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解釋出臺!「告官能見官」、「負責人出庭又出聲」的時代已經來臨!

2021-02-08 今海瑞律師事務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司法解釋》)已於2020年3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97次會議通過並公布,自202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告官能見官、負責人出庭又出聲、應訴又應答」。

今後,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將成為常態。

 

一、負責人出庭制度的重要意義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作為行政訴訟法中規定的一項重要制度,設立目的在於實質性解決行政糾紛,司法解釋的出臺是對這一制度的完善。


司法解釋的出臺有利於提升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增強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有利於及時發現行政機關工作的問題,推動行政機關改進工作作風;有利於化解官民矛盾,促進行政爭議的實質性化解;有利於展現法治政府的形象,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二、解決行政機關應訴壓力大的問題


司法解釋並未盲目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其在考慮有效緩解官民對立情緒,化解官民糾紛的角度,更加考慮到案件較多負責人較少的行政機關出庭應訴壓力大的問題。


(一)擴大負責人的範圍


2015年新《行政訴訟法》確立了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之原則,其解釋將負責人明確為兩類,即「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


而2018年《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8〕1號)則進一步將「其他參與分管的負責人」納入負責人範圍。


此次《司法解釋》第二條將負責人的範圍進行了適當擴大,補充了「參與分管被訴行政行為實施工作的副職級別的負責人」。


通過逐步擴大負責人的範圍方式,提升了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的可操作性,並非強制要求生硬落實該制度,使得地方行政機關能夠更好地在依法履職與依法應訴之間尋求恰當平衡,達到讓民真正見到官,讓官真正了解民的初衷


(二)規定協商出庭制度


《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有共同被告的行政案件,可以由共同被告協商確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也可以由人民法院確定。


實踐中,作為複議機關的各級人民政府因複議案件較多,應訴壓力較大,導致負責人不足直接放棄應訴的情形出現。


該條規定了協商出庭制度,屬於新創製度,切實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得負責人出庭制度不再因客觀原因流於表面。


該制度不僅解決了複議機關疲於應付的態勢,也有助於了解案情的負責人出庭化解糾紛,實現立法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協商出庭制度的權限仍然屬於法院,因為該條表述的是「可以」協商,意味著法院可以拒絕協商,要求共同被告負責人均出庭應訴


(三)規定一次出庭制度


《司法解釋》雖規定負責人依法應當在第一審、第二審、再審等訴訟程序中出庭參加訴訟,在一個審理程序中出庭應訴,不免除其在其他審理程序出庭應訴的義務。


但是也規定了一次出庭制度,即對於同一審級需要多次開庭的同一案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到庭參加一次庭審的,一般可以認定其已經履行出庭應訴義務


對於需要多次開庭的案件,要求負責人次次出庭的理想是很豐滿的,但是現實卻很骨感,與其強硬要求不如彈性規定。


負責人出庭制度的建立不過五年有餘,想要切實完善落實該制度還需要一步步穩步推進,不能急於求成。


三、明確負責人出庭案件的類型


(一)應當通知出庭的四類案件


對於涉及食品藥品安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共衛生安全等重大公共利益,社會高度關注或者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等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該四類案件要求負責人必須出庭


(二)可以通知出庭的四類案件


1.對於被訴行政行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重大人身、財產權益的;


2.涉及行政公益訴訟;


3.涉及被訴行政機關的上級機關規範性文件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


4.人民法院認為需要的,可以在法院自由裁量的範圍內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


四、確定負責人出庭的行為義務


(一)常規義務


《司法解釋》規定,行政機關負責人在庭審過程中應當就案件情況進行陳述、答辯、提交證據、辯論、發表最後意見,對所依據的規範性文件進行解釋說明。


在庭審中就案情發表意見這不僅是行政機關負責人的常規義務,也是工作人員的常規義務,既然出庭就應當出聲,行政機關負責人也是被訴行政機關訴訟權利的行使者和訴訟義務的履行者。


(二)特殊義務


《司法解釋》規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應當就實質性解決行政爭議發表意見。


該條以剛性的方式要求負責人必須應當為解決實質糾紛發揮作用,切實解決「出庭不出聲」、「出庭沒效果」的現象,也破解了一般工作人員及代理律師「不敢拍板」的難題,對於提高庭審效果,回應百姓訴求,高效解決官民糾紛具有重要價值。


