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處理不好親密關係?

2020-09-14 說海人

中國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媽媽。男人找老婆就像是在找媽媽,只要一個女人給他溫暖的感覺,讓他放低戒備,覺得自己像小孩兒,那他很容易就被收服了。

女人同樣也是如此,她們渴望寬厚無私的愛和照料。無論是蘿莉找大叔,還是通常婚戀標準中讓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其實都是「媽媽」——一個被閹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為什麼我們處理不好親密關係?

聲稱最重視孩子的中國父母,實際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國父母有一個十分陳舊的觀念,認為孩子小的時候怎麼對他都無所謂,越大就越應該重視、尊重他。嬰幼兒時期不親密,長大後又瞎親密,處理不好愛與自由的關係。

孩子在三歲到六歲之間是十分脆弱的,成年後很多問題的根源都來自這個階段。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的人格障礙則源於六個月之前的嚴重心理創傷。所以,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媽媽的關注和愛,在嬰兒一歲之前,怎麼愛他都不過分。

新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母親對於孩子未來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決定作用的。三歲之前,父愛可以不存在,爸爸的作用只是支持媽媽,給媽媽安全感,而不是直接發揮作用。但是,中國人的產假只是給媽媽一個身體恢復的時間,中國家庭中的老人又習慣把孩子從媽媽身邊「搶走」,社會與家庭一起製造了母親與孩子的分離。

在一個有男權傾向的社會,媽媽作為外來者進入一個家庭是孤立無援的,爸爸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兒女放在第二位,情感上,媽媽永遠是最末位的。當母親有了兒子,她便將自己對丈夫的欲望轉移到兒子身上,兒子總是害怕被母親的愛所吞沒,於是便有抗爭,抗爭的結果是,將逃離媽媽的欲望轉移到自己老婆身上。在父權色彩濃重的廣東潮汕地區,一般男人不會離婚,老婆就是媽媽、是責任。

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妻子是合法的性伴侶,男人對眾所周知的性愛有羞恥感,因為這令他想到對母親的情慾。所以,很多男人會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個女人來談情說愛。這樣,被丟在家裡的妻子、一個缺愛的媽媽所生的孩子裡,男孩會與來自母親的情慾糾纏,而女孩,則容易成為媽媽「被討厭的內在小女孩」的投射對象。

