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教育的認知被這次的疫情扒了個一乾二淨 | 深度

2021-02-19 教育之窗

教育之窗

[講述教育 評說教育 推動教育]

關注教育之窗 我們共享精彩

我們對於教育的認知被這次的疫情扒了個一乾二淨 | 深度

授權轉自 | 陳立教育圓桌  作者 | 陳立

【教育君語】

在此次疫情中,「教育」真的應該停一停:從書本走出來,從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的課堂走出來,讓學生們看看真實的社會;從「背猴子」中走出來,給全國的家長一份高質量的家庭指導建議,讓家長回歸第一教師的角色;從教與學的桎梏中走出來,讓家庭,社會,他人都成為孩子的老師,讓他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生命。

許多時候,暫停,不是一件壞的事情。

鼠年之初的疫情在最初給整個社會「當頭一棒」,在十幾億人在籌劃著闔家團圓之時,「封城」「禁足」一時間似乎給整個社會按下了「暫停鍵」。我們想當然的認為暫停不會太久,但現在好像已經不短了,尤其對於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停工、停業、停學,十幾億人各自居家不出,這樣的時刻在人的整個一生中恐怕也就這麼一次,不會太多。這種「暫停」給各行各業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幾乎可以是不言而喻的。但不得不說,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迅速發展到時常至人眩暈的社會而言,這樣不得已的暫停,從另一個層面看,似乎又是社會發展升級的必由之路。

如果我們稍微關注一下在此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民眾逐漸對公眾事業從業人員的理解,對捐助透明度的要求,對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訴求,我們就能夠理解:正視每一次危機,積極應對每一次的危機,是確保正向發展的基本素養。

危機到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選擇無視造成危機的原因以及拒絕順應危機作出積極改變。就像17年前,官方言論「疫情在控制中」,而勇敢的鐘南山醫生用專業扯下了那塊遮羞布:病原不清楚,藥物不清楚,傳播途徑不清楚,何以敢說疫情在控制中?而17年後的今天,依然是他將「有限的人傳人」明確為「人傳人」。去掉一個簡單的定語卻遏制了一場更大規模的疫情傳播。然而,17年間,我們能夠直面危機的原因和勇敢的改變,進步了多少呢?或許,有一些,因為,此次鍾南山醫生是受邀到武漢,在疫情還沒有完全爆發之前。或許,提前了一些,或許,官方了許多。這些,都是可喜的變化,雖然不大,但是總歸沒有讓人太失望。

17年前的非典,並未造成如此大規模的停工停學。在春節放假期間的這次疫情,面對「居家」、面對「延遲復工、開學」等控制疫情的政策,教育似乎反應特別迅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提出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口號,幾乎就在一夜之間,所有的線上培訓機構就像打了雞血一樣開始了線上教學,所有的學校都積極召集教師進行網上授課,朋友圈肉眼可見的家長、老師孩子們早起晨讀,一份比一份嚴謹的課表迅速新鮮出爐。

放假對孩子們而言比上學還累已經成為中國教育不爭的事實。家長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只為了能夠滿足自己「反正我報了盡責了,學不學在孩子」的心態。在課外補習班各種販賣焦慮之下孩子們的業餘時間被各個學科各種老師填滿。家長們平時各種自責認為陪孩子的時間少,親子時間不夠,與孩子無法交流。那麼趁居家避瘟的時間,恰恰是與孩子重拾親子時光的好時間。這樣的暫停時間可不多。然而,還在放假過程中的家長就被「停課不停學」重燃激情,通過網上給孩子報了比平常還多的補習內容。一時間,孩子們哀嚎一遍,親子關係再次陷入困境,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再次受到打擊。課外輔導機構屢禁不止,為給學生減負,為杜絕教師各種形式的有償補課,教育部門三令五申要課外補習機構轉學科補習為素質學習。然在「停課不停教」的引領下,課外機構紛紛線下轉線上,提供出了參差不齊的各種語數外物理化課程,明目張胆的開始進行學科補習,甚至不少機構打出了「停課不停學,提前學新課,在家彎道超車」的口號。

一家人24小時同一屋簷下居然不知道如何高質量度過親子時間;「停課不停學」就必須馬上把語數外課程上線,把新課提前,面對社會對各個部門工作的關注,教育立刻背起了本不應屬於自己的「猴子」,開啟「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模式。這一次,我們對教育膚淺的認知,被個疫情扒了一個一乾二淨。

1.鼓勵和指導家長與孩子們進行高質量的親子活動,例如共讀一本書,講講家庭故事,整理家庭照片,共寫抗疫日記,看幾部高質量的親子電影,鼓勵家庭故事會,賽詩會,才藝展示會,每天一菜廚藝展示,家務學習,今天我當家安排家人一日活動,等各種形式的活動。


