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移民同化政策,來自英語國家的易於同化,北歐相較於東歐容易

2020-12-11 無名狂客

過去,有許多因素促進了移民同化而融入美國社會。其中包括: 大部分移民來自歐洲各地,其原有文化與美國文化相近或相容。 移民自己要對去留作出選擇,要留下來,就得願意承擔代價和風險。 移民總的說來是想要當美國人。 移民若未歸附美國的價值觀、文化和生活方式,就返回他們祖國了。 移民來自許多國家,從來不曾有哪一國或哪一種語言的移民在一個時期內佔絕大多數。

移民分散到美國各地,從來沒有哪一個移民群體在某一地區或某一大城市形成當地人口的多數。 從單個國家以及從整體上來看,移民都是斷斷續續、時多時少,不曾是持續不斷的。 移民參加了美國的戰爭,一些人為國捐軀。 美國人有著共同的、相當明確的和高度正面的國民同一性理念,並且創立了各種機構,開展了各種活動,制定了各種政策來促進移民的美國化。

1965年以後,上述這些因素要麼不復存在,要麼是比原先淡化得多。因此,現今移民的同化很可能緩慢得多,不如過去全面,而且不同於以前的移民的同化。同化不一定再意味著美國化。就墨西哥人和其他拉美裔人來說,同化尤其成問題。他們移民來美國,給美國造成了史無前例的問題,下一章中再細說。本章將比較一般地對比一下1965年之前和之後的移民、移民過程、美國社會的反應以及談談這種種差別對於現今移民問題意味著什麼。

在美國歷史上,外來移民容易地、迅速地融入美國文化和社會,人們很自然而且很普遍地認為,其原因在於移民原籍的文化和社會與美國相近和相容。這有一部分道理。 這種見解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關注移民原籍的政治體制和價值觀是否與美國相似。傑斐遜在18世紀80年代初說過,從絕對君主制國家來的移民對美國是一大威脅,因為可以估計到「會有最大量的移民」來自這些國家。

更重要的是,傑斐遜認為這些人「會帶來他們自幼時即已習以為常的那種政治理念,而假如他們已拋棄這些理念,他們又可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變得放蕩不羈。如果他們止步於適度的自由,那倒是奇蹟。他們會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把這些理念傳授給自己的子女」。傑斐遜認識到美國的政治制度在當時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那麼,照他的見解去做,大部分的移民都該被禁止入境。事實上,的確有大量移民是來自政治制度與美國相反的國家,但其中多數人並非帶來原籍的政治制度理念,因為他們在那些制度下受苦受難,才想逃脫到美國。

更多的人關注的是移民原籍的文化是否與美國文化相似。19世紀,美國最高法院曾認為華人的文化與美國文化大不相同,這妨礙了華人融入美國社會,這種文化差別論的見解後來也應用到另一些民族身上。它究竟有多大道理,也很難評說。最好的辦法也許是看看從某一國來的人當中,有多少人決心不留在美國而重返原籍。這一數字是可能上下浮動的。在1908年至1910年期間,據麥可·皮奧裡估計,重返原籍的人佔移民總數的大約32%,分別來說,匈牙利人佔65%,義大利北方人佔63%,斯洛伐克人佔59%,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佔57%,義大利南方人佔56%。

比例低的則有:蘇格蘭人佔10%,猶太人和威爾斯人佔8%,愛爾蘭人佔7%。看來,語言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原籍就說英語的人同化容易得多。 19世紀和20世紀初,美國人認為來自非英語國家的移民當中,來自北歐的人比來自南歐和東歐的人較易於同化。但這也不一定符合實際。19世紀來自德國的移民當中,有些人就相當成功地抵制了同化,自成社群而不與外界往來,長達幾代人之久。他們認為自己不是移民,而是定居者。當然,這在德裔移民當中仍屬例外情況。

猶太移民大多來自東歐,重返原籍者很少,到第二代時,「在各個階級層次上,這些在美國出生的猶太人已與當地非猶太人非常相近」。來自義大利的移民當中,雖有相當多的人重返原籍,但留下來的人仍同化順利。來自南歐、東歐其他各國的人亦大致如此。正如託馬斯·索厄爾所說:「南歐人和東歐人雖然在大規模移民時代剛來美國時非常沒有文化和未受教育,往往還不肯讓自己子女上學念書,但到了1980年再看,他們已跟別的美國人一樣有文化、受到教育,而且很多人走上了專業水平要求很高的各種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工作崗位。」

1965年以後的拉美裔和亞洲裔移民情況怎樣呢?社會學和心理分析學的研究表明,按宗教和地理區域來看,不同群體之間有很大差異。目前,有關1965年以後的移民群體同化情況的材料還比較有限,但從中可以看出,最重要的因素大概是移民來到美國之前的教育水平和職業性質。總的說來,來自印度、韓國、日本和菲律賓的人,其教育背景與美國人比較近似,一般同化較快。

