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界這位朋友的技術公認很厲害,特別在計算機視覺方向有不少學術論文,再具體的不是很方便透露了,畢竟圈子也就那麼大。前幾天我也分享過一些35後求職的困境,沒有想到這位朋友在百忙之中關注我,更沒有想到特別及時的分享了我一些他在面試幾個公司時的心得,今天也很榮幸能授權給我分享出來:
正文:
17年底,18年初的時候,因為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面試了幾個大企業。當時都得到了口頭的邀請,我只拿了一個最有含金量,最想去的offer。雖然陰差陽錯最後沒有去,但也和當時想招我的那位專家交了朋友。事實上,我的眼光沒有錯,他的團隊幾乎包攬了該大企業最近一年neurIPS發表的全部論文,是AI領域極有競爭力的團隊。
現在兩年過去了,想說說感想。
1. 面試本質上不難。很多工程師都非常善良。我有一些技術實際上沒有掌握,只是提前稍微準備了一兩天,也都混過去了(那是幾個頂尖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比較高級的崗位)。如果真要做job description的工作,這個水平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花幾周再練練。我衷心感謝他們沒為難我(但我想他們內心知道我有些地方還不足)。
2. 35歲陷阱的確存在。我那時剛好在35歲左右,在招聘app上聯繫我的公司還比較多,現在明顯少了。
3. 自己想做點事所需要的能力,和在公司上班需要的能力是明顯不同的。公司招聘一個崗位需要的能力,更多地是掌握一定的工具應用和開發能力。而自己想做點事,真正需要的是極強的創造性思考力,和對之前工作的穿透式反思力。市場上能得到的一般能力,往往不需要自己掌握。
4. 真正把自己想做的事搞起來,搞出一點成果後,對面試大公司的工作就一點興趣也沒有了。
5. 自己幹,失敗了不如p4掙得多,成功了p11-p12的收入根本不算什麼。別高興太早,自己幹還真就不那麼容易,但是樂趣更多。一個好的合伙人比風投重要得多。
6. 對於技術崗,去大公司輕鬆掙得多,去小公司掙得少壓力大。如果真有本事,自己搞就是,沒必要加入別人的小公司打工。但去小公司的好處是,可以完整地知道產品是怎麼設計,怎麼開發,企業是怎麼運作的。這點在大公司很難知道。
特別坦誠的心得,這是在技術人角度上的分享。也十分慚愧,當時我一直是在獵頭的角度去侃侃而談,忽略了很多技術人真實的訴求。每年都能走運成幾個CASE,但是更多的收穫是認識到這麼多行業裡面的牛人,受益匪淺,再次拜謝。
我知道在我的朋友圈或者百家號上,有很多技術人在關注著。如果有指正或者討論的地方,歡迎給我私信。另:如果您有想獲取一些信息或者討論些困惑,也不妨直接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