2.鼓勵和指導家長幫助孩子們利用停學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安排學習與休息的時間,讓孩子們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梳理。


3.家庭共同或者各自學習一項新技能,比如運動、藝術、語言,在疫情解除時做家庭新技能展示。


4.鼓勵孩子們和家長在家上網了解關於疫情的內容,做到一定程度的社會參與。


5.鼓勵孩子了解疫情到來時,各領域人員的工作情況,全面了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狀況。

以上這些活動都可以在班級或者學校甚至社區進行局域展示和交流。任何一項活動都比讓孩子教師們拿著課本裝模作樣的有實效。

還有很多我們能夠想見的各種適宜在居家完成的「學習」,遺憾的是,這一次我們成功又完美的迴避了所有能夠讓孩子和家長們對此次疫情帶來的特殊時段的深刻回憶,而一把成功的將所有的學生與家庭拉入了「學習即書本,教育即講課」的怪圈。

中國的學生,不是學的太少而是太多;中國的學生,不是學不會而是不想學;中國的學生,不是不會安排自己的時間而是從來沒有自己的時間,更沒有人捨得讓他們「浪費」時間去「學會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中國的學生,不是自私冷漠與社會疏離,而是我們只想讓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自己的書」,從來沒有承認他們也是社會的一員。

我們整個社會,將「學習」,「學生的成長」粗暴、簡單的圈禁在了那一本本學科課本上。這種圈禁,比疫情帶來的居家更可怕。長時間的圈禁,當時間給到自己,空間給到自己時除了刷手機玩遊戲卻不知道該怎麼使用,當親人陪伴自己時卻不知道如何相處。

這才是中國教育最失敗的地方——我們希望培養獨立的人卻利用一切可用的機會讓他們符合人群的統一標準。尤其是家長,面對自己無處安放的焦慮,還要把這焦慮四處散播,更可悲的是,相關部門卻無法調整這種焦慮,只能以一次又一次非專業的妥協來「讓人民滿意」。可惜,教育的專業性不如醫療的專業性事關生死,能讓人迅速噤若寒蟬,所以才多了這許多的不休爭論。不知道當初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有沒有想到這一點。

在舊的思維模式下,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危機帶來的升級機遇,更無法掌握如何重新定義人與社會的關係。我們一直在前進,前進的太快,甚至大部分人忘了為什麼前進,只因為別人也在前進,只因為不得已的裹挾。

在國家有難的時候,以家庭為單位,讓家長和孩子們一同關注家庭對社會的貢獻,關注社會發展的進程,深刻的理解學習與生活的意義,讓孩子們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義,理解人的生命高於一切。這樣的「暫停」對於學生的成長而言一定是良性的,這樣的「暫停」不會直接讓孩子們多背幾個單詞,多做幾道題目,但在正向引導下一定會提升孩子們對學習意義的認知和為了參與社會而點燃的學習熱情,這樣的「固本」對孩子的影響一定是長久而深遠的。

在他們的記憶中,從此會有一個與父母24小時共度的為了國家而克制自己外出的難忘的春節假期,這個假期,充滿了親情,熱情,充滿了感動與希望。他們在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與父母為了家庭的安康,為了國家的安寧作出貢獻。這將會是他們未來記憶中多麼自豪和難忘的事情,這也是他們能夠講給下一代的故事。他們在此次事件中,通過信息搜集,交流、思考所沉澱出來的對生命的理解,對家庭的認知,對社會和國家秩序的認同,將會是他們成為新一代公民時的特點。他們會成為政府官員,商業精英,又或者平凡普通的勞動者,會在多年之後面對如此一般或者比此更甚的社會危機,那時的他們知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並以此推動社會的再一次進步?

在此次疫情中,「教育」真的應該停一停:從書本走出來,從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的課堂走出來,讓學生們看看真實的社會;從「背猴子」中走出來,給全國的家長一份高質量的家庭指導建議,讓家長回歸第一教師的角色;從教與學的桎梏中走出來,讓家庭,社會,他人都成為孩子的老師,讓他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生命。

面對這一次疫情,被扒光的不僅是教育的認知,更有家庭教育的蒼白與無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薄弱,家校關係的畸形。

我始終堅信,適當的暫停不是壞事,只要不忘掉出發,我更堅信,順著舊航線,不可能找到新大陸。這次的疫情,需要每位家長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相處的能力,家庭建設的能力,需要每位教育者審視學生學習和生活能力的培養。教師與學校的恪盡職守,但願不是在錯誤的路上狂奔。來源 | 陳立教育圓桌,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教育之窗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yuyansr@163.com。歡迎諸君惠賜精彩教育類原創稿。鄭重說明:朋友們的自由來稿(特指教育類原創稿件),「教育之窗」(ID:jiaoyuwindow)採用後,不發稿酬,但(原創作品)會開通打賞通道,所有打賞所得「教育之窗」(ID:jiaoyuwindow)會全部轉給原創作者,平臺一分不留。朋友們惠賜的教育類原創稿件請統一投到郵箱:yuyansr@163.com。

近期熱文推薦:

1.北大教授渠敬東:教育成了家庭資源無限投放的無底洞

2.「小學重習慣,初中重態度,高中重能力」,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總結

3.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4.葉瀾:教師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樣地活著,才能對別人產生影響

5.中小學生暑期安全提示25條,老師一定要轉給學生家長

6.山東楊守梅老師最新情況通報!