印度人和菲律賓人通曉英語,自然是一個有利條件。而來自拉丁美洲,尤其是來自墨西哥的移民及其子女則同化較慢。墨西哥人來美國的人數多,又集中居住在某些地方,是同化慢的重要原因。墨西哥裔移民及其子女在教育水平上不僅低於美國原有的各種族群體,而且還低於幾乎所有別的移民群體(詳見第九章)。此外,墨西哥學者、美國學者和墨西哥裔美國學者都指出,墨西哥和美國文化差距大,這也有礙於同化。

相關焦點

  • 美國的移民同化政策:讓移民認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起碼不是反對
    部分而言,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但更重要得多的是,美國是一個同化了移民及其後裔、使之融入美國社會和文化的國家。不同群體在美國社會的同化情形不一,而且從來不是完全徹底的。然而總的說來,移民同化,尤其是文化上的同化,在美國歷史上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可能還是最偉大的成就。美國得以擴大人口,佔領橫貫東西的一片大陸,發展經濟,所依靠的力量就是千百萬充滿獻身精神和活力、既有抱負又有才幹、忠誠於美國的盎格魯—新教文化和「美國信念」價值觀的人們,他們使美國成為全球事務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 美移民同化要過三道坎 「大熔爐」讓位「沙拉碗」
    理論上,新移民應該儘快融入美國社會,同化對美國社會來說是一件種族融合、加強凝聚力的好事,但在如今美國社會,現實是「大熔爐」已經讓位於「沙拉碗」。  原文摘錄如下:  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研究表明,亞裔在美國的生活情況和拉美裔移民一樣,有自己的聚集區,與外界分離;亞裔社區尤其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居民社區中,亞裔的生活在某些方面要比同等水平的白人還要好。
  • 美移民同化過三道坎 「大熔爐」讓位「沙拉碗」
    理論上,新移民應該儘快融入美國社會,同化對美國社會來說是一件種族融合、加強凝聚力的好事,但在如今美國社會,現實是「大熔爐」已經讓位於「沙拉碗」。  原文摘錄如下:  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研究表明,亞裔在美國的生活情況和拉美裔移民一樣,有自己的聚集區,與外界分離;亞裔社區尤其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居民社區中,亞裔的生活在某些方面要比同等水平的白人還要好。
  • 同化與涵化
    涵化是同化的初步,同化是涵化的最後階段。涵化之發生系當一文化團體與另一文化團體相接觸時,竊來或借入某些文化原素而併入本文化,並將本文化加以改變。兩個團體相接觸,其影響往往是雙向的。文化上的弱勢團體常向強勢團體採借,可是強者亦會有向弱者借入之情形,如文明的白人優勢文化的某些特質為另一文化團體所採用,猶如鋪好一條路,等著劣勢文化去吸收。某些文化特質,只要兩個團體接觸,即能傳播。
  • 多元還是同化:歐洲對待穆斯林的難題
    他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採取當初土耳其建國時的凱末爾方式:強制同化!將宗教驅逐到私人領域,在公共領域,強制實行世俗化政策,女人不許戴面紗,男人不許蓄鬍子。巴黎恐襲案證明法國的強制同化政策並未成功強制同化是否能夠成功呢?法國與英國不同,它一直實行的是同化政策。
  • 庚幹天同化忌
    醜未宮天同化忌[天同巨門]同度,天同化忌,未宮者與陀羅同度,醜宮者受羊陀會照。三合宮會天機獨坐,及[太陽天梁]而太陽化祿。天同在此二宮垣落陷,化忌時,特別容易引起感情困擾與波折,並由是引發是非口舌。又主易患神經痛症,如骨殖退化引發的神經痛。當火鈴同度時,則為風痛,或什至半身不遂。
  • 這個國家被日本同化被美國佔領,至今仍說日語
    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大危機,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作為軸心國的日本,對許多國家造成了巨大傷害,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雖然步入大國行列,但是卻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其軍部的武士道思想讓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
  • 歷史學研究 | 殖民時期法國對塞內加爾同化政策評析
    原刊於《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摘要:殖民時期,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國家。法國在其佔領的西非殖民地進行直接統治,實施同化政策,其中以塞內加爾最為典型。法國對塞內加爾的同化政策肇始於18世紀末,並且披上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外衣。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20年代,是法國在塞內加爾實質性推進同化政策的時期。
  • 英語發音技巧之同化
    英語發音的同化即兩個不同的音素前後相鄰,相互影響,發音變得相近、相似,有的甚至變成第三個音。需要注意的是,同化不僅發生在兩個單詞之間,也會發生在同一個單詞之中。這在做聽力練習時會造成理解障礙,需要特別注意。
  • 北歐國家漸成韓國人移民新寵 移民美國勢頭減弱
