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C到B,「能者多勞」的小冰

2020-12-11 智能相對論

文/ 離離

來源/智能相對論

一個已經從事過歌手、作曲家、詩人、記者、主持人、畫家、設計師、助理等職業的十八歲少女,現在轉行為金融行業及汽車產業提供服務,你會錄用她嗎?

大部份人可能不會,因為這實在不太正常。

但萬得資訊和華爾街見聞舉雙手贊成。

這個少女不是一般人,而是名為小冰的人工智慧框架。

11月24日,已經獨立半年的小冰公司重回「娘家」懷抱,在北京宣布與微軟中國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面向廣大To B重點行業客戶,聯合推出一系列人工智慧+雲計算商業化解決方案。此方案將採用微軟智能雲Azure作為服務中國及全球市場的雲計算運營平臺,把人工智慧交互體驗融入到關鍵的典型應用場景中。微軟和小冰共同聯合推出的首批解決方案將覆蓋人工智慧金融、人工智慧汽車及人工智慧內容生產等三個垂直領域。

這好像和我們認識的聊天機器人小冰不大一樣。用於社交的人工智慧框架怎麼會和金融扯上關係?

小冰養成記

起初,小冰的設計目標的確是成為一款能進行開放領域對話的社交聊天機器人。和Apple Siri、Amazon Alexa、Google Assistant等應用場景有限的普通語音助理不同, 研發團隊希望小冰能與用戶形成長期情感聯繫,因此選擇了重EQ的共情計算框架模式,讓小冰能動態識別人類的情緒感受和狀態、理解用戶意圖並響應用戶需求,真正做到「不把天聊死」。

一個合格的人工智慧語音助手需要具備知識資料庫、記憶建模、圖像和自然語言分析識別、推理、生成和預測等能力,才能滿足用戶在特定場景的需求及指定任務(如點播歌曲)。而想要成為一個高情商AI,小冰必須在此基礎上,從對話中識別用戶的情緒、檢測情緒變化並理解用戶的情感需求,並做出適當的回應。

除了原始的設定,小冰能通過一輪輪對話過程逐漸了解用戶,形成有效的人機互動模式。研發團隊將每次會話交流回合數(Conversation-turns Per Session,CPS)作為社交聊天機器人的衡量標準。指的是聊天機器人和用戶在一輪會話中的平均對話次數。CPS越大,社交聊天機器人的參與度就越好。

對話中,用戶的回答會觸發特定的會話模式或使用功能,由分類器和內容檢索引擎的組成的話題管理器來決定是否觸發功能或切換話題。如小冰提到五月天,根據用戶的反應,自然而然的觸發了音樂點播及演唱會購票預約等手機語音助手的功能。

為了增加CPS、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小冰會提升會話模式的多樣性。每種會話模式是由一種技能管理,能夠應對特定類型的對話片段。而會話模式的選擇與決策是通過對交談內容的分析查詢,根據用詞及語句檢測情緒,進行動態跟蹤,獲取數據形成個人獨特標識,建立用戶檔案。運用移情計算,做到實時的上下文查詢理解、用戶理解及人際響應生成。藉由區分各個用戶的不同背景、個人興趣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情緒及符合用戶興趣的適當回應,建立強大的社交能力,達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效果。

為了更加「擬人化」,研發團隊還為小冰設定了年齡和性別,並創造出可靠、富有同情心、熱情洋溢、幽默、博學、機智等「個性」。目前,根據聊天互動的系統架構,小冰已獲得兩百多種不同的對話技能,這些技能分為圖像評論、內容創建、深度參與和指定任務。而小冰的商業化及「轉行」正是依靠這些技能。

小冰變形記

以圖像評論為例,小冰不僅可以正確識別圖片內容,還能生成帶有個人情緒、立場、態度的評論,造就曾引起話題的顏值測試。這項技能加上基於深度學習的音樂、詩歌、散文、繪畫等內容創建,就完成了「看圖編曲」、「看圖寫詩」等「特技」。

作為一個面向新交互形態的人工智慧技術框架,小冰從2014年5月推出至今,一直維持著「年更」的速度。今年八月,第八代小冰帶著分層知識圖譜技術和篇章內容學習技術出現在眾人眼前,其引導對話完成率已達到42%,接近人類表現。

