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生名王洪凱,又名宏凱,號嵩山居士,老屋山人,當代著名畫家。1968年生於登封市君召鄉,畢業於河南大學美術系。師從韓野,曹新林,丁中一,畫題寬泛,尤以荷畫勝,作品清新淡雅,大氣高古。畫風渾厚華茲,意境深邃。曾在國內外書畫作品中多次獲大獎,被日本,新加坡,紐西蘭,馬來西亞,港澳臺名家藝術機構及國內眾多收藏家珍藏,中國名人大辭典,中國新文藝大家,20世紀中國美術等書畫專著,均輯錄有他的代表著作。
現任河南省當代藝術研究院院長,韓野藝術館館長,河南花鳥畫研究室主任,鄭州大學特聘教授,鄭州大學書畫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央電視臺書畫 頻道河南工作中心藝術總監,藝術前沿雜誌社社長,凱旋國際畫廊藝術主持,《藝術銀行》報紙社長等職。
荷生畫荷,立荷品,做荷人——訪著名荷畫大師王洪凱
文/苗晨晨
三十多年前的一個蟬鳴啾啾的夏天,小學美術老師用他那粗糙的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了朵荷花,這一無心之舉在不經意間成就了一代荷畫大師王洪凱。這是荷生先生第一次見到荷花。因此結緣荷花的王老師後來虔誠地為自己取字「荷生」。
幼年的荷生先生後來在連環畫和小人書上再次見到荷花,越看越喜歡。因爺爺是國民黨高級軍官,家裡有很多藏書、藏畫,就經常翻出來閱讀,也越發痴迷繪畫了。他喜歡中國山水畫大師傅抱石,自己也畫一些連環畫,像《三國演義》,《水滸傳》,剛開始是臨摹,後來畫了一本自己改編的《武松打虎》畫冊。「看到村裡的老頭老太太,逮著誰畫誰!牆壁,柜子,自然也逃不出我的畫筆!」談到這裡,荷生先生露出一臉頑皮的笑,像個孩子。
九十年代提倡「百花齊放」,西洋畫比較流行。荷生先生卻依然鍾情於傳統書畫,研究山水花卉。他說要想把畫畫好就必須有一個切入點,畫荷花更有助於練習筆墨技巧。荷花元素簡單,只有荷葉、荷花、荷梗和蓮蓬。荷畫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卻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荷生先生常說,「一生能把一片荷葉一朵荷花畫好就足矣!」
唐代李商隱尤其偏愛荷花,是看中了荷花的自然天真。「荷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人世間的花和葉是不同等的,花被供入金盆,葉卻歸於塵土。唯有荷葉荷花「任天真」,「長相映」。既能同榮、又能同衰,堅貞不渝。荷生先生從小就有愛荷的情節,用水墨來表現荷花,於他,是種莫大的享受。
畫荷者眾,有成者寡。從古至今也只有明代徐渭、明代八大山人、近代張大千、當代的崔子範的荷畫還相對不錯。當今畫荷真正有大成就的人不多,可以說是個斷層。所以他就想,如果能把荷花畫好就能解決很多筆墨技法方面的問題。
荷生先生認為荷花是有靈性的,象徵著和諧、廉潔,寓意很好。多觀察、接觸荷花,對個人修身養性也有好處。淮陽有一片比西湖還大兩倍的荷花池,經朋友介紹去寫生以後荷生先生就愛上了那片荷花池,每年都要去三到五次。春天去看「小荷才露尖尖角」,夏天看「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那種視覺衝擊力讓人心潮澎湃。秋天蓮蓬盡顯露,偶見一兩朵未敗的荷花傲立枝頭。可謂「荷花開盡秋光晚,零落殘紅綠沼中。」,「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冬天,枯枝倒影在清冷的水中。冬天的荷塘是衰敗、蕭瑟、寂寥的。一年四季的荷塘各有風景。正如他自己的題畫詩:人道清荷是仙物,高潔清遠真性情。閒來潑墨寫芙蕖,才情盡灑入畫裡。