通常我們第一個愛上的都是自己的媽媽,如果與媽媽的親子關係構築得不好,成年之後,就很難處理好與另一半的親密關係。童年的內心模式在成年就會呈現出來,這樣就形成一個輪迴。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長大後親密關係總是處理不好?嬰兒時期很關鍵
    為什麼有的人更容易與父母戀人有較為穩定的關係,而有的人十分的高冷難相處拒人於千裡之外,有的人對情感十分的焦慮,常常擔心自己的戀人會不會離開自己,而有的人,期待與別人產生連接卻又止步於害怕。這真的單純的只是因為性格的問題嗎?
  • 男子砸死女友連發多條朋友圈,為什麼親密關係這麼難處理?
    由於警方沒有披露更多細節,不能胡亂猜測,但這個事情,讓我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親密關係這麼難處理?科學能解釋嗎?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心理學是如何解釋親密關係難處理這個話題。不善於表達情感,不會建立親密關係的父母,不能在孩子成長的早期給予足夠的親密,而在孩子逐漸成長的過程中,胡亂親密,處理不好愛與自由的關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錯誤操作,會導致孩子成年之後產生很多問題。比如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的人格障礙就是源於嬰兒六個月之前的嚴重心理創傷。
  • 親密關係の探索與思考 1.0:為什麼我們需要親密關係?
    2月27日 正式開課 新春主題課程2月27日正式開課:愛、關係、親密回到正題今天看著克師(克裡希那穆提)的書,一邊在問自己:「我,我自己而言,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呢?我是否對親密關係有依賴」。因為記得聽很多人說沒了依賴、沒了需要我還要伴侶幹嘛?對啊,如果對對方沒有了需求,沒有了依賴,我們為什麼還要伴侶關係呢?很多人說,結婚找對象就是搭夥過日子,互相給予彼此需要的:物質、情感、性等等需求和滿足。
  • 我們為什麼越來越害怕親密關係?看看你中了幾條
    今天在熱搜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人類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一網友回答深有同感:我們不能沒有空氣、食物和水而活。但沒有書籍、音樂、電影,沒有希望,沒有親密關係,我們還是可以活著的,然而沒有了這一切,活著也未免太蒼白了。
  • 課題分離|如何處理親密關係中的「三觀不合」?
    這篇文章,我們就以「催婚」為例,看看所謂的三觀不合該如何化解?類似地如催生孩子,還有夫妻之間三觀不合等等,其背後的處理方式和邏輯一樣。以下是正文:首先,我建議你警惕使用「三觀不合」這個詞。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詞容易給人一種如臨大敵的感覺,貌似是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就是說,日子沒辦法過了……這可不是在和你咬文嚼字。
  • 親密關係好不好,看說話方式就知道了
    光有愛是不夠的 想讓愛順利流動 還需要一些智慧和技巧 有時候親密關係好不好,不用看兩個人之間互相付出多少,表現的如何——看兩個人之間的互動與說話方式就夠了。
  • 我們都渴望親密關係
    舉個最簡單不過的例子,被戀人背叛固然令人氣憤及受傷,但被朋友或者親人背叛的感覺同樣非常不好受。所以,若親密關係不盡如人意,我們會面臨迷茫和失望,甚至遭遇破裂和分離,人生陷入苦惱和痛苦的深淵。而擁有美好的親密關係,能讓我們體驗到純粹的快樂,得到幸福的滋養,享受從容的人生。那麼,我們如何獲得充滿快樂和甜蜜的親密關係?
  • 如何處理與「迴避型依戀」者的親密關係?
    你開始懷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乎你,在乎這段關係。是不是你隨時離開,都換不回他的反應? 明明在關係的確認之初,你也清楚地看到了他渴望的眼神,為什麼兩個人應該走向更深更緊密的階段,他卻在一步步退縮?對於這種始終要有自己的絕對獨立空間,生怕伴侶打擾到他的秩序,迴避親密關係,幾乎沒有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人,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中,叫做「迴避型依戀」。
  • 為什麼你無法擁有美好的親密關係?
    我們大多數,都是被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包圍。在這些紛繁的關係中,對於我們影響最深遠的無疑是親密關係。但是,對於如何建立和維護親密關係,我們卻沒有多少人真正做好準備。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明明很真誠對待,明明很努力維護,為什麼事與願違,總是溝通不暢,甚至相互怨恨,最後關係破裂?
  • 晚婚不婚流行,親密關係缺失,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一個親密愛人?