在這個過程中,小冰逐漸形成了三條產品線,三者皆具有不同的商業價值。

第一個是作為單獨個體的對話式AI小冰。如Facebook的Blender、Google的Mina等對話式人工智慧系統,其技術參數、標準、性能均是以小冰作為參考,可用作網頁、電話客服或手機內建自動語音助手。對話系統小冰已部署在今日頭條、微博、QQ等多個平臺,同時可通過華為、小米、OPPO、vivo等品牌的智能硬體設備進行召喚。除了主流App和手機品牌,小冰還與網易、米家生態鏈、萬得資訊、羅森、萬科、中國聯通等B端企業達成了合作。

但是,從產品初期設定上就有別於普通智能語音助手的小冰,作為一般語音助手似乎有些「大材小用」,無法完全發揮優勢。且這條賽道上已有Apple Siri、Google Assistant和Amazon Alexa等強勁對手,相對於能夠與自家搜尋引擎無縫連接的Google Assistant和Amazon Alexa,以及蘋果系統內置的Siri,小冰在這些應用場景上似乎並不佔優勢。因此,微軟選擇讓小冰嘗試不同的產品方向,開始探索不同的商業道路。

於是,第二個產品線誕生。小冰開始面向個人用戶提供虛擬人類產品線,包括虛擬歌姬、虛擬偶像等多種角色的Al beings,以及人工智慧定製工具「X套件」。X套件包括X Writer、X Studio、X Presenter。

X Writer通過人工智慧幫助用戶進行文字編輯或文本創作,隨雲端更新不斷擴充各類文體。X Studio能合成人聲,可生成面向各類公眾號文章、演講、電臺節目等的主播或歌手。其中,主播應用已在商業化領域覆蓋中國及日本超過50家主流電臺電視臺,累計製作超過8000小時高質量音頻節目內容,此次推出的產品為個人版本,目前尚未出現同類軟體產品。

X Presenter則是通過AI行為自動解析及輔助視覺引導功能,根據用戶輸入的演講稿,自動合成人工智慧語音,同時解析並依此生成AI虛擬人類的演講動作、表情、還有口型。其商業版為日本LAWSON驅動的自主舞蹈人工智慧,現已上線。

基於上述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設定參數、輸出「客制化AI」的思路,小冰最後一條產品線就是將小冰框架中的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計算機語音技術運用至垂直行業。也是微軟中國與小冰公司戰略合作發布的重點:小冰框架賦能於金融、汽車與內容生產。

小冰冒險記

「從本地化的創新來看,即使是最了不起的技術也要和當地的數據相結合,特別是在人工智慧方面,算力+數據=生產力,這樣才可以做出更加了不起的技術。」小冰公司董事長沈向洋表示。

目前,智能語音業務已進入高速發展期,隨身設備、智能家居、智能車載是智能語音服務應用較為成熟的三個領域,市場滲透率也是連年提升。近年,國內外的科技巨頭紛紛推出智能音箱產品,搶佔快速膨脹的智能家居市場。看著日漸擁擠的智能音箱賽道,小冰團隊並沒有跟風投入,而是選擇「作壁上觀」,轉換方向,放眼於其他行業,尋找別的可能性。

小冰公司執行長李笛提出小冰本次To B嘗試與其他人工智慧公司的不同:「以往的AI落地應用更多是關注流程改造,但是只做流程對效率的提升是有上限的。小冰聚焦在行業關鍵崗位,是要完成只有AI才能完成的關鍵任務,對上限的提升非常明顯。這裡面有很多經驗教訓,以金融領域為例,正是因為依託人工智慧擔任關鍵崗位,才實現了90%以上的機構投資人對於每天查閱全部26類金融文本摘要的需求。」

在金融業,上市公告的收集和摘取一向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及時間成本。自2017年11月起,小冰與萬得資訊、華爾街見聞等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合作,利用小冰的大數據處理及文本分析功能,實現金融專業文本摘要自動化生產。

