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喝早茶,最興奮的時候就是拿著點心卡衝向點心車的時候,那時候,酒樓會有好多服務員姐姐推著點心車到處走,一般的茶客會等點心車經過的時候叫停車子,然後選擇點心。當然作為小朋友,我們吃美食的欲望自然是不會被動的等著點心車來,於是我會非常的快樂的衝向點心車,直接揭開一個一個籠子,看到好的點心就會拿上點心卡讓服務員姐姐給我來上一籠,然後用我的小手捧著幾籠熱辣的點心回到家長的桌子。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小英雄。
但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粵式早茶進行了改變,其中讓我最失望的就是沒有了點心車,慢慢標榜著即點即蒸的專業點心居多了起來,這些茶樓的經營時間也與以前的那些早上做茶市,中午做飯市的酒樓不同,它們全天都是做茶市的,只是在中午的時候會有小炒供應。只要你喜歡,即使是晚上或者是凌晨,都可以在城市裡面找到一家這樣的點心居形式的店,坐下來吃點心,這也算是中國的「全天早餐」了。
其實也沒有其他原因,這也是消費者和商家互相妥協的結果。從前,茶樓是其實是飯店,早茶只是經營的一個部分,所以在人手方面,在廚房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是做點心的。而且經營時間也只是早上,所以一次性做好一大批的點心,通過點心車的模式推出去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因為這樣所用的人力成本是最低的,如果是做即點即蒸的話,點心師傅連續包10籠幹蒸和包一籠幹蒸,又包一籠蝦餃的效率肯定是前者比較快。但效率高也存在問題,就是如果點心蒸出來之後無人吃,那麼造成的浪費就很大了。在我小時候喝茶的人流量大,所以相對來說損耗比較小。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喝早茶的每桌的人數在減少,而且基本上如果不是工作日的話,都是一些退休的公公婆婆去喝茶,他們年紀大了,胃口自然就不大,很多早茶午飯都做的酒樓就支持不起損耗。所以很多酒樓會放棄早茶。而應運而生的是一家一家小小的點心居就出現了,這種點心居的經營模式是,把作為改為更多的2人座位和4人座位,基本沒有10人以上的大桌。這樣更能適應現在平均每桌用餐人數減少的趨勢。而且大部分的點心居都在座位上設置了自動煮水的設備,這樣可以減少服務員的人數,控制成本。其次,正如上面提到的,全天做茶市,點心即點即蒸,而炒菜基本只是輔助。這樣做的好處是由於全天做茶市,也就是加長了營業時間,這樣可以減少損耗。而即點即蒸,更是可以在接單的情況下才開始加熱點心,這樣更能減少浪費。同時由於主打是喝茶,因此廚房的設置可以比較簡單,在寸金尺土的今日,可以有更多的空間進行營業而非廚房,也是非常划算的。
當然了,仍然有不少人會支持一些舊式酒樓的做派,喜歡那種推著點心車叫蝦餃燒麥的感覺。希望多種方式百花齊放,讓廣東的早茶文化傳承下去。
#茶早文化#