7.楊守梅事件四追問:亂作為的教育局、鬧事的家長、被保送的兩逃課學生、何去何從的一線教師

8.北大最短畢業致辭,535字,3分56秒,9次掌聲!

9.對底層的態度,藏著你最真實的教養

10.「老師,回個微信很難嗎?」老師的回答亮了:不為難老師,不打擾教育,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我為你點亮教育的燭光,你為我點亮「在看」

講述教育 評說教育 推動教育

關注教育之窗 我們共享精彩

敬請惠賜優秀教育類 原創稿

Email:yuyansr@163.com

↓↓點擊 閱讀原文 ,進入人教社電子教材官網

相關焦點

  • 我們對於教育的認知被這次的疫情扒了個一乾二淨
    還有很多我們能夠想見的各種適宜在居家完成的「學習」,遺憾的是,這一次我們成功又完美的迴避了所有能夠讓孩子和家長們對此次疫情帶來的特殊時段的深刻回憶,而一把成功的將所有的學生與家庭拉入了「學習即書本,教育即講課」的怪圈。
  • 「同上一堂課」大水漫灌:我們與未來教育,不是一塊屏幕的距離
    「同上一堂課」是一個底線課程,也許對於有些孩子,翻翻課本就會了,所以我們沒有強制要求學生去打卡跟課,而是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非常時期的家庭親子互動式學習。目前學校每天一小時的線上課程活動,以老師答疑為主,把重點問題拋出來學生搶答。「其實內容不重要,現在孩子們都憋瘋了!需要有機會和老師、同學們互動交流。」
  • 老師家長,在這次疫情中,我們給自己打幾分?
    這次疫情,我們看到了很多寫給孩子的書信和寄語,那麼,身為教師、家長的我們又該反思些什麼?從生活這本教科書中,我們學到了什麼?在這次疫情中,我們又能給自己打幾分呢?面對疫情,特級教師鄭英談了一些自己的小思考,與大家分享。
  • 全民大討論:教育按下暫停鍵,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近日,朋友圈裡有位陳立老師在公眾號陳立教育圓桌發表了一篇文章傳閱甚廣,這篇文題目是《我們對於教育的認知被這次的疫情扒了個一乾二淨》,認為面對疫情,被扒光的不僅是教育的認知
  • 疫情過後, 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嗎?一位資深校長的深度思考
    全球疫情下,現有的國際化教育面臨著極大的壓力與挑戰。滯留在國外的眾多留學生因斷航停飛,回不來,回國渡假的學生又出不去。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病毒肆虐,各國經濟狀況惡化、社會矛盾凸現,各種民粹排外情緒高漲,歐美各國都有不少政客、民眾將矛頭對準中國。「脫鉤」聲不絕於耳。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似乎一夜之間,被顛了個個兒。
  • 心理學深度探討:新冠疫情引發個體認知覺醒,重置社會結構
    ,或許對於經濟等諸多方面而言是一次阻斷,但卻引發了人們的個體認知覺醒,讓人們從精神、心理層面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將自己找回,重新對個體和群體認知進行思考,也重拾那些曾經被遺忘的問題,比如「如何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 心理學深度探討:新冠疫情引發個體認知覺醒,重置社會結構
    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或許對於經濟等諸多方面而言是一次阻斷,但卻引發了人們的個體認知覺醒,讓人們從精神、心理層面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將自己找回,重新對個體和群體認知進行思考,也重拾那些曾經被遺忘的問題,比如「如何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這個被我遺失、但卻沒被遺忘的問題。
  • 疫情之下,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嗎?一位資深校長的深度思考
    全球疫情下,現有的國際化教育面臨著極大的壓力與挑戰。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病毒肆虐,各國經濟狀況惡化、社會矛盾凸現,各種民粹排外情緒高漲,歐美各國都有不少政客、民眾將矛頭對準中國。「脫鉤」聲不絕於耳。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似乎一夜之間,被顛了個個兒。
  • 一點認知:最核心的兩種教育(深度)
    | 物質環境物質環境很簡單,就是包括我們每個人所見到的,除了「人」之外的一切東西的總和,他們共同構散發各自的氣質並成了一個靜態能量場,你看不見摸不著,但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 2 -體驗教育說完圈子、環境,再來說第二個——體驗教育。來,請思考一下,你覺得什麼是「體驗」?
  • 家長教孩子從這次疫情中學到什麼
    這次抗擊疫情,是中華民族與新型冠狀病毒間的一場戰疫!教育孩子,我們呼應政府的號召,我們保護好自己,就是為社會做貢獻,為國家在付出!僅僅做到這點還不夠,家長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進入不同的角色,在這樣的一種身份下,我可以為疫情做點什麼?家庭一起去查資料,分享自己的觀點。
