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作為大多數人的第二語言,從上學開始,就一直折磨著學習者。從最開始的發音、書寫、單詞,到後來的聽力、閱讀,每一個環節似乎都和我們漢語母語者過不去。於是,調侃英語母語者也成了網絡上常見的 " 快樂源泉 " —— " 這孩子年紀不大,英語說得比我還好。"
但是,閱讀英文對於英語母語者來說真的就是小菜一碟嗎?
事實恐怕還真不是這樣。我們不妨就以美國為例,來看看英語母語者在閱讀英文中是什麼情況。
美國學生的閱讀能力多年來止步不前
要想了解美國學生的學習情況,國家教育進步評價(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提供的報告是較為權威的來源。國家教育進步評價又叫做 " 國家成績報告單 "(Nation 』 s Report Card),是美國國內唯一長期的且具有全國代表性的教育評價體系,每兩年公布一次全美抽查的教學調研情況。
從多年的調研結果來看,全美學生(4 年級、8 年級、12 年級)在英語閱讀這一項上,成績並無什麼亮點,1992-2019 年的成績都沒有什麼變化。換言之,這 27 年來全美在英語閱讀的教育上並無太多進步的成果。這不禁讓人困惑,美國不僅官方語言是英語,而且大部分孩子的母語也是英語,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對孩子們來說,英語閱讀仍然很難?
不妨讓我們先從英語閱讀的本質——閱讀說起。
閱讀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要理解文段的意思,就關係到人是如何理解文字的。早期語言發展和後期識字能力研究領域的佼佼者 Hollis Scarborough 博士提出了 " 閱讀繩理論 "(Reading Rope),詳細描述了人的閱讀能力是怎樣組成的。
在這個理論中,閱讀能力表現為流利、協調地識別單詞和理解文本的能力。所以,閱讀能力整體又可以看作是由單詞識別和語言理解兩股細繩擰成的。將閱讀能力分成兩個部分還不夠,Hollis Scarborough 還進一步將單詞識別和語言理解兩股繩解剖成更細的線。
單詞識別還可以再細化成多種能力:
語音意識,能夠識別音節、音位等
解碼能力,能夠掌握字母發音規律、拼寫與發音的對應關係
辨字能力,也就是能夠識別出自己熟悉的單詞
同樣,語言理解也要求學習者有多個更細化的知識和能力:
背景知識,譬如了解一些事實,對事物有一定的概念
詞彙,具有一定的詞彙量,有一定的深入理解,也知道單詞之間的聯繫等
語言結構,懂語法,知道一些單詞、短語的意義等
文字推理,能夠基於文字做出推理,看得懂修辭等語言規律
文體常識,知曉文體的分類,了解各類文體的區別等
隨著學習者能力的增長,單詞識別會變得越來越 " 自動化 "。相比之下,語言理解反倒越來越多地變成一種策略性過程。
" 閱讀能力 " 等同於 " 理解能力 " 嗎
這樣看來,閱讀能力不佳,那就是單詞識別或語言理解這兩方面出了問題。那麼誰該為美國孩子閱讀能力止步不前負責呢?
是單詞識別嗎?
確實,如果連識別單詞都有困難,字形、字音之間無法建立關係,必然會倒在閱讀的第一步。根據美國著名教育記者 Natalie Wexler 的觀察,解碼能力不過關也是許多非裔和西班牙裔孩子英語閱讀能力不佳的原因之一。而且,單詞識別還與一種疾病有所關聯——閱讀障礙。
雖然閱讀障礙的發病原理尚不能完全明確,但根據現在權威的研究,語音缺陷是閱讀障礙的核心缺陷。這正是單詞識別相關的能力之一。更嚴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美國教師在接受教師培訓時,培訓內容並不包括語音學的內容。甚至有教師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閱讀障礙以後,才驚覺自己從來不曾了解語音學的知識,想幫助孩子練習閱讀,卻不知從何下手。
但看罷單詞識別,我們再來看看語言理解,就會發現這其中的問題比前者更大。
還記得曾經的英語課上,老師讓我們用這樣的辦法解決閱讀中遇到的新單詞:根據上下文推測。甚至連習題中也會有類似的問題:" 根據上下文,xx 的意思最接近下列哪一項?" 在文後的選擇題中選出正確答案,是評判閱讀能力的標準。這在美國也是一樣," 找出中心思想 "、" 得出結論 " 等也是測試中的常見要求。
但是,這種所謂的 " 閱讀能力 " 真的等同於 " 理解能力 " 嗎?
20 世紀 80 年代末,Donna Recht 和 Lauren Leslie 兩位研究者進行了一次關於閱讀的實驗,他們準備了一個微型棒球場模型,運動員則由木製小人來替代。接著他們從七年級和八年級選了 64 位學生。學生們先進行了閱讀能力和棒球知識的測驗,以方便研究者了解他們對閱讀的勝任程度,以及對棒球的了解程度。然後,所有學生又閱讀了一段文字,那描繪了一場並未發生過的棒球比賽的過程。最後,學生們被要求用木製小人和棒球場模型重現一次文字描述的棒球比賽。
最終,實驗的結果如下:
對棒球了解不多的學生,在場景再現中都表現不佳;而很了解棒球的學生,在場景再現中都表現得很好。場景再現的表現和學生的閱讀能力沒什麼關係。換言之,理解這段文字靠的不是學生在測驗中的閱讀能力,而是他們對文字相關主題的了解程度,也就是背景知識的儲備。
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 " 每個字我都認識,但連在一起就不懂 " 的情況,對美國學生而言,就是文章裡反覆出現著不認識的詞彙。一個概念沒搞懂,就引發連鎖反應一般地影響到後文的理解。因此,背景知識的差距也是美國學生閱讀測驗中表現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對於英語非母語的學習者來說,要想提高英語閱讀理解的能力,也可以從這兩方考慮對策:一是與語音學相關的單詞識別,而是背景知識。多聽、多讀、多看、多了解,也許會是個不錯的方法。
【來源:科普中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