荷生先生對荷塘的觀察細緻到細枝末節。他一邊用兩隻手比劃著一邊告訴筆者,枯枝倒在水裡的枝椏和水面構成的形狀有三角形的,有四方形的,還有菱形的。冬天的水比天空還要亮。下雪時的荷塘更美。「偶爾有隻小鳥,黑色的羽毛,紅色的小嘴。剛才還停留在枯葉上,倏忽調皮地鑽進水裡找不到了。」荷生先生談到這裡,清瘦的臉頰煥發出愉快的神採,讓人恍惚間覺得眼前的這個中年人的面孔漸漸模糊了,仿佛幻化成一個騎在牛背上,行走在荷塘間的吹奏著短笛的率真的牧童。荷生先生說,一旦眼前這畫面在心中越來越清晰,就情不自禁想用自己的筆墨語言來表現荷花傳達給我們的文化符號。畫荷時,自然不自覺地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自己的社會閱歷。
「荷花將是我要用畢生精力來表達的一個題材。就像在和荷花戀愛一樣,早已經深深愛上它們了。所以我給自己取了字『荷生』。」
荷生畫荷,立荷品,做荷人。荷生先生說,喜愛荷花的人一定是不浮躁的,是安靜的。心境如水,心靜如荷。畫風往往暗合人的性情,他的荷花雖多用墨色,卻是一番歡喜景象,生機勃勃,不拘小節,酣暢淋漓。以率性、乾淨的真性情入畫,自然流露。荷生先生的性情與荷花有著相通之處,對老人孝順,對朋友坦誠相待,心不藏奸,為人豪氣,樂善好施。汶川地震時,他捐款六萬多。很多畫作拍賣所得也都做了慈善。曾經給登封鄉鎮貧困大學生、紅十字會、孤寡老人捐款,給留守兒童蓋希望小學。還為支持拜祖大典做過義賣。作為中國水墨荷花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荷生先生積極參加傳播荷文化的活動,如「荷畫進軍營」,與一些佛教人士也有交流。
荷花是畫中仙子,在佛教中,也叫「蓮境」。屬於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成佛的修行者才能坐上蓮花寶座。他曾去普陀山拜佛,一向只接見國家領導人的中國佛學院的高僧專門找他探討荷花,並掛上他的荷畫作品。可見佛教與荷花的密切淵源。「我也希望讓每個信佛,每個喜愛荷花的人看到我的作品能找到共鳴,能達到一種平靜的境界。這也是我為大家做的一個小小的貢獻。咱沒別的啥能力,只能用手中的畫筆來傳遞真善美。如果有人看了我的作品之後感到是一種心靈上的淨化,這就是我想要的。」
解放軍報也邀請他以「蓮心不染」為題材創作荷畫作品。軍報的輿論導向是反腐倡廉、清正廉潔。荷花這一題材就很符合這一輿論導向。他並沒有想刻意宣傳自己,他用質樸的語言傳達自己樸素的理念,「作為一個畫家,如果把畫畫好,一切都會有的!」
蓮,是個吉祥的題材。企業家喜歡,因為傳統觀念認為水生財,而蓮是以水為生的。求子的人喜歡蓮,因為蓮蓬的寓意是多子多福。「但是我畫的時候沒有考慮那麼多寓意,只是純粹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進行創作的。我只是想用水墨儘可能把荷花高潔的品性表達得淋淋盡致。」一幅好的荷畫作品是能看到畫家創作技法的深厚功底和個人學識修養的。除了畫畫,荷生先生也有著深厚的國學底蘊,尤其擅長作詩。有一天晚上靈感來了,他竟然一口氣寫了二三十首題畫詩。