    原標題:北歐國家漸成韓國人移民新寵 移民美國勢頭減弱  中新網8月29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9日報導,韓國客輪「世越號」沉船事故發生後,想要移民的韓國人數大增,丹麥、瑞典等北歐國家成為新寵。   一名在韓國大企業上班的男性花了一年時間辦理移民手續,目前他得到丹麥的三年居留證,但他打算到那裡就業後,轉為永久居民。   這名男子表示,「韓國公司50歲就要退休,但丹麥可以工作到60多歲。瑞典的朋友說,北歐國家已婚女性的就業率也達到80%以上。妻子很想繼續工作,但在韓國,女性工作還要顧孩子很不容易,這些原因讓我決定移民到丹麥。」
  • 美國亞裔的同化:「大熔爐」讓位於「沙拉碗」
    歐裔移民同化得好,其他族裔移民同化程度相對難   美國在一戰前有過成功的同化經驗,一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為止,對移民的同化,堪稱美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成就,那時候移民美國的人,隻要承認英語為官方語言並接受它,接受美國價值觀,遵從新教倫理,那麼就可以被認為是融入了美國社會。
  • 發音技巧 | 英語中的「濁化」與「同化」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一些「濁化和同化」的發音技巧。先來舉個例子:小姐姐們最喜歡的水療,Healthy by Water,這種兼具娛樂社交養生於一體的治癒型活動,大家習慣稱之為——Spa.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北美,美國人和加拿大人發音為了省事,習慣清音濁化,尤其是[t]在單詞的中間一定會濁化成[d],比如writer、letter等,但英國人發音不會這樣,這也是英音和美音的一大區別。
  • 日本邊緣人口:琉球人和阿伊努人被嚴重同化,和族部落民被歧視
    富士山日本官方一直宣稱日本是個單一民族國家,儘管日本的民族構成較為簡單,但並不是單一民族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在美軍奪取琉球前,日軍共屠殺琉球民眾26萬餘人,島上純琉球人已基本不存在,二戰後日本先後多次向琉球移民,同時日本政府還變相將琉球人「強制」遷移到日本本土,如「大阪和琉球人口互換」。現在的琉球島民差不多80%的都是甲午海戰前後至今從日本列島移民過去的人口的後代。雖然他們自稱是琉球原住民,但多數都有和族血統。如今琉球血統的人有200多萬,但大多數人這都已經融入到四島的和族的洪流當中了。
  • 同化與內化的辨析
    在考試的時候,同學們看到「同化」「內化」時總是覺得自己暈暈乎乎,分不清楚。它們好像是不一樣,但又感覺像是藕斷絲連。今天小編就在這裡和大家一起來區分一下它們之間的關係。在考試中「同化」「內化」的概念主要涉及三個人:皮亞傑、奧蘇貝爾、維果斯基。考試通常以單選題、判斷題、例子反選的形式出現。
  • 皮亞傑與奧蘇泊爾的同化的不同
    皮亞傑在認知發展觀中提到了四個重要的概念式:同化、順應、平衡、圖式。其中同化是指個體利用已有的圖式把新的刺激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的過程。而在奧蘇泊爾的認知同化說中,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觀念發生相互作用時,這種作用的結果導致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也就是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結構之間發生聯繫。
  • 世界上最純正的白人國家在哪裡?一個是北歐的冰島,另一個在南美
    但是由於入侵西亞的黃種人數量較少,很快被當地白種人同化,西亞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的外貌還是偏向白人。相比之下歐洲白人並沒有與黃種人發生太大規模的融合,雖然帶有黃種人特徵的匈人、突厥人和蒙古人都曾入侵過歐洲,但他們的人口都太少了,而且勢力主要停留在東歐地區,並很快被當地人同化。
  • 失敗同化政策下的怪物!應運而生的「羅馬毀滅者」,哥特人的迷局
    羅馬帝國,在歷史上一向有著寬容的名聲,而羅馬文明自建立以來,也一直都很善於同化自己的盟友以及敵人,但是,隨著羅馬文明漸漸走入末路,原本強大的羅馬帝國也走向了衰落,而過去的同化政策,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這一問題不僅導致帝國不能汲取周邊民族的力量,反而促使一些潛在的助力紛紛淪為敵人,而這些敵人中的佼佼者,無疑是在羅馬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哥特人。
  • 馬科斯的華人同化政策與菲律賓華人社會的嬗變(1975-1985) 楊靜林
    >[摘 要]馬科斯總統在菲中關係緩和的前提下,打破菲律賓歷屆政府奉行排華政策的慣例,採取積極的同化政策,放寬華人入籍限制,使菲律賓華僑得以獲得公民權,轉變為菲律賓國家公民。文化上的僑校菲化政策推動了外來少數民族族群的華族很快融入菲律賓主流社會。從1975年至1985年,在馬科斯同化政策的影響下,菲律賓華人社會形態發生了劇變,從僑民社會向公民社會轉形,菲律賓成為世界上華僑華人融入所在國最好的國家之一。
  • 討論:奧蘇貝爾的同化和皮亞傑同化有區別嗎?
    學員:學長奧蘇貝爾的同化和皮亞傑同化的區別 皮亞傑的同化
  • 概念形成與概念同化
    (二)概念同化學生獲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同化。所謂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念,以定義的方式直接給學習者提示概念的關鍵特徵,從而使學習者獲得概念的方式。接受學習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例題呈現】1.學習者可以對同類事物的各種實例進行分析,對比與其他事物的區別,從而發現這類事物的共同關鍵特徵。這種方式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