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德:中國安文化研究首席顧問韓國儒家文化之道

2020-12-19 安文化教育

丁志德:中國安文化研究首席顧問韓國儒家文化之道

整理:安學.

2019年9月21日,丁志德教授在韓國早記:韓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從《文化多樣性與儒家文化》為主題的韓國中清南道國際儒學論壇可見一斑。

」省一把手」道知事梁承晁,儒學家、法學家、國會議員,帶領所轄五個重點市」一把手」,用一個整上午時間,共同討論」與人類溝通的忠清儒學」,以儒家思想解決現實社會問題,很有儒家治省味道。立即想到,他是怎樣連續三屆贏得選民選票的。在表達道政府以「為道民謀幸福」為執政思想,建設「更幸福的忠清南道時,一再強調,」物質為本,不可持續,以人為本,方能持續發展」。

梁承晁眼裡的」以人為本」,既是學問又是實事。面對影響韓國未來的低生育問題,道公務員實行生育人事考核制度,除了分別發放國家、地方高額幼兒補助,延續幼兒園、小學、初中一系列免費外,還將高中全面納入免費義務教育,由忠清南道政府負擔學費及書本費,並從去年3月免費提供餐飲。忠清南道的高中生家長將不用再負擔學費和夥食費。從初中一年級開始,還為學生免費提供校服。

在低出生率時代,建設「適合育兒」的忠清南道和更適合養育孩子、更適合長遠發展的忠清南道。在孩子問題上,有」家庭生產,政府養育」思維,並以此體現忠清南道「以人為本」的儒家思想。

【中國安文化百家號】

主管:湖南省安文化研究會

對象:國內外安文化研究員、學者、會員。歡迎投稿!

新聞部: 柳安、石興春、武文龍、徐行

發展部:黃立群、張筱、周清吾、李雙華、周佩傑

監督部: 安蘭、朱振基、周山人、張煒

法律服務部:胡金龍、袁偉、李俐俐

(說明:名字先後是由關注度自動調節。)