在萬得資訊,小冰化名萬小冰,通過獲取、分析滬深兩市中標、質押、停復牌、業績、重組、股權收購、員工持股等26類上市企業發布的全部公告,自動生成摘要。在華爾街見聞,小冰化名華小冰,結合華爾街見聞專業團隊對A股市場的理解和多年積累的大數據,實現非標準化金融文本摘要快速生成,還能快速處理長達幾百頁的招股說明書。此外,小冰還可利用知識圖譜、信息技術,為企業提供金融風控服務。

賦能於智能汽車領域的小冰,除了基本的智能駕駛,主要還需藉助小冰的「本行」—高情商聊天技巧,扮演一個善解人意的隨行者,同時做到跨平臺啟動汽車功能,還能做到多人駕乘的體驗。目前,小冰已協助華人運通等汽車品牌實現基於全車級語音控制,自然而富有情感的互動場景。

在內容生產場景中的小冰則是我們最熟悉的,可基於文本、聲音和視覺生產內容的歌手兼畫家兼詩人小冰了。目前,設計師小冰的商業化相對成熟,已在工業設計、數字印刷圖案設計、紡織服裝面料設計、包裝設計等領域落地,並實際應用於國內100多個領先企業。小冰與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共同推出的人工智慧紡織服裝圖案設計平臺也已投入生產。設計師小冰可穩定設計三十餘種主流風格,按需創作,圖案設計多樣性達10的 26次方。

市面上的智能語音技術及其產品幾乎是一門心思全部用於解決各行各業「自動客服」問題和不用動手的「聲控」問題,針對現有的需求來細分市場,擴充產品矩陣,覆蓋不同消費需求。如小度在智能音箱的基礎上推出智能屏、智能耳機等各類智能家居產品,希望藉此拓展市場,實現人群破圈。其中,智能耳機新推出語音筆記功能,讓用戶在用耳機或手機錄音過程中,完成語音的實時轉寫。小度助手、小米小愛、天貓精靈等多藉由這種縱向發展的商業模式提高市佔率。

而「不走尋常路」的小冰則是採取橫向發展策略,在技術發展的同時創造需求,從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角度,發現並解決了金融、汽車和內容生產領域等特定崗位的痛點。從第七代開始,在尚未組建正式銷售團隊的商業化試水階段,小冰的收入就超過了1億元。

通過「娘家」微軟提供的各方面資源支持,小冰得以在C端用戶基礎上,順利進入To B市場。強調關鍵崗位的方針,也讓小冰在一眾專注於流程改善的AI產品中別具一格。目前看來,微軟+小冰的商業化探索已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對於許多「落地難」的AI技術及產品,也不失為一條可以參考的路徑。

參考資料:

1. 微軟小冰團隊《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XiaoIce,an Empathetic Social Chatbot》

