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流傳著這樣一條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杭州的一對夫妻因為平時工作比較忙,假期裡沒時間照顧孩子。於是就把孩子送到爺爺家。誰知帶了一段時間後,爺爺竟然因此患上了焦慮症!
原因是孩子平時生活在城市,回到農村後,對爺爺養的雞很好奇,於是天天追著雞跑。因為休息不好,部分雞開始不下蛋。
老人對孫子又打不得、罵不得,只得滿腔怒火憋在心裡。再加上原來的生活節奏和作息全部被打亂,於是老人就開始焦慮、心慌。甚至頭疼、吃不下飯,最後被診斷為焦慮症。
這樣一條新聞,表面看著好笑,但蘊含其中的關於隔代教育的辛酸,卻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會懂!
現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年輕人在城市打拼的壓力逐漸變大,而且多為雙薪家庭,一些上班族早出晚歸,無暇顧及孩子,只能將孩子送到父母身邊,或者讓老人到身邊幫忙帶孩子。
但是,由於父母和祖輩之間的年齡差距,關於孩子教育的種種分歧也隨之而來——而教育觀念的不同,甚至會進一步激化家庭矛盾。
很多寶媽無論如何都無法忍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孩子「過時」的教育方式,甚至開始糾結要不要放棄工作回歸家庭,但在沉重的經濟壓力面前,往往一切只能妥協。
可以說,隔代養育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父母覺得進退兩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覺得費力不討好,而最終受傷害最深的,卻是孩子自身!
那麼,如何才能讓隔代教育實現皆大歡喜、事半功倍呢?最基本的原則是要做到——父母不缺位,祖輩不越位。
在孩子的幼兒時期,不同養育方式帶來的差距表現得還不是非常明顯。但當孩子進入小學後,班主任普遍的反饋是:父母親自教導、養育的孩子更有秩序感。此外,在父母身邊成長的孩子會更有自信,他們的創造力和探索能力也更強一些。
隔代教育,父母一定不能當甩手掌柜。作為家長,能與孩子朝夕相伴的時光很短,在不經意間孩子就長大了。作為父母,或許日常工作非常忙碌,但起碼可以做到在家時放下手裡的手機,陪孩子做會兒遊戲;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多陪孩子吃幾頓飯;多和孩子聊聊天,聽一些他成長的趣事。不缺席孩子的每一次成長,多陪伴和溝通才是培養優秀孩子的不二法門。
同時,如果不得不進行隔代教育,也應遵循「以父母為主,以老人為輔」的原則。現在的教育早已不是吃飽穿暖那麼簡單,時代的快速發展,高素質人才的緊缺,人才的培養要從小抓起。
儘管並非每位老人都會溺愛和嬌慣孩子,但普遍來說,祖父母更容易過分滿足孩子的需求和欲望。由於和孩子的年齡差距過大,一些先進的育兒經驗和管理經驗,祖父母學起來比較吃力,所以不建議祖父母來管孩子的學習。
在隔代教育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想要使其發揮最佳效果,不妨在以下幾方面多加注意:
1.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應該首先以父母的意見為主。老人可以在生活方面幫襯,但卻不能干擾父母的教育。畢竟年輕人和老師以及學校交流互動更方便,也能對孩子「見招拆招」。
2.兩代人可以協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規。制定的家規要合理、公正,要有針對性,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
3.孩子必須和父母一同居住。這樣老人的健康狀況以及生活作息也能得到保證。
4.遇到分歧,父母和老人應及時溝通。可以找出共同認可的解決辦法,如尋求專家和老師的意見等。
5.注意出現矛盾時,要背著孩子協調。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教育方面的分歧。年輕父母要照顧老人的尊嚴,可以採取迂迴的方式把正確的教育方法滲透給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