相關焦點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品味儒家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主編簡介梁國典,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社)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高級編輯,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首批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山東首批智庫高端人才首席專家。弘揚儒家文化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力求把對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轉向當下日常生活,從生活中體認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發掘、提煉出來,把握儒家思想精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 【韓國研究】宣玉京:在文化的融通中生長-論韓國當代政治思想對儒家精神借鑑的可能性
    因此,考慮到儒家精神對韓國傳統文化塑造的歷史事實,在尊重儒家文化的基礎上,探尋儒家與西方思想之間的共同性,進而生長出屬於自身的現代性來,就成為不脫離自身經驗的關於國家政治思想的積極思考。韓國傳統文化曾先後受到域外多種文化的影響,中國儒家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以及土俗薩滿教文化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幾種。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新華出版社,2020年9月版),由孫曉光、田夢傑、張赫名編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文視域下琉球王國的儒家文化認同研究」成果,全書21萬字。  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國與琉球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長達500餘年之久。因琉球的貢使、留學生與明清兩朝的冊封使臣、閩人三十六姓及後裔的密切交流,改變了琉球社會發展遲緩的狀態,使其生發出「文明之花」。琉球得以繁榮的根本原因在於琉球大量吸收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文化,並以儒家文化為榜樣進行國家治理。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系統研究儒家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孔子研究院
    系統研究儒家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孔子研究院
  • 範祥濤:早期儒家典籍英語轉譯中的文化傳播研究
    本文採用歷史文獻法、網絡大數據檢索法,並藉助出版書目,考察儒家典籍早期的英語轉譯和傳播。研究發現,19世紀前已有不少儒家典籍被轉譯成英語,使之在世界上產生更廣泛的影響。早先傳教士以傳教為名兼做了許多翻譯溝通工作,後來的英語轉譯,或編譯,或摘譯,都受到一定意識形態的制約,客觀上也達成了文化傳播的效果。
  • 浙大:走進方太,感受儒家文化中的百年企業發展之道
    2018年11月25日,懷著憧憬的心情,浙江大學MBA同學們開始了一天的方太參訪之旅。在來參訪之前,同學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讓一家民營企業可以在短短22年裡發展成為一家營收破百億,員工將近20000名的巨無霸企業,我們相信這次參觀訪問一定會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
  • 陳來: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們重新研究學習這些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01崇 德 尚 義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在這種道德取向的影響下,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自覺修養和意志鍛鍊,同時在政治上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注重用道德禮俗實現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反對以刑罰暴力管理社會;對外則強調「以德服人」,反對「以力服人」。這些都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道德文明的特色。
  • 儒家文化與法治精神
    演講人:陳雲良     演講地點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演講時間:2015年10月 封建制度下的臣民被無所不在的儒家倫理結構在家與國之中,所謂「不知禮,無以立」。儒家文化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儒家文化的產生與維繫反過來又固化了農耕文明,阻礙了其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這就是為何中國古代雖然不乏有才有智之士,亦不乏技術和理論上的創舉,卻無法率先走上工業化道路。然而,由儒家文化的封閉性所固化著的農耕文明在全球的工業化浪潮中並不能「獨善其身」。
  • 黃酒中的儒家文化
    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非儒家文化莫屬,而黃酒則是中國最古老的獨有酒種,被譽為「國粹」。兩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講究中庸,宣揚仁、義、禮、智、信等人倫道德;而黃酒生性溫和、風格雅致,酒文化古補厚重,傳承人間真善之美、忠孝之德。
  • 儒家文化如何創新?
    如果儒家禮儀被再次喚醒,它們將生機盎然,同時為家庭禮俗重賦活力,進而使之成為個人與社會聯繫的橋梁。    世界朱氏聯合會是全世界朱氏族裔們的組織,他們「繼承發揚以朱子為代表的東方優秀傳統文化、修復朱子遺蹟為自己的宗旨」。
  • 儒家思想對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
    儘管長期以來,儒、釋、道之間共存互補,但儒家獨以其內聖外王、經世致用的入世傳統而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推崇與肯定,「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以及「學而優則仕」等也被士大夫階層奉為人生圭臬。因而,儒家思想對傳統行政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 京畿道-韓國文化縮影 文化與歷史並肩同行(下)
    京畿道-韓國文化縮影 文化與歷史並肩同行(下) 科技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6年11月22日 17:23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在上一篇文章《京畿道-韓國文化縮影
  • 抗疫與國際關係研究|文化應成為中日韓抗疫合作的新動力
    特別是三方合作中所凸顯出的歷史文化紐帶功能,應在今後三方合作中發揮更加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中日韓在歷史上長期處於同一儒家文化圈,雖然在近代以後,三國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但儒家文化傳統並未消失,在三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展。
  • 人民日報:「上海精神」與儒家文化相合相通
    「上海精神」的深厚內涵,與儒家「和合」理念相通,為地區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17年來,國際影響力之所以不斷提升,站在儒家文化的角度看,就在於背後有其「道」其「理」。
  • 儒家文化讓人變得複雜,真的嗎?
    知乎上有人提出一個這樣的觀點,儒家文化會讓人變得複雜!甚至倡導儒家文化的國家其人民都會變得不單純,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知乎某某觀點:儒家文化影響力比較大的國家,沒有單純二字,只有傻、自私,不懂事,不講究,不過日子,不顧全大局……儒家文化影響力比較大的國家,大家普遍活的比較複雜,這種複雜來自於從小受到的教誨和環境的浸染。
  • 我眼中繽紛的韓國民族文化
    在膠東半島遙相對望,彼岸的韓國,是一塊同樣美麗的故土。歷經時間的滄海流轉,起承分合的歷史書寫,留下了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故事。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對這塊土地的澆灌也形成了一脈周流不滯的文化生命。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叫檀君,他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之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韓國的這段歷史階段稱為「古朝鮮」時代。
  • 《儒者的智慧》:發掘與實踐儒家文化的當代價值
    本書是當代儒學大家郭齊勇先生的一部「叩其兩端」之作。一方面系統解讀了傳世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中庸》《禮運》《王制》諸篇以及出土儒家文獻《五行》;並博採中西,探討了《論語》中「親親相隱」的倫理觀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另一方面介紹了明代大儒王陽明對儒學的發展及出色的事功;對「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學術、交遊及成就影響也作了系統梳理。
  • 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陳立勝:《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聖經?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