「一次一個八十歲的退休老幹部,看了我的畫以後哭了起來。其實是這幅畫觸動了他思鄉的情節。有感而發,情不自禁。」談到這裡,荷生先生有些激動。筆者想,荷生先生的畫得再多的大獎或許也沒有感動一位八旬老人更讓他激動。他給筆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那位老軍人之所以哭是有故事的。他是想起了家鄉,想起了十八歲當兵時老母親和他送別的場景。小時候,他家門口有個野荷塘。少年時代嚮往外面世界的他意識不到母親的存在,興衝衝去追趕接兵隊伍,臨踏上車的一刻回頭才看到小腳的母親在後面邊追邊抹眼淚,他這才撲通一聲給母親跪下。誰料,這是他見母親的最後一面。他當兵沒多久母親就去世了。等他回到家鄉,那片野荷塘還在,母親卻不在了。」
他說,他的畫能打動人,能引起別人的共鳴,這是最讓人欣慰的事。
在水墨技巧的探索方面,他想尋找一些突破口。他說墨性、筆性是最基本的,要掌握用水的技巧,但是單有技巧也遠遠不夠,需要摻雜著對人生的感悟。也就是說,技巧掌握以後,要想作品上升一個層次,就在於畫外功夫。包括書法在內的古典文化底蘊必須豐厚。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但是同時他們又是多面手。中國畫講究「道法自然」,遵循從「無法」到「有法」,從「有法」再到「無法」。把之前固有的思維模式打破以後,把法度忘掉,意趣才能表現出來。荷生先生認為還可以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就是從「無法」到「有法」,從「有法」再到「無法」,再從「無法」到「無我」。也就是「忘我」的境界。可謂荷中生,荷處去,人荷兩相映,荷我兩相忘。
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說過,「似我者死,逆我者生」。就如何看待師古,也就是繼承與創新的關係,荷生先生表示,需要「師古而不泥古」。他說以前更追求一種水墨味道,著重表現。現在更側重於荷花的擬人化,注重發掘它們的生命力。用另一種筆墨語言來表達荷文化的符號。對荷花品性也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表達。
「《富春山居圖》在當時是陸陸續續畫了三四年,有靈感的時候才畫幾筆。我現在也是,如果畫一幅畫中途缺少靈感了,可能十天半月都不會勉強動筆,直到靈感的出現。」其作品多為全景式構圖,屬於大寫意水墨荷花,兼具大氣和靈氣。《高潔圖》、《清香遠溢》《夏荷出浴》《荷塘野趣》均體現出他極深的藝術功底。他的代表作之一《十裡荷香圖》是在中日首屆書畫邀請展和少林武術節全國書畫名家展覽上得了金獎。他的《清荷圖》風荷千姿百態,水鳥神態可掬、若有所思。用筆柔勁圓潤、富有彈性,下筆舒緩有致、落落大方。不加修飾、任意潑灑、空靈有度、大氣雅韻、自然天成。西安著名中國山水畫家張群題詩云:醉醒揮毫寫清荷,亦是紅塵亦為歌。舉筆強賦思荷意,半為索酒憑欄酌。
談到對青年荷花愛好者的建議,荷生先生說,對荷文化要有足夠的了解。畫如其人,要想畫好荷花,在修養和為人上必須像荷花。提高傳統文化的修養,注重傳統的吸收也很重要,多去荷塘邊觀察,多向一些名家學習,像八大山人,徐渭,張大千等等。除了畫荷,荷生先生愛好廣泛,聽古典音樂,練習太極拳。太極的剛柔並濟對筆墨的鬆弛有度都大幫助。多種藝術形式的吸收對繪畫的理解在深度、高度等方面很有幫助,對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也有很多好處。
近日聽聞荷生先生於家鄉登封山野開闢千畝荷花寫生基地,取名「仙荷灣」,養荷育荷。荷生,荷生,一生愛荷,伴荷共生。「三十年來畫墨荷,晝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去盡留簡意,畫到生時方為熟。」荷生先生自己所做《畫荷》一詩很好地詮釋了這位荷中仙人在荷畫上傾注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