    01親密關係是人生問題,要正確地看待;勇敢地面對。《親密關係》一書是加拿大國際演說家克裡斯多福·孟和他妻子在相處過程中的感悟與體驗,它以獨特的處理方法使很多人將這本書奉為夫妻關係處理的寶典。在書中講到,婚姻中的親密關係出現問題可以概括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浪漫階段、幻滅階段、內省階段以及啟示階段。
  • 為什麼你總是無法建立親密關係?
    朋友的經歷讓我想起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呢?02為什麼我們總是難以建立親密關係呢?我們害怕自己的期待落空,就迴避對別人產生期待,也避免別人對自己有期待。大多數時候,寧願自己一個人安靜地待著,也不願花時間去建立親密關係。所以說,很多時候,單身是會上癮的。慢慢地,我們就徹底喪失了建立一段親密關係的能力,或者我們從來就沒有擁有過。
  • 《親密關係》:親密愛人的幸福秘鑰
    那麼,我們真的不可能擁有一個親密愛人嗎?我們為什麼不能經營好一段親密關係呢?也許,你也曾求助過親戚朋友,甚至花重金請「高人」、「大師」指點,卻唯獨忘了從自身尋找答案。因為無論是親密愛人,還是朋友,同事,與這些人關係密切的,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 我們真的擁有親密關係嗎?
    但其實,在社會學、心理學領域,這個題材的研究十分深入和持久,比如在美國衛生和公共服務部的網站上,健康親密關係的兩個重要支柱——「溝通」和「邊界」的條目甚至細化到了「不濫用科技手段去考察對方」這樣的程度。如果我們要給親密關係一個界定,也許可以這樣說:親密關係是一種現代的關係,指的是兩個情感成熟的人,既親密又各自獨立,雙方在關係裡都覺得很舒服,從這段關係裡獲得飽滿的情感滋養。
  • 處理不好這3種關係,很難活得幸福
    隨著年齡的增長,幸福的成本越來越高,因為人總是處在關係中,家庭關係,親密關係,甚至連和自己的關係都在不斷地消耗著我們的能量。而很多人覺得不幸福,無非是處理不好這三種關係,一旦處理不好關係,人就會產生負能量。
  • 親密關係下的陌生人
    我們每個人 內心都會缺乏不同程度的安全感,有些人會拒絕情感,拒絕親密關係,這種心理封閉傾向意味著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些人渴望幸福,追尋幸福,這同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從戀愛到婚姻,我們都在嘗試跟另一個人構建親密關係,在追逐親密關係的過程裡,我們的心態也會不斷受到影響,發生轉變。
  • 為什麼你想擁有親密關係?《親密關係》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
    最近有幸聽了樊登讀書的這本《親密關係》,我才深深地知道,原來一個人想擁有親密關係背後的需求是:1.獲得歸屬感2.確認自己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都希望在親密關係中滿足需求,當彼此都能滿足了以後,那就會感到幸福。可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卻沒有在親密關係中獲得持續的滿足,原因是什麼呢?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看似兩個人已經親密無間的相處了很多年,但在日常溝通中仍有無數的雷區,一觸即發,究竟是為什麼讓兩個人看似親密卻無法真正懂得彼此的內心呢? 這時兩人的假性親密關係已經代替了真正的親密關係。 真正的親密,是由兩個人關係的質量、情感的聯絡、溝通的深度以及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來決定的。
  • 從《親密關係》中看到我們真正的需求
    02在這一周裡,我們一起共讀了克裡斯多福·孟的《親密關係》,由於是外國作家的著作,其中對於親密關係的研究雖然大致上和我們所認知的形式差不多,但是在細節上,國內國外還是有著些許差異的。在國外的親密關係中,人們能較為坦誠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但是在我們的成長環境所學到的表達方式更為含蓄內斂。這讓我們的親密關係更易受挫,因為我們沒有真的地學會去探索自我的真實意圖,更別提完整充分的表達自己。這也讓伴侶在理解我們時,加大了難度,而我們現在很多人的觀念就是不合就分,於是還沒等到彼此相互探究的階段關係就已經破裂了。
  • 如何維護親密關係,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親密關係的迷人之處,在於它給我們帶來的歸屬感和充實感。親密關係不局限於愛情,也包括親情,友情等各種關係。親密關係有3大要件,影響長期親密關係的4大因素,以及維護長期親密關係,提升戀愛滿意度與持久度的5大方法。
  • 我們常常不分青紅皂白,用道德綁架親密關係
    生命裡最重要的人是誰,這只是一道題目,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題目,所有的答案只是做為一種參考,我們總是無意間被道德綁架,因為道德不用花錢,不用找關係,還能搶佔先機,拿到輿論及致勝的高點。不同的答案反映出不同的親密關係,但並不是絕對,也並沒有好壞,只是做一個參考。這個答案,男人如果選擇媽媽的時候,大部分我認為會是媽寶。可能人越成熟看事物的方式越通透了,也可能這個社會真的發生了很多類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