五、明確免除出庭義務的法定情形


在《司法解釋》出臺之前,其他法律法規只規定了負責人有正當理由的應當提交說明,但並未規定何為正當理由。


此次明確了三個法定的正當事由,包括不可抗力、意外事件、需要履行他人不能代替的公務


另外也制定了兜底條款,即無法出庭的其他正當事由,該條規定使得法院在審查有了明確的依據,法院亦有權對該理由是否成立做適度審查,使得該制度更具有操作性。


當然,有正當理由的仍然要提交書面材料說明不出庭的理由,除了說明還應當提交證明材料,這屬於行政機關的法定義務,必須遵守。


《司法解釋》同樣也賦予了人民法院對證明材料的司法審查權,進一步表明了負責人出庭制度中「以出庭為常態、不出庭為例外」的司法立場。


六、明確負責人不出庭的後果


推進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的落實並非司法審判機關一人之力即可完成,既需要司法機關運用司法職能的助力推動,還需要黨委政府的主導引領、同級人大的支持監督,更需要社會公眾廣泛參與。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作為行政訴訟上的一項技術性規範,卻在很大程度上必須通過行政機關系統內部規範與考評機制來落實,還必須適度引入外部監督機制。


就此,《司法解釋》第十二條賦予人民法院向監察機關和被訴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的司法建議權。


第十四條又規定了人民法院可以提供適當形式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情況向社會公開,可以定期將轄區內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評價,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向同級人民政府進行通報。


這有利於督促行政機關負責人切實履行「出庭應訴」的法定義務和工作職責,督促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發聲」,督促行政機關負責人在行政訴訟中積極與行政相對人溝通協調,促使行政爭議的有效解決和矛盾糾紛的切實化解。


