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imilation同化
在文化方面,「同化」一詞,源自拉丁字 assimulare(意思為促成相似),後來之人 類學者與社會學者即以「同化」指「族群相遇後,一族群逐漸變成與另一族群相似的過程。
同化是一種原素改變、合併於其他元素而成的過程。以社會學而言,所要研究的原素是文化,所要研究的過程是一種文化為另一種文化所吸收及合併。同化亦可說是個人價值觀、思想和行為模式,而同化於所屬的團體。一個團體接受另一團體的生活方式,而改變了原有的方式,是團體的同化。
同化之前,有一相似的的過程,稱為「涵化」(acculturation)。有些學者認為這兩個名詞為相似詞,有些則認為二者之過程重疊但仍有分別。涵化是同化的初步,同化是涵化的最後階段。涵化之發生系當一文化團體與另一文化團體相接觸時,竊來或借入某些文化原素而併入本文化,並將本文化加以改變。兩個團體相接觸,其影響往往是雙向的。文化上的弱勢團體常向強勢團體採借,可是強者亦會有向弱者借入之情形,如文明的白人優勢文化的某些特質為另一文化團體所採用,猶如鋪好一條路,等著劣勢文化去吸收。某些文化特質,只要兩個團體接觸,即能傳播。美洲印第安人很快地從白人學會飲酒和開槍,而美洲早期移民也效法印第安人吃馬鈴薯、玉蜀黍和其他食物。同理,美國的新移民,幾乎一登陸就穿美式服裝。借用文化特質是涵化而非同化,不過涵化是走向同化的必經之路。同化是人類不同族群團體(ethnic 接觸,到競爭和衝突,然後調適,最後同化。
完成整個同化過程,可能要經過幾個世代之久。達成同化的快慢與接觸的性質有關,發生於初期接觸的同化,如在家庭或親密團體的同化,最自然而迅速。共同的語言為初級接觸所必需,因為同化有賴於溝通,而溝通需要共同的語言。文化的交流有助於兩個族群團體相互了解對方的態度、價值和情操, 乃至於形成共識。另一方面,次級接觸,即間接的和外表的接觸,只能產生順應,不能產生同化。一個團體被同化到何種地步,由多種因素而定,如文化遺產的性質、人數的多寡、與主體文化的接觸、經濟的適應、隔離的程度等。波肯和米勒在《舊世界特質的移植》一書中主張,在美國的外來移民終究要被同化的,因為他們不能永遠保存自己的文化。
同化是自然的,不需要助力的過程,遲緩而漸進,主要是一種調適過程,為順應之一種。某些文化特質,可能產生文化的新生命力,對於優勢文化的發展亦有助益。某些因素會促進同化,某些因素則會阻礙同化。有利於同化的因素,至少有下列六種:(1)容忍(2)平等的經濟機會(3)優勢團體以同情態度對待弱勢團體(4)接受優勢文化的影響(5)少數族群和多數族群的文化有相似性(6)混合或通婚。阻礙同化的因素,也有下列四種:(1)生活的孤立情況;(2)優勢團體的優越態度;(3)兩個團體間種族和文化的差異太大;(4)多數族群迫害少數族群。
Davie在《世界移民》(World immigration)一書中指出,美國公立學校是促進移民同化的一大因素;移民所生子女的美國化及移民本身的間接美國化,公立學校的功績不容抹煞。戴維認為另一種同化的力量是「外觀標準化」。高登)在《美國生活中的同化》(Assimilation Americanlife)一書中,把少數族群同化入主流社會的過程,分為七個階段。
acculturation涵化
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化持續地直接觸,形成一個文化接受其他文化的歷程和結果。文化涵化可能是單向的,也可能是交互影響。在文化涵化中,受影響之一方的反應有樂意而自然地接受,也有迫不得已地接受,主動調適地吸收或排斥抗拒。除了抗拒的以外,涵化是互相接觸的文化間近似的部分日益增加。Powell於1880年提出,其研究的重點是西方文明對美洲印地安土著文化的影響作用。本世紀初對於涵化現象的研究,以英美兩國較為發達。初期的文化涵化研究著眼於西方文明與土著文化相接觸的過程與結果;後來都市文明對鄉村生活型態的影響,工業文化取代傳統社會文化的歷程,都成為涵化研究的對象。首先辨析各自的形象與特質,次則歸納影響與變遷的內容,再分析文化間的接觸狀況、相互對待關係、交流方式與管道,進而探討文化流動或影響的過程,並加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