2. 雷鋒網《牽手微軟 拿下融資 小冰的商業化探索又釋放了哪些信號?》

3. 東方網《微軟+小冰賦能金融行業:聚焦行業關鍵崗位,實現差異化效能》

4. 懂懂筆記《小冰初長成AI不深閨》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通過微軟提供的各方面資源支持,小冰順利打通C到B
    通過微軟提供的各方面資源支持,小冰順利打通C到B 離離 發表於 2020-12-09 10:59:54   一個已經從事過歌手、作曲家、詩人、記者、主持人、畫家、設計師
  • 第八代小冰發布:118萬虛擬男友復活了 但這不是全部
    人工智慧小冰:從第一代到第八代的沿革  小冰是面向新交互形式的完整人工智慧技術框架,也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承載交互量最大的人工智慧系統,佔全球交互總量60%以上。  b)測試版的訓練工具「X Eva」APP。用戶也可在交互過程中訓練其人工智慧虛擬人類。與之相比,X Eva APP提供更豐富的強大訓練能力。  c)多人交互的能力。通過多種方式,虛擬人類可與多人進行持續交互,而不局限於用戶個體。  d)內容創造的能力。虛擬人類可進行多種自主的內容創造,並將之反映在其自身的「朋友圈」中。
  • 能者多勞
    「能者多勞」可以不多要,但單位必須做到「多勞多得」,必須弘揚「多勞多得」這一價值觀。組織層面一定要有「能者多勞」「多勞多得」的、以奮鬥者為本的組織架構以及管理制度。每個人的發展,尤其是在起步階段,還是應該集中到一種核心能力的培養上比較妥當。另一方面,「能者」雖然有能力,但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一旦工作和休息時間的平衡被打破,短時間內承接了大量的工作任務,就會很容易手忙腳亂,從而在工作中出現失誤甚至錯誤,耽誤工作進度,引起管理者的不滿。      「能者多勞」,但應該勞有所值。只講「能者多勞」往往是不容易做到的,通常應該是「能者多勞」「多勞多得」的。
  • 第八屆華羅庚杯:已知1/a=2/(b+c)=3/(a+c),求c/(a+b)的值
    (第八屆華羅庚杯)已知1/a=2/(b+c)=3/(a+c),求c/(a+b)的值。分析:由題設可以看出本題是個連等式,可以把這個連等式拆分成由兩個分式方程構成的方程組。兩個方程,三個未知數,所以是一個不定方程組,解不出a,b,c具體的數值,但是本題也沒有讓我們求a,b,c的值,而是求關於a,b,c的代數式的值。所以我們可以尋找到a,b,c之間的關係,然後代入所求的式子。
  • 拋物線上的a、b、c
    (y=a+b+c),若點(1,y)在x軸上方,則有a+b+c>(1)        a+b+c     0(2)        a-b+c     0(3)        4a+2b+c     0(4)        4a+c      2b(5)        9a+c      3b
  • 微軟沈向洋等人長文:從Eliza到小冰,社交對話機器人的機遇和挑戰
    ATIS 項目中的自動任務完成系統,Siri 這樣的智能個人助理,再到微軟小冰這樣的聊天機器人,出現了很多種形式。小冰與用戶之間的聊天示例,(a)圖展示了情感連接(完整對話在圖 14 中);(b)圖展示了如何在閒聊中調用一個技能(如天氣預報)。請注意:小冰提供了有關天氣的觀點「不需要使用保溼霜~」。 表 1 總結了本節討論的這些主要會話系統。在本文剩下部分,我們將著重於社交對話機器人,並從它們的設計原則開始。
  • 「能者多勞」合理嗎?
    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能者多勞,到底合理嗎?「能者多勞」為何出現?「能者多勞」這一管理行為的出現是「能者」個體、管理者、組織管理制度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導致的客觀結果。從個人層面來說,「能者多勞」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能者多勞」,主要是說能力強的人應該多幹,這意味著能力強弱是組織分配工作量的主要標準。
  • C語言中「c=a+b」,這種結構合理嗎?
    c = a+++b; printf("a = %d,b = %d,c = %d",a,b,c); return 0; } 輸出結果如下:
  • 中考數學專題系列四十五:計算(a+b+c)(a+b-c)類型題有竅門
    中考數學專題系列四十五:計算(a+b+c)(a+b-c)類型題有竅門作者 卜凡學習完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後,經常會遇到類似「(a+b+c)(a+b-c)」類型的三項式乘三項式的題目,做這種題目時孩子們感到比較迷茫
  • 日臻完美的小冰框架:是少女小冰多才多藝的內核
    小冰還答應鄭爽,未來給她定製一個隨她心意的犬系男友,並根據她的性格,定製千千萬萬個小小鄭爽送給她的粉絲們——這個話題在元旦當天一度衝到了微博熱搜第五,足見虛擬男友和虛擬偶像的話題熱度之高。小冰的創造者李笛表示,「隨著小冰框架的不斷完善,少女小冰已經掌握了多項技能,無論是唱歌、畫畫、寫詩,還是人類海量的知識庫,亦或是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語音、計算機視覺、人工智慧創造,都深深蘊藏在小冰十八歲少女的身體裡。」優酷跨年:全藝能小冰C位Hold住全場2020年12月31日,優酷的2021跨年晚會上演了一部科幻大片《F.I.T無數世界》。