同時對於發揮人民法院職能作用,有效參與訴源治理,提升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洛陽:「民告官」不再「難見官」,行政機關負責人既要出庭又要出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曉波 通訊員 王雨瀟 文圖告官能見官、出庭又出聲。近日,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印發《全面推進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實施意見(試行)》,《意見》要求,在行政訴訟案件中,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應訴並做好充分準備,杜絕「告官不見官」、「出庭不出聲」等現象。在洛陽,「告官能見官」漸成新常態。
  • 「告官能見官」——杭錦旗人民政府副旗長積極出庭應訴
    「告官能見官」——杭錦旗人民政府副旗長積極出庭應訴 2020-07-23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告官要見官 出庭又出聲
    現實中,老百姓「告官不見官」、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不出聲」,成為行政訴訟中的常態。省高級人民法院、省司法廳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的意見》,成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施行後,全國首份省級層面府院會籤的有關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的規範性文件。誰來應訴?
  • 張澤斌:「告官能見官、見管事的官」將成為行政訴訟新常態
    就武漢市而言,在地方政府和法院的共同努力下,近幾年負責人出庭應訴率不斷提升,近三年基本保持在85%以上,位居全國前列,群眾反映良好。副市長在公開開庭中出庭出聲,輿論給予充分肯定,武漢市還獲得第五屆「中國法治政府獎」提名。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實踐中也存在負責人範圍、權利義務不明,出庭不出聲等問題。
  • 告官要見官,出庭又出聲!江西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有新規
    現實中,老百姓「告官不見官」、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不出聲」,成為行政訴訟中的常態。省高級人民法院、省司法廳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的意見》,成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施行後,全國首份省級層面府院會籤的有關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的規範性文件。
  • 新行政訴訟法實施以來「告官能見官」在廣東漸成新常態
    中新網廣州6月30日電 (索有為 籲青 陳桂生)「下面我就與上訴人所籤訂的《協議書》有關爭議的內容作如下幾點說明……」6月30日,在廣東省韶關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的一起涉特許經營行政協議糾紛案件,翁源縣副縣長林繼開作為負責人出庭並發表答辯意見。
  • 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確保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又出聲」
    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確保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又出聲」 2020-06-23 22:25:57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黃永維說,為此,最高法23日發布的一份司法解釋確保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又出聲」。  司法解釋明確規定,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是指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依法在第一審、第二審、再審等訴訟程序中出庭參加訴訟,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
  • 告「官」還要見「官」!遼寧省自然資源廳負責人出庭應訴了!
    省自然資源廳負責人出庭應訴並積極答辯。省自然資源廳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不僅為原告提供了平等對話的平臺,讓原告看到行政機關重視其訴求、真正解決糾紛的誠意;同時也展現了被訴行政機關勇於接受監督、敢於承擔責任的良好形象,對促進行政機關今後更好地依法參與訴訟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瞭望|確保「告官能見官」 還需制度壓實
    ◆ 「一把手」作為被告出現在法庭上,既體現了對法律的尊重,也能讓「一把手」更加懂得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履行好手中的職權◆ 從社會效果而言,「一把手」出庭更有利於緩解雙方矛盾,更有助於問題解決文/李松    在行政訴訟中,最常見的情形是「民告官」。
  • 破解「民告官不見官」難題,多地明確負責人不出庭需請假報告
    「民告官要見官,官不來員來見」。此前,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不高、老百姓「告官不見官」是行政訴訟中的常態。新行政訴訟法實施後,這一現象已有所改觀。為進一步推進負責人出庭應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將「行政機關負責人」範圍適度擴大。
  • 告「官」還要見「官」!副區長出庭應訴出聲出效果
    該案合議庭由浦東新區法院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包曄弘擔任審判長,寶山區政府副區長陳雲彬,寶山區人社局局長黃雅萍作為被告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線上、線下「零距離」觀摩庭審。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第三款規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應當就實質性解決行政爭議發表意見。
  • 「民告官」能見「官」 ——市政府副市長參加行政訴訟既出庭又出聲
    「民告官」能見「官」 ——市政府副市長參加行政訴訟既出庭又出聲 2020-12-23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告官要見官,上海這個區規定「官員」出庭應訴率不得低於80%
    多年來,在「民告官」訴訟中如何推動行政首長自覺出庭應訴,一直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卻鮮見實效的一件難事。普陀區通過構建常態化工作機制,切實提高行政首長出庭應訴能力和自覺性,推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從而進一步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水平。「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法治政府建設關鍵在幹部,法治社會建設關鍵也在幹部。
  • 民告官!市長黃偉出庭應訴,說了這些話
    全力維護公平正義 市長履職出庭出聲9月22日,遵義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公開開庭審理上訴人呂某某、原審原告陳某某、被上訴人「告官」不再難立案不再難。「見官」成常態堅持司法審查報告制度。積極推進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工作。制定出臺《關於推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全市行政機關的大力支持下,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已從2017年的不足20%躍升至2019年的67%,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告官不見官」的情形得到明顯改善。
  • 行政庭拍了拍你並說: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那些事兒
    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不僅有利於化解官民矛盾,促進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還有利於行政機關及時發現工作問題,改進工作作風;同時,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應有之義。告官能見官?出庭又出聲?應訴且應答?官民平等交流?……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 告「官」還要見「官」!副區長、人社局局長出庭應訴出聲出效果
    該案合議庭由浦東新區法院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包曄弘擔任審判長,寶山區政府副區長陳雲彬,寶山區人社局局長黃雅萍作為被告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線上、線下「零距離」觀摩庭審。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第三款規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應當就實質性解決行政爭議發表意見。
  • 民告官能見官——巴中市副市長出庭應訴
    民告官,百姓最怕的是見不著官。可是,日前在巴中中院開庭的這起行政案件可就不同啦,咱們巴中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嶽劍出庭應訴了!趕緊跟小編去現場看看,到底是咋回事吧!巴中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嶽劍作為負責人出庭應訴。
  • 雲南破解「告官不見官」逐年提高官員出庭比例
    該決定明確,逐年提高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比例,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會關注度高或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案件,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鍾靈介紹,決定共十六條,對形成加強行政審判工作的良好司法環境、推進非訴行政案件執行新機制、推進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改革的內容等作了規定,並建立和完善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長效工作聯繫機制,構建合力化解行政爭議機制的主要框架。
  • 「民告官」不再難見官
    行政訴訟案件中「民告官不見官」的難題在「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被明確並具體作出規定以後將被進一步破解✊✊✊2020「出庭出聲」——出庭應訴有要求庭審中,行政機關負責人要遵守法庭紀律,自覺維護法庭秩序,積極參與法庭質證、辯論、陳述等庭審活動,並應當就實質性解決行政爭議發表意見,做到「既出庭、又出聲」。
  • 東昌府區代區長出庭應訴!讓「民告官」不再「難見官」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趙志鵬 通訊員 王希玉 高世寧 聊城報導  區長出庭應訴,讓告官者見官。9月28日,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付某某等21人訴聊城市東昌府區人民政府履行房屋徵收職責案,東昌府區代區長巴海峰代表區政府出庭應訴。  庭審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圍繞法庭歸納的爭議焦點進行舉證、質證、辯論,巴海峰代區長全程參與庭審活動。庭審結束後,審判長宣布該案將擇日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