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城市裡,時間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氣味兒、聲音和光線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廟恢復原貌,瓦頂排浪般湧向低低的天際線,鴿哨響徹深深地藍天,孩子們熟知四季的變化,居民們胸有方向感。——北島《城門開》
提到北京,大多數人的腦海裡都會第一時間閃現一幅星羅棋布的圖景,上面有四四方方的建築緊密排列,如果以雲朵的視角向下俯瞰,那些似毛細血管般舒張的通道,便是京城之魂——胡同。任憑鋼筋水泥拔地而起,胡同始終以它悠哉的形象收錄著市井百姓的瑣碎日常,承載著這座城市最本源的記憶。
漫步在五道營,一家服裝店與其它眾多的店鋪、咖啡館等一同駐守在這條街的嘈雜聲裡。店主請來的設計師本著對傳統文化的獨到見解,以四重要素交疊的形式著眼於過去和當下,最終讓烙印著歷史脈絡的水月店鋪,成為一面觀察城市百態的小小窗口。
第一重
容納枯槁
胡同作為這座城市的「舊」,建築上的一磚一瓦是刻滿了皺紋的肌膚,而房梁作為肌膚之下的筋骨,亦彰顯著老建築的靈魂。
完整保留的房梁撐起空間的精氣神兒,輕微包裹的色漿為它的靈魂鋪陳了樸素的底色。
水泥粗糲紋路豪放,竹簾細膩形逸瀟灑。
在物與物碰撞產生的陰翳波紋和敏感之中,「先生服」的線條被襯託得格外清朗素淨。
第二重
鼓動生長
店鋪生在胡同長在胡同,房屋的結構已然存在,設計是在為它的內部創造更多可能。
店中的一汪池水,有四水歸堂的意境。如遇雨水,雨滴順屋簷傾落,池子收集並圈住這汪生命之源,亦有生生不息的期許。
羽毛楓以孤島的形式屹立池中,在陰柔的水色裡,暗自表露毫不逞強的堅韌。
人在玻璃窗內看向它,它也在窗外向內審視,因此對於四季的變幻莫測,它也呈現著不同的表情。
各色粗陶罐裡,盛放著隨季節開落的植物。
木香、石榴、桂花、臘梅,在建築的蒼老之中尋求蛻變,生出活脫脫的新意。
第三重
時間湧動
天氣會變光影會變,人在空間裡的氣息會變,每一刻的想法也會變。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就像此刻眼前的美景在下一秒瓦解、分崩離析,而後又構成新的色彩和畫面。
既然抓不住瞬息萬變,也不必執著不必抱怨,設計本就不該將自己置於無所不能的地步。
任由不圓滿的事物自由產生、發酵,給變幻莫測的光影、景致留有足夠的展現空間,每一次面對都會有新的感動。
第四重
內心止靜
讓自我潛藏雨環境之中,撫琴弄茶。事物清晰地呈現在眼前,而又隱約在光線之中。
思忖的間隙,心裡偶然產生空白,不覺之中被當下的安逸 籠罩著。
以傳統文化當代化演繹的手法,將胡同的基因延續,從局部縮影看向整座城市的文化,是一代人對往昔和今朝最美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