  • 職場的核心競爭能力是認知深度,4個步驟提升你的認知
    他們一般會從知識量、學習速度和思考的深度三個方面超越其他人。知識的數量對於現代人來說已經不是一件不可突破的事情。只要我們想學,就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和書籍獲取。而學習速度取決於一個人的學識、閱歷和智力。這幾個方面的能力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夠獲得的,是一個量的積累。所以一個普通人如果想快速的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那麼可以從認知深度這一方面去攻克。
  • 這次疫情,是進行生命教育的最佳契機
    老祖先告訴我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次疫情,對我們來說是一場災禍,但也是家長和學校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最好契機。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脅,我們都因此感受到了惶恐。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直面生與死。
  • 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新冠疫情徹底改變教育認知
    ♪ 作者|芥末堆 Siyi♪ 編輯|芥末堆看教育芥末堆訊 我們是否還能回到曾經面對面全天候的工作和學習模式?近日,全球教育機構培生集團發布了《2020 年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疫情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於教育的認知,有 71%的受訪者傾向於未來可以繼續遠程辦公。
  • 《好好學習》:我們應該學習什麼知識,提高認知深度?
    有人說,所有關注的公眾號資訊什麼的,都是別人的看法,自己都快要失去辨別和思考能力了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方便,這些唾手可得的信息,對我們而言,也越來越不值錢了。那我們應該學習什麼知識,提高我們的認知深度呢?
  • 這次疫情會給我們教育領域帶來一些更深的啟示嗎?
    來勢洶洶的一場疫情在世界範圍內迅速傳播起來,在中國更是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無數位和各行各業的人員參與了這次無聲的戰鬥,這場戰鬥不僅僅是醫療對病毒的較量,實際上它是一場心裡和勇氣的較量,當很多醫務工作者、解放軍、社區、學生、志願者主動請願參與其中的時候,我被他們這樣的勇氣深深的感動。也使我反思我們的教育未來應該更側重什麼。
  • 早教之猶太人對於教育的認知
    今天我們來聊聊世界最智慧的民族——猶太人。猶太民族,是一個歷經諸多劫難的民族。經過2000多年的流亡生活,並沒有讓這個民族瓦解,他們始終維繫著自己的傳統、自己的信仰與文化,時刻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而讓小編尤其佩服的便是猶太人的教育理念,他們崇尚知識、重視教育。
  • 為何這次疫情我們可以做得比西方國家更好?
    當疫情在伊朗爆發的時候,我們以為這些經濟和醫療水平弱於我們的國家將會面臨疫情的巨大衝擊。卻不曾想到,西方國家會迅速成為疫情的重災區。那些被我們仰望和追趕了一個多世紀的西方發達國家面對疫情時的表現卻遠低於我們的預期。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經濟發展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國民教育水平都優於我們的西方國家做得反而不如我們?
  • 「後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怎麼做?在線教育的拐點在哪裡?校長論壇...
    這次疫情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就是教育如何滿足「五育並舉,全面育人」,我們不能光教知識,還要把知識、課程和社會實踐主動融合起來,將真實的生活作為真實的課程,將學校育人的落腳點定位在「人」的全面發展上。未來已來!作為教育者,要樹立符合教育規律的「網際網路+」思維方式,創新和發展在線教育。
  • 從經濟學角度看疫情之下教育行業的出路
    但是對於線上教育來說,此次疫情卻是個難得一遇的良機,很多線上教育因此名利雙收。除了醫藥股大漲,在線教育股也受到市場的青睞。所有學校延期開學,而有眾多學生對線上培訓依然有需求,因此線上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機遇期。
  • 武漢疫情過後,將會給我們的經濟和生活帶來哪些啟示?
    但是這次疫情之後,對於線上購物,特別是生鮮領域,將會進一步加速對線下的迭代。以前大家買菜都會去菜市場或者超市,而大部分去的人群都是我們80,90,00的上一輩,而這次疫情,不管老小,就都只能在線上買菜了。正因為此,不管是對線上生鮮購買領域的加速促進,也是對上一輩線上購物方式的教育和對生鮮線上購物習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