,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在自戀,他們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應該為大人的難過負責,並會犧牲自己以解決大人的心理需要。
那麼,小佳奶奶的心理需要是什麼呢?很可能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她對死亡的恐懼投射到孫女的頭上,而孫女以「怕黑」的形式表達出來。於是,老人就有了和孫女黏在一起的理由。所以說,孫女和奶奶一起睡,滿足的不是孫女的成長需要,而是奶奶要逃避死亡恐懼的需要。
最後,爭寵心理。在以前的家庭中,因為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競爭長輩的愛。但現在,這種情況顛倒了過來,最新一代的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6個人的愛都投入到一個孩子身上。並且,為了讓孩子更在乎自己的愛,這6個人不免會出現競爭的格局,大家都爭著向孩子表達愛,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壓過。父母要對孩子負責任,所以會控制自己的爭寵心理,但老人們就容易失去控制。
這種爭寵目的主要是讓孩子高興,而不是讓孩子成長。
6歲的嘉嘉和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當媽媽對她的錯誤行為進行教育時,外公外婆總免不了在旁邊插上一些話,譬如「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小時候我都沒這樣對過你」,「孫女乖,待會兒我給你買好吃的,氣死你媽媽」。不僅如此,爺爺奶奶打電話時,總是先問孫女:「爸爸有沒有難為你,有的話,跟我說,我會給乖孫女出氣。」
由於以上的心理原因,以至出現案例中的爺爺奶奶對孫子進行保姆式養護的行為。其實,在隔代教育中,祖輩一定要知道,溺愛、包辦代替對孩子不是愛而是害。因為愛得付出不等於愛的收穫,方法不當的話,有時候付出得越多,收穫得越少,孩子沒有鍛鍊的機會,永遠也長不大,沒有與他年齡相應的能力,永遠也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
所以,祖輩要想取得隔代教育成功,必須要突破自己的「行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