  • 能者多勞,到底是不是坑?
    >」有人說,能者多勞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人說,能者多勞是一種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因為他太有上進心了,他太喜歡能者多勞了,所以,每天工作到深夜3點都不回家。「快扶我起來,我覺得還能再做個PPT。」這叫工作嗎?不叫。這叫拿著自己的命,挑戰著女友的底線,傻了吧唧地給別人做慈善。
  • 能者多勞,是我聽過最無恥的讚美
    能者多勞這句話,看似是對能者的讚美,可本質上卻是脅迫能者多勞多付出的道德綁架,甚至能者多勞,已經成為有些人眼中的理所當然。1能者多勞,不是能者的義務馬薇薇說過,「大眾認為能者多勞,是對能力者的詛咒」。能者多勞是出於能者的主觀意願,卻並非能者的義務。還記得感動中國的歌手叢飛的故事麼。
  • 能者多勞是職場人的坑嗎?
    能者多勞——這是以群居為屬性的人類都擺脫不了的定律而能者多勞最泛濫的地方則是職場那對於職場人來說,能者多勞是個坑嗎?「能者多勞」在職場上之所以不是坑,是因為它是你遞給老闆的那張名片,與其他同事不同的一張名片。能者多勞」帶給自己的是自我的增值。其實正反方觀點可以總結為一句話那就是——能者多勞是不是個坑,取決於付出與回報是否成正比因個體存在差異不同,每個人所追求的回報也不同一、金錢我所欲也能者多勞後面還有一句話,即多勞多得。
  • 微軟小冰、B 站泠鳶、小米小愛同學、百度小度演唱《智聯家園...
    IT之家 7 月 9 日消息 今天 2020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在上海舉行,由微軟小冰作曲並攜手其他 AI 演唱的 2020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主題曲《智聯家園》 今天正式發布,同時這也是小冰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的首支作品。在這首 MV 中還出現了B 站泠鳶、小米小愛、百度小度等。
  • 讓人慪氣的「能者多勞」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就是「忙的忙死,閒的閒死」。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貝勃定律」效應,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再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了。比如:你的老公每天早上都會親自給你準備一杯鮮榨果汁。起初的幾次你可能會覺得不好意思,開心,幸福...
  • 微軟小冰到了上班年紀 要做有用機器人
    但是兩年後來看,微軟確實在當時就認清了人機對話的戰略重要性,並將之持續推動和發展到了現在。    在第四代小冰的發布會現場,微軟的技術專家們展示了自己這兩年在小冰應用領域取得的成果。包括在對話中對用戶情緒和情感的把握,而且小冰已經能夠使用某些「套路「來引導和改善用戶的情緒。
  • 三相火線,如何區分a、b、c?
    三相火線如何區分a、b、c相序?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辨:如果顏色是正常的,那麼根據國家規定:黃色為第一相a相、綠色為第二相b相、紅色為第三相c相、淡藍色為中性線N、黃綠雙色為保護線PE。也就是說,如果三相母排是按上中下排列,那麼上面為黃色a相、中間為綠色b相、下面為紅色c相;如果三相母排是按左中右排列,那麼左邊為黃色a相、中間為綠色b相、右邊為紅色c相;如果三相母排是按遠中近排列,那麼遠的為黃色a相、中間為綠色b相、近的為紅色c相。
  • 人民日報攜手微軟 英文APP2.0搭載微軟小冰Bing搜索
    為更好滿足英文用戶使用習慣,從設計到開發,都引入了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等國際化團隊參與其中。通過與人民日報新媒體的合作,微軟的人工智慧技術和Bing搜尋引擎已與人民日報英文客戶端深度打通。現在,用戶可以在人民日報英文客戶端和人工智慧微軟小冰聊新聞話題,獲得她推薦的新聞資訊,還能在客戶端內直接使用Bing搜索全球信息。
  • C語言程序設計試題與答案B卷
    A)本程序的main函數開始,到main函數結束 B)本程序文件的第一個函數開始,到本程序文件的最後一個函數結束C)本程序的main函數開始,到本程序文件的最後一個函數結束D)本程序文件的第一個函數開始,到本程序main函數結束
  • 「能者多勞」的下場,究竟是什麼?
    近日與朋友聊天,席間聊到了「能者多勞」這個話題,頗有感觸。「能者多勞者,下場是什麼?」其中「下場」這個詞是貶義詞,我覺得用「結果」一詞更恰當一些。其實,這個問題先從員工個人角度來分析,要分從短期還是長遠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